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政權為什麼這麼快就垮了?

碎片零零柒


公元1644年,李自成推翻大明王朝,而後山海關戰敗後撤回西安。南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為南明弘光政權。但是過了一年多南明政權就滅亡了,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事實上,一個王朝能夠興起並最終得以成立穩定的政權,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身在武力上的優勢地位。這不僅反映在封建時代的王朝更迭,在現在社會的各國政治軍事外交上表現依然明顯。南明各個政權先後湮滅的重要原因:是沒有在軍事上具有優勢。而導致明朝中後期軍事衰落的原因是長期以來對軍人地位的遏制已經在社會形成了鄙視職業軍人的社會心理。

明朝依靠武力推翻強元統治,其尚武精神卻隨著洪武永樂兩代帝王之後便逐步被遺棄。英宗土木之變已經將明朝正規軍戰鬥力下降狀況用尖銳的形式凸顯出來。不過萬曆年間的三大徵卻能夠以完美的戰績凱旋,卻也可以說明軍隊本身的戰鬥力或許並不是導致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而是隨著明朝歷史發展而越來越矛盾的文武官僚體制。


南明包括弘光、魯王監國、隆武、邵武、永曆等先後建立的多個政權。五個政權覆滅的過程讓人惋惜。因為一開始瓦解這些政權的並不是來自清軍的攻擊,而是源於自身政治體制弊端而產生的黨派之爭,以及在此背景下的軍閥互相攻擊的內耗。

這些內耗在當時形勢危急的情況下進一步消耗額南明軍事上的有機力量,使得原本在人數上佔有極大優勢的明軍在長江沿岸的防守潰不成軍。南京陷落以後,投降的明軍數量高達二十三萬。南明之亡,並不是像南宋那樣亡于軍事上的絕對劣勢。

總結而言,南明之所以快速消亡在於:


首先,總體戰問題,明朝內部的黨爭太厲害,內部彼此攻擊,導致相互拆臺,不能有效利用南方資源。而清朝實行的八旗制度,實際上實現了總體戰,資源最大規模地集中,縮小了大家的差距 。

其次,兵員問題,明朝走的是軍戶制度,軍戶的地位非常低下,屬於賤民階層,沒有自豪感。平時以種地為主,缺乏訓練,戰鬥力低下。清朝的戰兵訓練有素,戰鬥力強,善於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雙方戰鬥力自然有差異。


最後,武器問題,明雖然大量裝備了火器,但當時的火器質量不行,發射間隔長、士兵訓練不足,自然對付不了使用冷兵器但更兇悍的清兵,更何況後者後來也大量裝備了火器,更加厲害的清軍戰勝明軍也是必然。


源稚生


這個問題其實很顯而易見,因為南明政權從來就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權,他分為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權、唐王朱聿鍵的隆武政權、桂王朱由榔的永曆政權,這三個政權之間並不互相統屬,相互之間誰也不服誰,面對清廷的進攻更談不上什麼配合,所以很快就被各個擊破了,整個南明史可以說就是一副內訌史、投降史。



下面我們分別來說說南明的三個政權,首先是弘光帝,他是最早被擁上皇位的,繼位的過程並不順利,朝中各文武大臣為擁立誰為皇上吵做一團,最後朱由崧在盧 九德、馬士英等人的支持下登基。然而這個時候的弘光朝廷依舊是一片混亂,相繼發生了“大悲案”、“太子案”和“童妃案”三大案,嚴重削弱了弘光朝的凝聚力,朝中各文武為了爭權奪利, 黨爭不休。其實這個時候明朝殘留的勢力還是很龐大的,江北四鎮各自都有十幾二十萬大軍,左良玉、馬士英等人也有不少人馬,而江南一帶向來是明朝的賦稅重地,只要擋住清朝的第一波攻勢,就能迅速穩定住人心,北伐不敢說,劃江而治還是沒問題的。然而此刻的弘光政權卻毫無威信,各地的軍頭都是擁兵自重、聽調不聽宣,甚至左良玉等人還將南京視為一塊大肥肉,各自攻伐,結果清軍還沒來就自己打成一團,長江再是天險,無人守也就只是一攤死水而已,結果就是清軍大搖大擺的來到南京城下,朱由崧倉惶出逃後被抓,僅坐了八個月的皇位,忻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州爵、駙馬都尉齊贊元、靈壁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等,大學士王鐸、禮部尚書錢謙益等,文武數百員出城跪降,多鐸輕輕鬆鬆就收服了南明幾十萬軍隊。





