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高明的醫術嗎?和現在的養生保健是一樣的嗎?

康海天下


治未病才是高明的醫生,但現實人們都認為能治重病才是高明的醫生,實際與現實是不一樣的。高明的人得不到社會的認可,自然不會去治未病。


行雲流水1426578


我是健康管理愛好者,很高興就此問題談點本人的看法,與大家共同討論!

“不治己病治未病”出自於《黃帝內經》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因此,“上醫治未病”被認為是健康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溯源頭。

本人認為:現代的養生保健應屬於健康管理的範疇。治未病與健康管理和養生保健思想殊途同歸,當屬一類!

中醫治未病作為健康管理和養生保健的指導思想之一,其重點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和健康風險因素的控制!

預防的含義包括:預防疾病的發生;逆轉或延緩疾病的發展歷程。

預防通常分為三級:

一級預防:疾病未發生時,控制健康危險因素;

二級預防:疾病欲發生時,通過體檢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防止或減緩疾病發病;

三級預防:疾病發生後,防止病後傷殘、促進功能恢復,提高生存質量、延長壽命、降低病死率。

不管是“治未病”、健康管理,還是養生保健,都一樣須要有效整合三級預防,才能以最小的資源投入獲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三合一來了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黃帝內經裡面的原話。

《黃帝內經》說:聖人不是得病了再去治療,而是在沒有發病之前就積極預防疾病。如同一個國家,在沒有出現動亂之前就加以治理,並積極予以防止動亂的道理一樣。如果疾病已經形成以後再去治療,動亂已經發生再去治理,如同口渴了才去挖井,打起戰來了才去鑄造兵器,豈不是太晚了嗎?防病勝於治病,養生等於長壽。小病要早治,小病不治拖成大病。等到病入膏肓,金錢再多,神仙也難救。俗話說得好:衣服破了,一寸不補,扯成尺五。從年輕的時候就要注意養生。養生包括養肉體和養性情。養生之道其實很簡單: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只需順應四時,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恬淡虛無,精神內守,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慾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加上適當的運動,何愁活不到天年!


仲景我師


我可以回答,和現在的養生完全不是一回事,他們治已病的水平是頂尖的。這就和檢修機器一個道理,機器還沒有出現明顯問題時,就要發現,這就需要非常高的技術,他當然,明顯的故障更會修理了。而日常維護呢,按維護手冊,按時加油,按時更換配件等就行了,幾乎不需要什麼技術。治未病不是不治病,而是在剛出現苗頭時就去治療,清楚了吧。那這樣的話,您就可知,能治未病的中醫是寥寥無幾的。很榮幸,我的中醫朋友,就是傳承這一脈的中醫,所以,找他來治疑難雜症的特別多,幾乎都是國內外中西醫沒治好的來找他。只有我們的朋友圈的才去找他治未病。我們也同時研究治未病的中醫醫療設備,當然,這些設備也能治已病啊。

所以,不存在不治已病只治未病的中醫,如果有人這樣聲稱,那他就是騙子,毫無疑問。更進一步說,只有能治已病不會治未病的中醫,沒有隻會治未病不會治已病的中醫。


家人健康系統


中醫所說:“上醫治未病” “藥食同源” “三分治七分養”,從本質上說和現代營養學基本理念是一樣的,只不過表述的方法不同。

如果0代表死亡,而100代表健康。那60分是健康,59分就是疾病,顯然這樣是不合理不科學的。但是我們對疾病就是這麼定義的,沒有辦法。亞健康狀態是“疾病”發展的一個過程,把很多疾病苗頭扼殺在搖籃裡,也算是治病的一部分。

所有都知道,華佗他哥的故事,但是沒有華佗有名。就像搞傳銷一樣,為什麼吸引那麼多人,掙錢速度快,年把半年幾百萬。你要說五六年之後,每年100萬,大部分人罵你騙子。你要是穿著幾萬西裝,帶著勞力士,開著大奔,搞個漂亮辦公室,你說月亮上有嫦娥都有人信。

中醫望聞問切,可以很好識別人在亞健康狀態下,是那個臟器有問題,甚至很多儀器都是沒法查出來的。而現代營養學是根據,人的飲食,亞健康狀態表現,計算人體那種營養缺乏,然後補充對應營養,從而維持健康。你說治未病和現代營養學,有多少區別。只能說殊途同歸,表達方式不一樣而已。


自然營養學


您問: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高明的醫術嗎?和現在的養生保健是一樣的嗎?我想大家都會認為這是很簡單的問題。什麼是“治已病”?什麼是“治未病”?“治已病”即給已經生了病的人治病,“治未病”是給沒有生病的人治病,當然是指預防疾病了!我們經常說要“防病治病”,把“防病”放在前面,並強調“以防為主”“防重於治”,“治未病”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試想一下,如果得了病,就要花錢買藥,甚至住院。如果得了大病,花多少錢還是個未知數,花光一生積蓄,導致傾家蕩產也有可能!反之,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就注意預防,保證我們身體不得病,您說我們還用去住院花去大筆錢嗎?我們所說的養生保健,不就是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嗎?!所以說,古人說的“治未病”其實和我們現在說的“養生保健”,其目的是一樣的!


學峰5717


中醫不治己病治未病是講預防大於治療。比如你吃飯不規律,不講究飲食養生,胃腸不適,出現口臭,打嗝,吐酸水,胃痛,飽脹等症狀中醫可以把這些症狀給你治好。還要告訴你如何去保養胃腸。一般講普通淺表性胃炎不治療加重了變成糜爛性胃炎,胃潰瘍加重了變成胃穿孔,有些人,沒有及時治療,也會變成胃癌。


用戶5744383563795


別把前提搞錯了,既是〝有病〞尚未顯現怎麼解釋?就別拿些用保健品為坑人的找藉口,還不治已病,有那本事治已病嗎?什麼是防,應是對既將會發生的或已經產生輕疾防制避免加重至危。古師有尊師重門高尚情操,但因那些自稱大師比治已病為下醫的高明,卻填不知恥自吹為上醫,打著中醫(或醫)的幌子,損毀中醫(或醫)聲譽,還能忍嗎?再問哪些保健大師們,你們不治己病(當然現疫你們沒那本事治),防未病,請問本疫未來之時你們有預警,防的本事呢?防住了嗎?


存心善


這是個很尷尬的問題。試驗非常艱難,也不允許。把足夠數量的人群分兩組且不用為生計發愁有足夠的醫療資源。都從新生嬰兒開始直至死亡,一組只用西醫治已病(包括搶救),另一組只用中醫治未病(中醫也談不上搶救)。統計兩組平均壽命、壽命中位數、生存質量等。


土生土長的衡陽人


不治已病治未病有兩意思:一是未病時做好預防保健,提高身體機能素質,做到“正氣內存,邪不可幹”。二是在中醫理論中,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五臟六腑都有著密切的生理關係,若一髒有病,其病因病機或許並不在於其髒,而在其他髒,在正確辨證論治的前提下,對未反映出症狀的臟腑進行調治,也就是從病因病機入手進行治療。這才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真正含義。

不治己病治未病其實是中醫的一種辨證治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