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這款輕機槍 曾經是德軍的噩夢 後來成為抗美援朝時的功臣


蘇聯的這款輕機槍 曾經是德軍的噩夢 後來成為抗美援朝時的功臣


曾經在那槍林彈雨的戰爭年代,蘇聯軍隊裝備的捷格加廖夫輕機槍,不單單只是在二戰的戰場上收割法西斯士兵生命的利器,這挺被現在好多人稱為“大盤雞”的輕機槍在雄赳赳,氣昂昂地誌願軍手中,同樣扮演著唱片式生命收割機的角色。

蘇聯的這款輕機槍 曾經是德軍的噩夢 後來成為抗美援朝時的功臣


捷格加廖夫DP輕機槍,是由前蘇聯少將捷格加廖夫主持的武器設計小組所設計的一款輕機槍,1926年完成整體設計,1928年正式大規模列裝蘇軍,作為蘇聯軍班組支援武器,彌補了蘇軍馬克沁M1910和郭留諾夫機槍機動不便的缺點。

蘇聯的這款輕機槍 曾經是德軍的噩夢 後來成為抗美援朝時的功臣


DP輕機槍全槍重量 9.2公斤,總長度 1,275毫米,槍管長度 605毫米,使用子彈為 7.62×54毫米。

蘇聯的這款輕機槍 曾經是德軍的噩夢 後來成為抗美援朝時的功臣


DP輕機槍採用氣動式開放式槍機,全自動擊發模式 ,射速 達到了每分鐘600發,供彈方式 47發盤型彈匣,金屬機械照門瞄準具,最大射程3000米,表尺射程1500米,有效射程達到800米。

蘇聯的這款輕機槍 曾經是德軍的噩夢 後來成為抗美援朝時的功臣


捷格加廖夫輕機槍結構簡單,全槍只有65個零件,製造工藝和原材料要求不是很高,適合大批量生產,該槍的性能可靠,便於維護,和蘇聯的其他出名武器一個樣,結實耐用使用惡劣複雜的環境。

蘇聯的這款輕機槍 曾經是德軍的噩夢 後來成為抗美援朝時的功臣


DP輕機槍借鑑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就功成名就的劉易斯機槍那很有個性的供彈具,一個大圓盤樣式的47發大彈盤成就為了DP輕機槍的最明顯特徵。結果彈盤和槍械結合後又重又大,來回移動非常不方便,行軍時只能取下彈盤,分開攜帶。

蘇聯的這款輕機槍 曾經是德軍的噩夢 後來成為抗美援朝時的功臣


第二次世界大期間,蘇聯方面一共生產了八十多萬挺的捷格加廖夫DP輕機槍,對戰爭局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該機槍射擊時彈盤會跟著旋轉, 所以蘇聯士兵們給它起了個" 唱片機 " 的綽號。

蘇聯的這款輕機槍 曾經是德軍的噩夢 後來成為抗美援朝時的功臣


在抗美援朝期間,我志願軍得到了蘇聯大量的輕武器援助, DP輕機槍更是作為重要武器被廣裝備到志願軍部隊中。

蘇聯的這款輕機槍 曾經是德軍的噩夢 後來成為抗美援朝時的功臣


朝鮮戰場的在各大重要戰役中,DP輕機槍給美軍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大盤雞可謂勞苦功高,1953年我國在DPM的基礎上仿製出了1953年式輕機槍。

蘇聯的這款輕機槍 曾經是德軍的噩夢 後來成為抗美援朝時的功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