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臨終之前到底有沒有囑咐馬岱殺掉魏延?

魁哥說歷史


我們只能說諸葛亮不喜歡魏延,但是諸葛亮並沒有殺魏延,實際上魏延之死是死於宮鬥。

話說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前,曾經囑咐必須撤兵,就算魏延不同意也要撤兵,交代誰了呢?楊儀,費禕。

由此可見,諸葛亮在去世前,魏延並沒有在其身邊,由此可見諸葛亮並不信任魏延,同時他預料魏延必然反對撤兵,所以特別做了交代,不管魏延同不同意,都要撤兵。

諸葛亮去世後,費禕去探聽魏延的口風,魏延說:“丞相去世了,不是還有我嗎?”

我們先揣摩一下,為什麼魏延會這麼說?因為他想立功,那麼立功的目的是什麼呢?

做諸葛亮的接班人。在《三國志》裡說的很明白,魏延以為自己是諸葛亮的接班人,而另一個人也以為自己是接班人,誰呢?

長史楊儀。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兩人就為繼承權開始了鬥爭。很顯然楊儀跟諸葛亮走的近些。當魏延發現蜀軍撤退,而自己居然被矇在鼓裡時,徹底慌神了。因為撤軍的指揮官是楊儀,這就意味著競爭對手會成為自己的老大。

於是試圖先下手為強,帶兵追擊。這時楊儀正好借力用力,向朝廷上報魏延謀反。

結果魏延被幹掉了。

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的接班人到底是誰呢?

其實魏延和楊儀都想多了,人家諸葛亮欽點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禕。

所以,諸葛亮並沒有殺魏延,那只是小說杜撰的。真正殺魏延的是楊儀,就是這樣。最後插一句,其實魏延是蜀國裡比較能打的將領,深受劉備喜愛,但是諸葛亮不喜歡他。

切記,小說是小說,歷史是歷史,二者不能混淆。




生活大話家


在歷史上諸葛亮臨死之前絕對沒有留下過叮囑馬岱斬殺魏延的命令。

先來簡略說一下魏延其人吧,魏延出身於劉備的部曲,在這裡解釋一下什麼叫部曲,在古代軍隊是軍隊,部曲是部曲,軍隊是國家的軍隊,部曲往好聽了說叫私人僱傭兵,說得不好聽了就是貴族的奴隸。

所以部曲在當時社會地位很低微,因此也就是說魏延出身很低微,這樣的出身也造就了魏延爭強好勝,十分想出人頭地的性格,記住這個性格,這個性格才是導致魏延之死的主要原因。

魏延在劉備入蜀時期立下赫赫戰功,被劉備破格提拔,從此成為劉備集團正規軍中的大將,劉備擊退曹操佔據漢中後,想留大將鎮守漢中,當時蜀漢集團內部都認為非張飛莫屬,連張飛自己都認為必定是自己鎮守漢中,結果劉備卻出乎眾人意外的破格提拔了當時還是牙門將軍的魏延為漢中都督兼任漢中太守掌管漢中軍政大權,由此魏延的在劉備集團地位便開始逐漸顯露出來。

到了蜀漢中後期魏延已經屬於蜀國軍隊中的中流砥柱,在軍事地位上魏延的地位僅次於總管軍政大權的諸葛亮。

諸葛亮多次北伐,魏延都是作為諸葛亮的前部先鋒出馬,先後擊敗魏國五子良將張郃、名將郭淮和費耀。在這裡不能不說魏延在軍事上的天資英才,雖然諸葛亮領導有方,但絕對離不開魏延卓越的軍事才能。

在小說中為我們勾畫了諸葛亮討厭魏延,在臨死時還不忘了叮囑馬岱斬殺魏延,實際在歷史上諸葛亮是非常喜歡魏延,欣賞魏延,而且魏延性格缺陷很大,為人處世方面也非常不好,處處得罪同僚,只有諸葛亮能包容魏延,並且加以重用。

