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明孝陵,才能體會到其意義?

甜甜的阿鑾


如何欣賞明孝陵也只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

一是建築藝術,故宮建築規劃無不受其啟發,天安門城樓,門前的護城河感覺是1:1比例照搬去的。

二是陵園與環境的完美結合,隨地形而規劃,沒有大動土木人為造作,為了不破壞案山,神道繞山而過,有曲境通幽之美。

三是園林綠化感覺幽靜茂盛,四季長青,雲霧飄渺,好似仙境。

四是地理佈局之完美,是我如今見到最好的案例。寶頂後面的鐘山,蜿蜒曲折三座山峰,形成孝陵龍脈,少祖,父母,胎息三山具備,龍砂虎砂有力,懷抱有情,前有梅花山近案,東山遠朝形成朱雀之象,寶頂兩側水流匯於明樓前,經石橋之下而東歸,梅花案山與神道間又是一環抱之水。

孝陵子山午向偏西5度。具記載,該陵為劉基,徐達,湯和,朱元璋一起卜選,原址為南北朝志公和尚的靈塔…………,

書不盡言,詞不達意,但願你遊玩孝陵時能多一分留意,以便作茶餘飯後的談資~~~






天元yimin


明孝陵作為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合葬陵寢,其設計理念、建築規制、營造法式與唐宋等前朝皇帝陵寢大不相同,可謂獨具匠心、意義高遠,開創了明清帝陵的先河!詳述如下:

600餘年春秋,600餘年風雨,明孝陵像一朵瑰麗的奇葩巍然屹立於鐘山南麓。今人已經很難理解明孝陵對於那些身處亂世,國破家忙,被異族統治的士人的意義。它就像茫茫大海中的燈塔,就是面對清兵長驅直入心中堅守的信念。

一、明孝陵為什麼距離明故宮如此之近?

明孝陵在後世所獲得的禮遇要超越所有的帝陵,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恐怕也要默然低首。在獲得隆崇禮遇的同時也為後世留下諸多的謎團。

為什麼明孝陵的神道是曲折的?為什麼石望柱要放在石像生和石翁仲的中間,而不是在神道最前面?為什麼明孝陵要改方墳為圜丘?等等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明孝陵為什麼距離明故宮這麼近?我們知道一般帝王的陵寢之地都會選擇在遠離帝王生前所居之地的遠郊,比如唐陵就在遠離西安大明宮的渭北六縣,北宋陵區更是在遠離開封的鞏義,南宋帝陵在紹興也是遠離杭州。

例如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距離未央宮直線距離也有73.5公里。

而從永昌陵(宋太祖趙匡胤之陵墓)到北宋都城開封的距離更是達到了122公里。

然而明孝陵卻打破了這一慣例,可謂緊鄰明故宮,也就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生前處理朝政和生活的地方。

從圖上可以看到,明孝陵距離明故宮直線距離僅僅1.3公里,如此近的距離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我們不禁要問,朱元璋為什麼要這樣安排?今天看來,首先明太祖朱元璋驅逐蒙元,再次恢復漢人統治,自負武功第一,古往今來第一人,在很多方面都有開創性,也就是說朱元璋是一個富有開創性的帝王,這也就為明孝陵在諸多建制上打破常規奠定了人為因素。

其次,朱元璋生性多疑,對自己一手打造的江山放心不下,崩逝後葬於鐘山南麓,居高臨下,即可監視子孫後人和大臣將軍的日常所為,敦促專心治國,勿荒廢朝政。

特別是太子朱標薨逝後,朱元璋對自己所立的閱歷尚淺的皇太孫更是難以放心,於是大肆誅殺有功大臣,為皇太孫朱允炆順利繼位掌權掃清障礙,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葬於此更可目睹朱允炆的所作所為,以圖安心。

二、神道石刻隱藏的玄機!