接著是隆武政權,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監國稱帝,並迅速得到各省的承認;客觀的說隆武帝是南明時期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勵精圖治, 也曾組織北伐,收復失地;但軍政大權掌握在地方實力派鄭芝龍手裡,隆武本人也為其挾制,實際並無建樹,很快就失敗被擒殺。鄭芝龍這個人是海盜出身,有野心,也有一定能力,曾經在料羅灣海戰中打敗過荷蘭人(很多明粉為此沾沾自喜,實際上這場戰鬥與其說是明朝打贏了西方殖民者,不如說是東方的海盜王打贏了西方的武裝商人),但卻缺乏遠見,更談不上什麼忠君愛國,只是一個政治投機商罷了,看清軍勢大便打算投降,為此,其子鄭成功與其決裂,獨自抗清至最後,可以說鄭成功是南明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




最後是永曆朝,永曆朝有一個特色,那就是能打的將領大部分都是農民軍出身,想當初大明朝的諸位棟樑之臣,如吳三桂、洪承疇、李國英、左良玉(那時已經是其子左夢庚)等等都已經把頭一剃成了清軍,而當年他們的對手如李定國、郝搖旗、劉體純、李過、李來亨、高一功等人卻以大局為重,扛起了南明的旗幟,當年的明軍成了清軍,而當年的農民軍卻成了明朝最後的保衛者,這不得不說是種諷刺!(或許很多明粉不知道,他們眼裡的千古罪人——李自成、張獻忠餘黨夔東十三家為漢人江山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在原農民軍將領李定國、孫可望等人的努力下,南明一度打出幾波反攻的高潮,李定國先後取得靖州大捷、桂林大捷,擊斃”清“定南王孔有德, 收復廣西全省;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陽大捷,擊斃”清“敬謹親王尼堪,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取得敘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復川南、川東; 孫可望也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東南沿海的張煌言、鄭成功抗清軍隊也乘機發動攻勢,接連取得磁灶大捷、錢山大捷、小盈嶺大捷、江東橋大捷、崇武大捷 、海澄大捷等一連串勝利;反清形勢一度大好,眼看明朝中興有望,清朝甚至已經在考慮和談的時候,南明又一次的內訌了!這一次是孫可望意圖篡位,引發三王內訌,事敗後降清,將西南軍事情報盡供清廷,滇黔虛實盡為清軍所知,還連寫了無數封勸降信給昔日舊部,弄得南明軍內部人心惶惶,之後吳三桂趁機發起進攻,奪得貴州和雲南大部,這期間鄭成功從海上突襲發起了一次攻打南京的戰役,在初期的勝利後,鄭成功包圍了南京,可惜因為一時驕傲大意,被打了一個反攻,功虧一簣 ;這便是南明最後發起的一次大規模反攻了,之後天子棄國(所以別再說什麼“君王死社稷”、“明朝只有戰死的君王,沒有逃跑的君王”之類的話了),逃往緬甸,之後於咒水之難中被緬甸人拿下送給了吳三桂。



之後李定國聞永曆帝被吳三桂勒死,憂憤而疾;而鄭成功在攻下臺灣後,聽說兒子鄭經和弟弟的乳母私通被活活氣死,之後鄭氏集團為爭奪繼承權也發生了內訌,鄭經奪權後大肆清洗不服者,活活逼反了無數鄭成功的舊部,清軍趁勢奪取了鄭成功經營多年的金、廈基地,鄭軍退守臺灣,從此失去了反攻大陸的能力。



永曆十八年 (1664年)八月,夔東十三家抗清失敗,李來亨全家自焚,明朝在大陸的最後一處抵抗勢力覆滅。



縱觀整個南明史,明朝官場出身的文官大多隻知爭權奪位、黨爭禍國;武將大多貪生怕死、畏敵如虎;即便是史可法等忠臣也不過是空有氣節,無甚大用;宗室弟子更是少有能擔當重任者;唯有起於草莽之中的鄭成功、李定國、李來亨等人是為數不多的亮點;明朝養士三百年,平日裡多有類似錢謙益之類的道德文章傳天下,慷歌慨語聞八方的大儒名士,然國難當頭時,卻各個只知:“水甚涼!”明粉所想象的所謂“剛明血性”不過如此!


