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寇凖,下場有多悽慘?

國聞雜談


在很多人心中寇準的形象都是一個衣著簡樸、辦事認真、公平公道的好官,家裡一窮二白,出門弄個車都很寒酸,因為清官不能有錢。但是歷史上的寇準生活質量很高,他有不錯的出身,並且北宋高薪養廉,寇準用正規渠道得來的錢也能生活的很好。因此寇準不會穿“洗的發白但很乾淨”的衣服,也不會被宵小之輩指著鼻子罵“這個窮鬼”。

寇準之所以會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離不開影視劇的推動。而他能被後世編劇選中成為劇本的男主角是因為檀淵之盟,更因為他的性格。包拯一根筋的性格有虛構的成分,但是寇準,真的稱得上一條路走到黑。他的堅持中透著自大自負自傲,但是很可愛。

駱賓王七歲的時候歌詠了幾隻小白鵝而在唐詩中佔有一席之地,寇準比他稍稍晚一點,八歲的時候也寫出一首詩: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可惜這首《詠華山》並沒有《詠鵝》的知名度,我猜原因是寇準沒有找好歌頌對象,幾歲大的小孩子就應該寫點小鵝小狗之類的才能吸引人。

八歲的詩沒有一炮打響,寇準也不氣餒,他竟然在十九歲之前寫的詩下面都標明年齡。這簡直是在向所有人大喊:這首詩是我幾歲的時候寫的,那首詩是我幾歲的時候寫的,大家快來誇誇我。可是十九歲之後寇準就不再這樣做了,他認為自己是神童,十九歲已經年紀一大把了,不好意思再裝文藝青年。

十九歲這一年也是寇準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年,因為他成功考上了進士。無論在那個朝代,十九歲的新科舉子都是值得驕傲的事情,於是寇準更加得意。有些領導喜歡青年才俊,有些領導喜歡老成持重,當時的皇帝宋太宗喜歡的是後一種類型。於是有人勸寇準更改年齡,至少也要二十冠弱啊,否則不是童工麼?可是寇準完全不為所動,還說“準方進取,可欺君邪”。又是慢慢的自信。宋太宗聽說這件事後,對這個年輕的不像話的小夥子很欣賞。

得到大老闆賞識的小寇每一天都在努力工作,後來成為了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寇準每一天都在為北宋的各種瑣事操勞,並且樂此不疲。若是事情一直這樣發展,寇準只能是一個有才能有性格的丞相,不可能被後世的小說家選中成為劇本男主角。轉機出現在公元1004年,這一年北宋出現了第一個危機,但對於寇準來說,卻是大放異彩的光輝時刻。

公元1004年的某一天,在皇宮之中想著“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的宋真宗在一天之內接到了五次告急文書,原來北方的鄰居遼國綜合實力突飛猛進,兩個月前開始南下爭地盤,這時已經打到了開封的門戶澶州。宋真宗看著打到家門口的敵人毫無宋太祖的鬥志,他面帶懼色的詢問百官的意見。

北宋的官員我們都瞭解,這種時候自然是主和派居多。他們爭議的焦點不是怎麼禦敵,而是往哪裡逃。有人說去金陵吧,哪裡風景好美人多,正好安慰一下我們受傷的小心臟。有人說去蜀地吧,歷史上很多次動亂這個地方都很穩定,真的是一塊福地啊。宋真宗也心動了,他坐在龍椅上認真思考搬到哪裡合適,完全沒有想過自己逃走後這塊土地上的子民怎麼辦?就是這樣一個皇帝竟然玩了一次泰山封禪,怪不得在他之後有作為的皇帝都不玩這個把戲了,怕丟人。

正在宋真宗認真為自己下半生選擇養老之地的時候,寇準出場了。他厲聲斥責膽小怕事的官員,又毫不留情的對皇帝說:“我們都走了,這裡的百姓要這麼辦?當亡國奴麼?並且陛下帶頭逃跑必然軍心動搖,戰場上的行事只能越來越不利,兵敗如山倒的時候,哪裡都不是安全之所。”

宋真宗一聽,也對啊,就問寇準應該怎麼做?寇準淡定的說了四個字“御駕親征”。我想當時宋真宗一定愣住了,御駕親征是什麼玩意?戰場上那麼兇險你讓我去?若是被哪個運氣爆棚的小兵一箭射下來,我找誰說理去?

但是宋朝的皇帝有一個好處,就是對文官很寬容。比如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這一批搞變法的人,變來變去也沒有實現國富兵強的目標,反而讓北宋在積貧積弱的坑裡越陷越深,可是他們也只是被貶官流放,一個被砍的都沒有。這要是換到其它朝代,只怕早就被滅了。

宋真宗在寇準面前也是如此,他雖然軟弱但還不至於昏聵,最終在寇準的要挾下,半推半就的來到兩軍陣前。當時士氣低落的將士看到皇帝御輦出現在自己身邊,瞬間有了鬥志。而遼國並沒有吞併北宋的實力,尤其是宋軍在澶州前線以弩箭射殺了遼國大官蕭撻凜,這讓蕭太后覺得北宋不容小覷,而該得到的好處也得到了,再打下去恐怕對自己不利,於是遼國派出使者商量議和之事。

打了敗仗的遼國要議和,士氣正盛的北宋能同意麼?必須同意啊,否則怎麼延續宋朝的傳統。寇準雖然不同意,但是他不能與整個主和派相抗爭。最後雙方還是來到談判桌上,這就是著名的檀淵之盟。寇準雖然不同意議和,但還是為北宋爭取到了最大的利益。

