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急救設備,每萬人擁有率不到一臺,遠遠不夠,推廣瓶頸在哪?

自動體外除顫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AED,當患者因室顫導致心臟驟停時,通過AED電擊方式讓心律恢復正常,是最有效的急救手段。本月初,在深圳地鐵3號線的石廈站站臺,一名年輕男子在下車時突然倒地,地鐵工作人員通過10分鐘左右的徒手心肺復甦和4次AED除顫,成功挽救了他的生命。專家表示,如果能夠在心臟驟停一分鐘以內使用AED除顫,搶救的成功率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

這個急救設備,每萬人擁有率不到一臺,遠遠不夠,推廣瓶頸在哪?


AED在公共場所數量寥寥


要說AED能和死神賽跑,可能並不為過。不過,我們的記者在北京、上海等地走訪調查卻發現,AED在公共場所的普及推廣情況卻並不理想。


這個急救設備,每萬人擁有率不到一臺,遠遠不夠,推廣瓶頸在哪?

記者走訪了多個北京地鐵站,得到的答覆均是目前沒有配置AED設備。


記者:咱們這兒沒裝這個東西是吧?

北京安華橋地鐵站運營人員:沒有。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地鐵站都沒有配備AED呢?記者撥打了北京地鐵96165服務熱線。


北京地鐵96165服務熱線工作人員 :

目前沒有(AED)。這個不止您這個乘客反映了,咱們這邊也是儘快協商解決呢。


這個急救設備,每萬人擁有率不到一臺,遠遠不夠,推廣瓶頸在哪?


在北京的多個交通樞紐,記者都沒有發現AED的身影,僅機場和部分火車站配置了AED。那麼,北京的商圈,AED的配置情況又怎麼樣呢?記者首先來到西單商圈,王府井商圈和國貿商圈,走訪了多家商場,也僅在北京市百貨大樓發現了一臺AED設備。不僅在北京,在上海,AED的配置數量也是非常有限。


資金投入是瓶頸 急救意識不到位


數據顯示,在日本,每十萬人配置AED的數量是986臺,而法國是180臺,英國是146臺,北京則僅僅只有5臺,上海僅有10臺。目前,在國內,一臺AED的價格在2萬元左右。那麼,AED在國內公共場所配置數量這麼少,會不會和費用有關?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原因嗎?


在採訪過程中,很多商家明確告訴記者,不會安裝AED。


漢光百貨工作人員 :

免費的(AED)是可以的。


記者:就是你們不願意自己花錢裝這個東西是吧?

漢光百貨工作人員 :對。


AED面臨的公共場所推廣難,很多商家認為購買AED需要花錢,帶來不了效益,花這筆錢實在沒必要 。不僅如此,大眾普遍性急救意識不高,從而無法倒逼AED的推廣,也是AED推廣難的深層原因。


除此以外,記者在走訪中還發現,AED推廣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公共場所管理者怕陷入法律糾紛。在公共場所管理者看來,有了AED,反而可能因不會使用,或者使用不當陷入法律糾紛。


北京百貨大樓工作人員:

一般我們也是打120,一般也不敢隨便用


君太百貨工作人員:

真有這種情況我們也不可能去操作這種東西,真要出事誰也擔不了這責任


記者瞭解到,深圳市十三五期間要完成5000臺AED的安裝,而北京市計劃到明年年底前在火車站、地鐵站等交通系統公共場所安裝AED。但針對全國範圍內的AED推廣難問題,急救領域的專家學者是怎麼看的呢?


北京急救中心培訓中心主任 陳志 :

主要還是法律的缺失,所以我們呼籲儘快出臺國家層面的急救立法,特別是對公共場所必須安裝AED和急救包。


專家們還建議,在公共場所配備AED的同時,應該把AED等急救知識納入到基礎教育,同時特殊崗位工作人員更應接受系統的急救培訓。


比如說公安幹警,交警,消防人員,老師,所有交通工具的乘務員等都學會這個(AED使用)技術,這樣呢, 你是跟群眾聯繫最密切的人,你學會(AED使用)技術,隨時可以救人,發揮更大的社會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