婦女節後記:從花朝節的由來與沿襲,看花神被賦予的女性獨立意義

一直很喜歡漢代李延年的《佳人歌》:“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還有唐代詩聖杜甫所作的《佳人》:“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想象之中,覺得自己也理應是:遠方有佳人,粉面開如蓮;素膚如凝脂,淺笑氣若蘭。但其實呢,粉面不一定有,垢面卻差不離。

佳人今何在?寂然臨鏡臺。換成“人”話就是:一直宅在家裡,根本無處可去。

婦女節後記:從花朝節的由來與沿襲,看花神被賦予的女性獨立意義

明 仇英 花神圖

3.8國際婦女節也已經過去幾天了,由於疫情的緣故,目前的所有節日與聚會都取消了,婦女節自然也不例外。

其他節日就罷了,剛剛過去的婦女節也是如此,心裡不免有些小鬱悶。遙想往年的這一天,我們大多會以喜歡的方式度過,不論是秀奢侈也行,曬簡樸也成;要撒歡也行,扮安分也成;很黏人也行,耍冷漠也成;宅家酣睡也行,夜不歸宿也成。

總之,只是感受著節日的那種氛圍,便覺可以稍稍緩一緩我們肩頭的壓力與責任。

其實婦女節還有許多別稱雅稱,又被稱作女王節、女神節、麗人節、女生節、佳人節、女兒節等等。

一直閒坐家中啃書的我,忽而想起,今年的3.8日即陰曆二月十五那天,恰巧也是一年一度的花朝(zhao)節,亦稱花神節,從前也被稱作女兒節,是我們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

婦女節後記:從花朝節的由來與沿襲,看花神被賦予的女性獨立意義

從古至今,吟詠贊美花朝節的詩句有很多,例如梁元帝蕭繹的《春別應令詩》——花朝月夜動春心,誰忍相思不相見。

又如南宋劉辰翁《摘紅英(賦花朝月晴)》——花朝月,朦朧別,朦朧也勝簷聲咽。

婦女節後記:從花朝節的由來與沿襲,看花神被賦予的女性獨立意義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方氣溫不同,花信之期的時序不同,故而花朝節的日期也不盡相同,南方一般為農曆二月初二或二月十二,北方一般為二月十五。

從前的這個時節,人們都會結伴出外遊玩賞花,稱作“踏青”,未出閣的姑娘們還會剪取五色紙粘在花枝上,為自己祈福,稱作“賞紅”。

雖然各地花朝節的時間略不同,但人們朝賀花神,冶遊踏青,欣賞繁盛春花的歡樂心情都是一樣的,中國作為重視傳統尊奉神明的古老國家,逐漸使花朝節具有了別樣的意義。

有關花朝節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於春秋時代,《陶朱公書》記曰:“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無雨百花熟。”

晉代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亦載:“言春序正中,百花競放,乃遊賞之時,花朝月夕,世所常言。”

在以浪漫與開化著稱的唐代,閒逸的士大夫階層以及民間的知識分子,便習慣在花朝之日結伴郊遊踏青,大開雅宴行令,為百花慶生。於是從洛陽與長安兩地開始,花朝節逐漸流行開來,這在當時的詩文與典籍中時有記載。

婦女節後記:從花朝節的由來與沿襲,看花神被賦予的女性獨立意義

如盧綸的詩句《題念濟寺暈上人院》:“虛空聞偈夜,清淨雨花朝。”以及方乾的詩句:“花朝連郭霧,雪夜隔湖鏡。”

到了一代女皇武則天稱帝后,因她極愛百花,便在每年的花朝節這一天,命宮娥們採集百花,和穀米搗碎以後,蒸製成百花糕賞賜群臣。這種馥郁又別緻的美味百花糕,很快便在坊間流行開來。

自武則天之後,一年一度的花朝節,便成了宮廷內外都十分重視的節日。

至於花神的由來,則取自我國的古老神話,傳說曾有一位主宰萬物生長的女神,名曰女夷,號花姑,《淮南子·天文訓》曰:“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長百穀禽獸草木。”

在古代的神話體系以及古書典籍中,花神作為一位極具神秘氣息與古典美感的女神明,“出鏡率”是非常高的。

我們在許多的神話仙俠類影視劇中,經常都會見到翩若驚鴻、出塵脫俗的花神降世,比如《傳說》、《香蜜沉沉燼如霜》、《花神絳妃》等等。

那麼,“花神”究竟是如何一路演化而來的呢?

婦女節後記:從花朝節的由來與沿襲,看花神被賦予的女性獨立意義

原來,隨著道教的逐漸興起與宣揚,加上民間傳說的種種渲染與補綴,植物神女夷被演化為道教女仙魏夫人的弟子,成了神仙道化思想體系中的一個象徵符號。

婦女節後記:從花朝節的由來與沿襲,看花神被賦予的女性獨立意義

明人馮應京在《月令廣義·歲令一》中記載:“女夷為花神,乃魏夫人之弟子。花姑亦為花神。”明代陳懋仁《庶物異名疏》中亦有記載。

據傳,南嶽夫人魏華存(生卒年:252------334,晉代任城人,女道士上清派第一代太師,又稱紫虛元君、魏夫人)的弟子女夷,以擅蒔花草揚名於世,傳說南嶽夫人得道成仙之後,弟子女夷也隨之昇天,被尊為花神,負責掌管天下名花異草。

唐代以來,因傳說花神亦有掌管人間生育之神力,民間便逐漸形成了祭祀花神的節日,意以紀念百花的生日為主,又意祈求子嗣綿延,花開連枝。

到了北宋時期,花朝節又增添了許多既有趣又有意義的內容,人們在花朝節當天會栽花種樹,採摘野菜,祭祀花神,占卜五穀之象等。

北宋朱熹《次秀野韻》詩云:“便賦新詩留野客,更傾芳酒酹花神。”