明孝陵從下馬坊開始參觀。下馬坊顧名思義即各級官員拜謁孝陵必須下馬。因為孝陵保護力度微弱,立於崇禎十四年的禁約碑,是在加強對孝陵的保護。

下馬坊

孝陵外郭的主入口即為大金門,大金門北70米即為明成祖朱棣所立神功聖德碑,以表彰其父朱元璋的豐功偉績。出碑亭北行20米折西約百米,為首座跨越御河的拱橋即御河橋,過河便是神道石刻。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神道與石刻。孝陵以前,唐陵與宋陵的神道都是直線,而孝陵的神道環繞梅花山形成一個”ㄈ”的走向,這在中國帝陵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孝陵神道這樣佈局自然有其深意,事實上明孝陵的整體佈局呈“北斗星”圖形。孝陵主人朱元璋對天象十分崇仰,因而很有可能把自己的陵墓設計成北斗七星的形狀。

“勺頭”為繞梅花山環行的導引神道部分,“勺柄”為正北方向直線排列的陵寢建築部分,“勺頭”、“勺柄”上的“七星”依次為四方城、神道望柱、欞星門、金水橋、文武坊門、享殿、寶城。

明孝陵北斗七星示意圖

其設計理念是“魂歸北斗”、“天人合一”,借乘“北斗”這一“天帝之車”關照大明江山。

不知道三叔在創作《盜墓筆記》的時候,七座古墓呈北斗七星排列在中國地圖上的神來一筆的靈感,是否來自明孝陵。

明孝陵的一派神機,在中國帝陵史上必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特別是對後世明清帝陵的影響更是決定性的!

神道沿途陳列著的大型石刻,是至今陵園內保存較為完好的明代文物。首段神道石刻自御河橋後起呈西北走向,途長618米,地勢略有起伏,兩側佈置石獸六種,共12對24件。六種石獸依次為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每種兩對,兩跪兩立,夾道迎侍。

古代帝王為什麼要在神道兩側放置石像生呢,他們的作用是什麼呢?陵前置石像生始於秦漢,而迄今為止,已知最古老的墓前石像生當數西漢時期霍去病墓前的一組。

但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是為了表彰其戰勝匈奴的威武形象及歷史功績而特別設置的,和後代陵墓前石刻象徵權利和等級的性質是不同的。

霍去病墓及石像生

至於太祖陵前置石像生除了延續過往的制度外,太祖朱元璋生前在重要的典禮場合如朝見外國使臣、祭天等場合是要把人工馴養的獅、虎等猛獸立於道路兩旁,以顯皇威的。從這個角度來講,陵前置石像生是生前威儀在身後的延續

帝陵前的石像生,歷代都有差別。主要放置麒麟、辟邪、朱雀、石人、石獅、石馬、石羊、石虎等神獸形象。到了明代,對於陵前的石刻群的組合做了一些調整,除去了較小的石羊、石虎,增加了前代曾經使用過的較大動物和神獸,如大象、駱駝、麒麟等,目的在於加強墓前儀衛,更好地“保護”陵園。

明孝陵武將石刻

孝陵石像生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都有跪的形象,這在之前帝陵中是不曾出現過的,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朱元璋時封建專制的進一步加強,朱元璋設置錦衣衛,廢除丞相制度,對大臣和國家的控制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大臣們上朝兩股打顫,以晚上能夠生還歸家為幸事,石像生跪下也就不為怪了!

石象生盡處,神道折北,至欞星門止為第二段神道石刻,途長250米。前為白石望柱一對,次為石刻武將兩對,再次為石刻文臣兩對。

石望柱一般都置於石像生的前邊,神道剛開始的地方。但是孝陵的石望柱卻在石像生和石翁仲的中間。這又是非比尋常?

石望柱頂端呈圓柱形冠,周圈浮雕雲龍紋,改變了唐宋以來神道石柱頂部作蓮花式的造型風格,具有藝術上的創新意義。

明孝陵石望柱

三、康熙皇帝為什麼要對孝陵三跪九叩?

過欞星門,神道趨東北走向,長275米,至陵宮前金水橋。金水橋是通達陵宮的橋樑。它與陵宮處於同一南北中軸線上,文武方門是陵宮的第一道大門,共設五孔門洞,均為硃紅雙扉。

文武方門東側紅牆下和內碑店的東牆下各立一塊告示碑,告誡來人不要破壞孝陵古蹟。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崇禎和宣統兩位末代皇帝分別在下馬坊和文武方門處立下保護孝陵的碑刻,也反映出處於末世的社會治理的確不容樂觀。

明孝陵文武方門

明孝陵陵宮復原示意圖

文武方門前行不遠是碑殿,碑殿所立石碑為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謁陵時御題“治隆唐宋”碑。治隆唐宋頌揚明太祖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康熙帝六下江南五次拜謁明孝陵而且過文武方門時,走偏門,行三跪九叩大禮。

