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改革,關係到每一個人的錢包

這幾天,人們的注意力被紛繁熱鬧的世界吸引。從海外擴大化的疫情、到“股災式”暴跌的美股、再到自家A股到底是牛市還是買單行情,哪一件單拎出來,都夠重磅的。

也就是在週五,財政部發布《關於深入推進財政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後文簡稱《指導意見》)提出,著力推進稅制改革。

要放在平時,這則新聞是可以大書特書的。但碰到了註定不平凡的2020年,它也就顯得稍微不起眼了。

然而,就是在這份《指導意見》裡,卻著重提出來,要加快稅制改革,完善直接稅制度並逐步提高其比重,加快推動稅收立法。

這場改革,關係到每一個人的錢包


稅制改革,再次提上工作日程。作為深化改革最難啃的骨頭,稅制改革,真可謂一波三折。

去年兩會時就提到要改,結果碰上了轟轟烈烈的貿易戰。然後今年再次要有所作為,結果遇到了“新的戰役”。

也因此,財政部這份1月23日的《指導意見》,對外發布的日期,已經到了3月6日。


『影響深遠的稅制』


似乎我們的財經愛好者,總是習慣於盯著貨幣政策,降息、降準、放水、加息。類似的新聞詞條,佔據了財經媒體一多半的流量。

而關於稅收的闡述、普及,卻任重道遠,普通民眾的認知裡,依然是稅收即猛虎的態度。

但是,在財經的世界裡,央行和財政部,對於社會財富,都是非常重要的。

事實上,央行的貨幣政策,它負責的是貨幣源頭的問題,那麼財政部的財政,負責的就是這些流通貨幣出來後的分配問題。

平時的國際新聞,像什麼G7集團、世界貨幣基金組織會議,通常去國外開會的,除了各國央行行長,還有很重要的就是各國的財長。為什麼?簡單說就是,央行那邊負責講如何增加貨幣做蛋糕,另一邊的財政負責研究怎麼分蛋糕。

財政是一個國家的賬本,負責掏錢支出,也負責稅務收入。它同時也是一套調節社會財富的體系,這套體系維護著各方的利益,是社會穩定至關重要的一環。

也正因為如此,這裡邊關於收入的學問就大了,向誰收,怎麼收,收多少,都對我們的國民經濟,產生著重要影響。

這場改革,關係到每一個人的錢包


可是,我們的輿論都盯著央行,“漠視”甚至被某些利益群體“汙名化”稅制,這是極其不正常的。

就像最簡單的房地產瘋漲,表面上看是央行的貨幣政策主導。但是,另一個重要“核動力”,是中國不合理稅制下的必然產物。

眾所周知,90年代中後期的那場分稅制改革,加強了中央財政的稅收力度。

在當時,分稅制加強了中央的財稅收入,但是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和支出分配,卻是模糊和“迴避”。這就造成了,地方把大部分的錢交上去了,但要花的錢卻越來越多;中央把大部分的錢收上來了,但怎麼花卻從不跟地方商量。

以2004年為例,地方財政收入,在全國財政總收入中約佔45%,但財政支出卻佔全國財政總支出的約72%。在教育事業費上,中央財政支出219.64億元,而地方財政支出3146.30億元,是中央的14倍多。

另外,社會保障補助方面,地方財政支出是中央的近7倍;支農支出是中央的10倍。

這場改革,關係到每一個人的錢包


這種制度,又被各個地方上行下效。中央這麼對省裡,省就這麼對自己下面的市,市就對下面的縣鄉。結果,越是處在末端的政府機構,財政收入越少,但是卻要負擔很重的民生和公共支出。

這種稅制下,地方沒錢,卻還要發展,能怎麼辦?答案只有一個:瘋狂賣地。是的,不僅瘋狂賣地,並且在這個基礎上藉助政府信用瘋狂發債。

這才有了轟轟烈烈的房地產運動。


『稅改的威力』


所有人都知道,這麼無節制發展下去是不行的,債務規模已經面臨邊際。

2016年,國發49號文件出臺,文件名字叫《關於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於是就有了這些事:

中央把以前的事權慢慢開始承擔起來,主動跟地方分擔事權,比如我們之前講的地方以前欠下的地方債,中央專門做了專項債統一處理。

同時,中央也開始承擔更多的地方民生事務,社保、醫療、教育,慢慢的中央財政開始出工出力。減輕地方的財政壓力。

而後就是強力推進營改增,查漏補缺擴大稅基,打通全國的稅務系統;國地稅合併;啟動金融支持,將國企股權劃轉社保基金,打造更加強大的中央財政。

這場改革,關係到每一個人的錢包


為什麼這些事一步步的都發生了?歸根到底,是稅制改革。而因為這些變化,所引發的社會財富鉅變,都正悄無聲息地改變著我們每一個人。

難道大家沒有發現,中國龐大的公務員體系裡,幾乎所有部門都是以減編為主,而稅務部分卻是一直在擴張的麼?

我們常常聽說,世界已經從增量經濟,步入了存量時代。世界如此,國內何嘗不是,只不過是早晚的問題。

那麼,請大家記住:以後關注貨幣政策的同時,也一定要多關注稅制改革。

因為,稅制才是存量時代的核心,它才是管如何分配蛋糕的。它關係到社會公平,關係到財富的再分配,關係到社會的穩定。

稅制,關係到每一個人的錢包。最直接的,在未來幾年裡,有些資產,真的不能再無腦買了。有些領域需要開始認真研究,認真學習。

這場改革,關係到每一個人的錢包


中國的稅制,不僅關係到央地關係,還關係到整個社會的稅收模式。

從前佔比較高的是間接稅,慢慢地,直接稅的比例也一定會提高。直接稅有哪幾種?無非就是:遺產稅、贈予稅、離境稅、房產稅、利得稅、所得稅、數據稅、社會保險稅等等。

道理也很簡單,還是那句話:隨著社會逐漸步入存量時代,人們已有的財富比未來財富要充滿確定性,也很可能體量更大。所以徵收直接稅,勢在必行。

也正因為如此重要,財政部的工作重點不僅僅是減稅,更重要的是徵稅結構。減間接稅,上直接稅。

這幾年,遲遲不推,主要是外圍局勢多變,而國內矛盾也還不夠激烈。

但是,種種跡象表明,稅制改革這條線,雖千難萬阻,還是在穩步推進的。有推進,就會慢慢表現出其影響。

就像90年代那場影響深遠的改革一樣,回過頭來,人們驚訝的發現,原來,一切重大的變化,往往開始的時候,都是有徵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