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老師伏羌翰林「甘谷縣」鞏建豐

雍正皇帝老師伏羌翰林「甘谷縣」鞏建豐


唐朝以後,稱皇帝的文學侍從官為“翰林”。明清兩代,翰林從進士中選拔。有一位講解經書,常常令雍正皇帝“動容聽之”的隴上翰林。雍正皇帝贊其:持重老成,並且要求其他講官“皆當效法”。離京出外任官,雍正皇帝曰:人品端方,朕信得過。此人就是官至朝議大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隴上伏羌縣進士鞏建豐。

鞏建豐,字文在,一字子文,號渭川,別號介亭,晚年自稱朱圉山人。清朝伏羌縣東川鞏家石灘人,生於清朝康熙12年{公元1673年}。明兗別架龍光曾孫,死後朝廷追贈文林郎,日講起居注,翰林院檢討。

鞏建豐“幼年聰慧,謙虛好學”,七歲能詩,未滿十歲能文,二十一歲入秀才,多次參加鄉試不第後,一邊發奮讀書,一邊在縣城柳湖開館授徒。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康熙七十大壽,特設“萬歲摁科”。你屆四十的鞏建豐參加陝甘鄉試,主考官餘長策對其十分賞識,贊其曰:有儒者氣象。中舉人後,赴北京參加會試和殿試,兩試皆中,賜進士後,因其德才兼優,又擅長詩文與書法,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館深造經史,詩詞和滿文翻譯。三年散館{相當於現在結業},授翰林院檢討,不久又升編修。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鞏建豐丁母憂歸故里守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歸京,適逢庚子順天鄉試,任主考官。次年又任京城會試考官。

雍正皇帝老師伏羌翰林「甘谷縣」鞏建豐


公元1723年清世宗繼位。改為雍正。鞏建豐以翰林院編修兼日講起居注,每日為皇帝講解經史,記錄言行,後升詹事府右春房庶子{正五品}兼右中允,常記注,纂修之事。他常“挾一匣肩與中,朝夕自隨。其所記錄,雖子弟及門,秘不以示。”雍正皇帝對他十分賞識,每一次差事,必有賜物,一次在為雍正講解《大學,明新至善》章,雍正“動容聽之”,並賜貂皮,茶葉,筆墨等物。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重陽節,雍正召集群臣和翰林院諸官,賜宴席與乾清宮,命吟詩作對,鞏建豐以:佳時之日換軒楹,句呈覽,“上為之色”。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鞏建豐主持四川鄉試。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冬,授任雲南提督學政。臨行前,雍正賜鞏建豐筆墨個一匣。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鞏建豐任滿回京,升朝議大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學管撰著記載之事,同年又授任殿試讀卷官。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鞏建豐面對當時康熙朝臣多遭貶斥之境況,萌生退意,以年近花甲頭暈目眩為由多次奏請歸田,雍正再三挽留,鞏建豐灑淚陳情,才蒙恩準。

雍正皇帝老師伏羌翰林「甘谷縣」鞏建豐


傳說雍正為鞏建豐設宴餞行,命其以“十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妻子”對下聯,鞏建豐隨即以“寸身言謝,謝天謝地謝君王”答對,構思奇妙,天衣無縫。歸裡第四年,雍正暴亡,乾隆即為,多次召鞏建豐進京任職,均被其婉言謝絕。

辭官故里後鞏建豐以教學著書為務,以灌園吟詩作對為快樂,安度晚年,在縣文廟建東西兩坊,教授學生數百人,還常常應邀到秦州書院講學。他曾描述自己晚年的讀書生活:歸裡後,每於睱於焚香展書,凝神靜考,求古聖賢所能得力處,然後始悟。在其《閒居吟》在雲:一臥隴山甘退老,不妨學作灌園師。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鞏建豐卒與故里伏羌縣,享年七十有五,安葬於縣城旗鼓山祖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