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無鱗魚少吃,有啥科學依據?

手機用戶50828635188


從相關數字統計看,不論無鱗魚、有鱗魚營養價值都高於其它“肉類”,膽固醇還比這些肉低,要從無鱗魚跟有鱗魚二者比,無鱗魚的膽固醇高於有鱗魚,如果說少吃無鱗魚,最主要的說法就是集中在膽固醇這件事上,少吃無鱗魚也是各有說辭。

有人說無鱗魚少吃,有啥科學依據?

無鱗魚是指天生無鱗和魚鱗很小的魚種,並不是單指一點魚鱗都沒有的魚。淡水魚中無鱗魚有鱔魚、泥鰍、鯰魚等;海魚中無鱗魚有魷魚、鯧魚、帶魚等。

有鱗魚靠鱗片保護身體,無鱗魚靠身體不斷分泌的粘液來保護自己,二者都是進化中自我保護的一種辦法,沒有更多區別。

有人說無鱗魚少吃,有啥科學依據?

從營養價值方面來看,無鱗魚同有鱗魚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1、無鱗魚含膽固醇高?

對於有老年性疾病,尤其是高脂血症、動脈硬化等的患者或有增高危險的人不僅對無鱗魚,而是對所有膽固醇含量高的都要少吃或不吃是正確的。

一般來講,每100克食物含膽固醇200毫克以上,醫學上稱為高膽固醇食物。也不是所有的無鱗魚膽固醇都高,不要一概而論,應分別對待別“一棍子打死”,也不要因某種“誤導”耽誤享受美食。
這種事情主要根據自己身體的代謝、吸收、排洩能力,來決定吃什麼魚?吃多少量?
2、膽固醇最高的其實是“紅肉”一類
豬蹄每100克,含膽固醇6200毫克,豬腦含膽固醇3100毫克,雞蛋黃含膽固醇2000毫克,跟這些豬內臟比,無鱗魚就遜色很多了。最高的鱔魚每100克,含膽固醇2156毫克,魷魚含1170毫克。

多數無鱗魚膽固醇含量也都不足豬的十分之一,從數字含量看起來又不是那麼可怕。

銀魚每100克,含膽固醇361毫克,河鰻177毫克,泥鰍136毫克,鯧魚120毫克,沙丁魚140毫克,鱈魚114毫克等,不逐一列出。
3、吃魚需考慮的重點
應該選擇營養價值高的、新鮮的、無汙染的魚,並不是有鱗魚還是無鱗魚。不管哪種魚類,為了避免攝入過高的膽固醇,重點是少食用魚內臟和魚籽,它們才是固醇含量高的地方。
4、無鱗魚是美味

無鱗魚的刺少、口感細膩、味道鮮美。如蒜燒泥鰍、乾燒鯧魚、鯰魚燉茄子等等好吃的都停不下來。

無鱗魚的脂肪含量高於一般魚類,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膽固醇,這樣看來,如果身體健康,吃有鱗魚、無鱗魚無所謂,如果老年人擔心身體出現狀況,每天的膽固醇攝入量別超過300毫克或者更低。
飲食以能消化、吸收、代謝為食用的首要條件,身體承受不起的所有飲食都是有害的!
5、民間有“無鱗魚勾舊病”的說法,目前看沒有科學依據

無鱗魚、有鱗魚,死亡後與空氣接觸會產生組織按,是這種物質引起人的過敏,出現皮疹、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過敏是一種慢性病,和體質有關。許多人一吃海鮮(魚、蝦、蟹等)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這些是人的個體差異,別一概強加於“無鱗魚”身上。
有過敏史的人少吃海鮮一類,吃這類食物一定要保證新鮮、無汙染才可以吃。
我是蔚姐,不斷學習、研究,持續推出省時、簡單、美味的菜餚,喜歡就關注我吧。歡迎在評論區給我留言,我會及時與您互動的。