寇準有功於朝廷,有功於社稷,但是也與主和派勢不兩立。又因為他識人不明,比如提拔丁謂這樣的小人最後反受其害,以至於他屢遭貶謫,最後竟然客死異鄉。

寇準最後的官職是雷州司戶參軍,也就是在當時尚未文明開化的雷州做一個七品小官,這對於當過丞相、從小在繁華之地成長的寇準而言,不可謂不淒涼。而他死後更是連料理後事的錢都沒有。當時他的妻子本想讓他落葉歸根,可是靈柩運到洛陽就沒錢了,只好就地安葬。直到十年後宋仁宗掌權,才把寇準的靈柩遷回老家。一代名相落得如此下場,不得不令人感慨。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簾外西樓


夜狼文史工作室


寇凖是北宋名相,對宋朝功重如山,下場卻悲慘。

寇凖19歲當知縣,30歲升同知院事(二品),後因得罪宋太宗被趕出京城,由於宋太宗離不開他,又把他召回來。宋真宗即位6年後,42歲的寇凖任宰相,45歲被降級趕到陝州,58歲又被召回京,不久後又再次被罷相,逐出京城。寇凖最後屢次被貶,61歲被流放到雷州,雷州環境惡劣,居住條件差,寇凖抑鬱成疾,一年後客死他鄉,時年62歲。

最慘的是,死後因為朝廷給的銀子太少,靈柩在返鄉途中,因為沒有足夠的錢,只能倉促葬在洛陽鞏縣,死後十年才遷回故鄉。

寇凖出生於公元961年,是北宋的大功臣,寇凖家世顯赫,因為他的老祖宗在西周武王時立過大功,賜寇姓,公元980年十九歲的寇凖考中進士,到歸州巴東任知縣,後來由於乾的不錯,升任鹽鐵判官。

公元989年,寇凖大膽向宋太宗進諫,宋太宗聽後非常生氣,便想離開。寇凖上前拉住宋太宗,勸他坐下,聽他把話說完。事後,寇凖得到宋太宗賞識,太宗說:“得寇凖猶如唐太宗得魏徵”,所以寇凖以剛直而出名。

宋太宗離不開寇凖

公元990年,朝廷處理兩樁賄賂案,王淮受賄千萬,罰杖刑並被撤職,但是不久後又恢復原職。而祖吉受賄情節並不嚴重,卻被判死刑。寇凖知道王淮走了後門,王淮的哥哥是參知政事王沔,心中憤怒不平。

公元991年,大天旱,宋太宗召群臣商討此事,寇凖卻說:“天旱是因為刑罰不公正導致的”,宋太宗很生氣,起身回宮。

後來宋太宗召寇凖詢問情況,寇凖說祖吉和王淮都受賄違反法律,懲罰卻不同,這不公平。於是太宗越來越賞識寇凖,升任寇凖為樞密副使,後改任同知院事(正二品),寇凖開始參與北宋軍國大事。

一次寇凖和溫仲舒外出遊玩,路上一瘋子追著他的馬喊萬歲,寇凖的死對頭張遜知道後,告知宋太宗,太宗知道後非常生氣,張遜便添油加醋,最後寇凖被降級,趕到青州任知府。寇凖離開後,宋太宗非常想念他,於是第二年把寇凖召回京,任命為參知政事(二品)。

得罪奸臣王欽若

宋太宗去世,宋真宗即位後,遼軍前後兩次南下侵略北宋。公元1004年,邊境告急,說遼軍又要大規模入侵了,這時宋真宗聽取參知政事畢士安的意見,任寇凖為宰相。

同年九月遼軍率領20萬大軍向南進攻,這時奸臣王欽若提出遷都,建議逃跑。寇凖卻說提出遷都的人可以殺頭,於是王欽若對寇凖恨之入骨。

後來寇凖建議,讓真宗御駕親征,真宗膽怯。十月遼兵攻下祁州,繼續向南,怯弱的宋真宗在寇凖的勸導下終於願意御駕親征,宋真宗在親征途中屢次打退堂鼓,寇凖堅持真宗親征。

宋真宗本來沒有抗敵的決心,於是與遼軍進行談判,遼軍要求宋方歸還“關南之地”,宋方不答應,願意給遼軍一些經濟補償,談判在兩軍對抗中進行,最終按照宋方的條件達成協議。於是宋真宗就派曹利用去和遼軍談判銀絹的數量,宋真宗對曹利用說:“萬不得已,一百萬也可以”,寇凖私底下對曹利用說如果銀絹超過30萬,就不要回來見他了。結果談判結束,宋朝每年給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之後契丹人不敢發動戰爭,寇凖對北宋恩重如山,但是有功之臣卻沒有好的下場。

宋真宗御駕親征回宮後,王欽若就開始策劃扳倒寇凖,他說:“澶淵之盟”其實就是城下之盟,陛下怎麼會覺得寇凖有功,不覺得這是恥辱嗎?真宗聽了非常生氣,便開始對寇凖冷淡起來,

在奸臣王欽若多次的攻擊下,公元1006年,寇凖被降級,貶到陝州去做知州。

與丁謂結仇

宋真宗晚年臥病不起,對王欽若與丁謂這幫善於拍馬屁的人言聽計從,公元1019年,丁謂想拉攏寇凖為己用,於是向真宗請求寇凖回朝為相,寇凖的弟子識破丁謂的陰謀,勸他不要去,但是寇凖不聽再次入京。

入京後丁謂開始拉攏寇凖為同黨,一次宴會上,丁謂為寇凖擦沾了些菜湯的鬍子,被寇凖當場訓斥,於是丁謂惱羞成怒,發誓要報仇。

得罪劉皇后

宋真宗生病後,由劉皇后掌管朝中之事,劉皇后什麼事都問丁謂。於是寇凖、王旦、向敏上奏真宗,反對劉皇后干政,丁謂專權,要求太子監國,並與楊億一起輔政太子,得到真宗的批准。

劉皇后的孃家人犯法,宋真宗下詔赦免,寇凖堅決反對,認為必須按照法律處置,於是寇凖與劉皇后結下仇。

寇凖上奏太子監國一事被洩漏,劉皇后便立刻貶寇凖為太子太傅。太監周懷政一直和丁謂不和,所以聯絡同黨殺丁謂,復相寇凖,讓皇太子即位,結果被小人出賣。丁謂知道後喬裝打扮去找曹利用,曹利用帶兵將周懷政俘虜,然後誣陷寇凖企圖謀反,被逐出京城。

