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這裡藏鋒是什麼意思?

書法學習秘籍


藏鋒有幾層含義。

一普遍存在的藏鋒筆法,也就是所謂"水平"藏鋒說,

就是入筆即把鋒尖裹在筆畫裡,不能漏出,其理論根據是蔡邕的"九勢"說:"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就是說收筆時,原來是順向右行,為了藏住鋒尖,就須先逆向,往左回一下。再回來行筆。

以上說的是橫畫,同理,豎畫也一樣。象碑派的康有為,何紹基,肖嫻,鄧石如為代表都是這樣。

二是轉圈說,是指起筆和收筆,筆鋒都要摺疊迴轉一番,就形成一個類似"不等邊三角形",就把鋒藏起來了,這樣寫法就會在點畫的兩端,形成了一個略微凸現的 鋒芒內涵的圓潤的火柴頭般垂露。這個觀點最著名的代表是米芾說:"有往必收(橫畫) 無垂不縮(豎畫)。

因為只有這樣,筆畫才能深沉,含蓄,不至於無力漂浮 鼠頭蛇尾,才引出如"錐畫沙"般的蒼勁。

三更深層次,"錐畫沙"般功夫深得藏鋒。

如果說上面兩個是平面的藏鋒 那麼這個藏鋒就是深刻立體感得藏鋒。

最著名的是褚遂良曰:"用筆當須如印印泥,錐畫沙。思之不悟,後於沙地 ,乃以利鋒畫之,險勁之狀,乃悟用筆 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得沉著,當其用筆,常使其透過紙背 此功成之極也"。

那麼到底錐畫沙的筆法有沒有成型的作品裡可以說明問題?最具代表的就是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稿》,可以說筆筆皆為錐畫沙 屋漏痕。如上面圖 我們可以體會到功夫的登峰造極之處。

這一錐畫沙的藏鋒說,之所以叫功夫,是因為運筆過程,全如力錐深入,鋒入紙內,達到力透紙背的效果,鋒用力之處,畫乃沉著,而不是平行狀的平拉滑行拖筆,這就是書法家功夫深到的筆法體現——錐畫沙。


張勁逸


這裡的錐畫沙,不是搞建築用的沙子。書論中寫的"沙″是吳人說的水中泥地,水邊細膩而溼潤的泥土,平整光滑。現代稱"潮泥″。

錐畫沙,指用錐在"潮泥″上寫字,痕跡中正,兩側細膩的泥勻整凸起,起止無跡,有書法藏鋒效果。圓渾效果。在書法中,我們不但要中鋒行筆,而且要逆鋒行筆,使其有阻力。還要注意用筆鋒部分書寫,才能達到沉著、圓渾的錐畫沙效果。(如下圖,雖然是"錐畫石″,效果和原理是一樣的。)

另外,古人書論裡說的如印印泥和錐畫沙也同理,(如下圖)。

印泥是軟的,印章壓在上面,印泥會溢向線條兩邊,其狀如鐵犁耕田,如"錐畫沙″。

褚遂良《論書》稱:"用筆當如錐畫沙。″他將此筆法傳授給陸彥遠,既而在江島畫沙頓悟。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載"思而不悟,後於江島,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自茲乃悟用筆用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以下圖片為顏真卿書《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明拓本)

顏真卿在明拓本《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談到哪十二種重要筆法?

一,"橫″者。"皆須縱橫有象″。

二,"直″者。"必縱之不令邪曲之謂。″

三,"均″者。"間不容光之謂″。

四,"密″者。"築鋒下筆,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謂″。

五,"鋒″者。"末以成畫,使其鋒健之謂。″

六,"力″者。"趯筆則點畫皆有筋骨,字體自然雄媚之謂。″

七,"轉″者。"鉤筆轉用,折鋒輕過,亦稱轉角為暗過之謂。″

八,"決″者。"為擎,銳意,挫鋒,使不怯滯,令險峻而成,以謂之。"

九,"補″者。"結構點畫或有失趣者別點畫旁救之謂。″

十,"損″者。"趣長筆短、長使意氣有餘,畫若不足之謂。″

十一,"巧″者。"欲書先預想字形,令其平穩,或意外生體,令有異勢。″

十二,"稱″者。"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為稱。″

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對"筆法十二意″的說明、論證。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對後世書法藝術發展有廣泛深遠影響。


神韻軒書法


這個問題,很多人是理解有錯的,認為藏鋒起筆,中鋒行筆,力透紙背寫出來的字就叫錐畫沙了。這個觀點我不贊同,如果錐畫沙就這麼點學問會被所有學書法人反覆提及?

