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友當上司令後的第一次回鄉,少小離家老大回,母子相見不敢認


地處大別山南麓的河南省新縣,在著名的黃麻起義和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共從這裡共走出了43位將軍。其中最有名望非許世友莫屬,他1905年出生在該縣田鋪鄉河鋪村許家窪,當時新縣歸湖北省管轄。1928年加入紅軍第十一軍,直至解放後1952年,時任山東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才得以第一次回鄉探親。圖為許世友老家新縣田鋪鄉航拍的圖片。

許世友生前留有“生不能在母親面前盡孝,死後願與母親同穴。”的遺願,其子許光去世後也葬在了家鄉父親和奶奶墓邊。孝道跟許家結緣,許世友參加革命到解放後的幾十年間幾乎都沒有回過家,畢竟忠孝不能兩全。

1952年,時任山東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第一次回鄉探親。那時,從新縣到許家窪約30公里的小路還未通汽車。許世友一行坐車到達新縣後只好換騎馬了,對於騎馬他並不陌生,自幼習武、能征善戰,騎也是他的強項。圖為許世友故居中的將軍像。

那年,許世友打馬揚鞭4個小時多小時,當他拉馬緩緩走下山坡時,許家窪已經映入眼簾,舉目望去,只見村頭有位老太太正手搭涼棚,打量著遠方的來客。圖為上了年紀的許世友向戰友展示他當年的練武沙袋。

這老太太不是別人,正是許世友的母親。她一身襤褸,灰白的亂髮,在皺紋重重的額前飄搖,腳上雖然穿有一雙破棉鞋,但卻沒有襪子,裸露出因包紮變形已皺裂的腳背,背上還揹著一捆雜柴。圖為許將軍的母親生前照片,一看就是一位慈祥的老太太。

圖為許世友母親生前的臥室。面對這位可憐的老人,許世友將軍似曾相識,但又不敢冒認。倒是老太太眼尖,首先發問:"你是有德娃?"年逾古稀的母親先認出了自己的兒子。"娘、娘!"說罷,撲通一聲,許世友跪在母親的腳下,磕了三個響頭,旋即,他又起來,雙手忙將老人肩上的那捆柴卸下來,爾後又跪下,母子倆抱頭痛哭。


幾年後,母親去世時,許世友已得到死訊,因當時我國跟北方鄰國關係緊張,加之他軍務纏身,沒有能回家。1985年許將軍去世後,上級特批迴故鄉安葬在了母親身邊。將軍的盡孝事蹟傳遍了五湖四海,越來越多的人們前來瞻仰他的故居。

據悉,解放後許世友曾回過4次家,分別在1952年、1957年、1959年,最後一次回家是1985年去世後遺體回家安葬。“要問我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中國傳統文化講究"葉落歸根",因此,一個人無論走多遠,做多大的官,故鄉情永遠是縈繞在他心中的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愫,許將軍最後如願以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