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秋:心理危機干預要納入疫情防控“頂層設計”

(健康時報武漢前方記者 趙安平、張赫/採訪 劉倩倩/整理)

1月28日深夜直至今天,通過1個平臺、4條熱線電話,趙國秋教授團隊接聽了來自全國各地500多位民眾的諮詢,傾訴裡夾雜著恐懼、哀傷、自責、驚恐、孤獨、無助…… 大疫當前,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名譽理事長、浙江省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組組長趙國秋帶領106位心理專家最早開通了線上心理危機干預援助服務,在電話裡築起了疫情防控的“心理長城”。


面對疫情恐慌,心理危機干預的重點是什麼?

身為知名的心理危機干預專家,趙國秋先後參與過印尼海嘯、汶川地震等多項重大災害後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趙國秋提醒廣大民眾:“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病毒,讓人們承受著來自身體和心靈的巨大壓力。當你發覺自己心理出現問題時,一定要積極尋求來自心理學的專業幫助。”

“與普通的心理諮詢、心理輔導不同。此時的心理危機干預指的是重大突發事件和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導致了精神創傷和心理問題,專業人員對此情況所採取的方法。”正如新冠肺炎,它的心理危機干預面對的是一個群體,相似的背景下人們產生的心理恐慌等情緒帶有普遍性。“我們的目的是希望疫情下的市民情緒能夠逐漸恢復穩定,儘快走出疫情所帶來的創傷。”

什麼樣的人才需要心理危機干預?趙國秋說:“對所有的市民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教育是必須的,沒有人可以例外。對重點的人群,應該要採取結構式的有策略的心理危機干預。”哪些人群被列為重點人群?趙國秋介紹,比如奮戰在一線的醫生、護士、工作人員,參與這次抗疫的社區幹部、下沉幹部、志願者等。再比如接受醫學觀察被隔離的疑似患者,與患者密切接觸的家屬,醫院裡的輕症病人以及重症、危重症患者。“甚至是出院後的危重症患者,他們需要獨自一個人再隔離14天,我相信他比在醫院裡還要難熬,那份焦慮、煩躁和孤獨很不好受。”

生命消逝、親友離世、隔離獨居……洶湧的疫情無疑是人們想掙脫的夢魘。人在經受了大的心理動盪後,如果不能夠及時獲得心理危機的干預,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就有可能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有的甚至嚴重影響到日後的工作、生活、學習。

趙國秋解釋,首先人們會讓自己長期處在以往的痛苦中無法自拔,其次人們可能從急性應激障礙(ASD)轉向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大量的對災後人群的追蹤研究表明,如果不能夠獲得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半年到一年以後,災後人群的平均自殺率是沒有遭受災害的人的1~2倍。”


針對疫情防控,心理干預為什麼要進入“頂層”設計?

網上流傳一種說法,“現在要全力以赴救人,什麼危機干預、安慰、聊天、寬心……現在根本顧不上,等過一段時間再說。”對此,趙國秋提出了反對意見。“當面臨如此大的疫情,我們在進行頂層設計時,就要把心理危機干預整合到整個方案中,這一定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心理危機干預,不僅僅是針對危重病人,它面對的是一個龐大的群體。”

趙國秋坦言,抗疫過程中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總體上做得不錯。國務院為此專門下了文件,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的會議上也兩次談到要組織好對群眾的心理輔導、心理干預的工作。但是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我覺得還欠火候,尤其是有組織、有規模的、實時的、跟整個疫情防控工作相結合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與已經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精神衛生法》所要求的還是多少是有些距離。”

隨著疫情逐步的得到控制,各行各業開始復工復學,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也進入了新的階段。“除了對湖北和其他省市的住院病人、抗疫醫務工作者等進行心理干預以外,我們應該對廣大的復工復學者,包括大中小學生,提供這方面的服務。”

