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全球史好書


- 全球史 -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西方通史》


《西方通史》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蕭三匝 獨立學者:

不瞭解西方歷史,就不能認識西方的現實;不瞭解西方歷史,也根本無法正確認識世界。當代德國著名歷史學家溫克勒的這套多卷本《西方通史》堪稱一代鉅著,深受全球好評。中文版剛出版上中兩卷(6冊),即將出全。溫克勒融史論於史實的敘述,史實剪裁精當,史論精闢深刻,整部書雖卷帙浩瀚,但每個章節的論述都相當簡潔。此書不僅論述西方各國經驗,也直陳各國教訓,實乃開闊眼界之必讀書。


《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


程方毅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副教授:


在中國的文獻傳統中,地圖或者說“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佔據了比較重要的地位,有所謂“左圖右史”的說法。雖然古代的“圖”並不等同於地圖,但是地圖應該屬於古代“圖”的範疇。然而這種傳統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延續,一直到明清以來在歐洲傳教士的影響下才逐漸重新被重視和發掘。而在歐洲,地圖繪製的傳統得到了比較好的延續與發展。作者十分巧妙地選擇了由古至今的十二幅地圖,並由此出發分析地圖背後的世界歷史與思想背景。最後一幅選擇的是Google Earth上的一張地圖照片,完美的關照了今天信息時代給我們帶來的對於地圖的認知、繪製與使用等等方面的轉變。由圖及史,地圖不再僅是歷史的補充,更成為了歷史的主體。最後不負責任的說,這本書充分說明了以前中學文理分科時將地理劃為文科的正確性。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塞爾登的中國地圖:重返東方大航海時代思》


《塞爾登的中國地圖:重返東方大航海時代思》

中信出版社,2015年


蔡翔 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候選人:


在牛津大學的故紙堆中,發現了第一幅以海洋為出發點勾畫世界的地圖?而這幅地圖,竟是用中文標註的?

之所以用上“竟”字,是因為中國史的正統書寫很容易給我們造成一個印象,即中國與藍色絕緣,大陸文明的氣質使我們擁有了閉關鎖國的長久歷史。從北方的廣闊黃土地到南方的精耕細作水稻農業,“鄉土中國”的說法似乎讓國史幾乎遺忘了自己也雄踞於太平洋西岸。於是從陸地中心看,大航海時代成了一段他者的傳奇,而我們的先人在海洋這一畫卷中書寫過的故事,則成了從官方角度來看是海盜、“倭寇”“自外於王化”的斑斑劣跡。

塞爾登的中國地圖就像達芬奇密碼中的聖盃,告訴我們在史官看不見或看不起的海平線外,曾經還存在著另一條被遺忘的文明線索。卜正民就像一位偵探,以引人入勝的條分縷析,在帶給我們酣暢淋漓的閱讀快感的同時,揭開了這條湮沒於浩如煙海的文獻以及浩瀚煙海本身之中的線索。他以一個外國人的角度提醒我們,海洋曾經向中國開放過什麼機會,而中國人——而非中國——又曾經以怎樣的方式參與到海洋秩序當中。畢竟,以海洋而非陸地為出發點繪製地圖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方法,竟有可能是中國人首創。僅憑這點,我們就足以自信,海洋文明及其背後的某種自由秩序理念,依舊向我們敞開著懷抱。


《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


梁捷 上海財經大學講師:


這是一本暢銷書,但這本書並不容易讀。我讀過好幾遍,但仍然無法提煉核心框架或者敘述脈絡。有一次休息時,聽了騰訊讀書上有人對這本書的概括解讀。聽完之後,只能苦笑了。


棉花原產於印度,元代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在明清成為江南重要的經濟作物。同時,棉花也是大航海時代打通世界航路後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不計其數的棉花在東西方之間運輸,直到今天。棉花除了在印度種植外,也很快在美洲得到廣泛種植,後來在非洲也有大規模種植。棉花種植直接改變了美國的經濟基礎,也改變了奴隸貿易,改變了美國後來的奴隸制度。


同時,棉花促進了英國的技術進步。從棉花到衣服,當中有紡紗、紡線、織布、染色等多個環節,頗為耗費人力。英國在18世紀後期出現所謂的“工業革命”,主要就體現在紡織業上,通過機器提高紡織的效率,降低布匹的生產成本。這個過程一波三折,技術也在逐漸擴散,經濟競爭的局勢就更復雜。


所以,《棉花帝國》很自然地又是一本資本主義生產製度演進史。這本書裡包含了大量細節,棉花種植和傳播的細節,紡織技術進步的細節,帝國及其各個殖民地之間博弈競爭的細節等等。這些細節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同時也是我們傳統教育和現有學科分工最薄弱的地方。《棉花帝國》很不容易讀,要和其他帝國曆史的書相互參照來讀。我還等著下一遍複習這本書。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歐洲霸權之前:1250-1350年的世界體系》


《歐洲霸權之前:1250-1350年的世界體系》

商務印書館,2015年


李騰 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青年學者:


21世紀初年,全球史研究在中國迅猛發展,以首都師大歷史學院為代表的研究團隊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裡翻譯了大量全球史作品,並發表了大量研究。事實上,全球體系的建構不僅能追溯到沃勒斯坦或湯因比,在中世紀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相當規模的構想與雛形。阿布-盧格霍德是社會學研究出身,因此本書中所使用的材料在歷史學家看來過於二手,未能真正深入到原始史料的體驗與解讀中。但無論如何,她在1989年所建構的體系,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她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證明,在歐洲霸權建立之前,世界的中心應該在東方,而且西歐最後成為霸主的這個歷史結果並不是必然如此的。在這本書中,她分析了西歐、伊斯蘭世界、蒙古帝國以及中國等地區,認為13世紀的時候,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世界體系已經形成了。當然,其中的許多論述並未特別深入,想知道其大意,讀一下前言和結論部分即可。


《蒙古顛覆世界史》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蒙古顛覆世界史》


李騰 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青年學者:


