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世界各地的優秀文化思想有些誕生於公元前?

良語悅讀


我認為誕生於公園前的優秀思想文化,反而更加證明其營養之豐富、品質之高。而出現這樣的原因,在我看來是因為包含了幾個因素:

1、因為這些思想的開拓者可以稱作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在公元前,普通民眾很難受到良好的教育,能總結出優秀的思想文化並且傳承千年的人,必定不是普通人。

3、“歷史文化”這一詞彙包含的不僅僅是對於以往優秀經驗的借鑑,還是根植於民族血脈的傳承。

一、首先,我們先來淺析“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究竟有多大的意義。先給一個假設,像去年年底大火的古裝科幻劇《慶餘年》的背景設定。男主的母親在那個時代是被譽為“仙女”、“救世主”的存在,她從天門走出來後用她在科技發達的現代所學知識,在那個還發展在封建帝國時期,任何的舉措都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哪怕是肥皂,都是被譽為天上帶來的。在這個時代,她就是“第一個做出這樣事情的人”,以後只要這段文化不被湮滅,她的故事將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當然,我並非在論證誕生於公元前的優秀思想,是小說作品中的設定那樣,是穿越而來的人帶來的思想。而是在論證,這些人的思想在當時即便不是第一個提出的,也是這類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身份在當時是開創者。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對當時時代背景的模糊,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提出這個優秀思想的人,就是“第一人”,在後世的任何思想,也都可能是這類思想的延伸。

二、而之所以能提出這類思想,往往是在良好的環境下,或者是能夠集中相當資源的人。

放眼看西方的賢者先聖,已最負盛名的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為例。亞里士多德出生於一個宮廷御醫的家庭,是典型的奴隸主階級中的中產階級。柏拉圖出生於一個較為富裕的奴隸主貴族家庭。家庭環境的優渥,讓他們能夠擁有當時時代的大部分優秀資源。而能夠集中資源的人,往往更易於做出偉大作品,提出偉大思想。

當然,這也不是為了證明能夠寫下優秀思想文化作品的人,家庭環境必須優秀。畢竟柏拉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的師公,是蘇格拉底。而蘇格拉提,出生於平民家庭。

三、而“優秀的歷史文化”,對於我們而言,絕非僅起到經驗借鑑的作用。那還是各個民族傳承的“動脈”,是精神凝聚的核心。

閱覽過《人類簡史》三部曲的讀者們都瞭解,尤瓦爾赫拉利的觀點中認為,出了主觀現實和客觀現實外還存在第三類,名為“互為主題現實”,現代人類之所以聚集,世界、國家、政體之所以出現,都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所捆綁在一起的。而世界各地的優秀思想,尤其是誕生於公元前的那些優秀思想,更能為這個“故事”賦予靈魂,擁有絕佳的意義。

綜上所述,世界各地的優秀思想能夠從公元前傳承至今,必備其開創性的品質,得以永垂不朽的真理意義。而以誕生於公元前的優秀思想作為實際行動的指導方針,既能擴大號召,也有利於推動行動向正確的方向發展。這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一個良性循環。

希望我的理解能夠幫助到大家,謝謝。


三天兩狗


確實是這樣,世界各地的優秀文化都誕生在公元前。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間,在世界的東方和西方同時出現了文化大爆發現象,被稱作歷史軸心期。在這個時期,東方和西方同時誕生了著名等文化人物。公元前551年,中國誕生了孔子,開創了中國文化的新紀元。公元前624年釋迦摩尼誕生,佛教興起。公元前4年,耶穌誕生。聽聽這些名字,我們就知道在這個時期產生了一些什麼文化現象。這些人物對於世界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人類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本身的認識,當人類擺脫矇昧的時候,在這個時期達到了一個巔峰。2000多年來,無論自然科學發展到了什麼程度,然而人類對社會,對自然和人類本身的認識,幾乎沒有突破。文明的發展,提高了自然科學的發展,思想的認識卻不能有突破,科學家越來越多,思想家卻越來越少。所謂科學的盡頭是神學,也許是提醒我們,步子邁得太快的時候,靈魂也許會跟不上的。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史學的經典,讓我們用前人的經驗來透視當今的紛紜,以選擇自己的人生座標;學習文學的經典,讓我們用前人的審美來捕捉當今的生機,以享受自己的人生樂趣;學習哲學的經典,讓我們用前人的智慧來詮釋當今的信仰,以培養自己的人生操守。







去影


用一句話能簡單的概括:萬事開頭難,開頭萬事傳。

這個可以分幾個方便簡單的分析

第一:“大道至簡”的發現在於時間長河中的先發優勢

人類對天地自然和自身存在的不斷思考自古以來就沒有中斷過,宇宙萬物自誕生以來的運轉規律一直就存在,也就是說萬事萬物存在的規律自古以來的變化並不大,而這些規律和變化幾乎可以說是亙古不變的大道,一旦被人類思考發現並總結就是無法再反駁的真理,而發現這些真理和規律的人往往成為文明歷史中的聖哲先賢般的存在。

