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的甲殼蟲,它這一生過的好嗎?

甲殼蟲,是一款在國內不溫不火的小車,如果你不是大眾的死忠粉,恐怕今天才第一次知道它的存在。不過非常遺憾,它已經於去年匆匆停產。但是作為承載著半部大眾汽車歷史文化的重要車型,甲殼蟲應該被人們所熟知。尤其國內還有那麼多的大眾車主,對於自己喜愛的品牌都不瞭解,還談什麼愛。


“82歲”的甲殼蟲,它這一生過的好嗎?

大眾品牌其實是由希特勒一手創建,最初便獲得了國家撥款5000萬馬克,所以說它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幸運兒一點也不為過。

上面這輛車就是費迪南德·保時捷(著名的汽車設計大師,保時捷公司創始人)受希特勒之託,設計出的甲殼蟲雛形車:Type 12,誕生於1931。

“82歲”的甲殼蟲,它這一生過的好嗎?

1936年,根據雛形車改良而來的三臺VW-3系列原型車正式誕生,歷經長時間的路試和相關試驗後,1938年的5月26日,第一代甲殼蟲正式下線。1939年參展於柏林汽車博覽會並開啟預售,當時的預售價為990馬克,大多數普通家庭都能買得起。

“82歲”的甲殼蟲,它這一生過的好嗎?

但是順風順水並不容易,當時甲殼蟲距離上市還有很大一塊兒絆腳石,因為費迪南德·保時捷在設計甲殼蟲之初,借鑑了捷克斯洛伐克Tatra(泰脫拉)轎車的很多外觀設計和相關技術,包括空氣冷卻等相關專利都是直接拿來就用,所以Tatra準備對大眾甲殼蟲提起訴訟。

“82歲”的甲殼蟲,它這一生過的好嗎?

但是Tatra(泰脫拉)真如其名一樣,太拖拉了!。直到1939年3月15日,德國軍隊悍然佔領捷克斯洛伐克之時,Tatra對於甲殼蟲的訴訟也遲遲沒有提交。起訴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因為Tatra都已經落到了德軍手裡,自身難保。

隨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打響,這期間的甲殼蟲主要就是為德軍服務,曾一度被改裝成吉普車、指揮車、醫療車、水陸兩棲車等多種軍用版本。

但是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德國以戰敗而落幕,甲殼蟲也在誕生不久後迎來了第一次停產危機,至今也是最具威脅性的一次。

“82歲”的甲殼蟲,它這一生過的好嗎?

德國戰敗後,大眾工廠成為了英軍的戰利品,但是英軍對大眾汽車絲毫不感興趣,甚至因為它的軍車身份,認為大眾汽車都是“德意志”罪惡的化身。甲殼蟲在此時所面臨的危機,遠遠要比停產嚴重的多,就連大眾自己也差點兒支離破碎。

後來事情出現了轉機,由於德國人需要工作,英軍更需要汽車,一位名叫富有商業頭腦的英軍上校發現了這個商機,重啟了甲殼蟲的生產線,並說服英國軍方購買了2萬輛。差點兒背過氣的甲殼蟲勉強活了下來,它要感謝的正是這位名叫郝斯特的英軍上校。

“82歲”的甲殼蟲,它這一生過的好嗎?

1945年,隨著日寇舉起的白旗,第二次世界大戰落下帷幕。世界各國開始進入戰後的恢復階段,發展經濟是那個年代的唯一使命。與國內大批量生產解放牌卡車同理,大眾汽車當時也主要生產吉普和卡車這類有益於生產勞作的車型。而甲殼蟲的生產線則再次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此時的大眾汽車也還是在英軍帳下。

直到1947年7月,在美國主導下的歐洲經濟體重建計劃,將德國納入了西方整體的經濟體系當中,為德國復甦提供了關鍵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也因此,德國和英國成為了生意上的朋友,所以在兩年後的1949年,德國拿回了大眾公司的監管權。

“82歲”的甲殼蟲,它這一生過的好嗎?

隨著世界經濟的全面復甦,人們對於汽車的需求不再只是單一工具。大眾看準了這一契機,將剛剛恢復生產的甲殼蟲,投放到了看似香甜的美國市場,意在家用車領域裡分一杯羹,但結果卻很慘

當時美國人喜歡的都是大馬力肌肉車,且不說甲殼蟲圓潤的造型弱不禁風,就衝它那可憐的24匹馬力,它在美國市場就混不下去。

不過但凡對甲殼蟲歷史有所瞭解的朋友都知道,甲殼蟲最輝煌的時代,就是在60年代的美國市場,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82歲”的甲殼蟲,它這一生過的好嗎?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嬉皮士文化在西方年輕人中迅速蔓延,以獨特的個性表達著對主流社會的叛逆,著名的搖滾樂團:甲殼蟲和滾石正是嬉皮士文化催生出的產物。

“82歲”的甲殼蟲,它這一生過的好嗎?

