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為何托爾斯泰說她"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托爾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最早1917年的中文譯本半文半白,名《婀娜小史》。書中女主角安娜,屬世界文學女性中一流人物。對於安娜的死托爾斯泰說:

“我們是有罪的,因為我們沒有去拯救像安娜那樣的人,拯救像她那樣美麗而高尚的靈魂。她只想證明自己,卻傷害了所有人。”

無疑對她充滿了讚美和同情,但他在小說開篇題記為:“申冤在我,我必報應。”言有所指,這又該如何理解呢?

雖然這部作品缺乏如《戰爭與和平》那種青春磅礴的氣勢,但它以女性的視角來批判社會現象和人性問題,指出現代女性要想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只有擺脫傳統觀念、現實環境給她們心靈帶來的束縛。

“申冤在我”,是贊同安娜自我意識的覺醒,敢於追求個人幸福,是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

《安娜.卡列尼娜》:為何托爾斯泰說她

安娜

作為19世紀資產階級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和個性解放的代表形象,她喊出了“我是個人,我要生活,我要愛情!”

*安娜敢愛敢恨,為愛奮不顧身。

作為留裡克皇室後裔的安娜,有著良好的教養,渾身散發著令人無法抗拒魅力的白富美,也是著深刻豐富世界的精神貴族。比她大20歲的丈夫,是事業成功的官方大員,一個可愛的兒子,表面上看起來幸福的一個家庭。靈魂深處蘊蓄著激情的安娜,為人真摯善良,托爾斯泰筆下她被壓抑的生命意識,時時通過文字流露出來:

“她首先是一個富有感情的女人,她那鑲著華麗花邊的黑色衣服,在她身上就並不特別引人注目,這不過是一個外在的框架罷了,令人注目的是她本人——純真、自然、優雅的同時快活又生機勃勃。”

然而卡列寧醉心於功名利祿,冷漠而虛偽,安娜的家庭生活死氣沉沉。這令偶爾去做客的嫂子多麗,都感覺到不適壓抑。正如文中安娜所言:

“他們不知道,八年以來他如何扼殺我的生命,扼殺我身上的一切活力,他從來沒有想到,我是一個需要愛情,活生生的女人”。

去莫斯科調解完哥嫂矛盾後的舞會上,安娜被青年軍官渥倫斯基,喚醒了沉睡的愛情。沃倫斯基對安娜一見鍾情,但她的理智迴避,舞會第二天就提前回家了。安娜也曾努力試著用眼前的幸福,來掩藏內心的愛情渴望。

《安娜.卡列尼娜》:為何托爾斯泰說她

跳瑪祖卡舞時的安娜與沃倫斯基

但是她想:"要是他不愛我,僅僅出於責任心才善待我,違心的對我表示溫存,沒有我所向往的愛情,那簡直比恨我還要壞千萬倍。"

安娜的理智在沃倫斯基的愛情面前,終於沒幾個回合就淪陷了。在賽馬會上,安娜見渥倫斯基從馬上摔下來,禁不自禁地驚叫起來——真愛是藏不住的,這種上流社會婦女"不檢點"舉動,將她婚外情暴露在丈夫面前。

安娜並不掩飾,坦然地聲稱愛對方,隨便丈夫怎樣處置。之後安娜不顧一切地與沃倫斯基一起出國了。

*安娜在虛偽的婚姻內不能生存。

認為安娜是一個婚姻的破壞者,應被唾棄。這類中國讀者,常常會說到小說裡一個場面:安娜婚外情被說破,夫妻二人衝突爆發。丈夫卡列寧指責她“缺乏責任感和羞恥感”,安娜憤怒地反唇相譏丈夫“虛偽”,丈夫則冷峻地回答她“一邊吃著丈夫的麵包一邊背叛丈夫才是真正的虛偽”。

甚至據此認為,安娜花丈夫的錢還出軌後得寸進尺,渴望肉體滿足印鬧著離婚,結果被情人拋棄身敗名裂而死,根本不值得同情。

凡事不可斷章取義,文豪托爾斯泰此書雖視安娜為不忠婦女形象,卻也決非簡單講述一個蕩婦的情事。當安娜出於本能爭取婚姻自主時,卡列寧這樣要求安娜和他達成默契:允許她做沃倫斯基的情人,但要維持表面的夫妻關係。

《安娜.卡列尼娜》:為何托爾斯泰說她

卡列寧

這對一般出軌的婦女來說,簡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保住了家庭孩子,又能理直氣壯和情人約會。當時俄國上流社會貴婦們的風流韻事比比皆是,沃倫斯基的堂姐貝特西,就有一個眾所周知的相好。

但安娜追求純粹愛情 ,拒絕虛偽的婚姻繼續下去。安娜的絕決令卡列寧惱羞成怒,開啟了冷暴力模式:抓住安娜難以割捨阿廖沙迖到不同意離婚目的,他還不讓安娜見兒子,從精神上折磨人,利用上流社會的道德譴責和割離態度,對安娜施加壓力。當安娜和沃倫斯基無奈出走國外回來後,忍痛答應了他放棄兒子撫養權的離婚條件,但三個月過去了,卡列寧仍不同意離婚。

