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情年代》:明知不愛,何不放手,那個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優秀

愛情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愛情和婚姻的關係又是怎樣的?——這些自古以來就是文學作品探討的母題。

相信看了《純真年代》這部作品,會引起你對愛情、婚姻、責任、自由等多方面的思考。


《純情年代》:明知不愛,何不放手,那個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優秀

《純真年代》是美國作家伊迪絲·華頓的代表作,她曾憑藉該書獲得了1921年普利策小說獎,也因此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的女性作者。

1993年《純真年代》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在全球熱映,更是引發無數觀眾的熱議,至今仍被奉為愛情電影的經典。

為什麼這部作品會引起這麼多關注和爭議呢?

因為它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9世紀末紐約上層社會的三角戀情故事,深刻反映了主人公在社會規則束縛下痛苦的情感糾葛和愛情抉擇;而這種感情矛盾具有很強的現實性,能引起不同時代人們的共鳴。

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故事梗概吧:

19世紀70年代,紐約的上流社會表面上一切都講究規範和傳統,例如一個年輕女人即使因無法忍受丈夫放蕩而離婚都會被視為敗壞門風。

故事的主人公貴族青年阿切爾,是一位年輕有為的律師,他和未婚妻梅門當戶對、感情穩定,馬上就要進入婚姻的殿堂。

梅可以說是最完美的妻子人選,她出身高貴、明豔動人、優雅溫柔、忠誠勇敢,甚至還長於運動,言談幽默,是許多貴族青年追求的對象,阿切爾也為自己能擁有她感到十分得意。


《純情年代》:明知不愛,何不放手,那個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優秀

可是,這一切隨著另一個女人的到來發生了改變。這個女人就是梅的表姐艾倫,也就是奧蘭斯卡伯爵夫人。

艾倫是阿切爾少年時的玩伴,曾經對她有過懵懂的情愫,後來她遠嫁歐洲,離開紐約已多年。

她的丈夫奧蘭斯卡伯爵有錢有地位,但是風流成性,而且像對待囚犯一樣對待她。後來在丈夫秘書的幫助下,她逃出了牢籠,據傳她在此期間竟然跟那個秘書同居了。現在,她正在積極謀求與丈夫離婚。

在當時,艾倫的這些行為是為上流社會所不齒的,所以她受到了紐約上流交際圈的集體冷遇。

可是阿切爾卻為她的特立獨行和對自由獨立的追求所吸引,從同情到為幫助她而多方奔走,最後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她。

艾倫雖然沒有梅年輕美貌,但在阿切爾眼中,“她身上卻散發出一種神秘而自信的美,落落大方,眉目堅定,毫不做作。”他的內心波瀾起伏,難以自制。

為了逃避這種不合規範的愛,他急於將婚期提前。雖然心思敏銳的梅懷疑他心有所屬,他卻堅決予以否認。

可是婚後他卻越來越感受到婚姻的束縛、壓抑,他與梅根本不是同一類人,沒有共同語言和思想。他厭惡上流社會的虛偽和浮華,他覺得梅的完美“只是一種人工馴養的產物”,一切都合規合矩卻沒有自己的靈魂。他感覺他的婚姻是“一方無知,另一方虛偽,兩個人沉悶地組成一種物質和社會利益的結合體”。

《純情年代》:明知不愛,何不放手,那個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優秀

而他深刻地認識到他和艾倫才是同一類人,是靈魂契合的愛人。

再次相遇,他們彼此熱切地渴望著;甚至,決定衝破世俗在一起,遠走高飛。

可是,就在他想向梅坦白一切時,早已看清一切的梅把自己懷孕的消息告訴了他,而且說在確定懷孕前就已經告知了艾倫。

最終,為了成全他們,艾倫返回了歐洲,留下了阿切爾和梅過著平靜的日子。

梅死後,已屆老年的阿切爾從兒子口中才明白,原來梅一直是理解並同情他對艾倫的愛的。

但時光已逝,過去的一切都已如煙,已獲自由的他最終沒有去見自己想念了一生的艾倫,而選擇將愛留在純真的記憶中,也算是成全了梅對於體面婚姻的願望。

人們對於這部作品中三角戀情的理解,可以說見仁見智:

有人說阿切爾就是一個“吃著碗裡看著鍋裡”的渣男,明明有那麼完美的妻子,卻還要感情出軌;