軒轅林


一則,明朝立國三百年,土地兼併十分嚴重,天下十之土地百姓不佔一二,明朝的根基已經爛了,崇禎帝自殺以及諸皇子沒有南遷,導致南方群龍無首;北宋時期不同,宋立國時間段,根基雖壞但並不爛,百姓依然願意支持。

二則,明末黨爭問題極其嚴重,尤其是南方地區還是東林黨的老巢,北京城破後光在南方就立了四個皇帝,文臣武將各為己利,南明皇帝完全是他們手中的傀儡,眾臣早已沒有家國胸懷了;南宋不同,趙氏皇族在當時只剩下了趙構一人,復國的人選也得選他,不選也得選,不存在爭權奪利的問題。

三則,外部環境的壓力,南明的外部環境是已經崛起的八旗子弟還有三藩等等其他叛軍,無論是開疆拓土還是想要立功表現都得好好殺敵;南宋時不一樣,金軍其實南下的時候其實僅僅幾萬人而已,他們是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了遼國,同時也是以同樣方式滅亡北宋,當時的漢人雖然有投降的但並沒有附庸殺伐故主,而且金人也接受了各種談判條件。

四則,女真人和金人真的是完全不同的思維,金人要的就是臣服,殺伐。女真不同,他要的是統治,征服,抗日戰爭時期的日本和他們很相像。


銀河放映機


必須要知道,南明並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政權,而是崇禎上吊,明朝滅亡之後,明朝的宗室親王在南方建立的一系列短暫的小政權的統稱,包括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權,魯王朱以海政權,唐王朱聿鍵的紹武政權和桂王朱由榔的永曆政權。


至於這些政權為什麼很快就被滅掉,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這些政權之間並不團結,力量分散。魯王朱以海政權和唐王朱聿鍵的永曆政權是同時存在的,這兩個政權之間不但不聯合,反而在清軍迫近時,因為誰是正統的問題而相互攻伐起來,結果可想而知,自然是被各個擊破。其中朱以海尚撿了一條命,但朱聿鍵就沒這麼幸運了,被清軍抓捕,絕食而死。

第二,明軍整體戰鬥力不及清軍。明末清初時期,明軍最強的部隊,就是在遼東和清軍作戰多年的關寧軍。然而,關寧軍等我主力已經在松錦之戰中被清軍殲滅,而剩下的吳三桂也已經帶著五萬關寧軍投降了清朝,成為了清軍的先鋒。南方的那些雜牌明軍,自然不是八旗軍隊和明朝關寧軍的對手。

第三,內鬥。按照一般情況,就弘光政權江北四鎮那些兵馬,好歹能支撐一陣子。但可惜這些人的部隊基本上都用來內鬥,根本不去和清軍作戰,只有一個沒什麼兵權的史可法在抵抗,自然,弘光政權無法長久。

總而言之清軍入關之後,其一統天下的腳步勢不可擋,無論從裝備還是人員配備上,都比同時期的其他勢力高出幾個檔次,南明那一眾沒什麼實力的小政權,被秋風掃落葉般清理掉,也不足為奇。


庭州行者


哎,看到這個問題就氣的不想吃飯,想殺豬。南明這麼快就垮了,真讓人恨鐵不成鋼。其實南明的建國資本比南宋和東晉好多了,結果人家兩家安然殘喘了百十年,南明不到二十年就垮了,真氣人。好了,不發脾氣了,好好說歷史。

南明誇那麼快,最大的原因就是內訌。南明並不是單指某一個政權,而是由明朝諸位藩王在江南由明朝大臣和將領擁戴而建立的一系列短暫政權的統稱。包括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權、魯王朱以海政權,唐王朱聿鍵的隆武政權、朱聿鐭的紹武政權和桂王朱由榔的永曆政權,稱之為“四帝一監國”。

在南明的的諸政權中,面對清軍八旗鐵騎不是協力抗清,而是互相爭奪帝統而內訌不斷,甚至互相攻伐,像左良玉反對朱由崧的弘光政權,朱聿鐭的紹武政權和桂王朱由榔的永曆政權為爭奪帝統而兵戎相見等等。大家互相打仗,鬧得一地雞毛,誰都沒有心思和精力去對付清朝。結果被清軍各個擊破,最後永曆帝依靠張獻忠餘部大西軍的支持,才能支撐那麼久。

其實清軍入關時,天下分為四大勢力,分別為滿清、李自成、張獻忠與南明。從表面上看,南明的情勢最好。其一,南明佔據江南富庶之地,且江南也並無大規模的動亂,有良好的財稅和兵力來源。其二,明朝實行了“兩京制度”,在南京留有較為完整的中央機構,此時的南明,完全是個正常運轉的政權;其三,南明的軍隊人數有百萬之眾,是各方勢力中,軍隊最多的一方。

這些如果運用得當,完全可以坐觀李自成的大順軍和滿清在北方廝殺,而後再重走徐達北伐路線,完全可以重新收復北方。就是再不濟,也可以佔據江南和荊襄地區,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但是,全被一堆敗家子給敗光了。


史海沉沉


1644年,李自成推翻大明王朝,山海關戰敗後撤回西安。清軍入駐京師。南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為南明弘光政權。弘光政權僅僅只存在了一年就被覆滅,為何?