蔚姐雜談


確實有一定科學依據的,是指少部分的少吃,不是指全部的,下來聊聊。

1,黃鱔:



黃鱔不僅口感味道好,還含有大量豐富的卵磷脂和DHA,有良好的補腦作用。還可以幫助我們清熱、解毒、祛風、消腫、潤腸、止等,但是又有多個禁忌,1 )不吃死黃鱔 死的會分解出有毒的組氨,吃了會中毒。2)沒熟透的黃鱔,沒煮熟的黃鱔體內多含囊蚴,囊蚴消化後尾蚴進入體內,半月後出現出現發燒、厭食、全身睏乏無力等症狀,而且還會在頸部、腹部皮下、腑部等部位出現節狀的疙瘩,而且這些疙瘩還會移動,這時候只能手術取出, 3)病症的人,發燒和拉肚子的吃了會加重病情。4)消化不良,吃太多會引起消化不良。

2,泥鰍:



一般情況是可以吃泥鰍的,但泥鰍屬於涼性,孕婦最好不要食用。並且泥鰍含尿酸多,且易被吸收。我們知道風溼病,痛風就是尿酸惹得禍。泥鰍也屬於海鮮中容易過敏的一種,過敏的人吃了會引起過敏反應,過敏反應很嚴重的。

3,娃娃魚:



首先野生的是保護動物,但家養的是可以吃的,娃娃魚被譽為“水中人參”,含優質蛋白質,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6種佔了總的42.77 %。但是娃娃魚的品質好點的價格比較貴,營養雖好,但錢包也要吃的消哦。


4,其他無鱗魚:

其他的有金槍魚、鮐鮁魚、馬條魚、竹莢魚、魷魚、沙丁魚等。這些和有鱗魚的營養價值無異。但是由於膽固醇含量高,尤其老年人,否則會膽固醇高呦。再就是屬於中醫上的發物,容易上火的。最後就是容易過敏。

綜合來說,常見的幾種食用不當會引起不良反應,大多的主要怕過敏和上火,所以肉雖然好吃,但要有度。


90後聊基因


因為從小居住在海邊,所以各種海魚可以說是經常吃、天天見的。不論淡水魚還是海水魚,如果按魚鱗來分類的話,基本就是兩大類:一,有鱗魚。二,無鱗魚。

從小到大有這麼個講究,要是身體發熱尤其是皮膚髮炎和過敏的時候,都會被囑託不要食用無鱗魚,因為無鱗魚屬於“發物”。一般去看中醫的時候,也大多會如此囑託,但是其中有何依據,倒是“莫衷一是”沒有人給解釋清楚,只是一句“發物”就給打發了!

有人說無磷魚要少吃的原因

  1. 無磷魚的生活習性
  • 無磷魚一般都屬於“晝伏夜出”的魚類,而且大多生活在底層水域。喜歡在泥沙中打洞、棲息。
  • 無磷魚大多是食腐食或者肉食性魚類,這個雖然有些無磷魚的肉質會非常鮮美,但是食肉動物的~肉本身熱量就會高一些。
可能因為無磷魚的生活環境,以及生活習性,導致無磷魚在人們的眼裡感覺屬於“發物”。

2.生活和飲食習慣

  • 可能因為無磷魚的生活環境和長相等原因,有很多人不吃無磷魚,而且有些民族也不吃無磷魚。這個應該跟生活習慣有關。
  • 很多人說無磷魚的膽固醇含量高,所以高血壓和高血脂的人要慎食。

其實給我感覺,常見的不少無磷魚,要比有鱗魚的味道鮮美不少。比如:海鱔魚、老闆魚、鮟鱇、淡水的鯰魚、海胖頭魚這些。不過皮膚有過敏情況的人群,真的吃無磷魚尤其是不新鮮的無磷魚,容易誘發瘙癢。我兒子小時候有溼疹,本來都好了,給它吃過一次新鮮的鱔魚,結果又發起來了。所以這個不管科學依據,應該謹遵醫囑就好。