歷史上的魏延為人爭強好勝,直爽霸道,脾氣非常差,與同僚之間關係極其不融洽, 但是由於魏延非常有軍事才華,所以諸葛亮每每都會包容魏延,替魏延做和事佬,根據《三國志》記載,魏延有一次和蜀漢的衛尉劉琰吵架,最後鬧到諸葛亮那裡,結果諸葛亮卻是偏袒魏延,讓劉琰給魏延道歉了事。

從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諸葛亮本人是非常欣賞魏延,在魏延和同僚吵架期間,諸葛亮往往偏袒魏延,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袒也養成了魏延霸道欺壓同僚的性格,也為魏延之死買下了伏筆。

在歷史上除了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以外,從未出現過兩人不和諧的因素,子午谷奇謀是一個好謀略,但是諸葛亮出於謹慎的目的沒有采納,談不上誰對誰錯,但是後世很多人看了小說《三國演義》之後都認為這件事上諸葛亮和魏延產生了比較嚴重的矛盾,從此為後來諸葛亮臨終定計斬魏延提供了支持,實際歷史上這次意見相左,兩人並沒有發生爭吵,很平和,大家都知道給上司提案的時候都會有被拒絕的時候,所以魏延也沒弱智到在這種問題上和上司諸葛亮處處較真。

因此歷史上的諸葛亮和魏延不存在矛盾,所以也就不可能會設計斬殺名將魏延,畢竟諸葛亮很清楚自己之後,蜀漢在軍事上比較有作為的就是大將魏延,不可能擅殺大將,那麼魏延是如何被馬岱所殺,馬岱又是聽誰的命令斬殺魏延呢?

其實魏延是死於丞相府長史楊儀之手,而馬岱也是聽從了楊儀命令斬殺魏延。

根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臨終前遺命楊儀、姜維、費禕三人共掌兵權,率主力部隊撤回成都,命令魏延斷後,並且諸葛亮瞭解魏延恃才傲物,傲慢霸道的性格,怕魏延不聽從楊儀等三人命令,告知他們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他們三人就不用管魏延,自行撤退就好了。

在這裡就要給大家說一下,魏延和楊儀都是諸葛亮身邊的紅人,而且二人性格也頗為相似,都是屬於恃才傲物的人,只不過一文一武而已。所以兩人性格使然,也造成了二人水火不相容。

《三國志》記載,魏延身為武將,比較雄武有力,多次在公開場合侮辱楊儀,甚至做出拔刀要砍了楊儀的姿態,楊儀則是受了委屈就去找諸葛亮哭訴,畢竟他是文人,不敢和武夫出身的魏延較勁,但是別的官員都怕魏延,楊儀卻還是有一身傲骨,不肯對魏延服軟,而諸葛亮則是對兩人的才能都頗為欣賞,所以處處和稀泥。

因此諸葛亮在世時尚能鎮住二人,但是諸葛亮死後,兩人的矛盾就日趨白熱化。

而三國時期魏國人魚豢所編撰的《魏略》中則認為,諸葛亮死後是把兵權交給了魏延,而楊儀擔心魏延掌兵權後對自己不利,所以假借諸葛亮遺命之名義奪取兵權並派大將馬岱斬殺了魏延。

從這可以看出正史資料中《三國志》和《魏略》對於這段歷史記錄出現了分歧,也就是諸葛亮死後究竟把兵權託付給了誰?