這本書已經引發了熱烈討論,近期在《文史哲》雜誌上刊發了一篇文章,旨在批判日本相關學者在關於內亞、蒙古乃至新清史方面的“野心”。若干年前也有學者在《讀書》雜誌上對其進行專門的介紹和批判。就日本學界自19世紀以來的發展來說,這種傾向恐怕確實難以避免。但如果儘可能地從學術角度來看,這也確實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也就是如何理解作為名詞和作為形容詞的中國。在這本書中,杉山正明的寫作手法很像是檄文,因此閱讀的快感不錯,其中提到蒙古西征等一系列歷史事件對全球體系形成的影響也非常值得深思。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的大規模與外部世界交流,尤其是主動交流,似乎也可以以元代為起點。雖然許多學者對這本書的潛在立場頗有批判,但我自己卻覺得在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 世界古代史 -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羅馬的命運》


《羅馬的命運》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年


梁捷 上海財經大學講師:


很多人都說,西方學界永恆的話題只有兩個。第一,羅馬帝國為何衰落?第二,西方世界為何在近代興起?當然這兩個問題永遠都不會有唯一和公認的回答。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自吉本開始,現在總有上百種說法。


而哈珀這本書給出一個高度科學主義的解釋,從氣候變化和瘟疫傳播的角度解釋了羅馬帝國的崩潰。這是當今環境史乃至經濟史都很喜歡的研究進路。因為今天的科技進步,使得我們有能力重建過去幾千年的氣溫、氣候數據。同時,考古發現也能為一些疾病傳播的年代提供數據支持。在這基礎上,歷史學家終於有機會調用數據,從科學角度來解釋這種根本性的歷史問題。


這本書也並不僅是環境史著作。作者擁有非常豐富的制度史、政治史背景知識,能夠把這些知識融合在一起,先生動地構建出歷史背景,再用專業的環境史、疾病史研究成果做出最後一擊,讓讀者心服口服。這種研究歷史的視野和能力讓人敬佩,不管普通讀者還是專業研究者,都能從中得到啟發。


The Roman Triumph

Author: Mary Beard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The Roman Triumph


陸洋 德國弗萊堡大學法理學博士候選人:


羅馬皇帝的權力來自於元老院和羅馬公民的雙重授權。元老院授權之日即是皇帝執掌大權之日。作為閱兵最早起源的羅馬凱旋式上,若皇帝的現身受到民眾和士兵排山倒海的歡呼就意味著授權有效。凱旋式的參加者都用花冠和桂枝裝點自己,有功者佩戴著勳章,各種戰利品、宣傳圖畫等在隊伍最前面。夾道圍觀的羅馬全城男女老少歡呼著拋散花瓣,士兵們排成壯觀的遊行隊伍,大家唱著各種即興創作的歌謠,一路歡歌笑語從馬爾斯廣場開始一直走到卡皮託林山上的朱庇特神廟。皇帝通過在場代表和廣場民主的方式獲得作為主權者的民眾的正當性授權,再代表羅馬人民將花冠與權杖獻給朱庇特神。凱旋式是羅馬社會重要的整合儀式,激發起羅馬人民強烈的愛國心和自豪感。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羅馬元老院與人民:一部古羅馬史》


《羅馬元老院與人民:一部古羅馬史》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


李騰 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青年學者:


今年夏天在意大利待了半個月,除了查閱中世紀政教關係的文獻資料,午間酷熱休息時往往在看這本SPQR。這本書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完整的古羅馬史,只敘述到卡拉卡拉將羅馬公民權授予境內的所有羅馬自由人。比爾德作為劍橋大學的古典學教授,也是非常積極的社會活動者,併為BBC拍攝了好幾部質量上乘的紀錄片,非常值得一看。關於本書的核心內容及思考,諸位讀者可以參見我的同事熊瑩老師在《文匯報》上所發表的三篇系列書評。



本書講述羅馬的第一個千年的歷史,知識量細密,敘述視角最貼近現代人對政治生活的關注,政體、種族、階級、女性、文化差異等話題都有涉及,對於這些問題,也許羅馬人的觀念與態度與現代人不同,但是它們的存在方式是相近的,並且在這些問題中作者對包括古羅馬歷史學家的前羅馬史學者的觀念提出了審慎的質疑,認為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並沒有他們認為的那麼重要:多次講到凱撒和龐培,屋大維和安東尼無論誰勝出,區別都不大,奧古斯都之後的十四個皇帝雖然性情各異,但是帝國政治基本穩定,對平民生活沒有明顯的影響。西塞羅是本書敘述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作者對帝制前的羅馬史是在與西塞羅的對話中完成著述的,對古羅馬的建成和共和制政府的探究時不時地迴盪著西塞羅的反思語調,西塞羅的時代也是羅馬自我意識形成的時代,所以開篇敘述西塞羅揭發喀提林的陰謀顯得意味深長。


- 國別與區域史 -


《二十世紀德國史》

上海三聯書店,2018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二十世紀德國史》


孟鍾捷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毋庸置疑,德國在20世紀走過了一條跌宕起伏的發展之路:在帝國與共和國之間搖擺,在歐洲與世界之間穿梭,在夢想與現實之間徘徊。在此情況下,能用簡明扼要的話來勾勒德國曆史前進的軌跡,實在是一種“奇蹟”:而這本中文不足8萬字的小書做到了!


