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歡看誰的書籍? 為什麼?

每日網事


在眾多的作家中,我最喜歡的是當代作家餘華,從最開始讀他的《活著》,再到後來讀《許三觀賣血記》,每一部作品都讓我深深震撼,直擊我的靈魂,之後把他的《兄弟》、《在細雨中呼喊》都一一拜讀完,他的書給了我無限的勇氣,讓我無論面對多麼苦難的生活都能看到美好的希望。

導讀:

餘華,1960年出生於浙江杭州,中學畢業後,進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之後開始了文學創作,他寫的《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他的作品以批判為主,通過社會底層人物的疾苦反應出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性的醜陋,但同時又在絕望和無奈中看到生活的希望和未來的光明,所以他的書值得每一個人認真拜讀,在書中感受生活的不易,學會從容面對生活,痛並快樂的活著。

《活著》

我讀的餘華的第一本小說是《活著》,第一次讀是在初中,涉世未深,還是無憂無慮的年紀,雖然沒有經歷過什麼風雨,但依然被富貴的曲折命運所震撼,也為他歷經波折後仍能堅強的生活,對世界溫柔以待而感動。

第二次是大學時期讀的,當時正值畢業之際,為找工作之事忙的焦頭爛額,順手從圖書館借來的,這次再讀,除了震撼還是震撼,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面對親人的相繼離去,仍能懷有一個樂觀的心態,這份承受能力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

生活不如意事常八九,不要總是像霜打的茄子般無精打采,要學會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就像《活著》中說的一樣:“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許三觀賣血記》

剛上高一時,因為課業不是很重,班主任鼓勵我們多看些課外讀物,他還把自己的藏書拿了出來,讓我們挑選,當時我選了《許三觀賣血記》。

之所以選這本書一是因為讀過餘華的《活著》,二是這本書快被老師翻爛,我也想看看它寫的到底是什麼。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絲廠小工許三觀通過多次賣血克服了生活中的一次次難關,沒有被貧苦打倒的故事。第一次賣血,純粹是為了好奇,也正是這次賣血讓他開啟了賣血求生之路。第二次賣血是為了孩子,第三次賣血是為了女人,第四次賣血是為了家人的生存,第五次賣血是為了家庭,最後一次賣血時年歲已高,醫院不再收了,他的血沒有了用武之地,而他的精神世界也隨之崩塌。

《許三觀賣血記》通過許三多的賣血歷程,傳達了一種“放棄抗辯,逆來順受”的宿命觀念,從而展示出生活的真實與殘酷,這本書被法國《讀書》雜誌評價為:“這是一部精彩絕倫的小說,是外表樸實簡潔和內涵意蘊深遠的完美結合。”

《兄弟》

2004年10月,餘華因心臟早搏,被迫休息了一個多月。因此,《兄弟》的寫作遭到擱置,上下兩冊用了兩年時間才完成。而我讀《兄弟》的過程也充滿波折,因為我一直以來都只讀到了上冊,跑過好幾家書店都沒有買到下冊。

畢業後,和同事聊天時,和他聊到了餘華,聊到了《兄弟》,他知道我沒有讀過下冊,特意趁週末帶我去潘家園的書市去淘,經過一上午的走訪,終於淘到了下冊。

《兄弟》講述的是重組家庭的兩個兄弟,雖然是沒有血緣關係的親兄弟,但他們生活在同樣的家庭裡享有著共同的親情,經歷了共同的磨難,在相互幫持和成長中讓這段兄弟情顯得更加珍貴。

《新民晚報》評論說:“兄弟兩人一個蹦蹦跳跳的問號,一個心懷憂傷的感嘆號;一個活得自由狂放隨心所欲,一個過得謹小慎微沉重壓抑;一個是喜劇,一個是悲劇。”

餘華就是用這種對比和落差,表達了命運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

結束語:

孟京輝對餘華的評價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有一兩個能用自己的文字把它寫出來的人是很幸運的,能把有形的東西變成無形的東西真是太偉大了。我覺得餘華是一個偉大的作家。”

餘華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把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一刀刀撕碎,把最醜陋的一面暴露出來,同時還能在醜陋中看到更美的內在,這才是最好的悲劇,他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的狄更斯。餘華是偉大的作家,他的作品更是偉大的作品,值得每一個人認真拜讀。