其實關於這段歷史個人認為還是近代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在《三國史話》中說的比較符合邏輯道理,呂思勉先生認為諸葛亮死後並沒有把兵權指定交付給一個人,因為史書中記載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時,得了很急很重的病,很快就死了,他根本來不及交代後事,所以諸葛亮根本不可能像《三國志》或《魏略》中寫的那樣還能交代後事,指定把兵權託付給誰。

不管是從《三國志》還是《魏略》的記載,諸葛亮臨終託付兵權的楊儀和魏延都和實際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不符,所以呂思勉先生猜測,諸葛亮在臨終時只有一個命令,那就是撤退,因為諸葛亮知道自己一死,蜀漢眾將之中無一人能是司馬懿的對手,必須要保留蜀漢的戰鬥力,所以諸葛亮在倉促死亡之際沒有對誰留下特意的交代,包括魏延和楊儀。

而楊儀、姜維、費禕三人一合計他們三個人誰也命令不動魏延,於是三人決定假傳諸葛亮遺命讓魏延撤退,而讓三人之中和魏延關係相對較好的費禕前去傳達撤退命令。

結果就是魏延果然是狂妄至極,諸葛亮死後就不把命令放在眼裡,而是執意要和魏國司馬懿決一死戰,所以這就給了楊儀機會,楊儀公報私仇藉著這個機會給魏延扣了一定謀反的帽子,趁機誅殺魏延。

其實在後世史學界已經證實把《魏略》中諸葛亮臨終託付魏延兵權說法確認為是當時的魏國道聽途說罷了。

而《三國志》中的記載可能比較真實,但是真實背後就是呂思勉先生猜測的,極有可能是楊儀、姜維、費禕三人怕魏延不聽自己命令,集體聯合假託諸葛亮的遺命去命令讓魏延撤退,結果魏延連諸葛亮的遺命都肯遵從,所以才有了後來馬岱斬魏延的結局。

魏延之死其實在歷史上算得上是冤案,楊儀給魏延扣得帽子是魏延想率軍投靠魏國,但是實際上魏延根本就沒有想過投降魏國,他真想投降的話,他直接率親軍直接就可以去司馬懿大營投降,但是魏延沒有這麼做,而是他一直沒有選擇離開蜀地,一直率所部軍隊追襲主力撤退軍隊,說明了魏延其實最想做的就是殺死楊儀,然後帥主力軍隊再度北上和司馬懿決一死戰。

但是就像剛才說的,魏延平日裡得最同僚得罪的太深了,他和楊儀同時給後主劉禪上書互說對方謀反,劉禪不能決定,朝會上向群臣諮詢建議,結果中央大多數重臣都認為楊儀是文人沒這個膽量謀反,反倒是魏延一介武夫軍功還很大,他謀反的可能性很大,平時魏延不積德,結果就是關鍵時刻根本沒人站出來為他說話,就這樣蜀漢官方就給魏延定上了謀反的帽子。

朝廷中央一旦下定義,那麼魏延所部軍隊士氣就散了,馬岱斬魏延,實際是為了執行朝廷的命令而已。

魏延之死可以說很冤枉,也可以說是咎由自取,他的死他自己要負主要責任,同時陷害他的小人楊儀也要肩負一定的責任,當然,作為小人的楊儀也沒什麼好下場,魏延被誅殺後,楊儀本以為自己可以接班諸葛亮,結果諸葛亮的接班人卻是蔣琬,楊儀不服,四處散播朝廷的壞話,最終還想掀起政治迫害,劉禪果斷的賜死了楊儀,避免了蜀漢政局的動盪。

魏延和楊儀都算是蜀漢中後期比較有能力的人才,可惜兩人性格缺陷都很厲害,而且互不相容,甚至互相殘殺,最終釀成了兩敗具傷的慘劇。

所以說歷史上的諸葛亮從來沒向馬岱下達過斬殺魏延的命令和計劃,而馬岱斬殺魏延,則是因為當時朝廷中央給魏延下了定義為謀反,所以馬岱是為了執行朝廷決定才斬殺魏延,和諸葛亮沒有任何關係,魏延之死基本源於自己的性格缺陷咎由自取和楊儀的陷害而已。


小島知風


《三國志》中並沒有任何關於諸葛亮安排馬岱殺害魏延的記載,根據《三國志》的相關記載,諸葛亮去世前安排楊儀統帥大軍返回蜀漢,魏延不肯接受楊儀的節度,並且燒燬了沿途的棧道,企圖阻止楊儀的大軍返回。之後楊儀和魏延相互告發對方謀反,蜀漢朝廷認定魏延謀反,魏延的士兵紛紛潰散,魏延帶著幾個親信企圖討回漢中,楊儀派遣馬岱將魏延斬殺。