73神牛


有一次朋友聚餐,在吃魚的問題上引起了這樣的爭議。有一位朋友血脂高,她說醫生告訴她不能吃無鱗魚,那位醫生還說就是血脂不高的人平時也不能吃無鱗魚,她們醫院醫生都不買無鱗魚。一語激起千層浪,在餐桌上一些朋友聽了馬上急了,因為她們平時吃的最多的就是鮐鮁魚這類無鱗魚,吃這這樣無鱗魚真的就不健康嗎?大家瞬時間把目光都投向了我,醫生不吃無鱗魚,那你們營養師吃什麼樣的魚?營養師有鱗魚和無鱗魚都吃,至少我是這樣的。

無鱗魚是指天生無鱗和魚鱗很小的魚種,並不是單指一點魚鱗都沒有的魚。海里的無鱗於大部分生活在500米以上深度的深海里,主要為鰻鱺目的魚種,比如海鰻和海鱔還有我們經常吃的鮐鮁魚、魷魚等;很多人以為海魚中的昌魚和帶魚是無鱗魚,實際上它們都是有鱗魚,只是魚鱗細小,不易被發現而已。

淡水無鱗魚有泥鰍,黃鱔,鯰魚,銀魚等。

無鱗魚和有鱗魚,只是魚種不同,兩者在營養價值上並沒有很大差別。

有人認為無鱗魚含有較高的膽固醇,像鱔魚、魷魚膽固醇含量的確要多些,但是我們經常吃的鮐鮁魚等無鱗魚中膽固醇含量並不高,甚至比一些有鱗魚膽固醇含量還要低。也就是說無鱗魚中也有膽固醇低的魚類,有鱗魚中也存在膽固醇高的魚類。所以為了減少膽固醇攝入就只選擇有鱗魚並不準確。

在中醫理論上認為海鮮類屬於發物,生病的人吃了,會加重現有疾病或誘發原有疾病。無鱗魚和有鱗魚相比,更偏溫性、易產熱,如果是熱性體質,就是平時容易上火、口乾、長瘡、便秘的人,有些中醫師根據自己臨床經驗也會提醒這樣人少吃無鱗魚。

民間流傳的無鱗魚不能吃的觀點主要是因為其容易誘發過敏。大多數無鱗魚在死亡後與空氣接觸產生組胺酸,這種物質容易讓人過敏。尤其是當魚體不新鮮時,在細菌的作用下會產生組胺,這種毒素過於聚集後,會讓人在食用後有中毒危險,出現皮疹、臉紅、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從營養學的角度講,不是關注有鱗魚好還是無鱗魚不好。而是建議無論選擇哪種魚類,儘量選擇營養素含量高的、新鮮度高的,汙染少的魚。值得注意的是膽固醇主要集中在魚的內臟、魚籽中,所以減少膽固醇攝入量吃魚的時候儘量選擇多吃肉,少吃內臟和魚籽。

作者簡介: 張丹 王興國老師科普寫作培訓班第一期學員

吉林延邊大學中醫學專科學歷,遼寧中醫大學中醫學本科學歷

國家一級健康管理師、國家一級公共營養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嬰師

大連市營養學會理事、大連市國際醫學交流會理事

大連電臺106.7頻道兒童營養嘉賓

大連市工人大學營養師、心理諮詢師培訓講師

大連市婦聯職業培訓學校育嬰師培訓講師。


營養百事通


無鱗的魚、蝦、蟹,在民間說法中屬於“發物”,認為不利於一些疾病的恢復。

民間相傳的“發物”,其實是中醫說法,指的是可能會“動風生痰、發毒助火”的食物,人進食這些食物後有可能引會起陰陽平衡失調,誘發舊病, 加重新病。

其實,從現代現代醫學來講,上述水產品都屬於異體蛋白,容易成為過敏源,部分人食用後可能會出現過敏現象,或者是加重某些疾病,比如蛋、奶、魚、蝦、蟹會引起或加重蕁麻疹、溼疹、神經性皮炎等。

