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不該是你生命停滯的理由

如果說,學習照顧自己或別人的身體是一門學問,叫做醫學的話;

那麼,學習照顧自己或別人的心靈也是一門學問,叫做心理學。

當然,根據靠譜的心理科學文獻對於“心理學”的定義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和行為的科學。不過,如果你作為一個不是很典型的好學生,恰好多問了一句老師們不那麼喜歡的——那我們“研究人類的心理和行為”的目的呢?恐怕答案依然會是:希望人類、我們自己能夠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創傷,不該是你生命停滯的理由

因此啊,怎樣讓自己生活得更幸福、美好,其實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能力。

大多數學習心理學或者走進心靈成長課程的人,起初是抱持著學習這門學問、希望自己能擁有這樣能力的目的而來的。不過,不久之後,我們會發現學生(學員們)大致會有以下三種結果:

第一種,一接觸課程,就開悟了,從此感覺無需再學,因為已經和宇宙意識高度連接,我即世界,世界即我;

第二種,一邊學習、一邊流淚、一邊成長、一邊歡樂;

第三種,一邊學習、一邊痛苦、一邊抱怨、原地踏步。

這三種裡面,只有第二種,是比較正常的過程,通常在這樣的過程裡,我們會看到這部分人從內到外、從生活到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斷的變化,不是沒有曲折,但會朝著生命成長的方向行進。


創傷,不該是你生命停滯的理由

而第一種,如果真的“得道”,那也是一種恭喜。只是,大部分人卻並不是這樣。有的人剛開始接觸心理治療類學問,比如家庭治療時,就開心得不得了。因為啊,他終於為自己的“苦難”找到了一個“科學”的理由:一開始,我以為是我自己傻逼,很痛苦,自從上了課,終於發現我原來是有“心理創傷”的,我知道了造成我傻逼的原因原來是我的家族系統,是我父母……好了我爽了。請注意這種“開心”,那是一個孩子不能也不願對自己負責時,將責任外卸給他人(父母)最常用的方式。這叫孩子心態。

對於這情況,有一句話說,18歲之前,你的容貌是你父母給的,18歲之後,你的容貌,是你自己給的。心理上,也是一樣。無論你曾經被“傷”的多嚴重,18歲之後,你有足夠的智慧、勇氣和力量來走出創傷,而不是讓創傷,成為自己停滯成長或責怪父母的理由。當然,讓生命往前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需要很大的勇氣。少那麼一點,就會出現上述所說的第一種,一次課程之後“開悟”了,從此事事的不順,皆因創傷(父母),成為典型的“受害者”;或者走向另一端,我們稱作“靈性逃避”,逃出了紅塵,遁入“高我”,成為“拯救者”。這兩種情況背後的共同原因,皆是“不看創傷”。

而第三種,雖然學習,但一樣不成長的,卻是“看創傷”的,但是,太看、創傷上癮。癔症患者的“痛並快樂著”,用在此處亦不為過。這類的情況,通常是當事人在自己所認為的“創傷”裡雖然有痛苦,但卻同時得到了某些快樂,或藉此逃避了另外一些更大的痛苦。

弗洛伊德說,人性不過四個字:趨樂避苦。沒有一個人,會守著毫無益處的“痛苦”。


創傷,不該是你生命停滯的理由

生命,是從創傷開始的。當精子穿過卵子結合成受精卵的時候,就是一種“創傷”。出生分娩,是另一種創傷;成長,處處伴隨著創傷,天下再完美的父母,也無法避免孩子毫髮無“傷”。

創傷,不該是我們停滯自己生命的理由,更不是用來炫耀的理由。

不是所有男人的傷口都能讓中國女人瘋狂,因為,你不是宋仲基。

你唯一要做的,只有成長,讓那就算最暗的夜,閃耀出最亮的星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