  • 疑點重重的撤軍計劃

從《三國志》中的記載來看,魏延被殺似乎只是楊儀一個人的問題,和諸葛亮並沒有任何關係。不過《三國志》在記載楊儀和魏延鬧翻之前,還記載了諸葛亮對撤兵計劃的安排。

《三國志》稱諸葛亮去世之前將楊儀、費禕、姜維等人召集起來,讓他們在自己去世後,相互協助帶領蜀漢大軍回到漢中。同時諸葛亮安排楊儀負責指揮全軍,並且要求魏延在大軍的最後面斷後。

魏延是蜀漢軍隊的二號人物,諸葛亮北伐時期的頭號大將,諸葛亮安排魏延斷後並沒有任何問題。然而最令人不解的一點是,諸葛亮去世前安排撤軍,為什麼沒有通知魏延前來開會,僅僅通知了楊儀、費禕、姜維等人。

而且諸葛亮既然安排魏延斷後,又怎麼會不事先通知魏延,反而在諸葛亮去世後,楊儀才派遣費禕去探聽魏延的態度。

  • 諸葛亮為什麼不通知魏延

按照《三國志》裡面的說法,諸葛亮安排完撤軍計劃後,對著楊儀等人說:“如果魏延不聽從命令,那麼大軍就自行撤回蜀漢。”從諸葛亮的這句話不難看出,諸葛亮去世前已經知道魏延肯定要出問題,而且諸葛亮也提出瞭解決的辦法,這個方法就是大軍拋棄掉魏延和他的部隊,由楊儀帶領退回蜀漢。

筆者對於《三國志》的這一段記載一直有一個疑問,魏延一直很敬畏諸葛亮,如果諸葛亮真的想要讓魏延回到蜀漢,諸葛亮在開會的時候,應該將魏延叫到身邊好言相勸,以防止魏延在自己死後作亂。即使諸葛亮知道自己勸不動魏延,也不應該放魏延活著離開,畢竟魏延鎮守漢中多年,對蜀漢的防禦瞭如指掌,這樣的一個人一旦投降曹魏,帶來的危害可想而知。

如果諸葛亮真的不想要再用魏延,那麼諸葛亮完全可以在自己去世前,將魏延騙到大營裡面軟禁,或者直接埋伏殺手除掉魏延。當然也不排除諸葛亮對魏延抱有一定的希望,他希望魏延能夠接受自己的命令,帶領軍隊跟隨楊儀返回蜀漢。

但是這又出現了一個問題,諸葛亮既然想要讓魏延回到蜀漢,他為什麼不親自對魏延說明情況,反而要在去世前開會的時候,故意不讓魏延參加呢?試想一下,假如魏延參加了諸葛亮的退兵會議,那麼魏延又有什麼理由攻擊楊儀,魏延手下的士兵也不會跟著魏延攻擊楊儀。

  • 《魏略》中的另類記載

作為與《三國志》同時代的史書,《魏略》中也有一段關於楊儀和魏延爭權的記載。不過《魏略》和《三國志》的記載截然相反,《魏略》稱諸葛亮臨死前將兵權傳給了魏延,楊儀和姜維、、費禕、馬岱等人聯合奪權,並且誣告魏延謀反,最終害死了魏延。

雖然《魏略》是曹魏的史書,《魏略》中的記載可能存在汙衊蜀漢的嫌疑,但是蜀漢後期一直都是由費禕和姜維等人掌權,陳壽作為蜀漢的舊臣,很難能夠知道魏延被害的真相。

實際上在諸葛亮去世之前,魏延的身份為徵西大將軍和南征侯,地位遠在楊儀和費禕之上。按照官職的大小來排列,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延肯定要繼承蜀軍的最高領導權。而魏延之所以攻打楊儀,就是因為魏延認為自己的官職最高,不應該受到楊儀的領導。