指數空間


我的爸爸是個語文老師,在他的影響下,我從小就喜歡看書。讀小學時,我就看了爸爸大學函授書中的古今中外的許多名篇。大學時,我讀的是中文系,把愛好最終當成了自己的職業。直到現在,我仍保持著每天睡前閱讀的喜歡,並喜歡把自己所看所思的注入筆尖,形成文字。在繁雜的文學世界中,若一定要說最喜歡誰的書籍,那就是張愛玲的。我沉迷於她的文字所勾勒的那個紙醉金迷的世界,淡淡的憂傷,冷靜的嘲諷。


明珠何聯聯


我大概從十四五歲開始發現的書籍的可愛,漸有了讀書的習慣。因為小時候喜歡聽收音機裡播送的評書,就有了找書來閱讀的衝動,農村小孩,家裡哪有書,偶爾在親戚家發現一兩本殘缺不全的《岳飛傳》、《楊家將》之類的書,那真如獲至寶,反覆央求借閱。借回後,我匆忙而又飢渴地去書中尋找熟悉的英雄豪傑,既忐忑,又驚喜。

喜歡看小說,武俠,文藝,情感類的比較多一點



本是雲該化作雨


我最喜歡看汪曾祺的書。尤其是他寫的關於花花草草和美食的那些文章。




我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最早讀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是讀他的一本書叫《汪曾祺小說經典》。現在知道了,這本書是出版社自己出的,汪曾祺他生前根本就沒有出版這樣的一本書。不過在這本書裡面還是收錄了他的許許多多的經典作品。


我記得特別清楚,那時候讀的時候是冬末春初。我個人是覺得,要讀汪曾祺的文章,是適合在比較冷的時候或者是秋天的時候,秋高氣爽的時候來讀,那種感受是很美妙的。


汪曾祺他的小說和散文的界限不明顯。有人評價他說是散文化的小說或者是小說散文化。大家要是讀過汪曾祺的文章,就知道有很多文章,咱們是很難說它到底是一篇小說呢,還是一篇散文。比如《晚飯花》。《故里三陳》。像這兩篇小說,其實讀完之後感覺是像散文的。


再比如他最出名的《受戒》。《大淖記事》。這兩篇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但是在小說裡面,有很長的一大段風景描寫,包括還有地方民俗的描寫。這樣的段落其實都是像散文。



汪曾祺的文章是像行雲流水一樣。自由自在的。他的文章就愛跑野馬。意思是說,他總是說著說著,就把我們一個很普通的觀點、一件很無關緊要的小事,說的很詳細很動人。


比如。他說,小河看到一朵花、一棵草都要過去招呼一下,然後又嘩嘩嘩地向前流走了。像這樣非常普通的事情,咱們是經常會忽略的,但是經過汪曾祺這麼一說,就顯得非常生動,並且非常有趣,是吧?


另外,汪曾祺他經常用很短的句子,很簡潔,很乾淨,而且,他是照生活本來的樣子去寫的,沒有誇大,也沒有隱瞞。美的就是美的,不美的就是不美的。


比如說,

天上真乾淨,透明透明,蔚藍蔚藍的,一點渣子都沒有,像一塊大水晶。


或者他寫農村孩子的時候,他也沒有用很華美的詞彙,或者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而只是說:真好看了,真美呀!



再如他寫梔子花。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於是為文雅人不喜,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

像這樣的句子,這樣的用詞,要放到現在,可能編輯就給你改掉了,或者發佈到網上,會被說是有髒話、有敏感詞。


王汪曾祺他還是一個美食家。


他不僅會吃。會品鑑,而且還會做菜。


他做菜都是自己去逛菜市場,自己去買菜。


他還有自己獨門自創的拿手菜。比如,塞肉回鍋油條。就是把油條切成寸半長的小段,用手指將內層掏出空隙,塞入肉末,蔥花,榨菜末。下油鍋重炸。這樣炸出來的回鍋油條非常酥脆,嚼一下,聲動十里人。這是汪曾祺自己說的。


有朋友去找汪曾祺,他都會親自下廚去做一道拿手菜。比如說陳映真來的時候,汪曾祺就做了一道菜叫燒小蘿蔔。聶華苓去的時候,汪曾祺就做了一道揚州特色菜煮乾絲。大家吃得非常開心,最後連湯汁都端起來喝光。



汪曾祺說:

願意做菜給別人吃的人,是比較不自私的。喜歡美食的人,應該都是熱愛生活的人。


汪曾祺他是高郵人。他還去過許許多多的地方。去過越南,在昆明待過七年,還去過香港,上海,北京,武漢,張家口,內蒙古,新疆,山東,四川,福建。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他在長沙吃過火宮殿的臭豆腐。在昆明吃過各種菌子。所以我們讀汪曾祺寫有關美食的文章,會覺得津津有味,生動,有趣。真實。


