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信區:他在荒地上義務種下1500多棵樹苗

廣信區:他在荒地上義務種下1500多棵樹苗

廣信區:他在荒地上義務種下1500多棵樹苗


廣信區:他在荒地上義務種下1500多棵樹苗

花白的頭髮,滿是皺紋的額頭,右眼雖失明,但左眼卻炯炯有神,皮膚黝黑,顴骨凸出但精神奕奕,身著一身洗得發黃的迷彩服,腳穿一雙滿是灰塵的黑色皮靴,樸素幹練。祝志財,廣信區皂頭鎮毛梗村後洋自然村一個“熱心腸”的老人,為村裡義務清理雜草,為村裡義務保潔30多年,用收廢品、鴨毛等攢的錢捐給鄉村建設、捐給受災群眾……三四年前,他又成了村裡的“植綠”能手,在村東頭十多畝荒廢的田地上,共義務栽種了1500多棵樹苗。他說:“後洋是我家,我有責任有義務讓她變美。”

  記者 吳淑蘭 範凱文 攝影報道

  3月11日,天氣晴朗,春日的陽光暖暖地照在大地上。記者來到廣信區皂頭鎮毛梗村後洋自然村已是上午10點半,見到祝志財老人時,他正拿著一把鋤頭和鐵鏟往外走。見我們到來,他將鋤頭和鐵鏟放下,向我們迎了過來。這是一幢二層的樓房,外牆上是灰色的水泥,牆上各種銅牌榮譽證書整齊地釘在一起,在陽光的照射下,煞是耀眼。走進祝志財家裡,客廳也只有幾件簡單的桌凳和一大堆煤球,“平常就我一個人吃飯,燒點煤方便。”祝志財說,“我一個人除了幹農活外,其他的時間都去義務勞動了。這不,我正準備去給樹苗地清理呢。”寒喧了幾句,祝志財扛起了鋤頭拿起了鐵鏟,領著我們往村東頭的樹苗地走去。

  春日的田野,金黃的油菜花開得正豔,一些當季蔬菜正舒展著綠油油的葉子,田地裡偶見幾位忙碌的農民。“他是我們村裡專門做好事的,田間小路的雜草都是他義務清除掉的。真的是不容易。”提到祝志財,78歲的村民祝志必讚不絕口。

  沿著窄窄的田埂走了約摸五六分鐘,一棵棵間距相等、整齊劃一的樹苗映入了眼簾。祝志財脫下了外套,拿起鋤頭,來到一棵已經枯死的樹苗面前,揮起鋤頭,不到兩分鐘就將其挖了出來,然後將洞口挖大挖深,將旁邊的一棵石楠樹苗栽了下去。剷土、下苗、培土、夯實……雖已年過七旬,祝志財幹起活兒來依舊身手麻利,十分鐘後,樹苗便已紮根土壤。雖是早春,植完樹鋤完草,祝志財的額頭上還是冒出了細細的汗珠。

  “這是原村長家的一塊田地,他去世了,子女又在外務工,這塊地一直荒在那裡,雜草叢生,我看了覺得挺可惜的,便買來近1200棵苗木種了下去。”祝志財說,從2018年8月開始,他就一個人來地裡鋤草,風裡來雨裡去,足足花了四個月的時間,才將這十來畝地清理出來。2019年正月,他花了將近2萬元從廣豐買了1200棵苗木如桂花樹、羅漢松,又自己花錢請村民將苗木全部種進了荒地。今年,他又買了一些馬家柚樹苗套種在了地裡。

  這些苗木,就像他的孩子,只要天氣好,祝志財都會去看一看苗木,鋤鋤草鬆鬆土。“平常都還好,就是到了七八月份,草木長得特別快,天再熱也要去鋤草。”夏季的草叢裡,蚊子、蜘蛛等蟲子很多,有時甚至還會潛伏著蛇類,每每幹完活回家,祝志財都要將身上和手仔仔細細洗上幾遍,“要不然,身上會很癢的。”祝志財的臉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其實,種下的苗木,不一定全部能成活,我這次種的1200棵苗就枯死了將近200棵。”祝志財說,過幾天,他準備託人從浙江再買進200棵苗木,重新補種上。“這裡的土地深度只有5公分左右,下面都是沙石,要種活樹是有一定難度的。”村民候緯鍾告訴記者,他很佩服祝志財的勇氣和毅力。

  在這塊滿是新生苗木的田地旁邊,一棵棵綠意蔥蘢的羅漢松正肆意地享受著春日的陽光,這是祝志財三年前種下的。“當時這裡也是一塊荒地,我把它整理出來後,買了300多棵羅漢松樹苗種了下去,如今長勢都不錯。”看到成果的祝志財,眼裡充滿了希望。

  在田地的上方,是一條通往廣信區皂頭鎮的沿江大道,一輛輛小車從這裡快速駛過。多年以後,他們會看到,道路左側的一片荒蕪之地,將變成一片生機盎然、暗香浮動的“綠”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