這就有點匪夷所思了,康熙皇帝也是九五之尊,至於走偏門,還要行三跪九叩大禮,的確太不尋常。

普遍的說法是由於清廷在平定江南的時候採取了非常殘忍的暴力手段,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曆歷在目。

雖然康熙帝江山穩固,可是江南的士人卻採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這對於重視文治的康熙帝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於是為了拉攏江南乃至天下士人之心,康熙帝屈尊謁陵,這一跪是對明太祖孝陵的跪拜,也是對江南士人的跪拜,更是對漢文化的跪拜,從此滿清徹底接受了漢文化。

據說康熙帝拜謁孝陵,江南父老數萬人夾道觀看,這其中最特殊的當是石濤。石濤為中國畫史留下了驚豔的一筆,然而在這裡他卻難以抬起頭來。

石濤作為大明後裔,時常穿梭於滿清勳貴府門之間,為後人所詬病。相比同樣為大明後裔,同樣為中國畫史留下驚豔一筆的八大山人朱耷就有氣節的多。難道因為石濤祖上只是太祖之兄,而朱耷是太祖正牌後裔的緣故?

石濤

拜謁孝陵的還有乾隆皇帝、太平天國洪秀全、孫中山等,孝陵所受的禮遇確是千古未有。究其原因,大概明太祖開創的明朝前有元,後是清,元和清都是異族統治。

而且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被異族統治,那麼驅逐蒙元的太祖,就是第一個推翻異族統治,恢復華夏正統的人,可謂古往今來第一人

弔詭的是推翻異族統治的王朝又被滿清異族推翻了(名義上是被漢人李自成推翻),那麼滿清為了融入華夏文化,拉攏江南士人,又不得不高規格禮遇這個推翻異族統治第一人的孝陵,因此孝陵陰差陽錯,特殊的隆崇地位形成了。

鐘山風雨起蒼黃,一點不假,中國歷史上唯二的推翻異族大一統統治的人,明太祖朱元璋與國父孫中山,相隔630年同樣葬於鐘山南麓,比鄰而居。

四、方城和明樓意味著什麼?

碑殿的歷史意味比較濃厚,然而享殿才是孝陵的主要建築,位於碑殿之後。原明代孝陵享殿毀於太平天國戰火,現殘存三層石質須彌座臺基。現存地表建築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兩次重建的三小間享殿,原建築要宏偉的多。

孝陵享殿

孝陵石質須彌座臺基

享殿後是一片縱深100餘米、寬數十米的空地,是當年露天祭祀的場所,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

孝陵昇仙橋

橋北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方城之上建有明樓,下部用磚石砌築成的方形墩臺,為“方城”,上部重簷歇山的碑樓,為“明樓。”

方城與明樓都是明孝陵首創的建築形式。此後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襲孝陵方城明樓形制,只有道光皇帝未建明樓。

孝陵方城與明樓

那麼太祖為什麼又要首創方城和明樓?想必必有深意!從這張舊照片上可以領略到方城明樓的雄偉氣勢與背後圜丘以及山勢的關係,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圜丘背靠山,前依方城明樓。方城明樓就像一座城牆一樣守護著圜丘。

方城與明樓舊照

大概朱元璋是要在這孝陵的最高處,和馬皇后一起站在方城之上,目視自己生前生活和處理朝政的明故宮和讓子孫後代知道大明的太祖在監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千萬不可胡作非為,以保大明江山萬世永存。

可惜不出兩代,都城已經搬遷至北京了,太祖再也不能監視子孫的行動了,只能和長子朱標在鐘山南麓相依為伴了。

那麼可以推測,在太祖當時從方城之上是極有可能是能夠看到明故宮的。從孝陵的位置,方城的首創,可以看出這位大明王朝的開創者,對於後世子孫、大明江山的殷殷之心。

五、方城的歷史悲劇

站在方城明樓之上的還有一個人,一代南明史大師錢海嶽先生,只不過錢先生不是自己要站上去的,而是1968年被造反派挾持至方城之頂,推落身亡。

錢海嶽先生與夫人

荒謬至極的故事總在發生,知識分子的屈辱是整個民族的悲哀,一個民族的不幸應該被牢牢記憶,以讓悲哀和不幸不再發生。

錢海嶽先生著,中華書局版《南明史》

同樣遭遇的還有為了祖國的考古、博物館事業,終身未嫁,對中國文物的發掘和保護作出了突出貢獻的曾昭燏先生。先生1964年在鐘山靈谷寺九層塔頂跳下自殺。

曾昭燏先生

方城後邊就是圜丘,孝陵又創唐宋方墳為圜丘新制,又稱寶頂。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圜丘下邊即為太祖和馬皇后的地宮。地宮埋葬深厚,保存完好,從沒有被盜過。

