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轍》中,如果你是鄰居你會怎麼勸說那個農夫?

用戶5218578547003


悟空好,題主好。

我是聿遠。文化領域創作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題主問:南轅北轍中,你是鄰居你會怎麼勸說那個農夫?

怎麼勸,是個問題?

如果我的鄰居南轅北轍不聽人勸。我每天看他要去吃飯的時候,一把抓住他往門外拖說帶你去看戲。他說:我要吃飯去。我說:我力氣大。他說:你力氣越大我越吃不到飯啊。我告訴他:我時間很多。他哭了:你的時間越多我餓的時間越多啊。我笑了:離演戲的地方還有三十里,快走。

當然是個笑話。可南轅北轍不也是個笑話嗎?這樣的教訓也許有用。

關於勸說的方法

世界上真有思想頑固,腦洞僵化,固執己見,不聽人勸的笨蛋。數量還不少。

從古至今,多少謀士,軍師,師爺用盡了勸說之技能。整理出來大致有幾種,諷諫,勸諫,直諫,比,興……等。

晏子春秋集釋:“凌本上方識語云:「武帝時有殺上林鹿者,下有司殺之,東方朔在旁曰:『是固當死者三:使陛下以鹿殺人,一當死;天下聞陛下重鹿殺人,二當死;匈奴有急,以鹿觸之,三當死。帝默然赦之。

古人諷諫,往往類此。而其它直諫,死諫,勸諫大抵如此,只是語言平和程度及語句組織不同。

而比與興也是常用方法。用誇大其詞,以彼物比此物。先言它物,以它物引出此物常常能有出其不意效果。

設喻說理,以小見大,委婉含蓄 。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這個是比較典型的比興手法。

當然以上是對於君王的勸說。也大多愛聽不聽的。對於我的鄰居是一定無用的。

換一個角度想問題

我想既然語言勸說他理解不了。可能他的空間思維能力不夠。那麼用直觀的實物來比較可能會有效果。

做一個沙盤,南楚北魏。拿個樹枝做馬車。實際走給他看。讓他自己看望北走的實際效果。應該會理解明白方向的錯誤造成的後果。應該不會再強調馬好,馬伕好,盤纏多的三字經理由了。

如果再不理解,還是強調那個三字經。那麼也只能讓他走了。好在地球上圓的,繞地球一圈,好歹還是會到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他的三字經,馬好,錢多,馬車伕好還真的是有道理。

朋友你說呢?

希望回答對於題主有幫助。


聿遠


在戰國時期流傳著一個故事,有個人去楚國,他卻背道而行,所以才有了南轅北轍這個典故!

如果我遇到他會告訴他說:楚國在南方,如果你以為你的馬跑的快,帶的路費多,你的車伕技術高,只能越走離楚國越遠,到時候路費也花光,不信的話後悔的只有你自己!

如果你覺的地球是圓的,你可以從背面繞到楚國,也許是正確的,可不一定能通過去,因為有山有水有江河,憑你一車一馬一車伕很難實現你這個環球旅遊的夢想,路在你的腳下自己選擇吧!

各位大師友友們你們認為我說的有道理嗎?敬請點評!🙏🙏🙏🙏🙏🙏🙏🙏🌹🌹🌹🌹🌹🌹🌹🌹🌹🌹🌹


書同全集


這個人有點傻,用誇獎的方法去哄他。滿足他的虛榮心。告訴他。繼續向前走的人說明是傻子,窮光蛋。調轉方向往南走的人才是聰明人,才是有錢人。已經有很多人在這裡掉頭回走了。他一聽往南走是聰明人,還是有錢人,心裡美滋滋的。就說“好,掉頭往南走”。

不知道這招管不管用?


王喜全


愚者多半固執,且死要面子,即使錯了也多半不會承認,勸,作用一般不大。


市井半隱


聽者勸,不聽不勸


汝州王國成


喝多了吧?東西南北怎麼還不知道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