有人指責艾倫是一個看似無助可伶的綠茶婊,竟然勾引有婦之夫,和自己的表妹夫搞曖昧;

也有人說真正的心機女其實是梅,她的“純真”只是一種諷刺,正是她用心機才拆散了一對真正相愛的人;

當然,也有人反駁,說梅是無辜受害者,那樣做只是在維護自己的家庭,她才是一個真正寬容、善良、聰明的妻子;

······

《純情年代》:明知不愛,何不放手,那個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優秀

其實,從作者的創作意圖來看,這三個人都不是絕對的壞人。(打個不甚恰當的比方,這三個人的性格和角色有點類似於《紅樓夢》中寶黛釵的關係。)

作者顯然是認可並同情阿切爾和艾倫的感情的,她認為他們才是心靈契合的伴侶,只是卻是在錯誤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他們的愛情是發自內心的相互吸引,是無法剋制的真情流露,並不是玩弄感情和追求刺激。

所以,在小說中,她細膩地描寫了他們在愛情和責任、道德方面的矛盾糾結,反映了在上流社會虛偽的規範之下他們內心的叛逆、反抗和妥協。

為了對方的名聲、家庭和地位,他們痛苦、抑制、逃避、掙扎,最終選擇分離,因而張望一生,遺憾一生。

對於梅,作者雖然把她塑造為一個合乎上流社會規範的缺乏個性的大家閨秀,對她的“純真”似乎也似有微諷,但是不可否認,作品中的梅更多表現出來的是美麗、優雅、寬容、純情,還有聰敏。

為了即將出世的孩子,為了家庭的完滿,為了阿切爾不身敗名裂,那一點小小的心機不也是可以理解的嗎?

所以,看過小說和電影,似乎同情、喜歡梅的反而是大多數。這是因為讀者和觀眾把故事帶入了現實生活,而不僅僅是把它作為反映社會弊端和人性深度的文藝作品。

這一點在文學鑑賞中是很常見的,亦即人們常說的“形象大於思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就是說文學作品的主題往往具有模糊性、多義性;而文學形象一經產生,他(她)就不完全屬於作者了,讀者可以對他(她)進行再創作,甚至讀者的理解可以和作者的創作本意大相徑庭。

《純情年代》:明知不愛,何不放手,那個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優秀

在這裡,如果不考慮原作的時代背景和它對上流社會虛偽道德規則的批判,而是將這個故事帶入到現實生活中,我只想對作品中的妻子梅說一句:

明知不愛,何必挽留,這樣做只會傷害三個人的幸福,那個男人他根本配不上你的優秀。

雖然,阿切爾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渣男,可是,他卻有明顯的性格缺陷。

首先,他對自己及所愛缺少透徹的認識,為人不夠理智,在與異性的交往中沒有把握好適當的”度”。

他一直表現得是一箇中規中矩的上流社會紳士,其實內心是一個激情叛逆、蔑視“規則”的人,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悶騷型”的人。這樣的人內心比較火熱浪漫,很容易被艾倫那樣的女性所吸引。

不能否認,他對於艾倫的幫助,開始是出於真誠的同情和義憤,可是他卻沒有理智地認清現實和他們之間的關係,反而一頭扎進這令人尷尬的不倫之戀中。

這種戀情在任何時代都是不合常規的,很難得到人們的祝福。在當時那種時代更是隻會以悲劇結局。

而他曾經也一直認為自己是愛著梅的,甚至以能得到美麗的梅而得意。可是,當見到艾倫,他卻越來越覺得梅的無趣,以及和自己的種種不合拍。

這大概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美麗的外表”和“有趣的靈魂”的區別吧。

可是,他可曾試著去溝通和了解梅呢?顯然沒有。

而且到底什麼才是“有趣的靈魂”呢?我不相信像梅那樣聰明敏銳、寬容善良、多才多藝、幾乎受到所有人喜愛和讚譽的女性會是無趣的。

很多情況下,這大概是現實生活中很多男性出軌的理由吧。所謂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就像張愛玲關於“紅玫瑰”和“白玫瑰”的經典語錄:

一個男人的一生中,至少會擁有兩朵玫瑰,一朵是白的,一朵是紅的。如果男人娶了白玫瑰,時間長了,白的就成了桌上的米飯粒,而紅的就成了心頭的珠砂痣;但如果他要了紅的那朵,日子久了,紅的就變成了牆上的蚊子血,而白的,卻是床前明月光。

試想一下,假如阿切爾真的娶到了艾倫,卻因此眾叛親離、身敗名裂,在生活的瑣碎中,是否還能保持當初那種感覺?

