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人生在北宋,還都處在同一時期,原因何在?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被譽為“唐宋八大家”,雖然最初的選擇標準以散文水平為主,但事實上這八位在詩詞、政治、思想以及個人修養等層面也都是一等一的人物。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人生在北宋,還都處在同一時期,原因何在?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出現在北宋,更驚人的是這六位都生活在同一時期。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和曾鞏五人從宋仁宗時期就同朝為官,後來又歷經英宗朝和神宗朝,可謂三朝元老;蘇洵出生於真宗朝,但其生命的大部分時光是在仁宗朝度過的。

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可以說是名人輩出的時代,除八大家中的上述六位之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像范仲淹、晏殊、柳永、秦觀、黃庭堅這樣的大文學家和大詞人,出現了像司馬光這樣的史學家,像張載(其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和周敦頤(《愛蓮說》的作者)這樣的大思想家、哲學家,以及像沈括、錢乙、王唯一這樣的科學家和醫學家。

毫無疑問,那是一個文化高度繁榮的時代,那麼如此繁榮的背後有何深層次原因呢?

物質足夠充裕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人生在北宋,還都處在同一時期,原因何在?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高水平的文化繁榮肯定是以足夠的物質基礎做支撐的。當生存不再成為文人需要考慮的問題時,他們才會有閒情雅緻去吟詩作對。而宋朝,尤其北宋,恰恰是一個經濟水準很高的時代,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詳細記錄了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期)東京汴梁城的繁華景象。

《東京夢華錄》(宋)孟元老:

舉目則青樓畫閣,稜戶珠簾,雕車競爭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絃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鹹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

寶馬雕車香漫路,酒樓茶館林立,金翠滿街,管絃樂曲遍佈煙花巷陌,四海八荒的奇珍異寶都能在集市上買得到,吃得到。這就是孟元老看到的汴梁城的景象,而且這還是宋徽宗時期的樣貌,北宋末年都如此繁華,何況是宋仁宗到宋神宗的盛世時期呢?

市井文化盛行

從宋朝開始,正式取消了宵禁,開始有了夜市。更重要的是,在宋朝以前,商人必須在固定商業區做生意,而且商人的戶籍叫市籍,是被人看不起的,而

在北宋,市籍被取消,徵收交易稅的機關也被移到了城門,於是整座城市都變成了商業區,所有城內居民都在理論上成為了“市民”。如此一來,被士人階層看不起的市人地位得到了提高,城市變得空前繁榮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人生在北宋,還都處在同一時期,原因何在?

勾欄瓦舍等娛樂場所的興起,使得北宋的市井文化非常盛行,

詩人詞人的詩作和詞作成為流傳於勾欄瓦舍酒樓茶館的歌詞,成為市井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載體。而且文人們也不覺得給歌女填詞有失身份,像柳永這樣“專職”為歌女寫詞的文豪就不說了,連做到宰相的晏殊都是寫歌詞的,可見北宋時期是怎樣一種文化氛圍。

文人地位崇高

北宋是有名的重文輕武,雖說這一點常被當做缺點來說,但在客觀上,北宋對待文人的禮遇程度給了文人極大的自信和使命感。北宋祖制不殺文官,因此北宋的諫官和宰相們都是非常敢說話的,中書門下可以駁回皇帝的詔書,大臣面聖時甚至經常對皇帝拉拉扯扯。當初宋神宗想把司馬光從諫官的崗位調到翰林院,一件看似極為簡單的事遭到中書門下宰相們和司馬光諫官同事的屢次反對,無奈之下宋神宗只能親自寫信向司馬光解釋調職原由。

在尊重文人的大環境下,才出現了像張載那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豪言壯語。這一時期的文學家比如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再比如范仲淹、司馬光等等,從他們的人生經歷以及所作所為來看,無一例外都是德才兼備的大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話都是一以貫之的。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人生在北宋,還都處在同一時期,原因何在?


士人階層風氣清正

總的來說,在徽宗時代以前,北宋士人階層的風氣還是比較清正客觀的。即便在范仲淹之後,因為政見不同產生了不同的派別,但在總體上還是保持了文化的多元化,理論的多元化

在朝堂上爭得最激烈的王安石和司馬光,私底下其實是兩位不折不扣的君子。舉個例子,在王安石去世後,身居宰相高位的司馬光雖然廢除了新法,但在個人層面並沒有對王安石落井下石,反而要求朝廷給予其厚葬。包括曾極力反對王安石新法的蘇軾,也在給王安石贈太傅銜的誥命中給予其比較公正的評價,對王安石的學問貢獻和個人才能報以高度評價,並沒有因為政見的原因就大加詆譭,徹底否定。

《王安石贈太傅》節選(北宋)蘇軾:

使其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

北宋的大文學家都有提攜新人的傳統,像歐陽修、蘇軾、司馬光等等這些大家都有諸多門生。宋仁宗時,尚未科舉中榜的曾鞏就已經得到了歐陽修的幫助和認可,當時曾鞏和王安石的關係非常好,王安石考中科舉後在地方做官,而曾鞏科舉落榜後在家艱難維持生計,曾鞏覺得王安石有大才,應當為朝廷重用,於是多次寫信向歐陽修推薦王安石,以落榜生的平民身份推薦一個科舉第四名的天才和官員,曾鞏的人格和心胸可見一斑。

太多的故事證明,至少在北宋徽宗以前,北宋的士人階層內部還是比較寬容的,這種寬容不僅存在於廟堂之高,也存在於江湖之遠,這是一個非常有利於文化發展的氛圍和局面。

結語

可以說,是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促成了北宋文化的繁榮局面,使得宋仁宗到宋神宗這段盛世時期湧現出了大量名人。

司馬光在寫給王安石的信中曾說,“趣向雖殊,大歸則同”,意思是我們兩人的觀點雖然不同,但我知道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我們的目標都是希望國家富強。兩個吵架吵的最兇的人都有如此覺悟,北宋文化焉能不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