先看下面顏魯公《祭文侄稿》這幾個字,就是標準的錐畫沙。那麼光藏筆中鋒慢行能有這效果?而且《祭文侄稿》裡幾乎通篇六成以上是這個效果,那也就不可能是幹墨枯筆的效果了。

我有一次偶然站懸寫字寫出了下面這個揚州的州字,突然有所發現:原來錐畫沙不是墨與紙,也不是光藏鋒中鋒慢行寫出來的,這樣只能寫出錐,寫不出沙來!

那麼這沙是怎麼出來的?答案是鋪毫,加筆桿的下行,筆肚的輔豪出沙,主毫出錐,行筆還得快一點,要不然還是錐無沙。希望書友們可以自己試驗感受一下。

還有關鍵一點,鋪毫略微拖鋒是前提,但是它們的筆法前提是站懸寫,坐著難拖鋒,用拖鋒的筆法寫出來的中鋒加以一定比速,可以出現錐畫沙。








揚州八怪爺


很高興能試答這個問題,因為這也曾是我學書過程中的一個迷團,那時候…偶爾似懂非懂,偶爾又百思不得其解。

這是張旭領悟用筆之法的感言。我們知道錐畫沙是什麼樣的狀態,我們學書之始也聽過無數遍“藏鋒"二字,但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用筆與錐畫沙到底有著哪方面的相同,是狀態相同呢?還是體驗相同?還有藏鋒作用是什麼?是因為運用哲學的相對原理?還是因為物理的作用?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具備兩個條件:1.是要明白書法美的主要體現在哪裡,主要體現在於線條的力量。線條是書法藝術的靈魂,線條美不美也主要體現在力!這是所有書家應追求的方向和目標。2.需要在書法實踐中有多年的歷煉。

具備了以上條件之後,我們再分析書法線條之力,這個力非物理上的蠻力,而是書法線條內在鼓盪著強烈的勢,顯現出來生命的活力。我們也明白筆毫(注意:是筆毫而不是筆桿)和紙產生的磨擦力越大,線條體現出來的力量感就越強。也就是說…書寫的時候…要充分製造這軟軟的毫毛與紙之間的磨擦力了。這就必須用到中鋒行筆還有藏鋒了,看以下兩張圖…

很明顯…下圖中的筆毫與紙相抵的力量要比上圖的大吧。那麼如上圖那樣下筆行筆,筆畫必定也輕飄無力。而下圖是欲右先左,在一逆一反瞬間…通過手腕及筆毫本身的彈力(一股勢)的作用下,力為最大。同時墨汁下注毫端。一藏一逆瞬間過程如下圖所示。

那麼藏鋒的物理作用就非常明顯了。這也是米芾說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用筆道理,也正正化用了《老子》和《周易》的“順"和“逆”的哲學思想。所以這藏鋒有兩種根據在這裡,就是用物理的作用下產生了符合哲學審美思想的線條。

而“錐畫沙"呢?錐畫沙是有阻力的,這個“阻力"放在書法上來說就是“澀",“逆則澀,澀則力,力則勢生"。也就是說“錐畫沙”就是形容用筆的一種體驗,而這種體驗又要在進入書法門檻經過多年的磨練之後,才能體會那種沉著痛快的爽勁,所以有些人連寫幾小時都不嫌累,反而樂此不疲!錐畫沙時每推進一步都需運力,所以“乃悟用筆如錐畫沙…”意思是用筆也應該行筆時以力運之,手不可被筆毫所帶,也不可順著筆毫行筆,要澀行著勢,才能出現美不勝收的有力線條!


許悅愛書法


此文選自《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說的是顏真卿向張旭請教書法用筆的故事,這段文字,流傳千年,膾炙人口,對於學書法的人來說,非常重要。我們應該感謝顏真卿,把這段珍貴的經驗,記錄了下來。

顏真卿問:“敢問執筆之道,可得聞乎?”

