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免籤,中國人早就忘了巴西

要不是免籤,中國人早就忘了巴西

2019年剛剛過半,正研究對美、加、日、澳等國開放免籤的巴西,開始研究將免籤的範圍擴大到中國,以求參與瓜分每年數以億計的中國遊客。

不湊巧的是,一場迎接新年的疫情,將國內的旅遊大軍牢牢困在家中。此時,同處地球村的巴西未受疫情波及,這是幸運,也是不幸。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世人對巴西的最深的印象,幾乎都來自張開雙臂的基督像/圖蟲創意

作為南美大國,每年到此的中國遊客僅有五萬人左右。這個金磚國家,以他濃烈奔放的狂歡,充滿技巧快樂的足球令人驚歎。

但無論是由於低效的政治管理,落後的基礎建設所帶來的欠佳旅行體驗,還是與我們山海相隔的文化差距,都讓巴西沒有一個國人不得不去的理由。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巴西擬對華開放免籤/微博截圖

要不是前段時間亞馬孫雨林遭遇火災,世界各地的網友紛紛發起了“為亞馬孫祈福”的呼籲,巴西媒體失聲以及當局的拖延表態,讓眾多網友都失望不已。

巴西正在接受人們的質疑,是否還躺在自己給自己製造的金磚國夢裡不願醒來。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亞馬遜火災/Twitter截圖

2002年,巴西導演梅瑞爾斯推出其處女作《無法無天》。

他以一種旁觀的視角,用極為沉靜或者說殘忍的方式,向我們掀開了一座叫“上帝之城”的巴西貧民窟一隅。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電影《City of God》

鏡頭如一把鋒利的匕首,直指貧民窟中人性的真實。在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面前,鏡頭將一切美好的東西粉碎在觀眾眼前。

一時間,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里約熱內盧這座南美城市的貧民區裡。或者說,《無法無天》就是巴西的縮影:她以熱情、奔放示人,在資源豐富、民族融合繁榮外衣之下,黑暗與醜惡一直在滋生。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里約貧民窟/圖蟲創意

14年後,曾經將鏡頭對準貧民窟中毒品、性、幫派的導演梅瑞爾斯早已名揚四海。這一次,他成為里約奧運會開幕式的導演,繼續用鏡頭記錄著巴西。

只是此時,他成為了為描繪巴西繁榮盛世添磚加瓦的一員。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吉賽爾女神在里約奧運會的一幕

在開幕式上,巴西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多元融合活力四射的國家。表象背後,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正在蔓延,奧運會預算大幅縮水。

相比八年前花費一億美金操辦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此時巴西的投入不足其四分之一。

與之相伴的,巴西民眾對生活貧困但無以改善、經濟凋敝卻斥資足球的行為,早已心生不滿。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巴西足球全球矚目

但無論如何,世界記住了巴西,記住了南美大國領先世界的足球,記住了秀美的旅遊風光,只是現實的真相必將由每一個巴西人來承擔。

那些因為足球桑巴遠道而來的遊人來了又去,生活的殘酷真相與他們毫無關聯。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巴西老人/unsplash

在慢節奏裡享受生活的巴西人

上帝是如此青睞巴西人,拉美最廣闊肥沃的土地歸他們所有,最大的平原被他們佔據,低矮平坦的高原上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

在巴西曾經的首都里約熱內盧,人們習慣這優渥的條件所賦予的慵懶。

甚至以拖延,不守時為禮貌,這樣及時享樂的態度,何嘗不是大自然的眷顧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里約熱內盧全景/unsplash

陽光賦予他們健康的小麥色皮膚,俊美的身材是亞馬遜平原和河流的禮物。他們好像是天生的音樂家和舞者。

你不必去書本中瞭解巴西,只要用耳朵去傾聽他們的音樂,用眼睛看到他們的舞蹈,你就能瞭解這個南美洲最大國家的一切。

在節奏明快,舞步快速的桑巴曲調中,巴西人自如的扭動著腰肢,大方的展示著自己,散發著巴西的魅力,令人心馳神往。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熱情的桑巴

巴西人把桑巴融進了自己的生活,這種美麗的舞蹈成為了他們的信仰。

如果說桑巴是巴西人的信仰,那麼足球就是巴西人的靈魂。巴西會有20多萬個登記在冊的足球隊,會有100多萬足球俱樂部會員。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巴西球服/unsplash

在巴西各地都有足球場,甚至海邊、街道都是人們一展球技的舞臺。

里約有著世界最大的足球場——馬拉卡納球場,它從來不關閉,對踢球的人不收取門票。

足球這種兼具技巧、快樂,帶給巴西人無數自豪和榮耀的藝術,和巴西相互成就。成為給人類的一份饋贈。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2014年FIFA世界盃閉幕典禮/wiki

2009年,巴西作家保羅·柯艾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迄今出版語種最多的圖書,甚至超過了聖經。