六、孤獨守望

明孝陵就像一個孤獨的守望者,它距離明故宮如此之近,朱元璋與馬皇后期望站在孝陵的至高點方城之頂,做一對大明江山的守望者。

守望明故宮的朝班更替,守望市井瓦肆的點點菸火。守望子孫後代的福祉輪迴,守望天下蒼生的喜怒哀樂。


人世未盡解,城事已略知。關注城覽,讓旅行不只有風景,更有深度的城市認知!


管窺中國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風景名勝資源遍佈全國各地。南京做為六朝古都,在歷史文化資源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其中又以明朝歷史文化遺蹟最為突出,明孝陵更是其中的閃光點。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及其皇后馬氏的合葬墓,歷史悠久,風光秀美,在中國陵寢文化史上有著極高地位,影響著明、清兩代皇家帝王陵寢的建造格局。2003年7月,明孝陵因其在歷史、文化、藝術等諸方面所具有的突出、普遍價值,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可以說,明孝陵是古都南京明文化的代表,具有非凡的科研意義和旅遊價值。作為南京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正逐漸成為古都的代表,也是公眾瞭解南京的重要渠道,不僅可以展示南京的城市文化底蘊,更能夠推動城市旅遊業的發展。因此,對它的研究不僅可以指導我國今後的世界遺產管理工作,也可以為南京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經驗和典範。

一、明孝陵概況

明孝陵,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南麓,是中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1328—1398年)的陵寢。陵墓裡埋葬著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等人,歷時修建長達32年之久,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帝王陵寢之一。

明孝陵從起點下馬坊至玄宮所在的寶城,縱深約2620米。沿線分佈著30多處不同風格、用途各異的建築物和石雕藝術品。以下馬坊為起點,至大金門為導引部分;接著推進的是神道石刻;自金水橋至寶頂,有陵宮門、享殿前門、享殿、東、西配殿、大石橋、方城及明樓等建築。從導引部分至寶頂的建築和神道石刻,或依地形蜿蜒分佈,或以中軸線規整排列,由南向北,自外向內,先疏後密,從低到高,主次分明,層層推進,構成了規模宏大的陵區。在最後部分(後寢)形成建築體量、營造法式、高程和密度上的最高潮。明孝陵的陵寢佈局,堪稱天才的創造性傑作。

朱元璋不僅在國家的統治和管理上多有新政,在陵墓的營造上同樣是獨樹一幟。明孝陵陵區的佈局設計,自由與規整相結合,陵宮部分規整劃一,神道則蜿蜒曲折,一改歷代帝陵僅為中軸對稱的佈局。同時還新創“前朝後寢”、第一代皇帝陵寢神道為後世子孫所共用等制度。明孝陵體現出來的思想在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的建造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因此,可以說,明、清帝王陵寢制度、營建理念和營造規模,建立和奠定於明孝陵。明孝陵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巍峨的鐘山有東、中、西三峰,中峰為主峰,明孝陵以鐘山為背屏,這與“華蓋三臺,尊極帝位”

之說相合。獨龍阜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山脊,南偏西為前湖;北部有位於鐘山主峰之下的玩珠峰。這龍山、虎山、前湖和玩珠峰,象徵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正前方有梅花山作為“前案”,更遠處有方山呈俯伏拜揖之狀,表示“遠朝”。陵宮東、南兩面有“冠帶水”自東北向西南潺潺流淌。中國古代哲學和傳統思維模式對這些地理特徵賦予很深的文化內涵。

2000年11月,中國政府已推薦明清皇家陵寢中的明十三陵、明顯陵、清東陵、西陵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3年7月,明孝陵以其在皇家陵寢上的重要地位、在美學上的獨特體現、文化內涵上的豐富體現,被選入世界遺產第26號“中國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成為古都南京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二、保護利用現狀