客死他鄉

據《宋史·寇凖傳》記載,寇凖被貶,真宗臥病不知,問左右的人為什麼多日沒見寇凖,左右臣僚都不敢回答實情。

寇凖被貶,據說真宗由於臥病在床不知道,問身邊的人寇凖在哪兒,由於害怕丁謂沒人敢說實情,人人畏懼丁謂,連寇凖離京那天,都沒有人去送行。寇凖被貶後,丁謂如願以償的當上宰相,丁謂為了報復寇凖,將他一貶再貶。

公元1022年忍受冤屈的寇凖被貶去雷州,雷州環境惡劣,住的地方簡陋無比,公元1023年,到雷州一年後,寇凖由於生活環境惡劣,加上抑鬱過度,一病不起。

公元1023年9月寇凖病故,時年62歲,由於朝廷給的錢太少,只能葬在洛陽,十年後才把靈柩遷回老家。


小龍談歷史


常說性格決定命運,確實是,同樣的性格即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寇準就是一個鐵證。

寇準出身名門,先祖世代為官,功勳卓越,其父在五代後晉朝受封國公,去世後被追贈太師、尚書令,可謂是位極人臣。寇準在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年間考中進士,入仕為官。寇準出身顯赫,也就養成了奢靡,豪爽的性格。奢靡,畢竟不是一個什麼優秀的品質,也就成了被人攻擊的把柄。

寇準性格剛直,勇於直諫,曾於殿中奏事時,氣的太宗要拂袖而去。結果,被寇準拽住衣角,重新給拖回了寶座之上,聽他把話講完。由此,太宗非常欣賞寇準,大讚:“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寇準也由此開始得到了太宗的重用。

太宗去世後,真宗趙恆繼位,寇準很快升任宰相。1004年冬天,遼軍南侵,包圍了瀛洲地區。宋朝廷內部立刻分為了兩派,以王欽若為首的主逃派,以及以寇準為首的主戰派。真宗聽從了寇準的意見,御駕親征,親自前往澶州(河南濮陽)督戰,在澶州城下宋遼訂立了“澶淵之盟”。寇準的聲譽與名望也從此達到了巔峰。

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再加上澶淵之盟後,寇準頗受真宗厚待,不免有些飄飄然,顯出了驕矜之態,天天擺酒設宴,“尤好夜宴劇飲,雖寢室亦燃燭達旦”。這就讓主張逃跑的王欽若憤恨至極,乘機挑撥離間,中傷寇準。寇準就被真宗給降了職,貶出了京城。

真宗希望重用寇準,但是非常擔心寇準的剛直,以及心胸狹窄,甚至是偏見。真宗曾數次說“準性剛褊”、“準剛忿如昔”,屢次貶黜寇準。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凡是被寇準所厭惡的人,那是一定會被百般刁難的,這才導致了寇準的結局非常慘。

我們熟知一個成語,叫做“溜鬚拍馬”,其中的“溜鬚”就出自寇準。雖然溜鬚拍馬之人,多數為人厭惡,但俗話說得好,“伸手不打笑面人”麼,沒必要當眾羞辱,樹立敵人。況且,有些逢迎之人,也是無奈之舉,不一定就是奸佞小人,做不出貢獻。通常情況下,都是逢場作戲,嘻嘻哈哈過去就好了。但是,寇準卻不這樣。

王欽若排擠了寇準之後,和丁謂一起把持了朝政。丁謂覺得自己資歷較淺,就想拉寇準入夥,借寇準的資歷、威望,幫他掌控朝廷。在丁謂的勸說下,真宗重新啟用寇準,並將寇準任命為了宰相。

其實,當時寇準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稱病不去,二是既然去了,那就借力打力,借丁謂之力,先除掉那些朝堂中和丁謂對立的佞臣贓官,然後再找機會除掉丁謂就是了。原本丁謂可以作為盟友,寇準甚至可以適當籠絡丁謂,加以約束,可是寇準偏偏不。

寇準喜歡飲宴做樂,丁謂就投寇準所好,經常請寇準大吃大喝。有一次,寇準的鬍鬚上沾了一些菜湯,旁邊的丁謂見狀,馬上起身為寇準擦須。這就是“溜鬚”的來歷。如果常人受到如此待遇,肯定會客氣一下,結果呢,寇準卻嘲笑丁謂:“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邪?”這個羞辱就大了,宴會上都是朝廷重臣呀,丁謂惱羞成怒,從此與寇準結仇。

丁謂很快借助寇準與皇帝、皇后,以及朝臣之間的矛盾,排擠寇準。寇準從此連續被貶,從京城到安州,再到雷州,一路向南,越走離京城越遠。據說,寇準被貶出京時,僅有一位大臣為他送行,寇準的淒涼可見一斑了。

丁謂後來也因罪被貶出京,徙往崖州。丁謂路過雷州時,寇準派人送了一頭蒸羊給丁謂。丁謂想見寇準,被寇準拒絕。寇準最後在窮困憂憤中病死於雷州貶所,其妻宋氏上書仁宗,希望歸葬故里,仁宗準。但是因為費用有限,而寇準又未留下分文,棺木運到中途,錢就用盡了,只能暫時寄埋洛陽。直到十年後,仁宗為寇準昭雪,寇準才得以歸葬家鄉。

寇準的剛直成就了寇準的功績,最終也將寇準送入了萬劫不復的深遠,客死他鄉。不過呢,能夠名垂青史,也算值了。


奕天讀歷史


你說他寇準慘,倒也的確是慘,為官一生,官至宰輔,最後卻落了個數被貶謫,客死他鄉的下場。寇準死後,其妻宋氏請求朝廷將其歸葬家鄉,宋仁宗准奏。可就在寇準的遺骸運送到中途時,因朝廷所撥費用有限,再加上寇準臨死前又遺命不準接受百姓的饋贈,如此,靈柩運至中途,錢卻已用完,因此無奈下其妻只能將其寄埋在洛陽鞏縣中。