作者是德國當代著名的現代史學者,專長於魏瑪共和國研究。他抓的主線是所謂“德意志特殊道路”。在德意志帝國結束前後,知識精英們都把這種特殊認知與啟蒙時代以來的普世情懷相對立,並以此論證德意志發展模式的優越性。這種自豪感最終伴隨1945年的戰敗結局而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截然相反的同名理論:即認為這種特殊道路恰恰反映了德國社會的“落後性”。“向西方看齊”成為“歷史社會科學”書寫近現代德國史的價值標準。作者站在21世紀初的“後現代”象牙塔內,看起來更願意超越這種非此即彼的二元論觀念。他反對“輝格式歷史闡釋”,也對各種教條主義的觀念敬而遠之。在他看來,德國曆史的“特殊性”的確存在,但其特殊並非在於現代發展的問題獨一無二,而是在於“這些矛盾存在的同時性”。由此,他在後文中著重探討了一些“不同時代的同時代問題”,例如政治結構中的民主化趨勢與統治精英的保守性共在,反猶主義思潮與多頭政治政權“逐漸惡化”之間的聯繫性等。不僅如此,他還用極少篇幅談到了二戰歷史認知的發展與困境,特別是所謂“克服歷史”在社會層面中的接受與抵制。


當然,用如此少的篇幅,來描述100年的德國曆史發展,自然不能滿足各方讀者的期待。我們看不到最近三十年頗為引人關注的社會文化史研究成果,如性別、階層、族裔、代際等核心概念未能出現在這本書中。一種全球史的視野同樣很難體現在如此聚焦於民族歷史書寫的文本之內。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以色列:一個民族的重生》


《以色列:一個民族的重生》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


孟鍾捷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好望角”系列最近推出的好書不斷。這本關於以色列歷史的著作便是其中之一。


對於很多中國讀者而言,以色列是一個既近又遠的國度。說它近,因為新聞中幾乎每天都能聽到它的消息;說它遠,則是我們對它的歷史和文化知之甚少,也不甚連貫。兩千年的顛沛流離、歐洲曾經流行一時的反猶主義乃至納粹的猶太大屠殺、建國後處在多次中東戰爭的漩渦中心等串起了大致的政治脈絡。除此之外,以色列究竟是如何在二戰結束後不久復國的?它又是怎樣迅速渡過數重難關,崛起為一個現代化強國?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能夠在這本著作中找到十分清晰的答案。


作者本人來自以色列,多少帶著一種對祖國的敬意。他用“一個壯觀的人類故事”來開篇,結尾處又十分自豪地寫下這段話:“以色列體現了一場仍在展開的豐富對話,體現了一個業已實現的宏大觀念”。儘管如此,他仍然十分細膩地在宏大敘事之外,為讀者展現了一個多元立體的以色列:在這裡,宗教傳統與世俗生活同在。究其根本,一切都在歷史畫卷中可以找到答案。從最初的流散境遇到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夢想,從立國奮鬥到精神復興,以色列人沿著一條看上去“天定”但更多屬於“堅持”後的道路不斷前進。對於今天的中國人而言,這多少也算是一種精神啟迪吧!


《法國大革命史》

時代文藝出版社,2014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法國大革命史》


陳偉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系副教授:


中譯法國大革命史著作甚多,但馬德林的這本書,特別值得推薦。首先是民國時期老翻譯家伍光建的精彩翻譯,使得該書讀起來如同讀通俗小說一般。翻開本書,濃郁的民國風撲面而來。流暢、典雅、古樸,沒有鄙俚之辭,卻十分地通俗易懂。而馬德林對法國革命的描述,堪與偉大的文學作品相媲美。我們讀後,也會改變從前對法國革命的刻板印象。例如,我們可以讀到貴族如何發了瘋,要革自己的命。貴族在革命中的角色與地位,遠不是從前教科書所寫的,等著被新興資產階級打到。事實上,他們推動著革命的到來。而所謂的窮人的表現,也沒有體現出無產者的優良品質。對於人物的刻畫,史學家也是用盡了心思。他寫到羅伯斯庇爾有潔癖,愛穿潔白的襯衣,在道德上也不允許有一點妥協和汙點;寫到拿破崙性格中超脫的一面——喜歡在夜間躺在草地上,看漫天的星星,以呼吸新鮮空氣和喝純淨的水來養生。在殺人如麻的暴力革命中,如此筆觸緩和了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充斥的緊張氣氛,也透露了對人性的關愛,令人在讀歷史的過程中有美的享受。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波蘭史》


《波蘭史》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9年



一本概述了波蘭一千多年曆程的簡史,重點介紹了波蘭自古以來的“虛君”傳統,書裡把沒有被瓜分之前波蘭稱作“聯邦國家”而不是“帝國”是理解波蘭概念的關鍵。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有著帝國的表象,然而貴族壓倒國王的權力格局弱化了中央權力。這樣的自由氛圍給波蘭貴族帶來了幾個世紀的榮譽和奢華的生活,寬鬆的宗教與政治氛圍甚至使波蘭躲過了宗教戰爭的夢魘。到了民族國家時代,鬆散的聯邦體制讓波蘭遭到俄普奧瓜分的命運,而歷史和文化記憶保存了波蘭復國的希望和動力。波蘭的歷史充滿了偉大的悲劇和偉大的成就,從這個背景閱讀米沃什應該更有代入感。


《帝國邊緣》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帝國邊緣》


梁捷 上海財經大學講師:


亞桑諾夫是哈佛大學的歷史學教授,她寫了“帝國往事三部曲”,今年都有了中譯本。《帝國邊緣》講述的是18世紀,英、法在海外擴展和競爭,在印度、在埃及的經歷及其影響。我們今天在大英博物館或者盧浮宮都能看到大量來自印度、埃及的文物,它們當年如何來到英國、法國,經歷了怎樣的歷程?這些問題和棉花一樣,讓我深深著迷。


作為中國人,我們在英國、法國看到圓明園遺物或者敦煌遺物,會有很大觸動。但這都已是後話。早在這之前,殖民者就已經在印度和埃及掠奪了大量文物。東印度公司原本是個貿易性質的公司,但在18世紀中期逐漸在印度的孟加拉地區獲得了真實的土地。此後,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勢力不斷擴展,卻遭遇南印度邁索爾帝國的提普蘇丹的強烈狙擊。放在世界範圍內看,這卻又是英法兩國“七年戰爭”的後續,從一片殖民地打到另一片殖民地。