自從1929年,明孝陵納入中山陵園管理區之後,明孝陵的保護管理工作一直是由南京中山陵園管理局負責。1961年,明孝陵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制定的《明孝陵保護規劃》讓明孝陵的保護工作進入到了規範化、法制化階段。2003年“申遺”成功後,對明孝陵的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形勢,管理部門做出了迅速反應。

(一)\t遺產保護現狀

1.重視科學研究,為保護工作提供理論指導

作為開創明清皇家陵寢風格的“奠基之作”,明孝陵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管理部門深入挖掘中國明清皇家陵寢的豐富內涵,進行科學研究,為保護工作提供理論上的指導。2003年7月,南京市舉辦了“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保護管理專家論壇暨《明孝陵史話》首發式”活動,國家文物局、省市的文物、古建築專家,發表了他們對“申遺”成功後保護明孝陵的真知灼見。2004年3月,又與南京大學共同舉辦了“世界遺產論壇—中國明清皇家陵寢”專題學術研討會。8月,與中國明史學會共同舉辦了第十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參會學者近200人,對明孝陵歷史文化價值及地位作了深入探討。

2.遺產保護更多運用科技手段

“申遺”成功以來,管理部門通過採用先進的3S森林管理系統、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建立景區安全保衛監控中心、文物建築監測體系,實施景區客流調查和電腦分析,建立起科學、準確、動態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體系。2003年9月,和南京大學簽訂了關於《世界遺產明孝陵綜合研究科研合作》協議,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計劃用3年時間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同時,還與東南大學建築系合作,目前已取得了明孝陵大金門、明樓文物建築監測的階段性成果。這些科研合作為世界遺產地保護引入高校的專業力量提供了一條有利的途徑,同時也為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創建了新的模式。

3.實現政府承諾,加大對明孝陵陵區的保護力度

南京市為落實國際承諾,保護明孝陵陵區,計劃投資1億元,在今年9月底全面完成手錶廠廠區的拆遷、綠化和下馬坊至大金門神道的恢復工作。擬將全長1.1公里的下馬坊至大金門神道中軸線全部退讓出來,並對下馬坊三組石刻進行搶險加固、石刻修補及周邊環境整治工作,以恢復歷史原貌。

2004年以來,南京市人民政府全面啟動了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計劃投入資金20多億元,用4年時間完成330萬平方米13個自然村、9個居民片總計3729戶居(農)民和31家工企單位的拆遷,拆遷的建築總面積共約70多萬平方米;同步實施拆建還綠、退耕還林,使景區新增綠地700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0%,實施拆建還綠、荒地補綠,凸顯風景區的歷史文化特色。

(二)遺產開發利用現狀

1.以多種形式充分展示歷史文化內涵

充分展示遺產的文化內涵是《世界遺產公約》的要求之一。明孝陵“申遺”成功後,為了讓廣大市民和遊客感受明代豐富的文化內涵,管理部門組織了一批史學研究人員和文藝界專業人士,推出了大型明文化展演《大明華章》。通過近百名演員的表演和優美的旁白、墊樂,將明代文化特色與南京地方特色充分融合。自2003年國慶期間首次公開演出,至今已表演超百場,成為一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品牌演出。同時,為了讓遊客更好的瞭解明孝陵,還在景區推出許多主題展覽,策劃出版了一批文史、旅遊新書。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讓遊客領略了世界遺產明孝陵的獨特風韻和歷史價值。

2.豐富世界遺產的現代旅遊內涵

明孝陵“申遺”成功後,管理部門還策劃舉辦了一系列反響強烈的大型活動,來豐富遺產旅遊的內容。2003年7月6日,一臺慶祝明孝陵“申遺”成功的煙火晚會吸引了數萬南京市民前來觀賞。2004年4月10日,為配合中國南京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的宣傳,在明孝陵舉辦了由大、中、小學生參加的《我與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大型詩歌散文朗誦會,提高了社會公眾對世界遺產明孝陵的認知度。7月3日,是明孝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一週年紀念日,舉辦了“慶祝明孝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一週年明文化月”大型活動。在2006年6月10日,中國第一個世界遺產日到來之際,明孝陵與其他遺產文化聯手,通過晚會、實景現場演出等形式,使遊客在欣賞獨特風光的同時,能以更直觀的方式領略到世界文化遺產的動人魅力。

