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828年建國的希臘沒有任何一個殖民地和租界,而1830年才建國的比利時卻有殖民地和租界?

Q6girl


先說一下希臘。

1453年,希臘人的東羅馬帝國(感覺怪怪的,還是稱拜占庭吧)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攻佔,拜占庭帝國滅亡。希臘大部分領土被突厥人統治。但是作為一個古老文明,希臘人的反抗從未停止。1821年,希臘獨立戰爭爆發,得到英國、法國、俄國的支持。1830年,土耳其接受英法俄簽署的《倫敦議定書》,承認希臘獨立。後面一百年,希臘人都在利用西方與土耳其的矛盾,孜孜以求恢復拜占庭的榮譽和領土,在後來的克里米亞戰爭、俄土戰爭、歷次巴爾幹戰爭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希臘都站在奧斯曼帝國的對立面。全部精力都用在懟土耳其身上,別的地方沒怎麼在意。

另外,希臘本身人口不多,資源貧乏,也沒有力量進行海外殖民。

從地理上來說,希臘位於地中海東部,也不方便對外殖民。

從時間上來說,19世紀,殖民時代已經過去,除了非洲內陸,有價值、容易殖民的地方已經被瓜分完畢。

再說比利時。

比利時是低地(Neitherland,尼德蘭)的一部分,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低地國家一直是西歐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因此是歐陸強國爭奪的要點。

進入近代,比利時先是勃艮第公國的一部分。1477年,末代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戰死於南錫之戰中(睿智的P社玩家喜聞樂見的裂顱事件),勃艮第公國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哈布斯堡家族)和法蘭西瓜分,低地成為哈布斯堡領地。後來哈堡分家,低地轉入西班牙哈堡手中。再後來荷蘭獨立,比利時卻因為宗教原因繼續成為西班牙領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後,波旁家族入主西班牙,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又取得了比利時。拿破崙戰爭時期,低地成為法國一部分。維也納會議之後,作為遏制法國崛起的措施,一個統一的尼德蘭王國成立。1830年革命之後,比利時正式獨立。

1831年,歐洲列強承認了比利時。德國薩克森·科堡·薩爾菲德公爵的兒子,利奧波德一世即位。(說來有趣,利奧波德一世本來是可以當上希臘國王的,可他沒有同意。比利時就問是否願意來當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當即同意。)

比利時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人口眾多,藉著工業革命的東風,憑藉雄厚的工業基礎和連接法國和荷蘭的鐵路,以及安特衛普的港口,產品外銷很方便。比利時經濟從19世紀中期開始有了巨大飛躍,這時對海外市場的需求體現出來。

當時亞洲、非洲基本上被瓜分了,除了剛果河流域。利奧波德一世之子利奧波德二世對非洲的野心由來已久,但是他知道無法與傳統列強爭奪,於是利奧波德二世找到了英國探險家斯坦利,打著所謂科學考察的旗號,在剛果河流域建立了所謂的考察點。強迫當地酋長締結了450多個“保護”條約,使大片大片的土地轉讓給了比利時國王贊助的“國際剛果協會”。這就是後來的比屬剛果的核心部分。之後英德法等列強都摻和進來,試圖分一杯羹,但是因為利益問題,互不相讓,反而便宜了比利時。1884年柏林會議主要解決的就是剛果河口的問題。最後商議的結果,利奧波德二世以個人名義而不是以比利時國家的名義佔領了剛果河流域,剛果成為比利時國王私人領地。剛果(金)的首都現在叫金沙薩,但在殖民時代叫利奧波德維爾。(我小時候爸爸還經常跟我說剛果利、剛果布,我還納悶,不是剛果金嗎?原來他那個時代真的叫剛果利)

比利時佔領面積達到230多萬平方公里的剛果河流域後,開始販賣黑奴,砍伐森林,開發礦產,大批原住民死於疾病、飢餓和皮鞭之下。在利奧波德二世統治時期,比屬剛果人口差不多減少了一半。1908年,因為實在臭名昭著,利奧波德二世不得不同意將私人領地變成了比利時的殖民地。

1960年,也就是非洲獨立年,比利時順應歷史潮流(因為日益激化的矛盾,自己也沒有能力統治),剛果金獨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