因為他們佔據了時間長河的上游,擁有不可更改的歲月先至優勢,他們發現了這些規律並總結成為人類文明歷史的思想組成,因為這些規律的真理性,後世很難打破這種時間上的後至缺陷。

比如,第一個人發現1+1=1,那麼他就是這個認知規律的先知,即使後來有無數獨自發現這個規律的人出現,其在文明史上的地位也無法企及第一個發現者,後人只能在新的規律中有更大的發現才有可能達到先賢的地位。

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那些容易發現的至簡大道被先賢們不斷佔據發現權,而後人在文明史上的地位達到先賢地位的難度會隨著歲月的流逝以幾何倍數的難度增加。

簡單的理解就是發現1+1=2這個規律的人很容易就成為歷史先哲,而後人可能要重新發現另外一種更難的規律才有可能達到他的地位,比如1X1=1,這種難度比加法明顯的高很多,至於再以後可能只有發現E=mc2這種難度的規律才有可能達到歷史聖哲的地位高度。你看是不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越往後成為聖賢的難度越大?

第二:人類文明進化的相近性和互通性

之所以世界各地的優秀文化思想大多誕生於公元前,那是因為整個世界的人類進化步伐是相近的,特別是東西方文明在歷史進程中的變革和進化在時間軸上相差並不遠。

而在公元前幾百年的密集時間段內,東西方文明同時湧現出了歷史上奠定文明基石的先賢聖哲,這是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顯現。

而之所以這段時期誕生如此之多的優秀思想,其主要原因就是這段時期發現的道理是今後幾千年都無法改變的大道至理,也就是說這些先賢們率先發現了天地萬物的固有規律,或者相近或者想通,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發現的這些規律後世很難再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因為這些思想本身就是自然萬物的固有規律,本來就是真理,打破的難度係數無限大。

可以說東西方文明在公元前的這段時間是開化奠基的時代,而站在文明史歲月潮頭的人必定會成為聖賢被後世所仰望。

沒辦法,誰讓這些人站在了歷史的前端。

一切規律的發現和總結在開始總是最艱難的,即使1+1=2在後世看來很簡單的道理,在最早的時代也是需要不斷的思考和總結才能最後得出結論,也就是說萬事開頭難,一旦規律開始總結並應用,後世就可以依照這些規律去再發現和探索,這種難度比開頭要簡單的多。


波瀾碎風寒


由簡單看複雜,思想也適用。。公元前的人類由於物質睏乏,對於物質的追求非常迫切但是生產力極低。在這個時候那些還沒被物質財富誘惑的先哲通過敏銳的觀察自然狀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對世界的看法。只有 心裡澄淨才能發現奧秘,懂得自然法則。這就是大愛至簡的道理。也是優秀文化思想在公元前形成的原因


清水拾貝


公元,是記錄時間的一種方式。

公元前,也是後人人為的給那個歷史階段進行的一個劃分,對於生活在那個時間段的人來說,他們的精神世界應該和我們變化不是很大,人類發展史6000年,科技是最近幾百年爆發式增長的,但人文思想方面,我們卻還是很多取法古人。

天地混沌,我們也不知道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但人自有了意識,有了語言和文字,就把最初對這個世界的思考記錄了下來,這就形成了最初有據可考的文學作品。在中國比如《詩經》、《周易》,歐洲比如《荷馬史詩》。

不管我們走的多遠,科技發展的多麼日新月異,我們人類總想知道自己的來處,這就要走到最初的文學作品中去,走到最開始對世界發出思考的那些文化思想中去。


菩提小奴


因為總結需要時間,古人生產力低下,有大把時光來思考“我是誰”,而後來的人發現時間就是金錢後,時間就變得寶貴,爭分奪秒的用來政治爭權奪利,貪婪斂財,滿足娛樂慾望,發明和體驗新事物的刺激…而靜下來認真思考的人越來越少…


張老師說知識


因為歷史足跡,一直是發現而不是創造。

比如你去登山,到山頂的路很多條,但也就那麼就那麼幾條。把優秀的思想比喻成好走的路,前人比我們早去探索,他們能發現幾條好路並不稀奇。

若還不理解,也可以說科技,很多人喜歡拿仿製說事,但是科學技術是通用的,前人發現並使用了,後人要使用必然也是相同的,無關乎好壞,只不過是誰發現得早誰發現得晚,路線都是一樣的。


邏輯世界觀


古代白天沒有什麼好玩兒的,那就琢磨自然所見。

晚上睡不著覺沒什麼可看的,那就觀摩星象變遷。


走過來I走過去


骨古人的思想最是純粹,搞學問就是一門心的搞,所以那些都是他們的心血有些人窮極一生去做學問,現在這種潛心的人很少


斜槓青年愛讀書


因為公元前的人不用電腦善用人腦,所以公元前湧現出大批優秀思想家,有了優秀思想家,自然就有了優秀文化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