在研究印度的時候,我曾自以為挺清楚這段本土印度人反抗殖民者的歷史。在英國參觀博物館時,我也覺得能夠把握英國與殖民地之間的關係。但亞桑諾夫的研究使我的盲區頓時顯現出來。她指出,帝國-殖民地的二元敘述仍嫌太狹。18世紀後期印度本土的戰爭,並不只是東印度公司與提普蘇丹之間的戰爭,法國的背景若隱若現,必須納入考量。同時,其他殖民地如埃及的情況,也可能與之潛在相關。同時,我們還要關注印度戰場上那些英雄人物如克萊武回到英國以後的表現。


只有把英國、法國、印度、埃及以及相隔萬里的美國這些國家地區聯繫起來,同時思考和比較,才能勾勒出一幅更準確的畫面。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中東史》


《中東史》

更正:左側配圖有誤 / 應為:

社科出版,2019年


撒海濤 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生:


作者是國內中東史研究的首席專家,以一人之力,積二十年之功,成煌煌鉅著,代表了國內中東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書是作者繼2016年八卷本《中東史》之後的修訂版,是作者最新的理論成果。全書體系嚴謹,觀點新穎,古今貫通,處處可見思想的火花,尤其結束語部分,更是值得一讀。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

商務印書館,2001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


撒海濤 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生:


1939年自埃及愛資哈爾大學留學歸來的納忠先生首譯《黎明時期回教文化學術史》,由商務印書館發行,建國以後納忠先生率諸弟子又相繼翻譯其他卷目,80年後,商務印書館再版此書,是國內知識界瞭解伊斯蘭文化不可或缺的參考。


- 戰爭與和平:20世紀的世界 -


《現代的異化:日本陸軍史(1878~1945)》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現代的異化:日本陸軍史(1878~1945)》


周俊 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科博士生:

如果你對抗日神劇不感興趣,那麼你肯定會對這本書感興趣。明治維新以來,一直在追求現代化的日本陸軍為何會異化成一個殘忍暴虐軍紀敗壞的反現代化軍事集團?戶部先生解剖了日本陸軍的組織病理,還描寫了日軍內部的叛亂、暗殺、權鬥、政變等許多不為人知的一面。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美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人史》


《美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人史》

中信出版社,2017年



“所謂歷史,正是這些平凡人物感受的小時刻。”這部寫一戰的非虛構作品,呈現得就是那個時期平凡人物的生活、痛苦、迷茫、壓抑、希望和絕望,以文學的筆觸表現了時代的血肉和慾望。相比二戰,一戰確實是一個悲劇的戰爭,它以一個現在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爭端把整個歐洲拖入戰火,毀滅了一代人,終結了歐洲的古典文明。這本書的語言和組織結構都很好,貼近了每個痛苦的人,值得一讀。


《亞洲的決裂:1909年前遠東的興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9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亞洲的決裂:1909年前遠東的興衰》


嚴泉 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

20世紀之交的大國興衰,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與傳統的歐洲中心觀不同的是,美國著名新聞記者湯姆斯.F.密勒在20世紀初就開始研究亞洲的新興大國崛起現象,《亞洲的決裂:1909年前遠東的興衰》一書就是其代表作。作為百年前的一本研究遠東國際關係的時政性著作,雖然書中將日本、中國、朝鮮與菲律賓等遠東國家均作為觀察對象,但是就全書的篇幅與重點而言,日本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亞洲國家。該書最大的價值就是對明治日本大國崛起進程的生動描述與冷靜評價,“日本是當前遠東問題中最強勢的不安定因素,這使得日本當下的舉動和局勢都變得引人注目、影響深遠,我們全面考察遠東事務時,必須對日本加以重點關注。”本書特別指出日本突破了西方國家自由貿易的商業標準與底線,包括侵犯商標版權的知識產權違法行為。日本政府通過徵收關稅的手段打擊外國商品,從而達到維護本國國內市場的目的,這是一種保護性關稅制度,從而在整個遠東地區建立商業霸權。如果說國家主導的重商主義是明治日本大國崛起的經濟基礎,那麼以中國和遠東地區為目標的對外擴張,便是日本作為新興大國的突出表現了。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黑暗大陸:20世紀的歐洲》


《黑暗大陸:20世紀的歐洲》

中信出版社,2016年


嚴泉 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


與當代學界關注20世紀後半期第三波民主化現象不同的是,英國曆史學家馬克.馬佐爾(Mark Mazowe)的《黑暗大陸:20世紀的歐洲》一書對一戰後歐洲國家民主化挫敗非常關注,藉以說明20世紀歐洲政治文明與現代化的艱難歷程。1922年,墨索里尼率先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權,宣佈終結議會民主體制。保皇黨人里維拉將軍在西班牙掌權,開始軍人專制統治,其鄰國葡萄牙共和國也很快出現經濟學者薩拉查教授的獨裁統治。波蘭在1926年迅速脫離了議會制政府,進而經歷了一段極度通貨膨脹和政治混亂時期。在阿爾巴尼亞,1928年索古國王實行獨裁。在南斯拉夫,亞歷山大國王1929年宣佈個人獨攬大權。巴爾幹地區的君主國,此時幾乎都建立了君主專制制度。有統計表明,一戰實行代議制的28個歐洲國家,到1925年,其中8個已經實行獨裁統治。到1933年,又有5個國家加入獨裁國家行列。5年後的1938年,歐洲只剩下10個民主國家。在馬佐爾的筆下,歐洲並非民主與自由的發源地,而是各種思想派別、利益集團和極端政治勢力的實驗室與賽馬場。戰爭、革命及意識形態的利益爭奪戰,使歐洲不斷新生及再造,過程往往令人觸目驚心。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與冷戰的洗禮,歐洲走向整合的趨勢,從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幸運,而不是一種必然性。


Churchill and Orwell: The Fight for Freedom

Author:Thomas E. Ricks

Penguin Books,2017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Churchill and Orwell: The Fight for Freedom


鄭力剛 加拿大自然資源部科學家:


這本書剛出版時就從圖書館借來讀,借的還是供老年人讀的大字本。可惜沒讀完就得還回去,因後面排隊的人太多。去年大女兒買了一本作為聖誕禮物送給我,讓我可以慢慢地讀完它。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是邱吉爾,同時也是奧威爾,最輝煌的年代。但如果在三十年代中期,前者在紐約被車撞死而不是撞傷,後者在西班牙的內戰中那顆穿過他喉嚨的子彈稍偏一點,可以肯定地說歷史是會忘記他們的。

此書最讓人感興趣的是關於這兩人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地位和影響的討論。偉大的邱吉爾將永遠是捍衛民主與自由的旗幟。然作者指出,奧威爾對當代的影響也許已超越邱吉爾。奧威爾在世時,他的書的銷售量是以百最多也只是以千來記。這情形在五十年代也沒有什麼改變。然從六十年代初到今日,其《動物莊園》和《1984》保守的銷售量累計已超過五千萬。有批評家在2013年甚至將奧威爾與蒙田,莎士比亞並提為“世紀的智者(Sage of the Century)”。看今日普京及他志同道合的夥伴們的所作所為,讀一讀有關丘吉爾和奧威爾的書,不是有許多令人深思的地方嗎?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Appeasement: Chamberlain, Hitler, Churchill, and the Road to War


Appeasement: Chamberlain, Hitler, Churchill, and the Road to War

Author:Tim Bouverie

Tim Duggan Books,2019


鄭力剛 加拿大自然資源部科學家:


“又是一本關於丘吉爾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書!”當我告知我的朋友理查我想看的書時,他不由得感嘆地說。是的,2019年對我這樣沉湎於那段歷史和人物的讀者實在是一個好年。好評如潮的書這是一本,另一本還沒來得及讀的是希特勒的傳記(Hitler, A Biography by Peter Longerich)。

Tim Bouverie, 這位牛津大學歷史系的畢業生,在繁忙的電視記者工作之外,閱讀了大量的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英國及其它國家的歷史文獻,出版物,以及私人日記和信件,寫出了這本全面的,深刻的,敘述性的關於英國是如何一步一步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著作。讓人十分佩服的是作者選題的眼光和勇氣:這是作者的第一本書!我相信作者“獨上高樓”讀完了關於此課題汗牛充棟的書後,在“燈火闌珊處”找到了一些給他新的啟發的資料,於是窮“為伊消得人憔悴”之力非常信服地向讀者展現了慕尼黑會談和決策背後的“大氣候”。“到底是牛津生!”


《凱南日記——用一百年和美國告別》

編者:弗蘭克·科斯蒂廖拉

中信出版社,2016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凱南日記——用一百年和美國告別》


唐大傑 賽意企業研究所研究部主任:


關於冷戰的研究很多,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美國決策者是怎麼想的,他們為什麼選擇了冷戰而不是與蘇俄合作共處或者直接“熱戰”(第三次世界大戰)?冷戰是在東西方兩大力量交織下的一個國家戰略選擇,由美國人主導,以蘇俄失敗告終。


瞭解冷戰,面對冷戰,要從認識冷戰之父喬治.凱南開始。


1945年,當蘇聯人民在歡慶二戰結束,時任美國駐莫斯科代辦的他卻說:“人們都在歡呼雀躍,他們以為戰爭結束了,其實戰爭才剛剛開始。”1946年2月22日,美國駐蘇聯代辦喬治·凱南向國務院發回一份8000字的電報,這封著名的長電報通過分析俄羅斯人的民族性,蘇聯的民族、社會與經濟、政治的情況和特徵,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馬克思主義為何首先在蘇聯大獲成功等深層問題,來解讀和判斷蘇聯對外政策的邏輯,進而提出美國應採取的對蘇政策方針。凱南提出了應對克里姆林宮的基本原則:雖然蘇聯人民和平而友好,可是俄羅斯民族主義在缺乏安全感的心理驅使下,需要通過樹立一個外部敵人來證明其集權制度的合理性,由於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的諸多原因,蘇聯必然選擇消滅資本主義和與美國對峙的政策的立場。正確的美國對蘇政策應該是:面對蘇聯政府,既不能妥協,也不必訴諸武力,放棄繼續在國際事務上與蘇聯合作的天真幻想,通過媒體教育美國民眾瞭解蘇聯的真相、防止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擴散,致力解決美國國內問題不讓蘇聯有可趁之機;援助歐洲各國戰後重建,培養歐洲的反蘇陣營以達到遏制蘇聯的目的;他還精準地預見到社會主義陣營必將分化。簡言之就是,採取“遏制”政策促使蘇聯政權衰弱並走向最後崩潰。“遏制”成為“冷戰”的核心詞彙,也是20世紀國際關係和冷戰史時期最重要的詞彙之一。


美國總統顧問威廉.邦迪認為,凱南在思想上經常“比一般人超前二三十年”。除了主導了冷戰策略,作為國務院政策規劃室的首席專家,凱南參與制定了馬歇爾計劃、日本重建計劃,以及對蔣介石國民政府的限制援助政策,並在南斯拉夫與蘇聯決裂後與其領導人鐵托接觸,這些業績為他贏得了“美國全球政策規劃者”的美譽。


凱南的日記並不是完整的工作、生活記錄。他恪守外交官的謹慎作風,從不在日記中記錄涉密信息,而且,在他事業高峰階段很少寫日記(1946-1948),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想寫日記,心情好的時候就不想寫。”


在日記中,凱南是個憂鬱的人,心中常有一種孤寂的苦痛。同事評價說,在他“虛榮自負”的同時也“一直心緒焦慮”。凱南的兒子克里斯托弗回憶道,父親的“感情生活深沉而不外露,很刻板,很壓抑,很多話他都沒有說出來”。


1950年朝鮮戰爭期間,他的日記內容非常豐富,談到了美蘇關係的核心位置,中國大陸、臺灣的國民黨軍隊、以及整個東亞戰略。其中對中國的看法最吸引我,摘錄一段日記分享一下:


7月28日


在上午的整個討論中,我發現自己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只有我一個人反對同事們的觀點。爭論的焦點主要是美國政府是否該承認中國共產黨政府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如果我們還希望繼續堅持聯合國的原則,包括它是一個全球性組織而不是某一個國家的組織,它最終能夠通過除戰爭之外的各種手段調解東西方之間的關係,它能積極發揮作用而不是坐視不管,那麼我能夠理解,從美國利益的角度出發,我們沒有必要反對中國共產黨在聯合國擁有一席之地。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uthor:Robert Service

PublicAffairs,2015


田少穎 冷戰史學者: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羅伯特·謝偉思(Robert Service)於2015年出版了《冷戰的終結,1985-1991》一書,詳述美蘇兩國關係演進及冷戰終結過程。謝偉思利用了美國胡佛研究所、牛津大學所藏冷戰史檔案,新解密的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檔案,美國國防部關於核裁軍和歐洲常規裁軍的檔案,里根總統圖書館,老布什總統圖書館檔案,美國國安會檔案,舒爾茨國務卿檔案,美國中情局檔案,英國駐蘇聯大使個人檔案,蘇聯副外長阿達米辛個人檔案等,使該書材料極為豐富,新論迭出。謝偉思本身是研究蘇俄和蘇聯歷史專家,著有列寧、斯大林、托洛茨基等人大部頭傳記,在進入冷戰研究領域後,他和冷戰史學者進行了多次討論,對西方軍事思想、華約集團歷史、歐洲安全問題史、俄歐關係進行了廣泛研究。謝偉思對里根和戈爾巴喬夫反核武器思想的歷史性匯合,及其開啟的美蘇歷史性和解進程進行了細密敘述和分析,對美蘇領導人觀念演變及其對兩國外交政策演變的影響,對美蘇、美歐、俄歐關係的轉變都進行了深入分析。謝偉思的研究揭示了蘇聯內部對於和西歐進行經濟技術合作、獲取貸款的渴望,以及蘇聯政界很早就研究通過從東歐撤軍來推動內外政策改革能夠真正啟動。更重要的是,謝偉思充分利用蘇方檔案,復現了戈爾巴喬夫不斷對西方讓步,尤其是在德國統一過程中對西方的讓步,在蘇聯內部逐漸激起反對情緒和力量的情境,這對中國讀者理解蘇聯解體進程有很大參考價值。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uthor: Alexander von Plato

Palgrave Macmillan,2015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田少穎 冷戰史學者:

德國學者亞歷山大·馮·柏拉圖(Alexander Von Plato)的《冷戰終結?布什、科爾、戈爾巴喬夫及德國統一》一書的英譯本於2015年出版,作者得到戈爾巴喬夫外交顧問切爾尼亞耶夫所藏蘇方檔案,掌握了德國統一過程中戈爾巴喬夫對美國、西德、法國、東德領導人的會談記錄,並且把這些蘇方記錄與其它國家記錄進行了詳細比較,證明在柏林牆倒塌之後,戈爾巴喬夫等以沉默加以應對,而不是儘快提出建設全歐集體安全體系作為對兩德統一的要價,耽誤了寶貴的兩個月時間。此後,當美國和西德已經設計好了“二加四”談判框架並前來推銷的時候,戈爾巴喬夫召開非正式會議,確定的對德國統一策略是要求新德國中立化,這一方案來自於1950年代斯大林時期的對德政策,早已無法適應新的蘇德關係、美蘇關係。在1990年7月的高加索會談中,戈爾巴喬夫也按照其只顧大略,不顧細節,不肯艱苦談判的習慣,接受了北約框架東擴到原東德。結合近年烏克蘭危機導致的美俄、歐俄爭執,作者認為冷戰未必真正終結了,留下的問題太多,尤其是給蘇聯後繼各國留下了太多衝突的根源,造成俄羅斯和西方新的對立,還可能導致新冷戰的發生。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檔案:一部個人史》


《檔案:一部個人史》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李紅升 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員:

與其說這是一本個人史,不如說是冷戰史和後冷戰史的一個縮影。當作者穿行於東西方鐵幕兩邊時,幽靈般的“斯塔西”正通過由近三十萬僱員和“線民”構成的天羅地網,將作者的言行和舉動轉變成“斯塔西”的秘密檔案。柏林牆轟然倒塌後,作者得以目睹自己的數百頁檔案,尋訪“斯塔西”的僱員和“線民”,並在此過程中發現人類本性中的暗黑一面:當面對過往的罪行時,人們本能的選擇不是認罪和懺悔,而是遺忘和開脫。由此,作者在“修訂後記”中提出了一個迫在眉睫,也最具挑戰的問題:處在互聯網、智能手機、電子探頭、人工智能和區塊鏈這樣一個新技術大爆發的時代,“斯塔西”將會如何的與時俱進?人們又該如何面對這樣一個武裝到牙齒的怪獸?


- 史學理論 -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公眾史學研究入門》


《公眾史學研究入門》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孟鍾捷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北京大學出版社的“歷史學研究入門叢書”向來值得學界同仁的關注。在各方向上的資深研究者以簡明扼要的方式,方便後學者最快熟悉學術前沿、掌握核心概念、瞭解主要學人、洞悉常見爭議。可以說,這套叢書搭建起一座通往克利奧殿堂的直通橋樑。


2019年,浙江大學歷史學系李娜教授的《公眾史學研究入門》問世。與此前入門叢書不同,這本著作的主題直指目前仍處熱議之中的“公眾史學”。什麼是“公眾史學”?它是否能夠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它的研究方法具有獨特性嗎?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依然未能獲得學界的共識。在此情況下,以此為題來提供一份學術性的指南,無疑是一種挑戰。


儘管如此,李娜教授仍然義無反顧地投身其中。這一方面是與她作為首位在美國獲得公眾史學博士的身份密不可分,以至於她時刻擁有著一種自覺意識來推動公眾史學作為新興研究方向而落地;另一方面,她所在的浙江大學公眾史學研究中心在陳新教授多年推動下,堅持不懈地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一步步地夯實公眾史學的研究理路。