想想看,一代宰相寇準死後居然會因沒錢而致使魂歸故里的希望被暫時擱置,這結局倒是讓人唏噓。當然這也從側面看出寇準的確是一個廉潔奉公之人。

可你說寇準很慘,倒真的沒有慘到哪裡去,他雖被貶,但終究還是個官,還是個雷州司戶參軍,朝廷的俸祿至少還能讓他衣食無憂,而且因他為官清廉,當地官員、百姓都很尊敬他,不但是好吃好喝供著,連房子都給他蓋好。因此在雷州,寇準是仕途失意,生活如意,他每天就是讀經釋書,會會來拜訪的客人,可謂是好不愜意。



再之後,寇準死後雖然魂歸故里的願望暫時得不到滿足,但仁宗給他死後的哀榮卻是極其優厚的,先是下令為他昭雪參與謀反一事,恢復其太子太傅、萊國公之職,又贈中書令,賜諡號“忠愍”,再又讓他魂歸故里的願望實現,將其歸葬下邽。因此,說真的,寇準真的也慘不到哪裡去。

“凖性剛自任”,寇準晚年的仕途之所以會如此坎坷,多半是他實在是過於剛直,對於自己看不慣的事情,寇準從來都是直來直去,絲毫不給他人面子。比如對於王欽若這人,就因為人家在澶淵之戰主和,寇準就當著百官的面直斥他為“罪可斬首”的妥協派首領。



如此,這般不阿的寇準是沒少做得罪人的事情,正所謂“君子易處,小人難防”,得罪君子沒啥事,但得罪小人可就不好過了,小人暗地裡捅刀子可能捅的你懷疑人生。這不,寇準得罪的就基本上是小人,因此他的仕途豈能順利呢?況且寇準遇到的也是啥明主,而這就更讓他晚年的仕途是變得坎坷無比。就在王欽若、丁謂等小人的陷害下,寇準是兩度被罷相,數次被貶謫。



當然,寇準雖因小人的陷害致使被貶官,但他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為國為民的做法,卻讓他是贏得了大部分官員、百姓的尊重,如寇準第二次被罷相時,參知政事李迪就十分憤怒,他在大庭廣眾下就宣佈自己與丁謂不共戴天,甚至持手板追打丁謂。再如寇準被貶雷州後,當地百姓就十分善待他,不但主動替他蓋飯,每月還時不時的就送吃的,可謂是好不厚待。

只得說,寇準晚年雖在仕途上是過得極其的不容易,但在生活上,在名聲上,在精神上,他卻已是人生贏家,比大多數人都要來的富有。


澳古說歷史


簡單來說,晚年被貶,客死異鄉,就連歸葬故鄉都要等上十年。

寇凖即寇準,字平仲,北宋名相,他的一生,可以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直。不論對誰,他都是直來直去的,包括皇帝。

小學課本上有一首寇準寫的詩: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這一年,寇準只有八歲,但卻養成了唯我獨尊型人格,並保持了一生。

上面這首詩足以證明寇準的神童特質,再加上他出身書香門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然不會出現傷仲永這樣的悲劇,而是一路綠燈,20歲便考上進士。

寇準考中進士是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這一年的進士非常牛掰,出了很多大人物,被稱之為“龍虎榜”。

蘇易簡榜中有登庸者四人:李沆、向敏中、寇準、王旦,其為參預及兩禁以上者又數人,時亦號龍虎榜。——龔鼎臣《東原錄》

這些人中,寇準是最為年輕的幾個,本來年少有為,算是優勢吧?可宋太宗偏偏喜歡年長的,認為他們持重,年輕人則太浮躁,年齡反而成了寇準的劣勢。

有人勸寇準虛報年齡,寇準正色表示:“準方進取,可欺君邪

”(我剛進門,怎麼能欺君呢?)

這番話除了表現寇準的正直以外,其實還有一條,那就是自矜。寇準後來在自己的詩集裡面就著重表現了這一點,他19歲前的詩作統統都標註了年齡,比如《寓居有懷》這首詩題目下的注是“時年十四歲”,19歲之後的就沒有,簡直是在坐等讀者誇獎。

這個動作表現出了寇準爆表的自信,他相信以自己的智商,年幼成佳作,弱冠即登科,可以秒掉世上大部分人。他對於此是非常得意的,巴不得讓人知道呢,又怎會故意隱瞞。

或許是宋太祖感受到了寇準的自信,選中寇準任大理評事,二十出頭的寇準就此踏入仕途。

年輕人朝氣蓬勃,自然胸懷大志,加上寇準也確實有才華,他的追求肯定是非常高遠的,有多高呢?皇帝做不了,那就退而求其次,當宰相吧。普通宰相又太普通了,那就當個左右皇帝的宰相吧。

寇萊公澶淵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動如山,天下謂之大忠。——范仲淹

檀淵之役,的確是寇準一生中最為風光的時刻,他讓宋真宗往東,宋真宗就得無奈往東,不管哄著騙著乃至要挾著都不是事,只要皇帝聽話就好。看著比較反動,結果卻是好評(大忠)。

其實別說宋真宗這根軟蔥,就是他老爹宋太宗,對寇準也是又愛又恨的。

在經過九年打拼後,寇準幹了一件載入史冊的事——摁皇帝。

一次奏事過程中,寇準進諫,由於忠言逆耳,宋太宗聽了不爽,想走,寇準一看小樣兒,踏步上前就抓住宋太宗的衣角,把他拉回來坐下,聽自己把話講完。更重要的是,宋太宗不怒反喜,誇讚寇準是自己的魏徵。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宋史·寇準傳》

