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不平陂,無往不復:立春過後看三候,古人為何稱其“魚陟負冰”

無不平陂,無往不復:立春過後看三候,古人為何稱其“魚陟負冰”

《易經》中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相傳,這句話裡,有兩則傳說。

上古伏羲時期,聖人伏羲始演先天八卦之初,苦思冥想,卻好無頭緒。

一天,他來到了位於孟津縣境內的黃河河畔。 就在此時,黃河中浮出一匹馬,身上還畫著黑白的斑點圖案。古人後稱此馬為“神馬”、“龍馬”。

這些馬背上的黑白斑點,也不是普通的斑點,而是後人稱之為“天地神數”的“河圖”。伏羲聖人由此發明了“先天八卦”。

無不平陂,無往不復:立春過後看三候,古人為何稱其“魚陟負冰”


另一則故事與大禹有關。面對肆虐的洪災,百姓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大禹奉命治水,卻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這時,洛陽洛寧縣的洛水裡,一隻大烏龜馱出一幅神秘的圖案,背部也很有特點。

這隻神龜也不是普通的大龜,他背上的圖案更非普通圖案。後人稱為“神龜”。

這隻神龜背馱“洛書”,獻給了正在發愁的大禹。大禹根據“洛書”的圖案,由堵變為疏,不但成功治服了水患,還由此將天下劃定成為“九州”。

“白點為陽,黑點為陰。天數相加為二十五,地數相加為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無不平陂,無往不復:立春過後看三候,古人為何稱其“魚陟負冰”


從上面的兩則典故中,不難發現,古代聖賢們,正是受河圖、洛書的啟發,才制定出了“八卦九疇”,用於管理社會,治理天下。

”窮萬物之理,通萬物之性,知萬物之命者,百事備於我矣。以萬物之目觀萬物,以萬物之耳聽萬物,以萬物之言論萬物者, 三才之振立矣……”

神秘的河圖、洛書文化,也由此成為中華優秀文化和文明的源頭。2014年12月,“河圖、洛書”的傳說,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無不平陂,無往不復:立春過後看三候,古人為何稱其“魚陟負冰”


在《實用易經》、《趣味易經》專欄,《一年打兩春,黃土變成金:從易經看,立春到雨水三候15天該做啥》和《立春“二候”:蟄蟲始振!易經:“包荒、朋亡”,想告訴我們什麼》兩篇文章裡,“源易緣”談到了立春後的初候和二候的來歷,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2月19日,將進入一年之中的雨水節氣。

今天,我們將繼續結合優秀傳統文化《易經》和著名易學者、教授黃來鎰先生分享的《立春三候》文章,來談談立春到雨水,最後一候的來歷。

月令72候中,談到“三候”時,依舊用了4個字:“魚陟負冰“。

無不平陂,無往不復:立春過後看三候,古人為何稱其“魚陟負冰”


”初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都與《周易》中的64卦的爻動卦變有關,那麼,”三候“又是怎麼來的,為何又被稱為相為”魚陟負冰“呢?

在黃來鎰教授分享的文章,談到了一個觀點。”三候“的變化,還是與泰卦有關。由泰卦的九三爻變化而成。

易經中,地天泰卦的下卦九三爻變動,由八卦中的乾卦,變為了兌卦。

在易經八卦中,兌卦居於西方酉金之位,其色為白,為陰,為少女,為妾,為沼澤之物,有魚等類象……

兌卦為“魚”,其上三爻為坤卦,坤卦三爻皆陰,因此古人稱其為“冰”。

無不平陂,無往不復:立春過後看三候,古人為何稱其“魚陟負冰”


漢字中的“陟”(音zhi)字,最早出現於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有“攀登、上升、提升、提拔、升遷”之意。

《易經-說卦傳》裡談到,乾卦為”冰“,坤卦的象傳說”厚德載物“,載者,”負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指出:”陟,升也 :魚當盛寒,伏水底而逐暖,至正月陽氣至,則上游而近冰,故曰負。“

可見,立春後的第三候,正是由泰卦的九三爻變化而來。

最後,讓我們再來看下泰卦九三爻的爻辭: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於食有福。

無不平陂,無往不復:立春過後看三候,古人為何稱其“魚陟負冰”


爻辭中的”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是說,大千世界中,沒有什麼是絕對不變的、是一帆風順的。

沒有陡坡,就沒有平地,沒有隻付出,而沒有回報的,天圓地方總是會回來的……

泰卦九三陽爻,居陽剛之位,還與上六爻正應,他的上面面臨著強大的三個陰爻,處境艱險。於是聖人教導我們,需要在艱難困頓之中,堅守正道,守住自己的本色,保持誠信的好習慣,就不必擔憂,就沒有災難,且還有口福,也不妨與人同享。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