該作品作為經典的寓言式小說,一躍成為巴西文壇最閃耀的星。生存的肥沃土地給予巴西人獨特的創造和靈感,巴西的作家們也偏愛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歷史裡、社會中的故事。

這些細膩的筆觸,無不展現著一個個堅強、傳統的巴西人。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巴西顏色/unsplash

巴西文學如此耀眼,然而說起南美文學,絕大多數國人依舊會將馬爾克斯與《百年孤獨》奉為圭臬。

正如年輕人對球王貝利不再如此熟悉,即使稍微年長的人,也只會想起隔壁的馬拉多納和梅西。

事實告訴不斷提醒世人,

或許,巴西從未真正證明自己是一塊成色十足的“金磚”。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巴西金磚國/unsplash

巴西人習慣慢悠悠的生活節奏並樂在其中,卻也因此付出了“慢的代價”。

上世紀80年代,福利國家理念在拉美流行,巴西作為急先鋒率先建立起了高昂的社會福利制度。

社會福利制度支撐起了巴西人悠然自得的生活,足以讓當地人提前享受到接近發達國家的待遇。巴西可能是全球假期最多的國家之一,全年41個帶薪假日,比中國整整多了20天。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巴西遊行/unsplash

以退休金為例,與平均工資相比,巴西人的退休金相當於退休前稅後工資收入的97%,遠高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69%的平均水平,近乎冠絕全球。

此後,當全球範圍內掀起對高福利的反思和檢討時,巴西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當巴西政府開始意識到這一問題,並決意改革時,養老金問題已經如一顆定時炸彈,拆除難度大大增加。

巴西有一句諺語

“全世界的遊客工作、攢錢,不就是為了跑到巴西來享受陽光、沙灘、烤肉嗎?而這類享受都在我們家門口”。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關於里約熱內盧的標誌基督山這裡有個秘密:每天乘坐通往糖麵包山最早的那班小火車,下車以後一路狂奔,你會有大概一分鐘左右的時間與上帝獨處/圖蟲創意

樂於享受的巴西人,與開拓進取的工作精神相去甚遠。

巴西人很會享受生活,這裡的很多商店在週末也是不營業的,週末的巴西人都在酒吧裡跳舞。

當然,這也造就了我們印象中的巴西:盛大的狂歡、熱情的桑巴、獨特的文學、風靡世界的足球。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巴西從不缺乏享受的氛圍/unsplash

在這背後,高福利社會下的懶漢、高昂的社會賦稅、低下的工作效率,以及大多依靠鐵礦、咖啡等最基礎的產品參與世界市場,成為真實巴西的另一面。

在慢節奏的享受中,巴西被貼上了“打醬油式”金磚國家的標籤。

“團結平等”——巴西人的自我麻醉

在這片土地上,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後代,也有土著人的後裔,還有無數黑人以及來自意大利、德國甚至日本的殖民者的後裔。

人們形容民族大熔爐的巴西“是在床上打造成的”。

“在巴西,各種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很富有的黑人、也有很貧困的白人。團結、融和,對足球、狂歡和豆飯的熱愛將所有的巴西人緊密聯結在一起。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大雜燴”的巴西,難有真正的平等/unsplash

作為巴西國菜的豆飯,被賦予種族融合的特殊意義。

“米飯象徵著白人;黑豆代表著非洲人;紅色的辣椒絲說的是土著人;黃色的木薯指的是華人和日本移民;點綴的綠色青菜,無疑就是亞馬遜了。”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巴西國菜豆飯Feijoada/goya

從巴西原住民亞馬遜人,到歐洲侵略者帶來的300萬黑人再包括最終殖民巴西的西班牙人,巴西作為民族融合的典型案例被世人廣為傳頌。

當然,曾經的一項調查,或許能揭示巴西民族融合背後的真相。

人類學家麗麗亞·施瓦茲曾經參與一項有關種族主義的調查。該調查向被調查對象提出了三個問題:你有偏見麼?

96%的受訪者回答說沒有;你認識其他有偏見的人嗎?99%的人回答說認識;描述一下你和此人的關係?通常答案包括朋友、親戚、伴侶。

對於普通的巴西人來說,不存在偏見的自己,卻被滿是偏見的親戚朋友所包圍。“每個巴西人都覺得,自己是種族歧視的海洋中一片種族民主的孤島。”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巴西球員受到種族歧視/微博截圖

1888年,巴西作為美洲最後一個廢除奴隸制的國家,在當年廢除了奴隸制。廢除奴隸制後,巴西政府沒有采取正確的措施過渡,幫助重獲自由的人們,取而代之的是簡單的法律與規定。

即使在巴西國內,平等似乎也是虛有其表。

最終,巴西國民在表面接受了各種族平等這一事實,內在卻選擇忽視甚至將不滿的情緒積壓,把偏見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反饋到社會中。

當今世界,除非洲之外,巴西是黑人最多的國家。

由巴西地理統計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如今的巴西人口中,有53.6%的人口為黑人。然而,在巴西最富有的1%人口中,只有17.2%為黑人。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巴西的黑人多,富有的黑人也多/unsplash