從魏延和楊儀相互告發對方謀反來看,魏延確實不知道諸葛亮是否開過一個榻前會議,榻前會議的說法僅僅是楊儀一夥人的一面之詞。而魏延的性格一直飛揚跋扈,他和楊儀相互告對方謀反,蜀漢的大臣都偏向楊儀,魏延背上謀反的罪名後,手下的士兵紛紛潰散,最終被馬岱斬殺。

  • 馬岱斬殺魏延的真相分析

筆者認為馬岱斬殺魏延,同諸葛亮沒有任何直接關係。首先不管是《三國志》還是《魏略》,都將魏延之死的矛頭對準了楊儀,即使諸葛亮真的安排楊儀帶領大軍離開,諸葛亮也沒有安排楊儀殺掉魏延。

如果諸葛亮沒有將軍隊的指揮權交給楊儀,那麼馬岱斬殺魏延跟諸葛亮更沒有任何關係。楊儀因為私人怨恨擅殺大將,對蜀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蜀漢後期本身就缺乏大將,魏延死後蜀漢的名將更是鳳毛麟角,再也沒有一統天下的機會。


史海泛舟擺渡人



諸葛亮臨終前在五丈原召開了“退兵”會議,魏延當時是僅次於諸葛亮的蜀漢軍中的第二號人物,專門負責對外作戰,可是所謂的「退兵」會議,居然破天荒地沒有讓魏延參與。這顯然是諸葛亮特別安排的。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與楊儀發生衝突,並且落入了諸葛亮生前就設下的圈套,讓早就在魏延身邊當臥底的馬岱給殺了。

魏延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但不是政治家,他鬥不過諸葛亮的錦囊妙計。而諸葛亮又是不得不忍痛殺掉這位愛將。劉備在位時,魏延的最高軍職只是鎮北將軍。劉禪即位後魏延就被封其為都亭侯。227年,諸葛亮駐軍漢中,任魏延為丞相府司馬,並擔任涼州刺史,統率前鋒部隊。後又因戰功卓著被提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授以符節,並且被進封為南鄭侯。請注意,徵西將軍是實權武官的最高品級,並且要資格夠老才能在將軍前加一個“大“字;假節就是擁有先斬後奏的權力,可不請旨而直接斬殺觸犯軍令者,戰時甚至可以直接砍兩千石(漢代以俸祿多少來代表品級)以下的官員;南鄭侯為縣侯,是異姓爵位的第一等,和諸葛亮的武鄉(縣)侯是同級。在蜀漢的武將中生前就二度被封候的僅魏延一人,這是何等的殊榮呀!一個有反骨的軍人能得到諸葛亮的如此器重嗎?

眾所周知,劉禪雖是皇帝,但實權一直是控制在諸葛亮手中。諸葛亮事無鉅細都要親自過問,更何況封候這等大事,沒有諸葛亮點頭能辦得到嗎?如果魏延真有反骨,一生謹慎的諸葛亮還敢讓他當掌握兵權的第一把手嗎?可見諸葛亮對魏延是完全信任的。那麼,諸葛亮身後所安排的第一件事為何又是除掉魏延呢?我們知道,劉備是明君,魏延當然俯首帖耳;諸葛亮是名相,魏延自然也要聽從調遣;劉禪是昏君,魏延很可能就不會買他的賬了,也許他就會擁兵自重,甚至自已當皇帝,成為董卓第二。而姜維是諸葛亮信任的接班人。可當年魏延向諸葛亮提出奇襲子午谷的戰略時姜維才不過是天水城一個小小的中郎。縱觀當時的蜀營帳下,五虎大將已亡其四,除了老邁的趙雲,能稱得上上將的只有魏延一人了。魏延隨劉備、諸葛亮南征北戰,可謂戰功赫赫,經驗豐富。論文武之才,魏延不在關張之下。但他的傲慢勝過關羽,無禮不遜張飛,如此目中無人的魏延又怎能對姜維甘拜下風呢?這也正是諸葛亮所憂慮的。為了蜀漢的安定團結的大局,為了給蜀漢的主帥姜維掃清障礙,諸葛亮不得不借楊儀的手殺掉魏延。正因為如此,諸葛亮在魏延生前特別給予他非同尋常的地位,這種地位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超過了諸葛亮本人。但魏延死後諸葛亮又讓他蒙受了千古奇冤,背了數千年的黑鍋,因為那時諸葛亮自已已長眠九泉之下無法替他平反了,而蜀漢也無人有本事站出來為魏延喊冤叫屈了。為魏延平反昭雪只能靠今日的歷史學家了