1645年,清軍兩路夾攻,擊敗李自成佔據關中。遂後,多爾袞即下令兵發兩路,一路由阿濟格率領追擊逃往湖廣的李自成,一路由多鐸率領從西安東出潼關,南下攻擊南明。而此時的南明君臣依舊在忙於爭權奪利,黨爭不斷,文恬武嬉、不知進取。雖不乏有識之士能看清形勢,獻計獻策,但終歸不為弘光帝採納。

多鐸率部由虎牢關東出,途經鄭州、開封,攻佔歸德(今河南商丘)。虎牢關,很熟悉的名字,如果喜歡《三國演義》的話,你一定知道劉關張三兄弟在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的故事。雖然是小說虛構的故事,但是因為太受歡迎了,虎牢關也因此而揚名。

虎牢關因在汜水之西,也叫汜水關,位於今河南滎陽市區西北約15公里的汜水鎮境內。虎牢關因周穆王圈養猛虎於此而得名,為東都洛陽的東邊門戶。虎牢關南倚嵩山,北臨黃河,易守難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發生在此關隘的戰事數不勝數,如李世民虎牢關大戰竇建德等等。

佔領歸德後,多鐸兵分兩路,一路由固山額真準塔率領從徐州、宿遷向淮安進發;主力由多鐸率領從亳州、宿州向泗州(今江蘇盱眙)前進,然後一同合擊揚州。兩路清軍一路猛進,鮮有抵抗,大批明軍將領獻城投降。清軍渡過淮河,很快兵臨揚州城下。

揚州城守將為劉肇基、李棲鳳等總兵所轄數千人馬,督師史可法。李棲鳳率部出降,史可法、劉肇基堅守揚州城,勢單力薄,而史可法雖傳檄各鎮前來救援卻無一支援軍到來。清軍猛攻一日,揚州城破,史可法寧死不屈犧牲,劉肇基戰死。清軍一路南下,明守將皆望風而降未曾遇阻,唯獨揚州,惱羞成怒的清軍遂屠城。

揚州已破,投降的明軍將領打頭陣進攻南京,趁霧渡江佔領鎮江。弘光帝朱由崧連夜和馬士英等人攜家屬逃亡,而朝中大臣還矇在鼓裡。第二天朝臣們才發現皇帝已經逃跑,瞬間亂了套,而後文武百官迎降清軍。南京城堅固的城防,完全成了擺設。

劉良佐等部23萬人馬投降清朝,而劉良佐是南明賴以為憑的江北四鎮之一,著實可悲。而同為四鎮之一的高傑,傻乎乎的莽夫一個,被降清的許定國騙殺於睢州(今河南商丘睢縣);四鎮中的另一位劉澤清,本鎮守合肥,在清軍南下時就棄城逃至海上,後來也降清。

江北四鎮的最後一位黃得功,此時未防備順江而下的叛軍左良玉部,被調鎮守在蕪湖。蕪湖地處安徽南部,南倚皖南山脈,北臨長江天險,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扼守長江,拱衛南京的重要門戶。

弘光帝逃自蕪湖黃得功處尋求保護,結果黃得功被緊追而來,已經降清的劉良佐部射中喉嚨,遂自殺。黃得功是南明江北四大藩鎮裡面最男人的一個了,雖然沒有盡到太大的力氣就犧牲了,也算是為國盡忠了,相比那些爭相投降的文臣武將來說,已經強太多了。弘光帝朱由崧被俘,南明弘光政權滅亡。

還有一位明朝的武將不得不提一下,就是鎮守武昌挾楚自重的寧南侯左良玉。麾下二十萬人馬,緊要關頭左良玉卻不敢迎戰李自成或清軍阿濟格部,假借偽太子密詔帶兵東下,以清君側除馬士英為名兵發南京,實為避戰逃跑。此舉比單純的棄城逃跑危害更大,造成了南明朝廷兩面受敵,分散兵力,瞬間全亂了套,給明廷以沉重一擊。左良玉在途中病死在船上,其子率20萬大軍投降阿濟格部。