長史曰:“予傳筆法,得之於老舅陸彥遠,曰,吾昔日學書,雖功深,奈何跡不至於殊妙,後聞褚河南雲,用筆當須知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始而不悟,後於江島,見沙地淨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始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真草字用筆,悉如畫沙印泥,則其道至矣。是乃其跡久之自然齊古人矣。“

我們先找出關鍵詞:錐畫沙、印印泥、勁險、明利媚好、藏鋒、沉著、用鋒透過紙背。

錐畫沙不知有沒有人親自體會,錐子在沙子上劃線,必須中鋒,否則就是弧線狀。錐子往哪頭倒,便彎向哪頭。所以說,錐畫沙理解為中鋒,毫無疑問,是正確的。第二錐子不能逆行,會越扎越深。因此,錐畫沙要麼筆桿上下垂直,要麼向下順鋒,牽筆而行。根基下面明利媚好的關鍵詞,可以說錐畫沙是順鋒行筆。明利媚好就需流暢,而順鋒行筆是流暢的關鍵。以上兩點,是錐畫沙的內容,但不是關鍵。錐畫沙的關鍵,是用筆透過紙背,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如何力透,本處隱去約二百字,系家傳心得,不得輕傳。而這一部分,恰恰就是發問者要知道的藏鋒)。但可以肯定的說,藏鋒不是平時我們所說的藏鋒。

那麼,錐劃沙與印印泥是否是一個概念呢,答案也是肯定的。所謂印印泥,是印尼封閉罐子口或者瓶口,不是我們現在的印章。現在失傳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緩緩用勁力,不能生猛。力道必須恰到好處,否則,就會封不嚴。


秩和律師147753


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

這句話要連起來讀,連起來理解,連起來實踐:認識到位,才能真正明白錐畫沙的含義,真正明白筆法的含義,真正明白書法與書寫的本質區別。

關於藏鋒,人人皆知要中鋒,要鋪毫,要筆心在筆畫中行。但往往忘了要如錐,須知要是錐才能畫沙。要使筆之鋒如錐,筆畫乃會沉著。

因此,藏鋒後應保持鋒之如錐,鋒之有力,才是錐畫沙之本意,否則藏鋒無用。館閣體書寫也多用藏鋒,但無法畫沙,只可畫形。

如何藏鋒後仍能如錐??這個秘訣董其昌總結了:作書須提得筆起!提按才能做到保持筆鋒之力,才能沉著畫沙!這才是筆法真秘。








王乃棟說書畫


這是書法中的雅與俗的區別之一。藏峰有方筆和圓筆,入筆是筆鋒要有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小動作。行筆時快慢相間,去體會錐畫出的感覺。要有澀勁!切記溜,滑的側鋒入筆。弄懂這一點,你就能看懂高雅書法了!下邊前三幅和後三幅自然就能分出高下了。








雲雪書畫


這句話其實可以用很簡單的來進行描述。



使其藏鋒,這裡的藏鋒其實就是筆鋒在點畫之中行。

畫乃沉著,這句話它要表達的意思就是點畫厚重有力。

把這兩個關聯起來,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就是,筆鋒在點畫之中行走可以使點畫厚重有力。

簡單一點來講,就是中鋒用筆可以使點畫厚實。


書法有云


有一篇文章《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說的是顏真卿向張旭請教書法的故事,文中張旭就跟顏真卿分享了書法“十二意”,其中就有“錐畫沙”,就是這樣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錐畫沙”和“藏鋒”卻影響了中國書法一千多年。

這篇文章有一段這樣的文字,對於學書法的人來說,非常重要。如下:

敢問執筆之理,可得聞乎?長史曰:予傳筆法,得之老舅彥遠(張旭的母親是著名書法家陸柬之的侄女,虞世南的外孫女,因此張旭書法的淵源是世代相傳的),曰:吾昔學書,雖功深,奈何跡不至書秒。後聞於褚河南曰:“用筆當須如印泥、畫沙。”思之而不悟。後於江島,遇見沙地,平淨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之,勁險之狀,明利媚好。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真草用筆,悉如畫沙,則其道至矣。

我理解簡單地講就是用筆要中鋒行筆,沉著自然。書法家善於觀察,善於聯想。錐子在沙中畫出的痕跡,就是書法線條質感的追求。

書法線條要體現“錐畫沙”的藝術美感,醮墨寧少勿多,萬毫平鋪,中鋒行筆,用力按中有提,意在“刻畫”,燥墨澀進,情急而意緩。

書法之妙,要在能悟,“錐畫沙”讓我們學會從自然,從生活中悟書法。

那麼在這種細泥地上用“利鋒”去畫字,寫出的筆畫自然是清晰明快,而不是含糊不清。正好對上原文中的“勁險之狀,明利媚好”。而當錐深入泥地中畫字時,筆畫才能顯得“沉著”,而不是滑拖,這才是“藏鋒”的真正含義。個人理解應該是把筆鋒藏在筆畫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鋒用筆。








指上書法


“”錐畫沙”、“印印泥”之說,見於顏真卿述張長史日:“問於褚河南,曰:‘用筆當須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後於江島,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險勁之狀,明利媚好。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