誇讚歸誇讚,毛了也是會搞人的。寇準很快被升入樞密院,但他跟知院張遜發生了嚴重的分歧,以至於當著皇帝的面大吵,宋太宗很生氣,兩方全部貶斥。

不過沒多久宋太宗就覺得滅了寇準感覺不對,又把他叫回來了。在寇準的建議下,宋太宗立趙桓為太子,也就是日後宋真宗。

從立儲這點來說,寇準是堅定站在宋真宗這邊的,宋真宗繼位後,也有心拜寇準為相。誰承想,拜相沒多久,寇準就“綁架”了宋真宗到澶州前線。

寇準在檀淵之役的表現可謂挽救北宋社稷於傾覆之中,要是任由宋真宗遷都,宋朝的未來可就是未知數了。哪怕在這個過程中寇準無數次強暴了皇帝的意志,但這個功勳還是永留史冊,讓他有了大忠之名。

可在大名之後,還有寇準自身的不足,他太過自信,或者說自負了。

通過對皇帝的氣場碾壓,寇準越發堅信“老子天下第一”,就連皇帝也得聽他的,更別說那些大臣了,這也使得他剛愎自用、目中無人。再加上他心直口快,一張嘴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包括朝臣、後宮乃至皇帝在內,對他都頗為不喜,在這種情況下,寇準被貶,只是時間問題了。

寇準有一個宰相應有的膽識和氣魄,卻缺少一個宰相應有的氣度和雅量,他狹隘而且偏激,討厭的人他往死裡踩,喜歡的人就各種提攜。要命的是,寇準看人的眼光非常不準,他所親善的都屬於那種落井下石的小人,其中對寇準打壓最狠的,就是丁謂了。

丁謂有才,卻缺少一個伯樂,寇準就充當了這個伯樂,一手把丁謂栽培起來,然後被這頭千里馬給踢死了。

寇準看不準人,有人看得準,那就是被尊稱為“聖相”的李沆,他當宰相時,寇準曾向他力薦丁謂。李沆沒聽寇準的,寇準追問原因,李沆認為丁謂不是久居人下之人,並笑著對寇準說:“以後後悔的時候,你會想起我的話的。”

寇準與丁謂善,屢以謂才薦於沆,不用。準問之,沆曰:"顧其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準曰:"如謂者,相公終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後悔,當思吾言也。"準後為謂所傾,始伏沆言。——《宋史·李沆傳》

寇準器重丁謂,丁謂開始也很敬重寇準,但他的性格就是善於逢迎。為了迎合宋真宗簽訂檀淵之盟(宋朝在軍事優勢下籤訂城下之盟)的失落感,丁謂和王欽若一起大搞祥瑞,勸宋真宗天書封禪什麼的,每一次都是勞民傷財。

生性剛直的寇準對這種行為非常看不慣,還藉此調侃丁謂。因為丁謂給宋真宗上報祥瑞的時候特別喜歡用仙鶴,寇準把他當成了一個梗,一次在官衙看到一群烏鴉飛過,寇準大笑道:“幸虧丁謂不在,不然就是一群玄鶴飛過了。”從此,丁謂就多了一個“美稱”——鶴相。

丁謂資歷淺,他知道在相位上待不久,就以退為進,推薦寇準為相,他當參政。在一次宴會中,寇準的鬍子上沾了點飯菜,丁謂見了,連忙上前幫寇準清理,寇準笑道:“參政,國之大臣,乃為長官拂鬚耶?”這就是須拍馬之溜鬚。

好心獻殷勤卻反被嗆了一頓,丁副相瞬間黑化,開始為扳倒寇準做不懈的努力。

在政治誣陷這方面,丁謂是遠勝寇準的,而且還懂得斬草除根。在把寇準和另一個宰相李迪排擠出朝廷後,丁謂還派使者給兩個人各送了一把劍,讓兩位自行聯繫歷史,效仿伍子胥、白起等先賢(自殺)。

李迪看到劍後,當場就崩潰了,真打算自殺,被兒子和門客們攔了下來。至於寇準,表現完全不同。

“中使承謂指,以錦囊貯劍揭於馬前,示將有所誅戮狀。至道州,準方與客宴,客多州吏也,起逆中使,中使避不見,問其所以來之故,不答。眾惶恐不知所為,準神色自若,使人謂之曰:‘朝廷若賜準死,願見敕書。’中使不得已,乃受以敕。準即從錄事參軍借綠衫著之,短才至膝,拜敕於庭,升階復宴,至暮乃罷。”——《續資治通鑑長編》

寇準不是那麼容易上當的,一看沒有賜死的聖旨,自然不會自殺,在這個鐵骨錚錚的宰相面前,皇帝的暗示全然無用。

寇準被貶的地點是雷州,也就是今天廣東湛江的雷州市,位於祖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雖然在今天這裡算得上風光怡人,但在宋朝,這裡還是開發程度很低的蠻荒之地,寇準到任後連個住房都沒有。

苦日子還是有些樂子的,很快寇準在雷州迎來了死對頭丁謂,他被貶到了崖州(在今海南),比雷州更南更荒涼,而前往崖州必須經過雷州。寇準沒去見丁謂,但給他送了一隻蒸羊,丁謂感動不已,請求跟寇準見一面,卻被寇準拒絕了。

不僅自己不跟丁謂見面,寇準還不準家僕跟丁謂見面,當時他的家僕商量著把丁謂揍一頓,寇準不許,把大門關了,算是為丁謂做的最後一件事了。

總的來說,寇準晚年的悽慘在於居所簡陋、環境惡劣、沒什麼錢,尤其在跟寇準被貶前的奢華生活相比,落差更大。

寇準出身高門,20歲就中了進士,大半輩子都在當宰相、樞密使、節度使這種大官,再算上宋朝的超高俸祿,他就沒缺過錢,他也非常樂意顯擺自己的財力,生活過得非常奢侈,這方面,同時代許多詩人有作品描寫,史書也有記載。

