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裕生:愛,乃成人於自由-自立——由一箇中學生輕生說家教

愛,乃成人於自由-自立

——由一箇中學生輕生說家教

黃裕生:愛,乃成人於自由-自立——由一箇中學生輕生說家教

黃裕生(哲學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德國專業委員會主任)


近日看到一報道,一個初中生因家裡沒能給她配備智能手機而無法上課,吞下大劑量用於治療母親精神疾病的藥物,選擇離開這個世界。這樣的事件在令人噓唏之餘,更應引起人們的反思,尤其所有家長們反思。

她是家裡的老二,後面還有一個弟弟。在這個排行裡,往往是家裡最不受待見的:兩頭優先,中間永遠靠後。有人指責她父親:既然窮就別生那麼多孩子。這看起來有點道理,實則不盡然。因為常識告訴他,越窮的家庭越依賴於多生孩子來改變命運:三個總比兩個更可能翻身。那麼該指責誰呢?把這個問題留給別人去討論吧。

這裡只想提出兩個設想。

首先設想一下:如果學校考慮的不只是多數人的情況,而是把每一個學生都納入視野來關切,並努力與家長一起解決學生面臨的困難,是否就可以避免不幸的發生?但學校顯然沒這麼做。

在我們這個社會里,從個人到集體,從學校到各種共同體,似乎已經習慣於在所有情況下都使用“大多數人原則”,好像“多數人原則”適用於處理所有的事情。因此,在各種情況下,都可以無視少數人的處境與權益,可以拋下個別人,並把這視作理所當然,而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妥,有什麼不當。人們還常常搬出集體、大局以及其他更加高大上的名義來為拋下乃至犧牲少數人辯護。

但是,我要說,在政治哲學裡,“多數人原則”是一條有界限的原則,並非適應於所有場合。對於涉及每個人基本權利與相應利益的事情上,人們不可通過“多數人原則”把一個集體或共同體裡的任何一個人排除掉,一個人都不能被犧牲掉。因為如果一個共同體可以以多數人為名義無視、犧牲某些人或某個人那些與所有人一樣的普遍權利,以及基於這些基本權利之上的相應利益,那麼,這個共同體隨時也一樣可以以所謂集體的名義犧牲任何一個人的普遍權利及相關利益。而這樣的共同體在運作上是一種多數人暴政的共同體,而所有多數人暴政的共同體,本質上都是少數人的私人意志凌駕於普遍意志之上的非法共同體。所以,這裡我特別提示一點,不可法外訴諸多人原則,永遠只能在法內啟用多數人原則。

就這件不幸事件而言,特別值得設想一下:如果她的父親平時能夠與女兒多溝通,多關切她成長過程中的喜怒哀樂,她會因這件事而選擇輕生嗎?

大家可能會說,這個要求太高了,不要說她父親是沒什麼文化的鄉下人,就是很多有文化又富有的城裡人都不會與子女溝通。

情況的確如此!然而,這正是最值得我們所有人認真反思的問題。天底下所有職業都要求從業者學習、做準備,唯獨父母這一至關重要的職業卻從來沒被要求學習和準備。我相信,這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裡犯下的最大疏忽。在我們這片土地上,到了該認真反思如何做父母的時候了。

受傳統倫理觀念的影響,大多數中國父母都非常突出地存在這些首先需要克服的問題:

1.自覺不自覺把自己當絕對權威,從未習慣於平視子女,放下身段與子女建立平等的朋友關係。因此,難以接受子女的質疑與商討要求,不容忍子女的反駁、批評,並不時搬出陳舊的倫理觀念(諸如頂嘴就是不孝、逆子之類的陳腐老套)來維護自己的威嚴。

2.習慣於把自己當施恩者,因此,總帶著頤指氣使的姿態與濃濃的回報渴求。“我把你養這麼大,你應該……”這是中國父母經常掛嘴邊的一句話。人們很少認識到,孩子到這個世界,到這個家庭,不是作為財產來的,不是作為工具來的,而是作為另一個有自己目的、自己價值的個體到來的,父母養育以特殊身份到來的孩子是父母的絕對責任;在孩子面前,父母從來就沒有施恩者的資格。

3.不顧孩子的具體情況,盲目追求成績以及各種優秀,不斷將孩子與所有孩子進行攀比,從來沒有意識到這對孩子的傷害。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都有自己特有的天資,只是未必能被發現與開發。但是,我們的父母很少相信自己的孩子,總是沒完沒了以別人孩子的長處來比配自己孩子的短處,讓自己孩子永遠處在劣勢之中,以為這樣可以敦促孩子全面進步,殊不知這樣做是在一步步戕害自己孩子很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自信心。家教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要把孩子用來與他人競爭,而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自有適合其天性的光明未來。

4.無節制擔心孩子失敗、失誤,以致不容忍孩子犯錯、失誤,不切實際,甚至不合人性地期待孩子不犯錯、不失誤、不跌倒。不明白自己和所有人都生活在無數的失誤與失敗當中,成功的人生不是沒有失敗的人生,只是在關鍵的地方避免了失敗。

5.熱衷於把自己的人生經驗、生活觀念、處事方式當傳家寶傳給孩子,不反省自己的這些東西是否拿得到檯面上,是否完全不合時宜,是否足夠開闊普適。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塑造出一個個很難超越自己父母的後代。

6.以愛的名義,為孩子籌劃未來的人生,固執地以為按自己籌劃的人生,才會是好人生,好像孩子的人生就是租給父母去規劃的一段人生。他們未能明白,每個人只有通過自己籌劃自己的未來才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所有的失敗、碰壁都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不僅極大妨礙父母與子女之間進行順暢的交流,建立溫馨的親子關係,而且也極大妨礙孩子心理世界的健康成長。

真正的愛絕不只是養活孩子的身體,更是打開孩子的心靈,照料孩子的靈魂。真的愛不是強迫孩子,而是帶著忍耐與尊重引導孩子。愛也不是代替孩子,驕縱孩子,而是讓其經歷每個獨立的歷程,每個獨立的環節,並經受為此獨立而要經受的失敗、艱辛。

簡單說,愛就是讓其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也就是一個真正自由-自主的人。每個孩子就是ta自己生活的目的,ta不為任何他人而活著,包括ta的成功、喜悅,以及失敗與痛苦。

2020年3月4日星期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