但上述說法只是對部分人、部分不同體質的人群,有可能有影響,並不是針對所有人,如有些人不能吃芒果,有些人不能吃海鮮,甚至有些人吃雞蛋或豆腐也會出現不舒服的症狀等,這個就和藥物過敏是一個道理,多數人輸青黴素沒事,但也有少部分人輸青黴素會出現嚴重過敏,甚至死亡,但這些個例並代表青黴素不能用,只是部分人不能用而已。

所以,所以對於無鱗的魚,是可以放心食用的,除非特殊體質,對無鱗的魚過敏的人,儘量不要食用。


深藍醫生


對於朋友你說的“有人說無鱗魚少吃”這個問題,首先我得說,少吃某種食物肯定是因為這種食物對於我們的健康是會有影響的。為什麼要少吃無鱗魚呢?這是因為無鱗魚有以下幾個特性,很容易給我們帶來疾病。

第一點,這是針對部分病人的,特別是腫瘤病人

無鱗魚大多都生活在水底或者一些泥沙裡面,如黃鱔、泥鰍等;生活環境會導致它們本身會屬寒涼性,如果病人吃了這種食物,對於身體的病症會起到反作用。

第二點,無鱗魚屬於發物

這一特點是古人們通過經驗積累所認定的,在這裡我需要解釋一下何為“發物”?發物就是指食物帶有發性,而發性則是引發久病的意思;中國古代的食文化中就有一個叫作“食性”的詞,古人認為做菜時,需要了解食物的食性,特別是在調理身體時,如果對於食性不瞭解,很可能因為食性與自身衝突,而帶來負作用,進而已發病症。

第三點,無鱗魚本身特性

與有鱗魚相比,無鱗魚一旦離開了水,就會迅速死亡,這就導致了無鱗魚很容易帶有大量的細菌,其自身蛋白質會崩解得很快,產生大量的有毒物質。

第四點,就是無鱗魚的膽固醇含量都偏高

因為高膽固醇所導致的各種病症,這想必不用我多說吧?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確實應該少吃無鱗魚,這些都是由正兒八經的科學依據的。


美味Get


無鱗魚少吃,有道理!但要分年齡!

那麼為什麼說要少吃無鱗魚呢?因為無鱗魚富含高膽固醇,所以本人認為,上了年紀的老人應該少吃,最好別吃!因為人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歷經滄桑,人體的內的各主要器官,功能逐漸衰退,特別是血管更是受危害的重災區,本身老人的代謝變慢,膽固醇本來在體內就留存的夠多了,如再食用高膽固醇的食物,那就加重了患病的風險,所以老年人要禁食無鱗魚!在我們中國的淡水魚裡的無鱗魚有以下幾種,黃鱔,白鰻,鯰魚,泥鰍。

而事物是一分為二的!不能光看它們的不足之處。當然它們也有更多的好處。就拿黃鱔來說。本草綱目記載:䃼中益血,療瀋唇,補虛損,善䃼氣,補五臟,逐十二風邪,等等。而且富含高蛋白,高鈣,等。凡是無鱗魚都少刺,除了一根中節骨之外,幾乎無其它小刺,特別適合於嬰幼兒食用!

所以說,無鱗魚少吃,要分年齡!

本人觀點!





三農問題探討者


有人說無鱗魚少吃,有啥科學依據?民間有“無鱗魚勾舊病”的說法,但是目前來看沒有科學依據,無鱗魚是指天生無鱗和魚鱗很小的魚種,並不是單指一點魚鱗都沒有的魚。常見河裡無鱗魚是泥鰍魚和河鱔魚,常見海里的無鱗魚如海鰻、帶魚等。

很多人以為海魚中的昌魚和帶魚是無鱗魚,實際上它們都是有鱗魚,只是魚鱗細小,不易被發現而已。 民間流傳這句話大概意思是無鱗魚為發物,生病的人吃了,會加重現有疾病或誘發原有疾病。像是泥鰍魚這種魚不論是醬悶還是燒烤都是非常的營養,更是不能錯過的一道美味。