結果晚年悲劇了,被貶雷州,俸祿少得可憐,死後連料理後事的錢都不夠。寇準於天聖元年 (1023年)九月病逝後,妻子宋氏帶著靈柩返回故里,運到洛陽的時候沒錢了,只好就地葬在洛陽。直到十年後的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宋仁宗下令將寇準靈柩歸葬華州下邽(在今陝西)。


平沙趣說歷史


《宋史》記載,寇準(公元961年——1023年),字平仲,北宋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太平興國四年(979年),19歲的寇準登進士第,官授大理評事,後調任歸州巴東(今湖北巴東)知縣,因性格骨鯁鋼直,不擅趨奉,五年未獲升遷。寇準學識淵博,善辭賦,他將唐代詩人韋應物“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詩句,解析為“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題於小亭上,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寇準雖然官階低微,但仍然堅持上書不綴,屢屢痛陳時弊,終為宋太宗趙光義所器重,被其攫為樞密院直學士。

淳化二年(991),天降大旱,糧食歉收,饑民遍野,寇準藉機揭發參知政事王沔包庇其弟貪贓枉法劣跡,宋太宗對其膽氣大為賞識,特地將他升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同知樞密院事。

兩年後,寇準的倔脾氣又犯了,居然與樞密院事張遜在太宗面前唇槍舌劍,激烈爭論,惹惱了太宗,而被外放知青州(山東益都);次年被召還,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時年34歲。

史載,寇準生性剛直,敢於直諫,從不拐彎抹角,曾奏事殿中,觸怒了宋太宗,他不管不顧,神色不變,拉著太宗的衣袖,堅持把事情說完。宋太宗慍怒情緒平復後,讚揚直言不諱的寇準道:“真宰相也”!立太子是封建統治者最看重的大事,往往也成為後宮、宗親、內外大臣爭權奪利的矛盾焦點。宋太宗最忌臣屬在這個敏感家事上插一槓子,但卻主動徵求寇準的意見。寇準倒也率直,毫不隱晦的進言道:“謀及婦人、中官(宦者)、近臣皆不可也,惟擇所以富天下望者”!宋太宗經過考察,遂立趙恆(宋真宗)為太子。

至道二年(996),寇準被人攻訐、彈劾,說他用人唯好惡,被貶為鄧州(今湖北襄樊)知府。

997年,真宗趙恆即位,召寇準入朝,任尚書工部侍郎;鹹平六年(1003),晉升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升為宰相,與畢士安並列。這年寇準44歲。

彼時,契丹人已建立遼國,經常有小股遊騎騷擾北宋邊境,打了就跑,好像只為劫掠,沒有鬥志。宋人視其為癬疥之癢,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寇準卻窺破契丹人的動機,上疏道:“契丹故作姿態,使我方習以為常,無復警覺,宜命將練兵,加強武備”。

果然,同年秋天,遼國二十萬鐵騎傾巢南犯,滿朝文武驚慌失措,只有寇準鎮靜如常。

宋真宗召大臣商議對策,畢士安力主挑選名將,統軍禦敵,參知政事王欽若、王堯叟主張放棄汴京(開封),往南逃跑,以避遼軍鋒芒。

寇準因為早有準備,已經在河北邊境秣馬厲兵,組織起一支強勁的防禦抵抗力量,所以極力主戰。為了鼓舞士氣,他還建議宋真宗御駕親征。

至道二年(996)十月十日,剽悍的遼軍鐵騎狂飆突進,勢如破竹,已經打到澶州(今河南濮陽)北城外,與北宋國都汴京僅一河之隔,形勢危殆異常。

在寇準的據理力爭與耐心說服下,宋真宗明白了南撤必將導致災難性的後果,終於採納寇準建議,率大軍渡河親征。

防守澶州的宋軍將士遠遠望見皇帝冠蓋,歡聲雷動,士氣大振。真宗命寇準掌軍事。寇準臨危受命,倒也有章有法,他“承製專決”,號令嚴明。宋軍與遼軍對峙十餘日,設伏將遼國統軍蕭撻覽射殺。遼軍失去統帥,群龍無首,又覺得宋人有所準備,雙方旗鼓相當,勢均力敵,於是打算罷兵息戰。

宋軍本已扭轉頹勢,佔據上風,但真宗卻接受議和,派曹利用赴遼營與其談判,條件是不割地,歲幣在“百萬以下皆許可”。寇準卻感到賠款數額太大,私下交待曹利用道:“毋過三十萬,過三十萬,吾斬汝矣”!後來,經激烈談判,數次交鋒,最終以歲幣三十萬兩 、絹段三十萬匹與遼達成議和,史稱“澶淵之盟”。

撇開戰爭輸贏、是非對錯不論,換一種歷史視角看,“澶淵之盟” 對維護宋朝北部邊境的安寧,營造和平環境,維護宋遼和睦邦交,促進漢族與契丹族的經濟、文化交流,都具有積極意義的。

況且每年用三十萬兩、匹換取和平,與龐大的軍費支出比,確實是筆劃算的買賣。

史載,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後,參知政事王欽若嫉賢妒能,於是謀劃排擠寇準。他挑唆真宗道:“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而謂準有社稷功,何也”?又說:“陛下聞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磬所有出之,謂之孤注(一擲)。陛下,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景德三年(1006),真宗聽信讒言,寇準罷相,直到天禧元年(1017),方才復相。

次年,宋真宗趙恆病重,太后干政。寇準奏請去除奸佞丁謂,不能讓其輔佐少主,並請太子監國,真宗同意。寇準密令翰林學士楊億起草太子監國詔制,並擬定楊億為參政,以頂替奸人丁謂。第二天,他醉酒說昏話,不慎洩密,丁謂遂聯絡曹利用暗室密謀,以驅逐寇準。