歷史的波瀾壯闊


當然有,否則就不會有魏延大叫三聲“誰敢殺我”後,馬岱異軍突起,將魏延斬落馬下的故事了。

諸葛亮因為司馬懿堅守不出,不是辦法。所以設計木牛流馬運糧草來引誘司馬懿出戰。

火燒五丈原計謀失敗後,諸葛亮又聽到東吳在邊境被魏軍大敗,氣火攻心,一病不起。

好不容易擺了個七星燈陣為自己續命,結果還被魏延不小心給攪了局。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定勝天在此時的諸葛亮看來,不過是一句空喊而已。

既然算不過天,那就只好承認了。諸葛亮把後事鉅細糜遺的都給安排好了,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能造成隱患的細節。

哪怕魏延在自己死後會不會反這個還沒有定論的問題,自己也不會放過。

所以,命令長史楊儀和參軍姜維在自己死後要嚴防魏延造反,還密令馬岱死盯魏延,如果魏延造反,那麼馬岱就要假裝投誠,等到魏延說到“誰敢殺我”,就將其斬落馬下。

所以,諸葛亮當時還沒有說自己一死,就不分青紅皂白的把魏延殺了。而是派馬岱在魏延身邊伺機而動,這樣說來,諸葛亮還是給魏延留了條活路的。

可是魏延太自大了,諸葛亮和劉備一死,魏延就以為蜀國再沒有誰能鎮住自己了,那麼自己本該得到的地位和榮耀,自己都要奪回來,哪怕是兵變。

到最後,還是死在了諸葛亮的計謀和一干蜀將的忠心手裡。


古今中外多少事


關於這件事,正史上並沒有記載,只是三國演義中有所描述。但是我們可以從歷史的隻言片語與其他記載中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魏延的生平。當時劉備入川時魏延被封為牙門將軍,之後攻克漢中後,又被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此後,劉備稱帝,封魏延為鎮北將軍,在武將官職上,已經沒什麼可以再提拔的了。而後劉禪登基,封其為都亭侯,諸葛亮預備北伐時又提拔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諸葛亮到底有沒有留下誅殺魏延的命令,首先要確定魏延到底有沒有謀逆的打算,先看他的官職,在劉備在位之時,魏延就已經位高權重了,而劉備是什麼樣的人,如果看出魏延有不忠的可能,是絕不會這樣做的。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抱著魏延可用的想法,帶魏延北伐,而魏延北伐時基本每一次都會獻上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每次都拒絕了,魏延心生不滿。不滿歸不滿,子午谷奇謀屬於險著,既險又奇,而那時的蜀漢大權基本都在諸葛亮身上,無論魏延之謀成敗與否,似乎都不存在謀逆的可能性。這一點諸葛亮肯定也能看清楚。

再來看諸葛亮,他除了多智之外,另外出名的就是一個忠字。只是意見不同,心有不安便斬殺蜀漢當時最可靠的大將,這恐怕是不現實的。就算諸葛亮不安,估計也不會留下這種命令。另外正史唯一表明的,魏延之死與楊儀息息相關,首先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楊儀對魏延秘不發喪,而且楊儀與魏延一直關係不好,最主要的是諸葛亮在世時文官一直處於主導地位,楊儀等人也被諸葛亮帶在身旁,諸葛亮去世,文官之中再也沒有能鎮的住魏延的人。從大局考慮,魏延不可輕殺。但如果從文武之爭來考慮,魏延必殺。