無鱗魚時常在泥水中鑽行,和有鱗魚相比無鱗魚身上沒有鱗片的保護,無鱗魚靠身體不斷分泌的粘液來保護自己。有鱗魚的鱗片主要是保護身體不被岩石劃傷,但是鱗片的副作用也明星,裡面會有寄生蟲出現,無鱗有鱗各有利弊,這是生物的多樣性。

從營養價值方面來看,無鱗魚同有鱗魚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無鱗魚的刺要少一些,無鱗魚含脂肪及膽固醇較多,脂肪含量高於一般魚類,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膽固醇,無鱗魚的口感美味,吃起來棒棒噠,血脂高及膽固醇高的人少吃一些也沒有大礙,如果身體健康,兩種魚無所謂,都可以經常吃,畢竟魚肉的脂肪非常容易消化。河鱔、江鰻魚、海鰻魚更是料理中絕佳的美味。前幾天我在瀋陽吃了一次金家烤海鰻,烤完之後,鰻魚油脂都已經烤出來了,細緻軟綿的口感帶出極好的鮮美味道,蘸醬汁吃更有一番風味,捲起海苔吃更棒。

一位資深美食家說:“四條腿不如兩條腿,兩條腿不如一條腿,一條腿不如沒有腿”,如果是選擇食材的話,由低到高一次是:豬羊、家禽、菌類和魚類。各種魚類對於人類來說是營養價值非常高的食材,可以說是眾多的肉食之首。所以吃魚甭管有沒有鱗片,都照樣盤它。



遼瀋美食


民間傳言罷了說無鱗魚是發物,生病的人吃了,會加重現有疾病或誘發原有疾病。

說法一:

鱔魚、鯰魚、魷魚等無鱗魚膽固醇高,常吃易患高血脂、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疾病。

說法二:

常吃無鱗魚可以使心臟病致命的比例大幅降低44%。美國華盛頓大學通過研究發現,魚油中人所共知的歐米伽3脂肪酸可減少血液阻塞,防止血液凝塊的形成,從而降低心臟病發病的危險係數。建議每週吃兩次魚,其中至少一次應該是無鱗魚,像鮭魚、沙丁魚、鯡魚、大馬哈魚、鮮金槍魚和鯖魚都是很好的選擇。

說法三: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魚類研究專家王存信教授告訴記者,所謂無鱗魚和有鱗魚,只是魚種不同而已,兩者在營養價值上並沒有很大差別。一般來說,無鱗魚大部分生活在超過500米以上的深海里,主要為鰻鱺目的魚種,比如海鰻和海鱔等;在淡水魚中,只有泥鰍和河鱔屬於無鱗魚。王教授還說,很多人以為海魚中的昌魚和帶魚是無鱗魚,實際上它們都是有鱗魚,只是魚鱗細小,不易被發現而已。

民間流傳無鱗魚是發物,生病的人吃了,會加重現有疾病或誘發原有疾病。對此,湖北省中醫院的甘愛萍教授解釋,中醫只是認為無鱗魚和有鱗魚相比,更偏溫性、易產熱,因此熱性體質,比如平時容易上火、口乾、長瘡、大便乾燥的人應該少吃,否則會加重這些症狀。不過,甘教授也強調,這些只是根據中醫的經驗總結出來的,並沒有經過循證醫學的驗證。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營養部主任孫孟裡則指出,西醫中並沒有關於患某些疾病不能吃無鱗魚的說法。至於有些報道中提到的“結核病人在服異煙肼這種藥時,忌吃無鱗魚和不新鮮的海魚、淡水魚”的說法,孫主任指出,這有一定道理


小糖呀哦


這個完全沒有科學依據。有鱗還是無鱗並不是魚類是否有利於健康的特徵。畢竟魚類如此廣泛,從擁有盾鱗的鯊魚,到沒有鱗的鯰魚和鱔魚,這些魚類品種之間生理差異之大,生活環境差異之大,並不能簡單用有鱗還是無鱗對其食用是否有益無益進行判斷。

光是有鱗魚都千差萬別,類別太多,到底吃哪種有什麼好處或者壞處是不是應該進一步“區分”一下呢?不能簡單用一個“有鱗”來界定啊!