在奸人的構陷下,寇準再次被罷相。先徙相州知府,後徙安州,不久被貶為道州司馬。從此,寇準再也沒能重返汴京。寇準罷相,丁謂出任宰相。但人心依舊向著剛直無私的寇準,“宋史”載,彼時童謠唱道:“欲時之好呼寇老,欲世事寧當去丁(謂)”。

天聖元年(1023),顛沛流離的寇準由雷州司馬內徙衡州司馬,然而還沒接到調令,就病死在雷州(今廣東湛江海康縣),死狀淒涼,時年63歲。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自古就是“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作為北宋第一明相,剛直不阿的寇凖雖然萬世留名,但是自己的晚年生活也是很悲慘的

寇準乃北宋名相,為人豪宕而灑脫不拘,為官正派而氣量不俗,勇於犯顏直諫,不畏強權,為世人敬仰。寇準最大的貢獻就是在遼國大舉入侵北宋之時,力排眾議,堅持真宗親征,宋軍才得以士氣大振進而挫敗不可一世的遼軍銳氣,最後使其不得不簽訂城下之盟。百年後就有宋人讚歎,如果沒有寇準,那麼大宋可能早就不存在了

然而寇準對宋朝的大功在真宗皇帝看來確實對自己的忤逆之舉,這也是寇準失勢的伏筆

寇準雖然不為強權,但卻是個一根筋,在官場中就像個愣頭青是誰也得罪,這也是為何寇準失去真宗寵愛後到處被落井下石的原因,寇準在澶淵之盟後越發強勢,在朝中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收斂,終於被真宗皇帝厭惡,於是罷相外放為官。

接下來的天書案雖然讓寇準再度拜相,卻透支了他的信用,後來的參知政事丁謂便是以此為理由,在加上寇準支持太子監國,與劉皇后不和,二人聯手將寇準貶出朝廷,後來更是發配到極邊雷州做一個小小的參軍,雷州半島自然環境相當惡劣,生活條件更是艱苦,將寇準這位六十餘歲的老人謫放此地,無疑是要將其置諸死地。越年,寇準便病歿於雷州。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之前看過一句話,高智商的人情商普遍偏低,寇凖就屬於這種低情商的人,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剛正不阿這一類的詞語來形容,但是從某方面來說,這也是自信、自負甚至是自傲的體現。

深受宋太宗器重的寇凖

寇凖出生名門,他老爹還被封為國公,歷史上的這些名人,大多都會說他們天資聰穎,寇凖也不例外,他十九歲就考中了進士,不久就被外派去當知縣,在基層幹了十多年,一步步被提拔為尚書虞部郎中、樞密直學士等職務。

寇凖畫像

寇凖這個人非常耿直,有一次他上了份奏摺給宋太宗提意見,結果他也不知道委婉點,宋太宗召見寇凖詳談,宋太宗聽著寇凖講,越聽越不爽,最後起身就要走,結果寇凖也不管自己面前的人是誰,一把扯住宋太宗,勸他回去坐好聽自己說完,宋太宗反而很欣賞寇凖這種耿直,寇凖也開始得到重用。

寇凖後來被調到樞密院,他和樞密院知院張遜兩人有一些分歧,後來這兩人矛盾越來越大,甚至開始在宋太宗面前互相揭短,結果這兩人都被免職了,寇凖被貶到了青州當知府,寇凖走後,宋太宗反而時常惦記他,不久後寇凖又被召回朝中。

宋太宗趙光義

宋太宗的皇位是宋太祖傳位的,當時有很多人懷疑宋太祖是被毒殺的,到了宋太宗立皇子時,宋太祖的兒子也活著,如果按照金匱之盟,那麼就應該立宋太祖的兒子,這件事讓宋太宗困擾了很久,在寇凖開導下,宋太宗決定立自己的兒子趙恆繼位,寇凖了卻了宋太宗的一樁心事,也因此更受器重。

功勳卓著的名相寇凖

後臺宋太宗駕崩,趙恆繼位,也就是宋真宗,就個人感情來說,宋真宗肯定是很感激寇凖的,但是他也早就聽聞了寇凖是個性格剛直的人,所以宋真宗才上臺時沒有直接提拔寇凖。

宋真宗趙恆

當時對中原威脅最大的是契丹,契丹也已經建立了遼國,遼國就趁著宋真宗立足不穩,南下入侵了宋朝,早在五代十國時期,契丹就一次次威脅中原各政權的統治,所以很多人都有了畏戰的心理,包括宋真宗在內,都不主張抵抗契丹,寇凖力排眾議,多次進諫宋真宗親征抗擊遼軍。

宋真宗在寇凖多次勸導下,終於決定親征抗擊遼軍,宋軍士氣大增,加上將領們指揮得當,在宋朝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對外戰爭優勢出現了,遼軍在宋朝軍民頑強抵抗之下,節節敗退,所以遼國準備和宋朝議和,在宋朝內部,很多大臣一開始就不主張和遼國交戰,而宋真宗在取得初步勝利後,也擔心難以徹底戰勝遼軍,所以也更傾向議和。最後宋遼簽訂了“澶淵之盟”,宋朝每年給遼國30萬歲幣

澶淵之盟

含冤被貶的寇凖

對遼戰爭勝利了,但是寇凖也得罪了王欽若這群投降派,王欽若時候對宋真宗進諫說:“澶淵之盟”對陛下而言,哪是功績,這反而是恥辱,您在澶州時,寇凖都不知道能否打贏遼軍,還全力主張抗遼,他這時拿陛下的身家性命孤注一擲啊!宋真宗聽了王欽若的話,細細回想不由覺得一陣後怕,開始疏遠寇凖了。

公元1006年,在王欽若等人的排擠下,寇凖被罷相貶出京城,寇凖這一去就是13年,一直到了公元1019年丁謂邀請寇凖回京,寇凖才再次回到京城擔任宰相,丁謂主要是想把寇凖拉攏為同黨,來壯大自己的勢力,結果寇凖根本就不領情,丁謂惱羞成怒開始排擠寇凖。