所以說,我認為魏延之死並不是因為謀逆與諸葛亮的遺命,而是敗於那次很久以前的文武之爭罷了。


醬油鹹菜根


魏延本無反心,只是孤傲!諸葛亮臨終前也沒有遺囑讓馬岱殺魏延。

在演義中,諸葛亮知道他死後魏延必反。他在臨終前授以馬岱秘策,讓他“潛伏”在魏延身邊,然後趁魏延大喊“誰敢殺我”、大意麻痺之時,一刀將其斬殺。 同時,諸葛亮又交給楊儀一個錦囊,讓他和魏延對陣時故意示弱,並引誘魏延高喊“誰敢殺我”,到時候自然有人除掉魏延。一切都被諸葛亮安排好了。


但是正始中,諸葛亮臨終前是沒有這樣的遺囑,但他對待魏延的態度確實有爭議,他對魏延的使用一直比較保守,甚至是壓制。留下的遺令具體內容和人事安排也存在疑點,確實是有人分析是諸葛亮對魏延的性格一直不放心,借楊儀之手鏟除他。諸葛亮的真實想法如何,現在是沒法還原了。但是在崇尚簡約文風的時代,陳壽專門花了篇幅來分析魏延謀反是被冤枉的,可見他的死確實疑點甚多。

魏延不諳世故人情,缺乏政治眼光。他的火爆做法,得罪的不止是一個楊儀,也是大多數文官集團。放到任何時期,魏延那個性格都不會讓當權者或者大多數同僚喜歡,要是遇到一個知人善用的明主,愛惜人才,瞭解他的性格,還能保全他。但是後主不是劉備,魏延也只有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諸葛亮死後,魏延因不願受長史楊儀所約束而於退軍途中燒絕棧道,反攻楊儀,卻因部屬不服而敗逃,被楊儀所遣的馬岱所斬。


明月西西


說起魏延,他應該是三國一個不大不小的“網紅”吧!尤其是他那聲“誰敢殺我”在現在遊戲界可是很流行的。好了不開玩笑了,那麼我們來看一下魏延究竟是何許人也。魏延,字文長。在《三國演義》中在投降劉備集團之初,就差點被諸葛亮殺掉,稱其是腦後有反骨的“反骨仔”。具體諸葛亮怎麼看出來的我們就不討論了,也許諸葛亮會透視也說不定,幸虧得到劉備力保才得以倖免。而魏延也確實深得劉備器重,從一名小部曲被破格提升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發展到後面成為蜀漢軍中武將第一人,地位僅次於諸葛亮。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諸葛亮較為保守,而魏延又經常膽大冒險,關於北伐上所以想法有時候就會產生衝突,最為著名的就是現在仍然被我們津津樂道的“子午谷奇謀”。只是諸葛亮一直不准許。所以二人是有矛盾的,迫於諸葛亮權利大,諸葛亮生前是一直屈服的,規規矩矩的,而諸葛亮瀕死之際怕日後沒有人可以壓制魏延就訂下密計將魏延誅殺。具體過程咱們在這就不描述了。

但是歷史上真是如此的嗎?其實不是,壓根就不幹諸葛亮的事,雖然二人有矛盾。但是諸葛亮並沒有想殺掉他。殺掉魏延的是當時諸葛亮死後的掌權者楊儀。

建興十二年秋天,在五丈原諸葛亮病情加重,諸葛亮也自知命不久矣,於是召集楊儀、姜維、費禕等人商量退兵事宜。當時諸葛亮是: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從命,那就隨他的便。諸葛亮死後,楊儀讓費禕前往探魏延口風,果然魏延回答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意思就是說丞相雖然死了,但是我們還在,怎麼可以因為一個人就荒廢天下大事呢?而且我魏延是什麼人,要斷後也得是楊儀來。