儘管巴西否認歧視的存在,但“不是狗主人卻被要求清狗糞,只因我是黑人”的報道依舊能見諸報端。

國菜豆飯表達了巴西民族平等的良好祝願,但除了米飯,無論是土豆、辣椒還是木薯、青菜,不都只是配菜嗎?事實確實如此。

在巴西,享受快樂的權利屬於富人

在巴西有一句俗語:“有人不是有女傭就是在做女傭”,巨大的貧富差距已經成為巴西亟待解決的難題。

貧民窟在葡萄牙語裡被稱作favela,源自19世紀晚期第一批巴西貧民窟居民。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巴西貧民窟居民/THE GLOBE AND MAIL

這群居民是一群結束戰事的老兵,因為他們在征戰經歷中都到過一個叫favela山的地方,因此他們把這個新開闢在巴西山頭作為簡陋的聚集地,並稱之為favela。

久而久之,favela便成為了貧民窟約定俗成的代名詞。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巴西耶穌的腳下,不僅只有陽光沙灘,也有巨大的貧民窟/圖蟲創意

上帝視角下的里約,左邊淺灰色的一片是羅西尼亞貧民窟,右邊則是加維亞富人區。

位於科科瓦多山與大西洋之間一座陡峭的山峰之上的羅西尼亞,被認為是南美洲最大的單體貧民窟,而這塊貧困聚集之地,與富人區僅一山之隔。

據估計,大約有25萬人生活在這片貧民窟中,他們在其中試圖佔據自己的一席之地,數以千計的小房子鱗次櫛比。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巴西街景/unsplash

2019年9月18日,該地區爆發了嚴重的黑幫火併。

近百人的黑幫分子攜帶衝鋒槍手榴彈展開激烈廝殺。這只是貧富分化的背景下,里約熱內盧治安日益糟糕的縮影。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巴西常見這種動亂新聞/微博截圖

曾有人說,巴西最富的人和歐洲最富的人一樣富,他們隨著黃金的發現而快速崛起。

風頭盛時他們會把衣服拿去巴黎換洗。到現在,巴西的上層精英甚至在上下班時為了規避交通擁堵,選擇私人直升機接送,富人的平均收入能趕超一些歐洲富豪。

像所有太陽下的事情一樣,富人攫取大部分的財富與資源,享受一切安全潔淨與美好,貧者則在為了生計苦苦掙扎甚至走向歧途,飽受髒亂與危險。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貧民窟也是一大特色景/unsplash

巴西一些政治家為了能獲得富人的幫助,對富人予取予求。

導致權力向資本傾斜,而企業家為了獲得高額的利益,去滿足富人群體的需求,生產高端的產品,導致產業結構畸形化,窮人則希望打破桎梏分享社會資源,對不平等發起衝擊。這也讓經濟穩定發展難有空間。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巴西貿易/unsplash

在茨威格的《巴西:未來之國》一書中,一開始對巴西抱有“政局不穩,財政潰敗,行政無序”印象的他,來到巴西之後才發現完全被這片土地的熱情風浪給眩暈了,甚至放言:歐洲是昨日的世界,巴西才是未來之國——

“一個人,剛剛從歐洲的荒謬與狂熱中逃離出來,看到在這裡,社會與個人都能和睦相處、毫無敵意。

起初他以為出現了幻覺,可馬上明白這是上帝的福音。”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巴西依舊是如此魅惑/unsplash

可以預想,免籤之後的巴西,或將迎來國人旅行的大潮。當然,快樂屬於遊人,混亂與貧窮因無法察覺而從未有過。

然而,值得玩味的是,里約熱內盧絕大多數的桑巴舞協會,差不多都在羅西尼亞——這片南美最大的單體貧民窟。

也正是在這座山附近,巴西先人創造了現如今熟知的桑巴旋律。

熱情和智慧,從不因貧瘠而放棄眾人。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巴西的熱烈之美/unsplash

參考文獻:《巴西社交生活的遲到文化》,BBC,Lucy Bryson,2018.08.18《記者來鴻:巴西真是民族和諧的典範?》,BBC,邁爾斯•沃德,2014.06.03《巴西政府研究擬將對部分中國和印度遊客施行免籤》,界面新聞,2019.09.14《巴西日常:不是狗主人卻被要求清狗糞,只因我是黑人?》,The News Lens,Fernanda Canofre,2018.11.04《巴西,成色十足的金磚還是混珠之魚目?》,秦朔朋友圈,2019.04.05《巴西是如何成為種族大熔爐的?》,環球情報員,2019.12.08

你對巴西和巴西人有什麼印象?

陸兆謙

比縣城還髒的紐約,偏偏就是世界魔都

中國人吃頭的暴力美學

拿96°伏特加消毒,你真當自己俄羅斯人

排版 | 蟹老闆

商務合作請添加:Tortoise_Li

請註明九行+合作事宜

其他合作請勾搭老藝術家 chujanfung

要不是免签,中国人早就忘了巴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