在熾熱的愛情中,她容不得一粒沙,最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所以追根溯源不能怪安娜。在托爾斯泰看來,"伸冤在我",為讚揚安娜執著追求愛情的精神,是值得欣賞的。

“我必報應”則註定安娜粉身碎骨的結局。因為安娜的愛情沒有出路,實任何感情都不能脫離社會生存。

*托爾斯泰強調了,這是一出以黑色為基調的悲劇。

《安娜.卡列尼娜》:為何托爾斯泰說她

安娜

沃倫斯基在第一次見到安哪時,她穿著天鵝絨的黑色裙子,優雅高貴,令人著迷的性感;臥軌自殺的安娜仍穿著那條黑裙,讓呼嘯而過的火車,結束了自己無望的愛情和生命。在跳美妙的瑪祖卡舞時,安娜與沃倫斯基不知不覺中相互愛戀著,

“維納斯在這頭戴勿忘草、身穿黑天鵝絨天真美麗的安娜身上,加了“一種幾乎是惡魔般的誘惑力”。

書中黑裙有著深刻地寓意:黑色象徵著安娜毫無愛情壓抑的婚姻生活,以及死亡——這段為道德和世間所不容的愛情如同飛蛾撲向野火,註定這場愛情要將她毀滅,這是一出悲劇。

*安娜是一個封建道德的叛逆者,她面對的並不是卡列寧一個人,而是挑戰她賴以生存的整個上流貴族社會。因此整個上流貴族社會,對叛逆者安娜是必然的拋棄

表面上看卡列寧的虛偽和自私不離婚,導致了安娜不能和沃倫斯基的戀情修成正果,實際上是新舊歷史時期俄國社會生活矛盾的折射。

她對愛情自由的執著追求,體現了19世紀七十年代婦女自我意識的覺醒下,對個性解放的要求——爭取戀愛婚姻的自由,反映了時代的進步,對束縛女性舊道德觀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戰。


*安娜身上還殘存著濃厚的傳統道德重負,痛苦的掙扎於個性解放與傳統道德之間

《安娜.卡列尼娜》:為何托爾斯泰說她

安娜與沃倫斯基

作為新舊交替時期的女性,在她大膽地衝破社會輿論的壓制,公開追求自由的愛情的時候,隨時因婚外情不受任何社會道德的支持而焦灼,渴望得到認同。

這種內心的矛盾與痛苦說明了她愛的追求的脆弱性,也是導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毀滅的內在原因。

*基於單純慾望的愛情,力量雖然強大,但卻不具有持久性久性和操縱性。

安娜和沃倫斯基的愛情,建立在情慾吸引基礎上,讓她成了情慾的奴隸表讓為安娜情感戰勝了理智,她不惜離家棄子,希望擺脫社會的枷鎖時,又陷入另一桎梏中去。安娜所追求的愛情,實質上為一種強烈情感佔有慾望滿足感,是自私的個體自由。

“不論是由靈魂還是情慾點燃,愛都是眩目的強光,它照亮一切,令人溫暖且目盲——直到光芒漸漸消散,其它的現實才顯露並介入:性格和志趣、家族和環境、地位和財富。”

放任的情慾,徹底摧毀了有著高傲靈魂的道德壁壘,安娜變得墮落了。不再追求純粹愛情 ,她感到害怕害怕又羞愧,努力避免使自己懷孕;她忍受著嫉妒的煎熬,被情慾的力量所奴役,迫使她的言行眼神處處作偽;到最後她喪失了理智,用嗎啡來麻醉自己,直到實在容忍不了無果愛情的痛苦,而臥軌自殺。

無論新舊時代,女性最可悲的事是:不是外人認為她沒有價值,而是自認為沒有,唯希望在得到男性的肯定下才能實現。

與毅然拋棄一切,為愛痴狂的安娜不同,原本為愛情放棄不惜升職機會和生命的沃倫斯基,激情過後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慾望,和洶湧輿論的所壓倒在現實面前退縮了。

《安娜.卡列尼娜》:為何托爾斯泰說她

安娜

當安娜不可避免"傷害所有人”,失去一切之後,生命的意義只剩下沃倫斯基的愛時候,變得敏感又脆弱。美好的愛情,在猜疑和爭吵中倦怠消磨殆盡,深深陷入了絕望,最終才令人遺憾的結局。

安娜由新生向絕望毀滅的轉化,是她性格發展的必然邏輯,這深刻暴露了安娜性格的巨大缺陷,以及近代婦女的可怕困境:想追求女性的個人獨立與自由,卻只能依附於男人的愛來實現,而未能解脫歷史陋習的男人,則只能將其推向更加慘烈的境況

托爾斯泰本人反對古典的浪漫主愛情,所以不喜歡莎士比亞,也不贊同以現代女性主義的完全自我主義,強調家庭和責任。因此書中他說安娜無心傷害了所有人,並不無辜,故"我必報應"受到懲罰。

另外他用列文和吉蒂的結合說明,男女彼此基於理性和感情結合的婚姻,才能獲得最終的幸福

參考書目:《安娜·卡列尼娜》[俄] 托爾斯泰著 裴家勤譯,湖南文藝出版社

《名人傳》[法]羅曼·羅蘭 著,陳筱卿譯, 海南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