不過事情並沒有按照魏延的預期發生,大軍都隨楊儀徐徐撤退了。魏延知道後大怒。趕在楊儀面前四處燒燬棧道,並且兩個人都給成都上表稱對方造反。由於魏延並沒有過多參與過政治,當時朝廷多數都擔保楊儀。在南谷口,楊儀命令何平前往抵禦魏延。並且在陣前策反士兵,而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士兵一下子就散了,只剩下幾個人和魏延逃往漢中,楊儀命令馬岱追上魏延並斬殺了他。而且甚至是誅滅了魏延三族。

所以諸葛亮臨終時是沒有囑咐過馬岱殺掉魏延的,魏延是在和楊儀奪權中失敗,被楊儀誅殺的。


舊人何時歸


演義

諸葛亮曾寫有一綿囊給與馬岱,並說:等我死後拆看,當諸葛亮古世,馬岱拆綿囊一看內有一紙,上寫‘魏延反,馬岱斬’,後在退兵軍隊無主,諸葛委託楊義後事按排,魏延不服,口喊誰敢殺我,後面站著的馬岱因授計,喊:我來殺你,這是魏延始了不及而被殺,我要說一句,諸葛亮死後如無此計,誰也不是魏延鬥手,軍隊必然大亂,給司馬懿有可乘機。

。魏延被殺,先是劉備臨死的遺囑。其次是諸亮為了大局,魏延不死蜀漢出事。

。順便說一下,劉備為舍要殺魏延,劉備疑心病過重,他對降將看不起,有戒心,特別對魏延,馬超,魏延原本是長沙太守上將,在關羽戰長沙時,與大將黃忠交手,第一天在急戰中黃忠馬失前蹄,關羽有測陰之心沒有殺黃忠,說:老將軍換馬明天再戰,雙方來天繼續戰鬥,關羽想用拖刀計勝黃忠,可黃忠亦是大將沒有上當,立馬拉弓,一箭正好射落了關羽帽灰上的紅櫻,報以昨天馬失前蹄不殺之恩,

。當時長沙城門樓上的太守和延魏觀戰看得明明白白,太守口唸黃忠反了,這一箭……。(下面沒有說完),魏延喊一聲,我也反了手起一刀太守頭落地。下樓開城門投降,黃忠見魏延殺了太守,順水推船兩人一起投奔劉備。可是劉備的戒心就在這裡,他認為魏延年輕,心狠手辣,如果他將來偶有不如意時,我是第二個長沙太守,但對黃忠的看發不同,因黃忠年邁,做不成什麼大事。那麼魏延他怎麼想呢?魏延投降劉備感到很高興,因為長沙太守,年高,前途暗淡,這次是個機會,天賜良緣投了位明主,他始終認為棄暗投明,後日子一長自已也覺得劉備對他看不起,雖然也封了他幾個頭銜,這都是沒有真正的實權,諸葛亮在世,他不敢造此,諸葛死後就沒有人管得了他,真的一世受夠了氣,自已想奔向自由,還是被暗算,他雖死而永遠不會明白,當了一世奴才,劉備如果正心代他也不至有此。談到降將,馬超也是投將同魏延處境也好煞末幾。


老龔166916589


諸葛亮臨終囑咐楊儀:“撤回成都,如果魏延不撒,就由他去吧。”並未授意殺魏延。後楊儀撤退,魏延不撤,但魏擔心楊會說自己造反,便率領軍隊阻擋楊儀撤軍,二人幾乎同時向後主舉報對方造反,後主和大臣們選擇相信了楊儀(很大的原因是魏在蜀國的人緣不好,魏性格孤傲,恃才傲物與關羽相似),後主派軍隊“平叛”,同時,魏延軍中發生叛亂,魏在叛亂被部將馬岱所殺。魏延真正死於與楊儀的爭權內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