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越早獨立越好,揠苗助長的“偽獨立”,結果會適得其反

最近,有時候和朋友看《蠟筆小新》。這部動畫片裡,小新經常自己一人垮著籃子去買東西,或者一個人遛狗,一個人做好吃的,看起來十分獨立、懂事。朋友每次看到那一幕幕,就透露出羨慕的眼神。原來,她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小新一樣讓人省心。同時,她還吐槽現在的孩子都太依賴父母了。為此,她和我分享了培養孩子獨立的大計劃。

《蠟筆小新》其實是一部給大人看的動畫片。小新雖然小,但是獨自去外面買東西,也只是動畫片的內容,並不是現實。現實中,孩子不是越早獨立越好,這就好比如"揠苗助長",終究會適得其反。

孩子不是越早獨立越好,揠苗助長的“偽獨立”,結果會適得其反

孩子早獨立,實際是"偽獨立"

隨著"反溺愛"的各種形式宣傳,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孩子們進行"揠苗助長"式的獨立訓練。新聞上,我們也能看到早獨立的孩子,有些孩子還成了網紅。不可排除,有些孩子是因為家庭情況不得不承擔家庭重任,小小身板做著繁重的家務,照顧著大人。有些孩子則是由父母親自安排,不得已開始"獨立",但這種獨立只是表面的獨立,並不是真正的獨立,即"偽獨立"。

同學的孩子玲玲就是如此。她上一年級的時候,同學就安排她去寄宿學校住宿,為了孩子能夠提前學會獨立,因為同學認為"孩子越早獨立孩子未來越有希望。"一開始,玲玲並不能適應學校一人自理的生活,生活老師經常打電話給同學"投訴"。同學無計可施,威脅她如果再不能自理就禁止她回家後看動畫片。這麼一說之後,生活老師果然再也沒有打電話來。然而,兩個月後,玲玲就鬧著不上學了,原因就是不能適應學校的生活。同學只能接回家,安撫了不久才能舒緩孩子厭學的情緒。

孩子不是越早獨立越好,揠苗助長的“偽獨立”,結果會適得其反

像玲玲這樣就是"偽獨立",而同學讓孩子完成不符合他們年齡特徵的任務的行為,就是讓孩子過早獨立了。雖然說有些孩子能適應寄宿學校的生活,但每個孩子的承重能力、心理年齡不一樣,玲玲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適應就說明寄宿生活的任務不符合她。此外,讓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讓孩子很小的時候進幼兒園,也屬於過早讓孩子獨立的行為。

孩子獨立並不是逼出來的,而是靠"愛"的滋養

"揠苗助長"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但很多時候我們因為焦慮而忘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時刻記得,我們在教育上越焦急越不能教育好孩子。同樣的,我們越渴望孩子獨立我們越不能逼孩子,因為孩子的獨立是靠"愛"來滋養的。

1. 獨立的前提是充分的安全感。魯迅說過:"教育植根於愛。"

當然,愛的方式不一樣。媽媽為孩子考慮未來提前培訓孩子獨立,也是愛孩子。但直接把孩子放在寄宿學校,看著孩子摔倒忍著不扶孩子起來等這樣方式不對,會讓孩子覺得沒有安全感。

即使孩子在訓練後能夠自理,能幫助家裡承擔家務活,那也只是生活獨立,並不代表精神能夠獨立。我朋友從小就被家裡人誇聽話、獨立、自強,可如今長大後的她經常自卑、不安、焦慮,尤其害怕朋友的不理會,因此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孩子不是越早獨立越好,揠苗助長的“偽獨立”,結果會適得其反

2. 良好親子關係促進孩子獨立。

有些孩子在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理解了父母之後,瞬間充滿動力開始自理,學會獨立。專業來說,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們只有在滿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之後,才能產生對自我實現需求的慾望。因此,良好的親子關係,是讓孩子體會的愛,也讓孩子滿足了前面的四個需求,孩子便會渴望獨立,要求自己獨立,以滿足自己自我實現需求。