三、問題與建議

旅遊業的發展,知名度的提高,加快了旅遊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極大改善了景區內外的環境,促使經濟健康快效發展。自2003年7月明孝陵成功申報世界遺產後,經管理部門初步統計,2003年7月至9月間,明孝陵遊客量比2002年同期增長近30%,國慶黃金週期間,其遊客量更是達歷史記錄近14萬人次,同比增長了67%。2004年,遊客量更是達到80萬人次,2005年則為76.52萬人次。明孝陵已經成為南京市文物旅遊業新的亮點和標誌品牌,眾多旅遊團隊慕名紛至沓來。經濟的發展給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財力,使文化遺產得到有效地保護,有效地保護又為文化遺產的永續利用打下了堅實基礎。從目前明孝陵的發展狀況上來說,保護與利用的關係處理得使比較協調的,並且也已經初見成效。但是仍然有著一些問題需要處理與改進,才能發展得更好。

(一)\t完善法制建設,加強交流合作,大力開展社會保護

1.努力完善法制建設,爭取規範司法保護

在世界遺產保護方面,我國採取的是國家立法與地方立法相結合方式。國家性關於世界遺產的法規目前沒有制定,可用的地方性法律法規較多,但對專用於如何規範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世界遺產的法律法規欠缺。對於明孝陵來說,目前實施的只有中山陵園管理局在2003年12月頒佈的《保護世界遺產明孝陵管理辦法》。此法對保護世界遺產明孝陵而言,法律效力顯然不夠,不足以應付明孝陵長久發展的需求。在未來法制社會中,只有靠法制措施才能使保護措施真正落到實處,才能保證遺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加強互相交流與合作,呼籲國家重視保護

作為“明清皇家陵寢”項目中的重要一員,明孝陵應該與其他世界遺產展開共同的宣傳活動,呼籲國家儘快重視世界遺產問題,出臺制定《中國世界遺產保護法》,規範遺產保護研究和合理利用中出現的諸多問題,讓世界遺產得到最好的法律保護。今後,明孝陵還應重視各個遺產地之間的聯繫與交流,互通信息,相互合作。一方面,在遺產地組建世界遺產地保護協會、保護組織等多種合作形式是加強世界遺產保護的新舉措,可以增強各遺產地彼此間的聯繫;另一方面, 各遺產地之間要多進行相互間管理經驗的交流,或互遣管理人員考察和學習,實現遺產地信息互享, 共同提高對資源的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益,共謀遺產地的整體發展與保護工作新途徑。

3.激發公眾愛護意識,開展社會保護

文化遺產的保護必須動員社會的參與,社會的輿論,公眾的態度,直接表達了民意 和呼聲,能夠引起行政領導的重視和社會各階層的廣泛關注。因此,明孝陵在不斷提升知名度的同時,更要加強對文化遺產文化內涵的宣傳,激發社會公眾對愛護文化遺產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通過大力宣傳和深入淺出的分析,使公眾容易理會,加深印象,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充分體會到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面對遺蹟遺址,自然引發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在目前欠缺法律法規的情況下,對於明孝陵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加強社會保護是非常必要的,不僅可以減少人為破壞可能性,同時也能做好景區與社會大環境的公共關係,為景區的永續經營發展提供良好基礎。

(二)建立整體保護體系,從長遠角度上進行規劃和管理

在世界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中必須要樹立宏觀保護的意識,以開放的眼光,以長遠觀點、整體觀點來考慮遺產的保護問題。在遺產保護方面涉及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和旅遊開發等重大問題,必須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反覆權衡,以有利於遺產保護的方案為主,寧可犧牲目前可觀的經濟收益。文化遺產明孝陵的保護也要用長遠和整體觀念,不僅要劃分核心保護區,規劃控制區,而且要制定操作性強的保護方案和辦法。

1.劃分保護區範圍,保持好治理成果

當前,中山陵園管理局已經按照世界遺產的保護要求,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工作方針,對整個鐘山風景區進行了綜合治理工程,並且也已經初見成效。鐘山風景區綜合治理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明孝陵的原初地域空間和生態環境,因此對於明孝陵來說,如何保持好治理的成果顯得更為重要,治理成果的保持情況是明孝陵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明孝陵保護區(120公頃)範圍內,嚴格保護景物、景點及其環境風貌的完整性,嚴禁增建與原建築性質無關的任何工程項目;在明孝陵緩衝區(180公頃)範圍內,不準建設與風景旅遊無關的建築,嚴格控制改建原建築,只准外遷,不準增建。