我很推薦大家都來讀一讀汪曾祺的文章。



謝謝大家的閱讀。

花草有故事


我最喜歡看毛主席的書籍。因為他的書籍蘊藏了大智慧。給弱者以力量,給心靈以啟迪。


吳江易山水


毛主席的書呀我愛讀!千遍萬遍下功夫,深刻的道理,細心領會!!!


xyfyj


我最喜歡看毛主席的書籍,毛主席的書籍通熟易懂。是指導人們靈魂的精神食糧。


大海1370347745813


我是省作家協會、中國詩歌學會和中國詩詞學會的會員,也算是一位小有成績的業餘文學愛好者吧。所以我對很多中外作家的文學書籍都很喜歡是不言而喻的。但要說我最喜歡的,主要有以下幾位作家的書。

巴金的《家》《春》《秋》。

巴金老師的這幾本書,從微觀細節著手,從宏觀大處立意,深刻描寫了一個家族變遷史,更是反映了一個社會的變遷史,是一面鏡子。精讀三書是我們瞭解和認識那個社會的、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徑。

三本書的語言已經達到了現代文學中極高的水準,也是非常值得學習的一個方面。

路遙的《平凡世界》。

《平凡世界》用很特殊的手法描述了一個最基層人或者說草根的奮鬥歷程,是激勵我們"平凡人"在"平凡世界"裡勇於前行的號子和燈塔。可以說,《平凡世界》在上世紀末、新世紀初座標了許許多多中國青年人的發展方向。

顧城的《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顧城詩集》。

顧城老師是中國現代詩歌中朦朧詩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他詩歌很多,我認為最有代表性的是上邊幾本,也是我最喜歡而且經常細讀的,對我學習詩歌、創作詩歌都很有教益。

海子的《海子詩全集》。

《海子詩全集》是詩人海子迄今最全面的作品集,收錄了他的抒情短詩、長詩詩劇、詩學提綱、日記小說等等。海子我也是一個詩歌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詩具有很強的時代印記和美學價值。

當然,還有很多作家和他們的書,我也真的很喜歡,在這裡就不再一一列舉說明了,謝謝各位師友鼓勵,興華問好了。

【圖片是我最近的一本詩集照片】


賈興華


喜歡的作家和作品很多,今天來分享一下老舍先生的作品。


老舍先生是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



2012年,莫言先生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之時,國人為之歡呼雀躍。我在為莫言先生驕傲之餘,心底湧出了無限的遺憾之情。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投票得票數最高的就是老舍先生,令人惋惜的是,當消息傳來之時,老舍先生已經離世。


老舍先生一生創作豐富,劇本、小說、散文、詩作均有涉獵,且都是文學創作精品。


最近在讀的《老舍自述(註疏本)》,是由老舍研究專家徐德明和易華兩位教授從《老舍全集》中選擇、截取老舍先生自述作品的原文,精心連接,整合而成。《老舍自述》自老舍先生出生述起,及至童年、壯年、晚年,讓我們可以從文字間更進一步走近老舍先生的世界,陪伴著老舍先生不平亦不凡的生命時光。



短篇《老字號》


《老字號》講的是綢緞行老字號三合祥在時代變遷中的掙扎。有一年年底算帳,三合祥東家核算出當年買賣賠了。於是,東家換下了在三合祥服務多年的錢掌櫃,大徒弟辛德治留在了老店裡。


辛德治旁觀了周掌櫃對三合祥所做的種種改變,將一個規矩大氣的老字號改模換樣,將從未有過拉扯的買賣變得嘈雜紛亂。大徒弟辛德治大哭一場,期盼著錢掌櫃能夠重新回到三合祥。


錢掌櫃裡然又回來了,但是老字號三合祥終於還是沒落了。


老舍先生本人同樣生活在新舊時代的變遷間。透過辛德治的眼睛,我們感受到了他對三合祥傳承數年的不捨,也讀到了他對周掌櫃新方法的認可。新的發展和舊的傳承衝撞著人們的認知,左右著人們的思想。


我淺薄地以為,老舍先生在文中所寫的是辛德治,也是老舍先生本人。對舊的不捨,和新的好奇充斥著他們的感官,想要去迎合卻也並不是那麼容易。

長篇《四世同堂》


老舍先生的長篇代表作《四世同堂》(包含《惶惑》、《偷生》、《饑荒》三部)家喻戶曉。凡讀老舍者,不能不讀《四世同堂》。


作為老舍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四世同堂》被廣為傳閱。每一位讀者對書中人物的解讀都不盡相同。


我個人對錢默吟老先生的遭遇和改變深深動容,錢先生對瑞全說:“只有一句話!到什麼時候都不許灰心!人一灰心便只看到別人的錯處,而不看自己的消沉墮落!記住吧,老三!”