《純情年代》:明知不愛,何不放手,那個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優秀

另外,阿切爾又是猶豫、懦弱甚至虛偽的,遠不如兩位女性勇敢坦誠。

是他,當著艾倫的面主動在公共場合宣佈了和梅訂婚;也是他,三番五次製造與艾倫的獨處機會;還是他,無事生非每天給艾倫送鮮花,而且對艾倫的其他追求者表現出了明顯的妒意。

而在他意識到自己愛上艾倫的時候,他與梅還沒有正式結婚,按理說還有挽回的餘地。可是,他卻為了逃避、壓抑這種情感,跑去向梅請求早點結婚,以為結婚就可消除自己的心魔。

而當女人的第六感使梅意識到他似乎另有所愛並且給他選擇的機會時,他卻不知出於什麼心理堅決予以否認。

可笑的是,此後他還是覺得自己無法離開艾倫,又想對梅坦白反悔,可此時梅寫信告知他婚期已定,他只好又一次違背自己的本心,與梅步入婚姻的殿堂。

按說既然選擇了結婚,就該好好經營自己的家庭了。可是不久他就認為自己在婚姻的束縛下漸漸失去了自我,覺得自己要被不幸的婚姻所活活埋葬了。

在他眼中妻子已經“用光了她的詩歌和浪漫,成長為她母親的複製品”,連她的“講道理、從不委屈抱怨”都成了缺點,都成了個性不合、無法溝通的理由。

人們常說,婚姻都是有保鮮期的,可是這個猶豫糾結的男人,連最短的保鮮期都沒有給過梅。

“他甚至瘋狂地想著,如果他的妻子發生了什麼意外死去的話,他就自由了。”

從這一點上看,罵他是“渣男”“偽君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還有,阿切爾對未來還抱有不切實際的烏托邦式的幻想。

他幻想拋棄一切與艾倫私奔,到一個沒有人認識他們的地方去:

“我們可以逃到一個沒有妻子和情婦這種說法的世界去。在那裡我們只是兩個相愛的人,是彼此的全部,世界上其他一切事情都不再重要。”

而艾倫對現實的認識則清醒得多,她多次拒絕阿切爾的表白,她不想讓阿切爾也陷入自己經歷過的這種處境中。

她說:我們只有保持距離,才能彼此親近。

可惜,阿切爾始終沒有認清現實。

他可能都沒有意識到,正是他使自己錯失了一生摯愛——是他,曾經力勸艾倫回到丈夫身邊去,不要做“離婚”這樣傷風敗俗的事;是他,拒絕了梅婚前坦誠的提議,放棄了選擇的機會;是他,為了壓制情感催著梅早早完婚,失去了後悔的機會。

這樣一個男人,憑什麼值得像梅這樣一個女人苦心挽留呢?

雖然在文學作品中,“完美”的人往往被塑造為無趣的老好人或符合社會規則的木偶人;但在現實生活中,像梅這樣的女人,真的可稱為一個完美的妻子。(就像以前有人提出過“娶妻當娶薛寶釵”的觀點。)

《純情年代》:明知不愛,何不放手,那個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優秀

她美麗溫柔,端莊嫻靜,聰明敏銳,寬宏大量,還擅長運動。她是紐約上流社會的一顆明珠,走到哪裡都是交際場上的中心,卻又從不被人嫉妒,因為她是那麼的謙虛低調,善解人意。

可是從一堆“情敵”手中搶到她的阿切爾,卻不知珍惜。對這樣的男人,又何必委屈自己勉強挽留?

有人也許會說,梅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留住了丈夫,保住了家庭,兒女繞膝,生活完滿。

可是,心中的缺口真的能填補完整嗎?

從梅的遺言中可以得知,她認為是自己的請求使阿切爾放棄了終生摯愛,所以,她希望自己死後,兒子能幫自己成全阿切爾和艾倫。

可見,她是知道丈夫是並不愛(或者不是那麼愛)自己的,他心中始終裝著另一個女人。我相信,這對任何女人這都是人生的一大缺憾。

而另外兩人,一個張望一生,一個孤獨終老。三個人都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幸福。


《純情年代》:明知不愛,何不放手,那個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優秀

何必讓自己如此卑微,既知不愛,何不放手?

也許那個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優秀,或者獨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