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謀士-“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郭嘉,字,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是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謀士,官至,封洧陽亭侯。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三國第一謀士-“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郭嘉三國鬼才啊,他剛開始找工作的時候,去的是袁紹那裡。面試完後發現袁紹這老闆不行(三國初期袁紹是三國最大的老闆)。後來又去了曹操那裡,面試完後說這就是我的老闆。奈何袁紹是個可謀事之人,卻並非決策之人,優柔寡斷正是都袁紹最好的形容詞,如此袁紹,不配稱為郭嘉侍奉之人,於是郭嘉便改投曹操。

郭嘉,三國預言帝。官渡戰役之前,預言袁紹必敗。打呂布,初戰,戰必勝,生擒呂布。放走劉備,預言此人日後必成大患。在官渡戰役之前,預言孫策必死於匹夫之手。徵烏丸,預言劉表不敢率兵來攻。也許就是這樣一個預言家,洩露太多天機,英年早逝。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若是郭嘉並未因病身亡,臥龍根本也不會有出山的必要,劉備必敗!被如此高捧的郭嘉,其中是否真的有道理?當然有道理,或許在很多人看來,郭嘉並非一個為曹操出謀劃策的謀士,但郭嘉卻是一個為曹操決策的蓋世謀臣。郭嘉在世,但凡是郭嘉參與的戰鬥,十戰九勝,這就是郭嘉的意義,郭嘉在的時候,曹操集團如日中天,北方戰事,幾近百戰百勝,曹操手下謀臣或許有不輸於郭嘉的,但卻並沒有一個能與郭嘉在決策上相提並論的。

屢獻奇謀,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討新敗,袁紹寫信羞辱。曹操正擔心自己不具備與袁紹抗衡的能力之時,郭嘉提出了著名的“”之說。他一連舉出十條理由,以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郭嘉的分析很具說服力,不但振作了將士的鬥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同時,郭嘉也正式確立了自己在曹操軍事智能團中的核心地位。建安三年(198年),為所破,依附於曹操。謀士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以絕後患,曹操便問郭嘉有何意見,郭嘉認為:“的確。但曹公舉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出誠信用以招攬英雄,恐怕仍未做到。現今劉備有英雄名聲,他在窮途末路時投靠我們而我們將他殺害,這是殺害賢士的惡名。那麼智者、將士都會自疑,再次想選擇誰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誰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聲望,安危的選擇,不可以不明察!”曹操亦有感於此,便不殺劉備。不過,郭嘉亦認為劉備有、跟隨,而劉備得人心,不會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諫:“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宜早些建立恰當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軟禁劉備,但曹操卻不接納軟禁劉備的計謀,為了使他心服於自己,反而對劉備更親近。(199年),劉備借趁北投袁紹之機,主動向曹操請求前去截擊。這時,恰好郭嘉、程昱不在身邊,曹操就同意了劉備的請求。待郭嘉與程昱回來,得知此事後一起勸阻曹操:“放走劉備,會生變數了!”但此時劉備已走,而且奪取下邳,舉兵對抗曹操,曹操悔恨不聽郭嘉之言。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最後圍困下邳。呂布堅守不出。戰役持續了大半年,曹操見士兵疲憊,準備放棄。這時,郭嘉卻看出了勝機。他以項羽為例勸諫曹操,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計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掩下邳,果然於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殺呂布。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為了免於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後受敵,決定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當時諸將皆怕袁紹乘機來攻許都,到時候前進無法作戰、撤退失去了據點。曹操也感到疑慮,於是詢問郭嘉的建議,郭嘉分析道:“袁紹向來優柔寡斷,不會迅速作出反應。劉備人心未歸,立足未穩,迅速進攻,他必敗無疑。然後再回師對付袁紹,這是改變腹背受敵的最好機會,決不能失去。”於是,曹操舉師東征,大破劉備,俘虜了劉備的妻子,擒了關羽,進而又擊破了和劉備聯合的東海賊寇。情況正如郭嘉所料,袁紹果然還沒有作出反應,劉備就已被擊敗。

三國第一謀士-“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也就在曹操與袁紹相持官渡之時,又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傳到曹營:江東豪傑,準備發兵偷襲曹操位於許都的根據地。與袁紹相持中已經處於劣勢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衛許都。而一旦許都失守,曹操陣營將立刻分崩離析。這是曹營中人心最為動亂的時期,不少人開始暗中向袁紹獻媚,準備給自己留條後路。當時,曹軍中與袁紹私下有書信往來者很多,官渡之戰後,在袁營中就搜出了不少通敵竹簡。在此緊急關頭,郭嘉預測說:“孫策剛剛吞併了江東,所誅殺的都是些英雄豪傑,他是能讓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孫策這個人輕率而不善於防備,雖然他擁有百萬之眾,卻和他一個人來到中原沒什麼兩樣。如果伏擊,那他就不過是一人之敵罷了。在我看來,孫策必定要死於刺客之手。”孫策到了江邊,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敵的門客所殺。這或許是巧合,但確實為郭嘉的神機妙算添上了一筆。建安七年(202年),官渡之戰大敗而歸的袁紹病逝,曹操進攻他的兩個兒子,連捷。曹軍諸將都想乘勝攻破,可就在此時,先前力主北進的郭嘉卻力排眾議,獨進奇策,建議退兵。他為曹操分析了袁氏兩兄弟之間的矛盾,說:“、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