這句許是錢默吟先生對祁瑞全說的,也是對先生自己說的。


讀罷《四世同堂》,找機會特意去了一次小羊圈衚衕,走在北京新街口大街上,身旁人群熙攘,車水馬龍。找到位於葫蘆肚後的衚衕入口有些艱難,也就是現在的大楊家衚衕。走進窄窄的衚衕口,裡面好像確有一個寬敞的“肚”,再向前走向葫蘆胸,也確實看到了七家住戶的大門口。眼前依然是破舊的方磚和掉色的紅瓦,可是葫蘆胸裡已大變了樣。時代在前行,一家又一家人們住進了這裡,每戶人家的門口都被翻修一新,牆上影壁甚是精緻,有些大門上甚至裝上了密碼鎖。低下頭,腳下的地面是整齊的方磚,沒有一點殘缺,沒有一叢雜草。


老舍先生的兒子舒乙回憶說:“生活中的父親完全是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時間不說話,在悶著頭構思寫作。很嚴肅、很封閉。但是隻要有人來,一聽見朋友的聲音。他馬上很活躍了,平易近人,熱情周到,很談得來。仔細想來,父親也矛盾。因為他對生活、對寫作極認真勤奮;另一方面,他又特別有情趣,愛生活。”


老舍先生的氣息已於無聲無息中消散了塵世變遷之間, 老舍先生的文字卻經年散發迷人魅力吸引著一批又一批文學愛好者的目光。


悠然閱讀


我喜歡讀詩詞鑑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書,因為我喜歡古詩詞,而葉先生能把古詩詞講得深刻,能表達出古詩詞中的那種生生不已的感發的生命。

1、我讀過的葉先生的書

我讀過的先生的書有《葉嘉瑩說初盛唐詩》《葉嘉瑩說中晚唐詩》《葉嘉瑩說杜甫詩》《杜甫秋興八首集說》《唐五代名家詞選講》《北宋名家詞選講》《南宋名家詞選講》《請代名家詞選講》《唐宋詞十七講》《人間詞話七講》《葉嘉瑩談詞》《滄海波澄:我的詩詞人生》《顧隨與葉嘉瑩》。

有的書沒有還讀完《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葉嘉瑩說阮籍詠懷詩》《葉嘉瑩說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葉先生弟子汪夢川作注、先生作序審定的《雙照樓詩詞稿》我也讀了一遍,雖然是繁體豎排。現在正讀《古詩詞課》。

2、葉先生講詩詞不停留在文字表面

真正偉大的詩人,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書寫詩篇,用自己的生活在實踐自己的作品,他們的作品中包含了自己偉大的心靈、智慧、品格和修養。這樣的詩人,有屈原、陶淵明、杜甫、蘇東坡,詞中要舉出一人,就是辛棄疾。葉先生認為,興發感動的力量與作用,正是中國古典詩歌所具有的一種最寶貴的質素。古詩詞的傳統,不僅在詩人創作時重視興發感動,就是讀者在誦讀時也重視興發感動。葉先生講詩詞,就是要表達出作者的那一份興達感動,引導讀者都會欣賞詩詞,提升讀者的性情品質。

3、葉先生用自己的生命體會講詩詞

先生幼承家學,舊學功底深厚,大學時跟隨顧隨先生學習,後來又學習西方文學理論研究古詩詞。她一生坎坷,幼年喪母,中年喪女,抗戰時期生活在北平,後流落臺灣、美國、加拿大。她說:詩詞研讀不是我追求的目標,而是支持我做過憂患的一種力量!

葉先生所受的苦楚不可勝數,再加上她的學識,所以對古詩詞的理解,有常人不能達到的深度。這真的不是今天某某教授坐在象牙塔裡能體會到的。比如她講到杜甫《秋興八首》的“每依北斗望京華”一句會哭,她最能體會的杜甫的心境。

總之,葉先生是以自己的生命體會講詩詞,能表達出古詩詞中的那種生生不已的感發的生命,所以我喜歡葉先生的書。

關注梅鶴讀書,歡迎點贊、留言,一起讀出不一樣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