南明弘光政權之所以敗得如此之快,從一開始就決定了。

一、擁立問題上出現失誤,使得黨爭更劇烈,遺患無窮。

在擁立福王朱由崧,還是潞王朱常淓的重大問題上,擁有決策權的史可法優柔寡斷,竟然在兩派之間玩和起了稀泥,提出擁桂的方案,越整越亂。結果讓投機者馬士英夥同武將高傑、黃得功、劉良佐等強行擁立了福王,拿了定策之功。而史可法因有說福王七條理由不能立的信件在馬士英手上,只能讓出首輔大臣的位置給馬士英,導致朝中大權落入一幫宵小手中。

二、弘光帝朱由崧真的不行,亡國之君的集大成者。

南明的這個弘光帝,確實也是個極不靠譜的、昏庸荒淫的皇帝。就像史可法給馬士英的信中所說“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有司”,朱由崧完全沒有吸取明亡之教訓,一即位就開始大修宮殿,到處選妃,窮奢極欲,酗酒好殺,正事不幹。當時就有人罵朱由崧為孱弱如漢獻帝,傻痴如劉禪,荒淫如楊廣,是為亡國之君的集大成者。

三、武將擁兵自重

因為朱由崧不被東林黨人所喜,只能依靠擁立他的武將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和馬士英之流。開設江北四大藩鎮,封王封侯來撫慰這些武將,從而造成他們是擁兵自重、飛揚跋扈、荼毒魚肉百姓。真正大敵當前的時候,不圖捨身報國,而是為保身家富貴立馬投降了,掉轉矛頭對南明。

四、聯虜平寇之策,極其短視

從南明建立伊始,從上到下都抱著一種偏安江南幻想,甚至怕惹惱清廷而派人屈膝求和,希望能同心協力消滅李自成的大順,劃江而治。這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隨著戰事的進展,清廷越來越不把南明當回事。

清軍主力盡出在山西、陝西、河南一帶和大順軍打得不可開交,山東、河北等地大順軍撤出後,清軍也兵力空虛,反清擁明的勢力都期待王師北上,結果南明依舊忙著大內鬥,一年時間裡大軍空耗糧餉而不敢進取,坐失太多良機。朱元璋要是活過來,也能被再氣死幾次。

當然,還有很多原因不可能一一列舉,但是南明弘光朝廷如此短命,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黨爭造成巨大的內耗,自詡君子的東林黨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南宋可以立國一百餘年。而南明不過十幾年,關鍵就在於南明沒有一個準確的目標方向,沒有集中力量對付滿清,而是對付李自成,再就是原本就想化劃江而治。再士紳官商集團的投降,以及宗室的爭帝位。財政體系崩潰,漢奸太多。都是重要原因。



可以說,以南明這樣衰敗的狀況堅持十幾年已經難得了,首先就是帝位之爭,宗室太多。誰都想當皇帝。而各個實力派都各擁護的宗室當皇帝。導致各自為政。馬士英擁立弘光為皇帝。左良玉此時此刻居然要"清君側"。南明歷經這五個政權覆滅的過程讓人惋惜。他們的失敗首先就是互鬥。以及為此而產生的黨派之爭的內耗。對比之下,滿清在皇太極暴死之後,各方面迅速妥協。讓福臨登基。一切為進攻大明而行動。南明在政治上的短見和無知可見一斑。而當年的南宋就幸運多了。只剩下趙構這一脈嫡親宗室。


再就是滿清和以前的金朝相比。滿清無論是在軍事力量上,還是政策方向上都比金朝強了許多。而南宋的實力和環境遠強於南明,而金朝在各個方面都不如滿清。崇禎本人一再錯過南遷的良機,使得南明政權在皇位的不穩定。這就導致了南明內部的黨爭和政治分化。而滿清政權方面知道問鼎中原,需要漢族士大夫和士紳的協作。滿清政權入關後立即與明朝的官僚士紳結合到一起。並且他他們南下對付南明。金國則一開始以破壞掠奪為主。沒有迅速漢化。沒有和北宋的官僚階層結合在一起。就此招致了南方士紳官僚階層的頑強抵。所以金朝沒有迅速滅掉南宋。等到金朝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南宋已經站穩腳跟了。