3. 有了肯定的支持和保護,孩子才能真正獨立。家長們希望孩子獨立是好事,但錯在方式,錯在時間。

我們希望孩子獨立,並不能用逼迫的方法,也不能用威脅的方法,更不能把孩子這隻"幼鳥"直接扔進森林裡,我們應該用教導的方式讓孩子獨立。有了父母的肯定和支持這樣的"愛",孩子不會覺得父母是冷漠狠心的,更不會硬逞強;有了父母肯定和支持這樣的"愛",孩子不會覺得獨立是件苦事,便不會更依賴父母;有了父母肯定和支持這樣的"愛",孩子在生活和精神上都會真正獨立起來。

孩子不是越早獨立越好,揠苗助長的“偽獨立”,結果會適得其反

平衡愛的重量,讓孩子順其自然地獨立起來

前面說到,我們要用"愛"去滋養孩子,使得孩子獨立起來。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平衡這愛呢?怎麼不讓愛成了溺愛呢?怎麼讓孩子順其自然地獨立起來呢?接下來,給大家提幾點建議:

1、瞭解孩子的習性,規劃好時間。

在做這項之前,我們要戒掉焦慮的情緒。每當我們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或者看到一些孩子獨立新聞的時候而感到焦慮的時候,我們先閉上眼睛、轉動眼球,然後集中注意力地想快速安撫自己身心的話,保持10——15秒後,呼氣放鬆。

另外,我們平時要多瞭解孩子的習性、性格,比如從言語上、做事自覺性上、社交行為上,以及通過聊天的方式瞭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如果不能形成明確的認知了解,可以通過與他人家孩子性格對比形成了解,或者購買相關書籍、查閱相關資料瞭解。

孩子不是越早獨立越好,揠苗助長的“偽獨立”,結果會適得其反

當我們瞭解後,就根據孩子的特性安排一些孩子能力所能及的事給孩子做。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做事意願、做事能力來調整一個"最近發展區"。比如2歲孩子可以自己拿奶瓶,3歲孩子可以自己擦鼻涕,4歲孩子可以自己喂自己。再比如,7歲孩子雖然還不能夠很好地拖地、掃地,但家裡大掃除時他表示要拖地的時候,就可以適當安排孩子拖地。

2、給予孩子足夠的愛,成為孩子堅實後盾。

當孩子在做家長所安排任務的時候,有所沮喪、有所哭鬧或者有所其他情緒的時候,我們就要注意孩子是不是遇到困難了。千萬不要為了讓孩子獨立而逼迫或者威脅孩子獨立完成某些任務,或者因為是孩子的自己的事總是拒絕幫助孩子。我們適當幫助下孩子,還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友善,培養孩子樂於助人的性格。

如果孩子在與朋友們玩耍時受挫,或者因為上幼兒園受挫了,我們就不要一味地說"你要堅強!",而是共情孩子,瞭解事實,告訴孩子解決方式,鼓勵孩子自己解決,或者與孩子一同解決問題。

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堅實的後盾。

3、培養孩子的精神獨立,尊重孩子獨立個體。

孩子精神獨立並不是一兩日就能形成的,很多大人都不能做到精神獨立。若要培養孩子精神獨立,我們就需要循環漸進、潛移默化,這就需要注意兩點:一是不斷開闊孩子的眼界,多與孩子討論一些故事、歷史、新聞、百科等,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二是我們平時要尊重孩子獨立個體,在非原則性問題上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和想法。

此外,我們也可以通過與孩子讀繪本,或者陪孩子看動畫片、讀故事書的時候,向孩子說說精神獨立的人是怎樣的。

孩子不是越早獨立越好,揠苗助長的“偽獨立”,結果會適得其反

俗話說得好:"一口不能吃成大胖子。"孩子還未成年之前,我們都還有時間培養、教育孩子獨立。過早的獨立,反而傷害了孩子,所形成的傷害還有可能需要孩子用一生去治癒。比起孩子成功的未來,相信父母們更希望孩子一生身心健康、快快樂樂吧!

我是吳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