我們簡單來看一下有多少種魚鱗:

  • 擺線鱗,或者叫圓鱗,諸如鮭魚和鯉魚

  • 櫛鱗:典型的有鱸魚;
  • 硬鱗,或者叫甲鱗,如鱘魚或者雀鱔(這兩種都是魚類的活化石哦);
  • 盾鱗,是軟骨魚的特徵,如鯊魚和魟魚;
  • 盾板:如松果魚。

這些有鱗的魚差別可大了,有原始的軟骨魚,也有進化度高的硬骨魚,有淡水魚也有鹹水魚,有深海魚也有淺海魚,有體型最大的也有體型極小的,不一而足。看來魚鱗不是他們的區別特徵。想必肉質極其內含的獨特成分差異也很大吧。另外,並非所有的鰻魚都是無鱗的,某些有鱗的鰻魚只是鱗片很細小而已。

上圖:鰻魚並非沒有魚鱗,只是細小而已,而且要長到16~20釐米長之後才會長鱗。鰻魚身體上顆粒狀的紋樣就是其魚鱗。

上圖:在顯微鏡下看到的鰻魚的魚鱗。雖然這並不能阻止猶太教法規把鰻魚逐出食譜(人家鰻魚有鰭有鱗,見後面關於猶太教法規的說明)。

魚鱗的生理起源

魚鱗是魚類外皮系統的一部分,由真皮的中胚層產生,這使它們與爬行動物鱗片區別開來。魚類負責魚鱗發育的基因與哺乳動物牙齒和毛髮發育的基因同源。因而較為原始的軟骨魚類的盾狀鱗片也稱為真皮齒,與脊椎動物牙齒在結構上同源。 有人提出,硬骨魚的鱗片在結構上與牙齒非常相似,只是它們來自於不同的組織而已。

上圖:魚鱗的生理結構,實際上剖面跟頭髮或者牙齒很類似。

沒有找到能夠支持少吃無鱗魚有益的資料

我在網上查閱了大量資料,包括國外的資料,也並沒有可靠的研究有題主類似的提法。只附帶發現猶太教法律有規定說不能吃沒有魚鰭和魚鱗的魚類(和水生生物),就包括貝類、蝦類、蟹類、龍蝦、鰻魚、鱘魚、鯊魚等等(鯊魚實際上是有鱗的)。不過這僅僅是法規規定,並沒有健康指導或者生理研究依據。

上圖:猶太教法律規定的可以食用的食物和不得食用的食物。但被禁止的魚類中,實際上,並不是沒有鱗,諸如鯊魚、鰻魚、鱘魚等等。

從大多數人類生活的傳統經驗來說,吃有鱗魚和無鱗魚並沒有明顯有益或無益的經驗傳承

我們可以再想想。人類數萬年來吃了過各種各樣的魚,有鱗的無鱗的,但都沒有總結出無鱗魚有大問題的生活經驗,實際上任何一個文化都沒有得出這樣的結論(宗教規定並沒有從健康角度出發),如此廣泛的長時間實驗證實難道不能打消對無鱗魚的疑慮嗎?不知道題主的這個提法是從哪裡聽到的。

總結一下

有鱗魚與無鱗魚並沒有什麼營養學上的本質差別,他們都是人類的可以選擇的食物,無論你出於什麼原因,選擇吃還是不吃,那基本上是基於你個人的偏好而非科學依據。因為有鱗還是無鱗不能作為魚類營養本質差異的判斷特徵,用有鱗還是無鱗來判斷魚類是否有益或無益是不科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