如此的熱情、專業和經驗彙集起來,使得《公眾史學研究入門》擁有著一些引人關注的特點:首先,作者把公眾史學置於歷史產品的生產、傳播、教育與反思的閉環中加以討論,增進了人們對歷史書寫方式及其影響路徑的認識。其次,作者尊重各種文化氛圍下公眾史學發展模式的同一性與異質性,從中探討中國公眾史學的目標與手段。最後,作者把個人思索與近年來學界多次討論的成果結合起來,既尊重他人研究成果,也有目的地推進了相關討論,提升了學科研究的品質。


當然,作為一門正在發展中的研究方向,“公眾史學”並不會由於這本入門著作的出現而停止繼續向前探索理論與方法的動力。從李娜教授在附錄“推薦閱讀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明顯的英語/美國中心的印痕或非歐美國家經驗的軌跡。相關理論的深入討論(如記憶)或方法革新(如數字史學)等,還未能及時體現在這本著作中。“公眾史學”的實踐導向同樣決定著相關教學內容也理應是“入門”的指南之一。


《書寫民族:一種全球視角》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書寫民族:一種全球視角》


孟鍾捷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這是本人的譯作,但也願意推薦給各位讀者。因為這的確是一本好書!


19世紀以降,民族國家逐漸取代此前存在的各種國家形態(帝國、聯邦或邦聯、部落社會等),成為常見國家類型。在此過程中,自詡為“如實直書”的歷史學家們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他們是否僅僅根據所謂科學的理念來挑選自己的研究對象、尋找相應的史料、建立合理的因果論證結構呢?


以德國曆史學家斯特凡·貝格爾為首的一批歷史學家經過一系列研究後,給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在這項題為“以全球比較視野來觀察民族歷史編纂學”的歐盟項目中,貝格爾教授與其同仁們出版了10本論文集,該書是其中之一。


該書不僅抽絲剝繭式地從縱向梳理了歐洲各國曆史書寫者在19世紀民族主義運動興起後投身於民族歷史書寫浪潮中的原因和方法,而且還有意識地提供了橫向比較同時代歷史書寫者的共識與行動,凸顯了全球比較的意識。它涉及六大洲,覆蓋美國、加拿大、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澳大利亞、中國、日本、韓國、印度、阿拉伯國家、塞內加爾等數國,提到將近一百位歷史學家。


令人感興趣的是貝格爾教授在導論中所言,民族歷史書寫既擁有著“自由與解放的潛力”,得以被人們用來反殖民主義,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導致了“一種激進性的他者化政治產生”,從而引發大屠殺、暴力和戰爭。這種對於“雅努斯面容”的清醒描述,為今天的歷史學家不斷自我反思指出了一條明路。特別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歷史書寫如何與全球視野結合,或是我們最具挑戰也最具未來的前進目標。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歷史理性批判論集》


《歷史理性批判論集》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


孟彥弘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研究員:


對歷史系的學生來說,哲學意義上的史學理論往往是大而無當的——比如,歷史能不能認識,就哲學而言,可以深入探討;對歷史研究者來說,無論哲學意義上是能認識還是不能認識,我們都得去認識;倘若很早就陷入其中,往往會流於疏泛,除非以研究理論為專業。但是,倘若一頭扎進史料中,從來沒有意識到史學理論對具體史學問題的研究的重要性,那也是不可取的。可惜這個簡單的道理,我是到了臨近退休才明白。今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認真拜讀了何兆武老先生的《歷史理性批判論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書中所收的系列論文,是不是可以完整地勾勒出西方史學理論或歷史哲學的發展線索,我不知道;就我的閱讀而言,有一種掙脫開具體史料,適意地長舒口氣的感覺。何先生對西方哲學史修養之好、翻譯水平之高,不勞我這外行饒舌——一位讀中哲史的研究生,後來赴美留學,一次返國閒聊,他說讀羅素《西方哲學史》英文版,有些地方怎麼也讀不懂,拿出何譯本一對照,豁然開朗。讀過這本論集,再讀法國年鑑學派代表人物馬克·布洛赫《歷史學家的技藝》(張和聲、程鬱譯,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2),就可以明白哲學家與歷史學家在“史學理論”方面的差異了。對學習歷史的人來說,二者都不可少。


《作為方法的中國》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作為方法的中國》


向維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本書是溝口集中探討方法論的著作,作者深入透闢地反省了日本中國學研究中的西方/歐洲中心論的問題,提出了“以中國為方法,以世界為目的”的主張。儘管在閱讀本書之前我自認對他處理的這一問題還算素有高度警惕,但溝口反思批判的深度和力度還是極大地震撼了我,大大拓展和深化了我對該問題的理解。儘管作者本來是寫給日本同行看的,但我相信我們作為中國讀者,從中可以得到的教益一點都不會比該書本來針對的讀者們獲得的要少,相反可能更多更豐富。此外,作者在“後記”中對於人類未來普遍命運的憂愁幽思和對於中國文明的殷殷希冀,也十分令人動容。


- 思想、文化史 -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思想史基本問題》


《思想史基本問題》

東方出版社,2019年


丁建峰 中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汪丁丁先生所著《思想史基本問題》,是一本濃縮了思想史主要議題,並以極為精粹的方式加以表達的一本小冊子,上下古今,旁徵博引,在人類思想的廣闊長河中航行,穿越思想上的重重密林,並指向未來的人類社會。這本書也總結了數十年的閱讀與思考,所謂“思想史基本問題”是:作為“局部”的個體研究者如何理解作為“整全”的思想史?任何人都不能把握無限,但人類的思想卻在“無止境地超越自身的有限性”,這也就是作者理解的生命力或創造衝動。汪丁丁認為,區分於未來的人工智能,人類最重要的優勢,就是直覺思維,直覺是生物演化過程中湧現出的“意識”,而“意識”是高於人腦的,腦不過是“意識”(榮格所說的深層意識)的接收體。如榮格所說,物質生活只是廣大無垠、甚深微妙、歷久彌新的精神生活的投影,於是,汪丁丁先生和梁漱溟先生一樣,認為宇宙是有生命的,那些富於深思的生命個體,以其沉潛往復之思,交融互通之感,心心相通,真理因得以發揚不絕,思想乃得以燈燈相傳。於是,人們因真理和思想而得以自由,如作者所說,“自由,是一個整體性質而不是個體性質。”