另外,趙國秋也建議心理學專家、精神科的醫生以及相關機構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是一場持久戰,疫情過後,才是真正的大量心理問題出現的時期。創傷後應激障礙以及強迫症、焦慮症、抑鬱症、失眠症等心理疾病,會有一個高發階段,經過一段時間後才能漸漸減少下來。”

緩解焦慮恐慌,專家教你兩個有效減壓法

心理危機干預是一個技術活,它需要很強的專業性,也有著很大的風險。長期接受負面的情緒和信息,沒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有可能會滑向負面情緒的漩渦裡拔不出來。心理危機干預有很多專業的方法,例如穩定化技術、認知重建技術、心理支持技術等等。趙國秋教授教大家兩個簡單易學又很有效的放鬆方法,非專業人士也可以快速掌握。

① 安全島冥想法

是否心煩意亂,無法入眠?冥想法在煩躁不安的人身上效果非常好,這是一個只屬於你自己的“安全島”。

躺在床上,閉起眼睛,想象自己去了一個海邊海灘上或者去了一個大森林裡。到海灘上去的時候,你把沙子壘高一點,把它做成一個床的樣子。然後你自己就躺在用沙壘起來的床上。然後就聽著海水起起落落。整個過程眼睛都必須閉起來。

另外,有一個必須滿足的條件,你想象的海灘只允許有你一個人,包括動物都不可以進來,你一個人躺在這裡盡情的去享受藍天、白雲、海水拍打沙灘的聲音,讓自己能夠進入這麼一種角色,很快你就能夠平靜下來,每天可以做1~2次。

如果說你是到森林裡面去,首先你要確定就是說森林是安全的,想象自己拿樹枝樹葉鋪上一張床,然後你就躺在這張床上,靜靜地享受鳥語花香,以及透過樹梢撒下來的溫柔陽光,讓陽光照在自己的身上,然後平靜地呼吸。這就是冥想,你只要好好想都能進入這種狀態的。進入這種狀態保持5分鐘、10分鐘,你就會體會到放鬆帶給你的愉悅。

② 溫差交替呼吸法

呼吸放鬆,這也是一種專業的方法。可以坐著也可以躺著來做。當你坐著做的時候,選擇一個方凳子坐在上面,注意眼睛一定要閉起來。然後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來,然後軀幹跟大腿成90度,大腿跟小腿成90度,兩個手心向下覆蓋在膝蓋處。

跟著指導語做:頭微微低下來,不要低得很低,就微微向前傾一點,讓自己保持一個安靜和舒適的位置。

慢慢、深深地吸一口氣,你要吸得慢,儘量把胸口打開,最好是胸腹能夠聯動,運用腹式呼吸,然後空氣吸進來以後再慢慢的吐出去。在呼氣的同時心理默唸長音“1”這個字,不要出聲音。

吸氣呼氣,儘可能通過鼻腔進行。如果鼻腔有腫大或歪曲等病症的話,這個時候可以微微的張開一點嘴巴,允許一部分空氣從口腔走,但是大部分空氣還是從鼻腔吸進去,吸進去以後再慢慢地呼出來。注意呼氣呼出來的時候,嘴巴一定要閉緊,氣體完全從鼻腔出來。

有一個很重要的控制方法,要去比較空氣進出鼻黏膜的時候的溫度差異變化,稱為溫差體。吸氣吸進去的時候是涼颼颼的,空氣通過肺部的交換以後,再呼出來的氣體,它是暖呼呼的。所以要去感受涼溼溼和暖呼呼的變化。一天做1~2次,每次都這樣去體會5~8分鐘,整個人就能夠獲得快速有效的放鬆。

有考核指標:如果按照剛才的流程程序做完5~8分鐘後,感覺這個人就像睡了一覺一樣,整個腦子會非常清醒,內心會感到非常平靜,人精神也會感覺到很愉悅。

最後,趙國秋教授為讀者們留下了熱線電話。“如果說你有需要,請撥打心理干預熱線,0571-8706-4332,還有一條熱線是0571-8882-9595。我們會為你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