2.建立整體保護體系,完善保護範圍

明孝陵目前的保護主要集中在陵寢建築群範圍內,然而,作為一個皇家陵寢,明孝陵所包含的自然、人文內涵都是相當廣闊的。核心保護區內的眾多古樹名木不僅有助於營造明孝陵古樸厚重的歷史氛圍,也是明孝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歷史演進中的真實性見證。除了地面建築上的成就外,明孝陵在風水文化層面上的成就也是十分可觀的,可以說風水文化內涵是明孝陵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對於今天仍然存在的,在風水文化層面上又重要意義的“朱雀象”前湖及江寧的“遠朝”方山等也是應該引起重視加以保護的。所以,明孝陵在未來的發展中要建立一個整體保護體系,儘可能把與明孝陵有關而又具有自然或歷史文化價值的要素都納入到保護區範圍之內,不要等到若干年之後,它們只是我們口中所談的明孝陵獨特東方文化內涵中的一個抽象符號。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應該給後人留下一個真實、完整的明孝陵。

3.進行最大承載量先行預測,適時進行遊客分流

對世界遺產明孝陵而言,儘管申報成功後,人流量有明顯增加,但目前尚不存在控制客流量的問題。隨著世界文化遺產金字招牌作用的發揮,明孝陵客流量的增加是可以預見的,所以對明孝陵的最大承載量先行預測是必要的。這將會避免明孝陵因客流量過大而對文物、環境造成壓力問題。目前,明孝陵人流量過分集中在文武方門後的陵宮區,雖然目前還不存在控制人流量的問題,但隨著明孝陵的發展,遊客蜂擁而至又過分集中的話,會對明孝陵的保護工作產生極大不利。因此,應該從現在開始就開發和挖掘一批新的旅遊景點來補充和豐富遊覽活動,已達到分流遊客的目的。離陵宮區較遠的四方城、神道等景點要多宣傳,多開展活動,吸引遊客多前往,讓遊客能體會到完整的明孝陵。在明孝陵周圍的紫霞湖、梅花山、定林山莊、明東陵以及孝陵博物館等景點也都可以作為遊客分流區來加以宣傳和打造。同時,還可以考慮探測、發掘靈谷寺第一次遷移時的基址,與現在的靈谷寺相呼應,以形成明孝陵除陵宮建築群之外新的旅遊亮點群。

(三)充分利用現有條件,發展現代文化旅遊

目前,明孝陵的旅遊體驗形式教為單一,雖然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但給遊客的文化體驗方式比較單一,內容有限,與遺產文化所應達到的傳播,弘揚程度相去甚遠。隨著社會的發展,遊客對文化需求質量的要求在不斷提高。明孝陵要在尊重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放開眼光,充分挖掘遺產的文化內涵,做足“文化”文章,豐富遊客的文化體驗方式。文化遺產旅遊應該在從傳統形式的“問物旅遊”向現代的“文化旅遊”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充當主力軍。

1.充分發揮孝陵博物館的科教、展示作用,拉近遊客與遺產文化距離

明孝陵作為明代帝王朱元璋的陵寢,在今天已失去了原初的政治功能,而只是古代建築、思想文明的一個見證。我們需要正確解讀其當代意義,並傳播給社會公眾。孝陵博物館是明孝陵遺產文化展示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發揮科研、教育和啟智方面的功能。由於孝陵地宮尚未打開,在展示孝陵價值和內涵方面,孝陵博物館缺乏文物的支撐。博物館要結合現代科技和文獻資料,以宣傳片、文獻復原以及古代場景展示等方式儘可能把明孝陵的價值展示給公眾[5]。在文物的陳列上,要具有個性化,走出小面積,單一品種的老路子。油畫,國畫,銅版畫,雕塑,絲毯壁畫,包括木雕,石雕等工藝品和超級仿真蠟像等等,都可以作為藝術表現形式出現。與明孝陵以及朱元璋有關的詩詞曲賦也是讓公眾瞭解明孝陵的重要途徑,可以請書法家書寫,製成青銅掛件上牆,也是耐人尋味的陳列品。同時,作為科教場所,應把宣傳世界遺產法規和知識作為陳列展出的內容之一,要宣傳保護遺產的理念,使參觀的遊客樹立自覺保護遺產的觀念和意識。