關於花神,民間流傳有許許多多的逸聞典故。

婦女節後記:從花朝節的由來與沿襲,看花神被賦予的女性獨立意義

  • 明代馮夢龍精簡整理的《太平廣記鈔》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唐代天寶年間,有位叫崔玄微的名士,他因愛花成痴而遠近遐聞。某年二月半的一夜,崔玄微正在園中賞花,花神幻作美麗的女子入其花園,請求他的庇護。

崔玄微按照女子的指點,在彩帛上繪以日月星辰,待封姨(風神)欲吹落枝頭繁花前,將彩帛覆在花枝之上,之後狂風大作時,因為彩帛的護持,枝頭繁花全都安然無恙。花神感念崔玄微的恩德,遂以奇花異草,助他韶年永駐。”

  • 馮夢龍所作的《醒世恆言·灌園叟晚逢仙女》也有一傳說雲:一位老花農秋先愛花若痴,他不僅精心的蒔弄花田,還常常虔心祭祀花神。

後來他被紈絝子弟張委欺侮,花神便一力佑護秋先,上天奏聞天帝,為他伸張正義,終於懲治了惡霸張委。此後,秋先斷絕人間煙火,隻日餌百花,不久後便昇天成仙去了。

從這兩則花神的典故中,從對正義與邪惡的評判中不難看出,其中雖然雜糅了佛教“唯談玄論道,問因果報應”的思想認知,以及道教常常宣講的“福禍無門,唯人所召”思想的痕跡。

卻也借花神之名,肯定了女子本身的能力,雖然部分宣揚了神仙道化思想,卻也體現了馮夢龍倡導和注重個性解放的浪漫主義思想特質。

婦女節後記:從花朝節的由來與沿襲,看花神被賦予的女性獨立意義

  • 相較之下,清嘉慶年間,文人李汝珍(字松石,清代小說家、文學家)所作的小說《鏡花緣》,所述武則天與眾花神的故事,則賦予了花神更為豐富的人性化特色,也更具進步思想以及跨時代的意義:

有一日,天降大雪,武則天喝醉了酒,便以手指天,詔令百花盛開:“來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百花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當時百花仙子正好出遊,眾花神不敢違逆武則天的旨意,便紛紛開放,卻因此違犯了天條,被眾仙彈劾:“逞豔於非時之候,獻媚於世主之前,致令時序顛倒。”於是玉帝下令將百花仙子貶下凡塵,後降生為唐敖之女唐小山,為尋找父親周遊列國,又參加才女考試應選,經歷了許多傳奇。

此間的百花仙子便是統領百花的“總”花神,下率九十九位花神,在李汝珍的描摹鋪陳之下,百花之神被細化成了每一種花都有專司的花神。

在《鏡花緣》問世之前,很少有文學作品能夠脫離情愛觀念,單從女子的學識地位為角度,以認可鼓勵她們的人格獨立為目的來落筆。

《鏡花緣》這部小說在其本身的立體與豐富之外,又將作者始終思考及關心的婦女問題,借百花仙子和眾花神的才學言行一一剖析闡明,李汝珍這種超越時代框囿的先進思想,一直備受後世的讚譽和推崇。

自《鏡花緣》刊印流傳之後,民間又將花朝節稱作女兒節,俗稱“姑娘會”。 這天,女子們得以走出高門大院,出遊賞紅,相聚玩耍,朝拜花神,吃百花糕,行百花令,以祈自己如同繁花一樣美麗。

婦女節後記:從花朝節的由來與沿襲,看花神被賦予的女性獨立意義

學者胡適在《鏡花緣的引論》中說:“《鏡花緣》是一部討論婦女問題的小說,他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男女應該受平等的待遇、平等的教育、平等的選舉思想。”

古代歷來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就連《紅樓夢》中像黛玉寶釵探春湘雲這樣飽讀詩書的名門閨秀,也只能是深閨靜坐,絲毫沒有施展才華的餘地。

而在《鏡花緣》中,李汝珍巧借花神之名,以及花神身份所蘊含的神秘至美的意境,摹寫出了聰慧獨立的百名才女,她們皆孜孜向學,深通琴、棋、詩、書、畫以及醫、卜、星相等方面的知識,極大地展示了她們的才學本領與個體意識。

李汝珍能夠明確提出男女平等、尊重女性基本權利的思想,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是極為可貴的。

雖然我國在建國之前,婦女地位始終不高,民間也始終都有著重男輕女的封建殘餘思想,卻也因為有了像李贄(明代思想家、文學家,第一個明確提出男女平等的人)、李汝珍

這樣的思想先進之士的鼓勵與推動,進而啟蒙了部分有先覺意識以及反抗精神的女性,意識到了爭取男女平等的必要性,也才有了民國以來轟轟烈烈的各種女權運動。

而今,女性地位的極大提高,不但是女性自身奮進覺醒的結果,也體現了大眾思想的進步與開明,這些進步從花神的由來與沿襲中便可一窺端倪。

從這一層面來說,花朝節與花神的意義其實更為深遠,更值得我們研究與重視。

婦女節後記:從花朝節的由來與沿襲,看花神被賦予的女性獨立意義

在我國的傳統佳節普遍式微的今日,花朝節的許多習俗也因不被重視,而未完備地沿襲發揚,導致現在的花朝節淪為了不為大眾所熟知的“古事”,不得不說,這實在是文化傳承方面的極大缺失與遺憾。

婦女節後記:從花朝節的由來與沿襲,看花神被賦予的女性獨立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