丁謂畫像

後來宋真宗身體不好,後來劉皇后開始參政,太子監國。劉皇后孃家有人犯法了,宋真宗想要赦免他們的罪責,但是被寇凖等人勸阻,寇凖又得罪了劉皇后,劉皇后後來以寇準密謀讓太子監國一事,撤了寇凖太子太傅一職。而另外一方面太監周懷政等人準備發動政變,直接擁立太子繼位,除掉丁謂,讓寇凖再次復任宰相,這件事也被洩露了,政變失敗,丁謂誣告寇凖參與政變,寇凖再次被貶官了。

後來丁謂當上了宰相,他沒有忘記報復寇凖,寇凖一路被貶往了雷州,寇凖在當地的官員,百姓們接濟下才在雷州落腳了,不久寇凖便在雷州病逝,中國一直有落葉歸根的習俗,但是寇凖死後,連喪葬費都沒有,最後還是朝廷撥款,將靈柩遷回故里,最後埋在了半道上。

寇凖畫像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玄坤文史


北宋名相寇準,下場可以說是很悲涼的,從他病逝前做的詩“多病將經年,逢迎故不能。書惟看藥錄,客只待醫僧。壯志銷如雪,幽懷冷似冰。郡齋風雨後,無睡對青燈。”現在來看依舊能感受到當時的淒涼悲切之感。讓我們來看看他一生的遭遇。



公元1004年秋,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卻想南逃,此時宰相寇準力勸真宗主戰,無奈下真宗才至澶州督戰。北宋前線的兵民看到皇帝都來了,立馬軍心大振。在接下來的大戰中,一戰乾死了遼軍先鋒蕭撻覽,讓契丹人都傻眼了。再加上遼軍雖然號稱20萬,但孤軍深入糧草不繼。蕭太后看到宋軍漸漸搬回優勢,估摸著在戰場上撈不到便宜了,便主動提出議和。宋真宗一聽高興壞了,本來就打算跑路,現在可以議和,立馬同意,派遣曹利去談判。此時寇準反對議和的建議,就使得宋真宗對他心生厭惡,也讓那些主張議和的官員為日後搞倒他埋下隱患。



議和派的官員為了不讓自己顯得軟弱無能,決定搞臭剛毅準直的寇準。不但能除掉這個刺眼的標杆,還可以順便報私仇。他們天天圍著宋真宗碎碎念,真宗被叨叨的耳根也軟了。再加上寇準提建議從來不繞彎子,沒多久就被皇帝撤了宰相,趕到陝州做地方官,這離“澶淵之盟”剛一年。

天禧三年,寇準又重新回朝再當宰相。這裡就要提到一個別有用心的丁謂,因為無論從資歷是從聲望上講,丁謂實在不夠宰相的資格,因而他以參知政事的名義請寇凖回朝為相,以便假借寇凖的資望為自己的權勢服務。寇準再次為相,學聰明瞭開始小心謹慎的做事提意見,奈何還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太監周懷政和丁謂有私仇,這個很有理想的太監準備發動政變。他要殺掉丁謂,讓寇準做宰相,讓太子登基,讓宋真宗當太上皇。



由於該計劃過於龐大,還沒實施就敗露了。周懷政還沒找齊人手,丁謂就已帶著兵馬包圍了他家。周懷政一看無處可逃了,那就死吧。周懷政自殺了,毫不知情的寇準卻倒黴了。丁謂逮住機會死咬寇準參與謀反,他要乘機弄死寇準。最後,寇準雖然沒被問成死罪,卻被再次逐出京城。

乾興元年,寇準含冤負屈離開道州而向南部海濱雷州赴任。一年後,憂病交加的寇準倒下了,不久後死在雷州任所上。老妻乞求大宋皇帝允許將寇準葬歸老家,宋仁宗給她劃撥了一點經費,但是走到半路就花光了,只得將靈樞寄埋在洛陽鞏縣。一代名相的一生落下帷幕,雖遭遇悽慘,但後世人會永遠記住這位一代賢臣。


奇文笑譚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寇準的下場就是客死異鄉。


宋真宗晚年時,長期臥病在床,不問政事。而前朝成了劉皇后和王欽若、丁謂的天下,當丁謂被提拔為丞相時,寇凖卻被王欽若等人排斥在外。

在外面工作時,丁謂他就看中了寇凖的資歷,準備拉他進自己陣營中。結果,寇凖不給他面子,就這樣和最得勢的丁謂結仇了。


天禧三年紛爭起來了,因為太子輔助大臣的選舉一事,寇凖與劉皇后徹底翻臉,而懷恨在心的太監周懷政密謀殺了丁謂,讓寇凖再次當選。


結果,周懷政舉報寇凖,寇凖因此被降級為太常卿。他本來要去湘州當縣長,後來被貶為道州司馬。後來,寇凖被權貴丁謂降職。

乾興元年,他被調到遙遠的雷州參軍。在這個被貶謫的地方,寇凖連他的住處都是當地人建給他的。那時,寇已經六十多歲了。他死於許多憂慮和憤慨。他死後,他的妻子請求朝廷允許他返回家鄉。宋仁宗同意並給予補貼。


但是,補貼是有限的。到了一半,資金用光了。他的妻子只能將寇凖葬在洛陽,直到十年後的明道兩年,他在皇室的幫助下才回到了家鄉。

寇凖是經歷過北宋和三朝的老臣,為北宋付出了生命。但是,這種政治的遊戲並不是一個人就能改變的。在周圍所有人的干預下,寇凖步步艱辛,客死異鄉。


寇準的最終結局非常可悲,這是封建國王不能容忍正統大臣的表現,但他的生活作風中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當然,儘管寇準的悲劇性如此之高,但這並不影響他的地位和歷史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