2. 不斷創新,開發多樣化文化產品

遺產文化產品有助於旅遊者認識和了解遺產的價值和文化內涵,在文化產品開發中,在注重產品內容同時,應考慮表現形式,考慮遊覽者的承受度和接受度。當前,明孝陵文化產品品種較少,大多數形勢雷同,以書籍、紀念郵冊等傳統文化產品為主,缺少特色。因此,可以考慮在陵墓主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及其皇后馬氏身上做文章,開發一些與他們有關的能彰顯特色的文化產品,如:朱元璋詩詞掛件、家訓警言條幅等。除此以外,已經開發的以文藝演出展示明文化的形式是很好的嘗試,應該繼續發揚光大,可以在景區中進行專場文藝演出,演出的內容除了明文化外,還可以擴展到江蘇的一些珍貴文化資源上,例如:崑曲、地方戲曲、古樂演奏等,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公眾中擴大影響,增強遊客對文化遺產體驗的可視性、觀賞性和感受力。

(四)通過資源整合,提升影響力,發揮更大作用

明孝陵雖然早在1961年就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長期以來其重要性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就目前而言,明孝陵尚需在宣傳上下功夫,特別是在省外和國際市場上。明孝陵與緊鄰的中山陵無論在客流量還是知名度上都不可同日而語。這是因為中山陵與明孝陵同屬於陵寢文化的代表作,且空間距離太近。資源的雷同和近距離重複,使得明孝陵影響力大大降低,長期以來被籠罩在中山陵的陰影中。

然而,在南京這個明文化之都,還有著眾多的明代文化遺蹟。南京市的明文化旅遊開發建設,經過近幾年的精心培育,已初具規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旅遊產品格局,其對外旅遊促銷的影響已初見成效,並被廣泛認同和肯定。南京明文化旅遊中以物質形態體現的有明孝陵、明城牆、明故宮、明代開國功臣墓、鄭和墓、勃泥國王墓、陽山牌材以及新建景點如雲錦博物館、閱江樓、明文化村等,隨著孝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其明文化優勢將進一步凸顯。因此,完全可以抓住明孝陵申遺成功這個良好契機,將這些旅遊資源整合和重組,大力發展以明孝陵為龍頭的明文化旅遊,真正形成規模,使之成為能夠與民國旅遊並駕齊驅的南京旅遊市場主力軍。

“龍頭動,則全身活。”南京市“明文化”旅遊資源豐富,除了鞏固現有有影響的人文景觀外,應找準熱點、賣點,有計劃地開發新的旅遊景區、景點,形成整體合力,如金陵大報恩寺遺址、寶船遺址、靜海寺-天妃宮的景點開發等。要全面加大旅遊宣傳推介攻勢,按照國際國內旅遊市場並舉和市場多元化戰略,展開全方位、多層次的宣傳促銷活動,使世界人民真正認識瞭解南京的明文化及其龍頭明孝陵的歷史、文化價值。這樣,既可以彰現明孝陵特色,與其他類似景點相區別開,提高影響力,同時也能推動南京特色旅遊的發展,進一步提高南京知名度、開放度,廣泛吸引國內外遊人來南京遊覽觀光、投資興業,讓明孝陵在南京旅遊市場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結束語

世界文化遺產是全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歷史沉澱和各種文明的紀念碑,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水平,反應了一個地區整體的文明素養和文明程度。這些美麗的歷史文明瑰寶不只屬於我們當代,更是我們留給子孫後代最寶貴財富,因為“只有文化的生存,才有國家的生存”。明孝陵在獲得了世界文化遺產這塊金字招牌之後,所代表的已經不僅僅是旅遊資源,更肩負著文化精神內涵傳承的使命,未來的發展任重而道遠。明孝陵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不僅屬於中國,也是屬於全世界的,它應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遺產而獲得更好的保護和利用。


蝶戀侗鄉



西域拾貝50


從兩個方面: 一,認真研讀一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生平。讀史一定會使人聰慧的。古今對比,你會豁然開朗!二,瞭解一下建築史,風水文化,尤其是墓葬文化。比如神路上的石雕像,什麼時候有的,怎麼演變的,每一對的象徵意義。以及石料從哪裡來,雕工是誰,藝術價值,現在估值多少等。會看的人一天看不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