《斷裂的時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

中信出版社,2014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斷裂的時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


樊星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


此書的作者有“左派史家大師”之稱,所著“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和《極端的年代》)都有中文譯本,氣象壯闊,富有智慧。此書的副標題是“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由作者最後的一些演講、評論彙編而成,都聚焦於一位思想家對於“一個失去了方向的歷史時代”、“茫然無措的時代”的觀察與思考,也啟人追問:在多元思想的碰撞中,現代社會如何失去了共識?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裡,當代人的斷裂感、碎片感為什麼空前強烈?當宗教世俗化、女性解放、“高等文化”陷入窘境等等問題衝擊著傳統價值觀與社會生活時,當文化與政治、市場、道德的博弈催生出新的產業、新的藝術、新的禁忌,“藝術家奔通俗”也成為新的浪潮時,連博學、睿智的作者也發出了無盡的困惑與嘆息。這很容易使人想到西方文化界關於“哲學的終結”、“文學的終結”、“藝術的終結”、“歷史的終結”……種種的雜語喧譁,也是許多文化人的共同憂患。另一方面,一切都轉瞬即逝的當今文化,是否也蘊含了新的希望?是這本書留給讀者的一個問題。關注當今社會的鉅變中產生的新問題、新動向,研究當代史(從政治史、社會史到文化思潮史)的瞬息萬變、光怪陸離,此書中的豐富洞見值得借鑑。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名山:作為思想史的早期中國博物館史》


《名山:作為思想史的早期中國博物館史》

科學出版社,2016年


萬昌華 山東泰山學院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何為社會之思想?從社會學上來說,就是人類在社會生產和實踐中生成的關於社會生活的觀念或構想。徐堅教授此書由博物館史入手,研究以博物館為代表的社會機構之演進史,進而探求當時整體社會思想史。書中首先以“權輿”論,敘述博物館觀念和實踐在中國的萌發;然後以博物館由“帝國”到“中央”的化私為公之轉變來表達近代社會思想之轉型。在構成關係上,徐堅教授認為博物館在近代的古物保護、都市建設、國民教育、遺物考古、科學研究、大學博物館等歷史中所顯現的意義是構成中國社會之公共思想和博物館史的基礎。自清末以降,“社會”“公共”等語不斷被搬上臺面,以替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權思想。然而“思想”如何被實現才是當時的問題。當以文物為代表的“物”出現所有權的變動時——由私有變為公有,相對應也出現“物”的機構——博物館在所有權方面的變動,而社會公眾之訴求便在“物”權和機構的變化中構建出來。徐堅教授此書所表達的“思想史”,與其說是“物”和博物館在變化中表現出來了社會思想的變動,倒不如說是“物”“博物館”“社會思想”在當時情境下所形成的一系列關係。相比較於對結論的追求,讀者更能在此書中看到“情境主義”“關係”等視角在以博物館為表達的思想史中的解讀。


《啟蒙運動:為什麼依然重要》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啟蒙運動:為什麼依然重要》


陳偉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系副教授:


帕戈登是英國史學家。晚近以來,全球出現了保守的潮流,傳統主義復活,對啟蒙價值的否定,似成時尚。有的學者(如阿多諾、霍克海姆)甚至把啟蒙與極權主義相聯繫,在虛構的辯證法中否定啟蒙,罔顧啟蒙精神與極權主義之本質上的對立。在中國,我們也可以看到公然提倡父權、夫權的學說,公然為壓迫辯護的學說。時代的危機是由人們精神上的錯亂造成的。人類沒有了理想,世界將會怎樣?如果人們認為強權即公理,有的人生來就是要做奴隸、受壓迫,戰爭、殺戮是人類生活中的常態,這個世界離無序便已經不遠了。由此,正視啟蒙運動的成就,在這個時代仍然十分重要。啟蒙運動提倡理性的自立,提倡個體的解放,他們樂觀地憧憬著一個“除個人理性之外沒有任何主人的社會”,它反對獨斷,強權,欺凌,反對迷信、愚昧和瘋狂,它是西方現代文明興起的標誌,其世界主義精神,迄今仍令人感動。帕戈登基於思想史的敘述,闡發了啟蒙的主要理念,並揭示了啟蒙之於當下的意義,實有撥亂反正之功。啟蒙為什麼依然重要?讀者不妨到書中自行尋找。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全球史篇)

《20世紀思想史:從弗洛伊德到互聯網》


《20世紀思想史:從弗洛伊德到互聯網》

譯林出版社,2019年


徐來 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我們無疑正處於實證的時代,科學正取代藝術、人文和宗教,成為最主要的知識形態。”在這樣的基礎上,二十世紀為何如此與眾不同?除了戰爭和政治我們還有什麼?什麼才是我們面向未來的希望?英國思想史學者彼得.沃森思想史系列的下部,2019年迎來了高質量的中譯本。續接《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的線索,沃森用平易近人的筆觸,一攬上個世紀所有思想的歷史,對以上問題作出思想層面的回應。與通常通過羅列重要思想家及其著作的傳統思想史不同,該書依據思想生長的歷史脈絡,將二十世紀所有影響人類心靈的重大發現及成就以穿針引線的方式構成恢宏的智識地圖;百科全書式的梳理,讀來不但沒有枯燥乏味之嫌,而是充滿豐滿鮮活的時代動感:當我們撥雲見日般回首上個世紀,會發現二十世紀全人類在奴役、對峙、戰爭和解放的裹挾中曲折前進、求同存異的過程中,其背後都是思想理論的隱現、推動、驗證和昇華。現實影響思想,思想也影響著現實,正是隻有在政治、哲學、法律,尤其是道德哲學以及人文學科領域提出舉足輕重的新思想,我們才能說這個國家在現代世界中成為一個真正重要的角色。換言之,思想,才是人類面向未來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