而甲殼蟲在美國主流的汽車文化中,絕對算是個性的存在。而且它的結構十分簡單,很容易被車主各種改裝,再加上價格便宜等種種因素。甲殼蟲莫名其妙的佔領了全美,乃至全歐洲年輕人的流行市場,這個時期的大眾賺了個滿盆金缽。

“82歲”的甲殼蟲,它這一生過的好嗎?

但是好景不長,這麼大的一塊“蛋糕”誰都想吃。美國本土在70年代首先展開攻勢,福特Pinot的推出就是意在奪回甲殼蟲搶佔的市場。不過操之過急的Pinot存在著嚴重的設計缺陷,導致它的可靠性非常差,因此也就給了日本對手可乘之機。

隨後,豐田、本田、日產相繼在美國市場推出了Corona、Civic、Datsun510,以後驅、水冷、前置發動機等種種優勢,迅速主導了美國的小型車市場。直接導致甲殼蟲的銷量下滑近80%,這隻小甲蟲從此在便一蹶不振。

“82歲”的甲殼蟲,它這一生過的好嗎?

引用一句來自美國記者的形容:“成千上萬閃著金光的甲蟲擠滿了德國的高速公路。”豈止於德國,在歐洲各國都曾有過相似的場景,甲殼蟲在60年代遍佈了世界各地。但是在美國市場迎來寒冬後不久,甲殼蟲在歐洲和德國本土也相繼失守。

菲亞特127、雷諾5、奧斯汀Mini和歐寶Kadett的相繼誕生,都是奔著幹掉那隻“蟲子”而去。外觀一成不變,技術從未更新,甲殼蟲在團團包圍之下,自然是毫無還手之力。

大眾也因為過於依賴甲殼蟲這個單一型號,導致銷量的急劇下滑,甲殼蟲第二次面臨著被迫停產的局面,大眾想要放棄這隻銷量難以迴天的甲蟲。

“82歲”的甲殼蟲,它這一生過的好嗎?

但是這一次,它依然活了下來,大眾超前的“模塊化”理念救了它一命。當時的甲殼蟲就有著現在所謂的模塊化設計理念的雛形,小到車窗玻璃尺寸,大到變速箱、懸掛系統以及1.2L、1.3L、1.5L等不同排量的多款發動機,都可以在一臺甲殼蟲上任意搭配。

由此帶來的最大優勢,就是甲殼蟲可以做到非常非常低的售價,而價格至今也是強有力的武器。

“82歲”的甲殼蟲,它這一生過的好嗎?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巴西、墨西哥等剛剛發展起來的國家成為新興市場,但是這些國家整體來說還是相對貧窮。大眾瞄準機會,努力降低甲殼蟲的運營和製造成本,最終以極低的價格佔領了巴西和墨西哥等新興市場的絕大部分。

“82歲”的甲殼蟲,它這一生過的好嗎?

1981年5月15日,第2000萬輛甲殼蟲在位於墨西哥的大眾工廠下線。大眾又賺錢了,但只是靠價格搶佔了市場,大眾必須開始發展更多車型,以絕後患。我們現在熟知的GOLF和POLO,正是誕生於這個時期,大眾也因此逐漸成為了國際性的車企。

“82歲”的甲殼蟲,它這一生過的好嗎?

大眾此時又飄了,提升品牌形象,清除低端廉價車型,甲殼蟲第三次停產危機的嚴重程度,並不亞於2019年的正式停產。但是大眾官方雖然宣佈要在1978年停產甲殼蟲,但這一次還是以失敗告終。

在巴西和墨西哥這兩個甲殼蟲的主要生產基地,依然遲遲沒有停產。過了8年,到了1986年,巴西才停產甲殼蟲,不過甲殼蟲的故事,也才劃上一個逗號。

“82歲”的甲殼蟲,它這一生過的好嗎?

甲殼蟲在巴西停產後不久,國內便迎來了通貨膨脹,導致很多低收入群體買不起汽車。當時的巴西總統伊塔馬爾·佛朗哥又找到了大眾,要求他們重啟甲殼蟲的生產,於是1993年甲殼蟲的全新版本又出現在了巴西國內。

“82歲”的甲殼蟲,它這一生過的好嗎?

在經歷過數次的停產危機後,這隻命運多舛,又充滿著傳奇色彩的小車,即使第二代、第三代車型的推出,也沒能再現它往日的輝煌。最終在2019年劃上了句號,歷史的篇章至此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