還有一點就是南明的政權體系已經崩潰。完全是地方軍閥統治了,無論是南明皇帝以及文官系統已經無法控制軍隊。南明地方各自為政。這樣就造成無法統一指揮和協調。做一個比方,如果說北宋是意外車禍,截肢可以存活的話。那麼南明就是癌症。只有死亡了。財政系統崩潰,讓南明的皇帝無法得到有效的收入。這樣就造成南明不能有效地分配和控制地方軍閥。而這一點趙構做的就很好。始終控制著南宋幾大"軍閥"。對比之下。南明的皇帝確實很垃圾。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一、政權凝聚力弱

由於崇禎皇帝生前並沒有留後路,他的皇子們都待在京城沒有南下,所以南明沒有他的直系親屬。在此情況下,南明各種派系支持自己的王爺當皇帝,諸王爺之間爭端不斷,外有大敵,內部又內鬥,如此內憂外患,怎麼可能不迅速滅亡!

二、明朝壽終正寢

明朝立國兩百多年,到了崇禎年間,貪汙腐敗橫行,激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與此同時關外的女真入侵,明朝要同時對抗內外兩個強敵。

經過多年的戰爭,明朝的經濟已經瀕臨崩潰,民心盡失,可謂是病入骨髓,司命之所屬,人力難以迴天。

在民心不在的情況下,南明即使佔據南方,也很難抵擋清軍的入侵。

三、能人少

南明政權基本沒什麼名將,除了一個李定國沒有什麼太厲害的人物,文臣方面也是如此,而且不論文武,牆頭草一堆,高級將領的重臣叛亂不斷,比如孫可望的叛變,使得清廷對南明瞭如指掌,這仗根本就沒法打!


四、軍隊戰鬥力弱

因為明朝滅亡時軍隊精銳基本都在北方,要麼被李自成擊潰收編,要麼被後續而來的清軍擊潰收編,可以說南明的軍隊基本上是雜牌部隊,戰鬥力怎一個慘字了得。

軍隊戰鬥力最高的居然是少數民族軍隊,漢族軍隊戰鬥力底下,但少數民族軍隊畢竟數量有限,不可能全靠他們,所以贏是不可能贏的!


平沙趣說歷史


歪史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黨爭。也就是內鬥,這個事情放在任何時期都是滅亡的因素。譬如北宋。但是明朝的黨爭更加的殘酷,先是士大夫與閹黨爭鬥,然後閹黨被剿滅之後,士大夫開始內鬥,互相爾虞我詐,爭權奪利,任人唯親,這一趨勢一直延續到滅亡,這些士大夫以直邀寵不懂變通。根本不管國家事情。

在崇禎死後,南方因為有完整的中央機關,再一番立親還是立賢爭奪之後,福王即位,之後擁立有功的馬士英專權,排擠異己,史可法等外出,左良玉起兵清君側,一死告終。步下投清。南明失去長江天譴。緊接著發生太子事件,然後弘光竟然派人辨認。一下子成了國本之爭。另一方面黨爭沒有因為國難停下來,士大夫更加變本加厲。於是不到一年弘光覆滅。

然後邵武隆武相繼監國即位,但是於是成了正統的內鬥,互相發兵攻打,不顧清軍兵臨城下,被各個擊破。至此,南明已經只剩下雲南貴州廣西等地方,於是桂王即位,年號永曆。但是已經回天乏術,朱由榔非常有作為,能力也不下弱,可是,啥都沒了。

如果當初第一步就是朱由榔這樣的人即位,那麼守住南明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歪史


誠邀,如題。南明的失敗是有其特有的歷史背景的。

首先,大明曆代苛捐雜稅,給百姓不好的印象。

俗話說“失民心容易得民心難”,百姓很堅強,只要有一口飯吃就能生存下去,百姓也很脆弱,一旦失去了對政府的信任,百姓可能再也不會支持政府。南明就是受到了大明的末代的牽連。

大明後期,由於朝廷連年對外戰爭,百姓賦稅沉重,加之天災不斷,百姓苦不堪言。特別是崇禎時期,大明為了鎮壓內部的李自成張獻忠,外部的後金早已經是殺雞取卵顧不得許多了。於是百姓生活難以為繼,對朱姓皇族失去了信心。

其二,南明的腐敗和大清的強盛

南明雖然軍隊百萬,擁有江南富饒之地。但是南明君庸臣悍,舉個例子,鄭芝龍根本不把隆武帝放在眼裡,對外也是各自為戰,難以對大清八旗產生威懾力。再者大清也不是大金,清廷在入關前就已經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漢化,以一統天下為己任。一盛一衰之下,南明自然抵不過大清。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