郭嘉建議曹操裝作向南攻擊劉表之勢,“以待其變”。果然,曹軍剛回到許昌,袁軍生變的消息就已傳來。曹操乘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因為郭嘉的妙計,這一仗贏得既輕鬆又順利。

建安十二年(207年),袁尚、逃入烏桓,即今遼寧錦州一帶。曹軍諸將都說“袁尚已如喪家之犬,關外胡人不會支援他們的。如果再做遠征,劉備必然會挑撥劉表襲擊許昌,有什麼變數怎麼辦?”此時的劉備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在荊州劉表的身邊又積聚了相當的實力。以曹操對劉備的瞭解,他有理由擔心自己孤軍遠征之際,劉備會在背後發難。

這時,郭嘉又提出不同於他人的見解:“明公你儘管放心地去遠征,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無妨,我料定劉備無法給你添麻煩。不是劉備不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您來阻止他,此人就是劉表。”在眾人一片譁然聲中,郭嘉詳細地分析了平烏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胡人自恃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消滅。對胡人有恩,如果袁尚還活著,他們一定幫忙,遲早是隱患。現在袁家的影響還很大,這個時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動,我們的後方就不安穩了。但劉表是個只知坐談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所以必然會對劉備有所防備。現在雖然是虛國遠征,但一勞永逸,就再也沒有後患了。”

郭嘉的觀點一針見血,曹操聽罷茅塞頓開,立刻進兵柳城。曹操軍到易城,郭嘉覺得推進的速度還是太慢,又進言道:“兵貴神速。現在潛力遠征,輜重太多,行進緩慢,被對方有所覺察必然就要做防備。不如留下輜重,速進,攻其不備。”後來,這一戰成為了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曹操在設置了一些撤軍假象之後,暗中率領一支輕裝精兵,在嚮導的帶領下突然出現在烏桓的背後。烏桓首領和袁尚、袁熙率軍倉促應戰,這一役,蹋頓被斬,曹軍俘虜了20餘萬人,走投無路的袁尚、袁熙投奔了遼東的。

這次行軍路況極端惡劣,沿途有長達二百里的地段乾旱無水。當糧食吃光以後,曹軍將士又不得不先後殺了幾千匹戰馬充飢,才艱難抵達目的地。同年秋天,遼東太守公孫康帶著袁尚的首級前來投降。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於徹底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以北地區。在從柳城回來的途中,因為水土不服,氣候惡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勞過度,郭嘉患疾病去世。

曹操三哭郭嘉

三國第一謀士-“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一哭郭嘉發生在建安十二年曹操征討烏丸的行軍路上。按照《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的說法,當時“黃沙漠漠,狂風四起;道路崎嶇,人馬難行。操有回軍之心。問於郭嘉嘉此時不服水土,臥病車上。操泣曰:‘因我欲平沙漠,使公遠涉艱辛,以至染病,吾心何安!’”郭嘉年紀比曹操小得多,作為下屬,生病之時,領導前來探視問計,已屬難得和高看,哪能指望領導傷心流淚!可是,這位大領導曹操就真這樣哭了一回!

二哭郭嘉發生在當年九月,曹操討平烏丸三郡回師到達易州時。郭嘉已經病得很嚴重,奄奄一息。按照《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太祖問疾者交錯”。即一遍又一遍地問候。郭嘉一死,他“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節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曹操親自參加了郭嘉的葬禮,哭得很傷心。並且對荀攸等人說,他打算讓郭嘉做他的接班人。可是他卻中年夭折,難道這是命嗎?可以說,郭嘉之於曹操,猶張良之於劉邦。曹操之所以能夠統一北方,沒有郭嘉恐怕難以想象。所以,郭嘉死,曹操大哭、特哭,確實是發自肺腑的,很真誠。

三哭郭嘉發生在建安十三年十二月赤壁大戰迴歸的路上。按照《三國志·魏書·郭嘉傳》的記載:“太祖徵荊州還,與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傅子》的記載是:“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當時主要謀士都在。曹操懷念郭嘉,毫不掩飾對眾謀士的失望,認為如果有郭嘉在,絕對不會讓他吃這樣的敗仗! 真讓一幫謀士無不黯然自慚,無地自容。聽,那一聲接一聲的“哀哉,痛哉,惜哉”,讓我們聽到了曹操呼天嗆地的號啕。赤壁之戰是曹操一生中遭受的最大的打擊,猶似雄鷹折翅。他此一哭,與其說是在懊悔與自責,不如說是對統一中國夢想的破滅和絕望。所以此哭是他平生最痛心的一次,達到了悲傷的頂峰。

三國之境地,若非郭嘉才長氣短,或許,從一開始,三國之勢便不會形成。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赤壁不敗。赤壁不敗,則曹操一統河山的夢想也得已實現,只可惜,郭嘉死得太早,曹操卻只能留下一生的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