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亮:家庭和企業環境健康優化與防疫策略

維持人類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質是空氣、陽光、食物和水,其他的都是奢侈品。人類的好日子已經不多了。當人們在沙漠中時,就會明白水和食物比黃金和鑽石更珍貴,當地震和海嘯發生時,人們才會明白,無論多麼豪華的別墅和公館,在大自然的巨掌裡都是一團泥巴;當人類把地球折騰得不適合居住時,那時什麼國家、民族、股票,都變得毫無意義,當然,文學也毫無意義。——莫言


元宵節於為年度學員做了一個半小時主題分享,發佈,內容較長,本篇分享第一部分內容。


馮國亮:家庭和企業環境健康優化與防疫策略

伴隨幾十年的工業化進程,自然環境與生態系統嚴重破壞,我國已經進入環境汙染損害事件的高發期。

汙濁水、霧霾天、激素肉、鉛汞魚、農藥菜、鎘稻米.....環境汙染成為健康的殺手,不知不覺中病的病,死的死,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我們該如何及早預防、如何改善?


人居環境不良的後果:

世界衛生組織:80%的疾病都是由不良環境因素所導致;

常見病腫瘤80%-90%與環境因素密切效果,我國新生兒缺陷率由4%增至6%左右。

全球80%的疾病和50%的兒童死亡與飲用水的汙染有關

每年500萬人死於水傳播疾病,15%的兒童5歲前死於腹瀉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統計,35個主要城市中只有23.9%的居民飲水符合衛生標準。

自來水中含有害有機物756種,其中20種致癌,109種對身體有明顯傷害。

我國7000萬人在飲用高氟水,3000萬人在飲用高硝酸鹽水,5000萬人在飲用高氯化物水,1.1億人飲用高硬度水,3億人飲用水含鐵超標。


4億國人患有氣喘及過敏性鼻炎,室內空氣不良是主因。

全世界近一半的人處於室內空氣汙染中,每年2400萬人的死亡與空氣汙染有關。

1/3左右呼吸道疾病由空氣汙染所致,我國每年室內空氣汙染引起死亡人數11.1萬,每天304人。

全球92%的人居住在PM2.5超標的地方,每年因空氣汙染和吸菸導致過早死亡的人數超過2000萬人。


大氣臭氧濃度每降低1%,皮膚癌就增加4%,白內障增加0.6%

2000年紫外線暴露導致6萬餘未成年人死亡

光照不良的直接後果是我國高中生近視率60%以上

世界人口40%生活在地方性瘧疾爆發地區,約1/3地區可能爆發登革熱

我國南方血吸蟲病受氣溫影響向北擴張,2000餘萬人受威脅。


我國7億人缺碘,1970年代,病區人口達3.74億人,地方性甲狀腺患者3500萬人,另外3098萬人生活在高碘化地區。

地方性氟中毒2003年病區縣1280個,患者3739萬人,影響人口約1.1億人。

女人化妝每年平均吸收2.3公斤化學物質

60%以上新車內部空氣汙染超標

不良建築物綜合徵與高血壓、肥胖等列入健康十大殺手;

噪聲是當前世界四大汙染之一;

繼水汙染、大氣汙染和噪聲汙染之後,電磁輻射汙染成為第四大公害。


自然災害的後果:

地震、洪水、颶風、沙塵暴、海嘯、泥石流、火山爆發、森林大火等自然災害直接影響生命安危。

2003年我國1.3億人受洪水的影響;

2003年僅法國就有14800人死於熱浪;

颶風米奇造成9550人直接死亡,300餘萬人受影響。


人為生態與衛生危機:

歷史上著名公害事件:馬斯河谷煙霧事件、倫敦煙霧事件、水俁病事件、痛痛病事件、博帕爾毒氣洩漏事件、切爾諾貝利核事故......

注:以上為相關公開研究資料與報道部分內容


馮國亮:家庭和企業環境健康優化與防疫策略

古人對水土環境與人體健康的關係的認識:


《呂氏春秋》:輕水所,多禿與癭人,重水所,多尰與躄,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尫與傴人。

長期飲用含有過量化學物質或受汙染的水後,引發身體畸形或病變。


《黃帝內經》中介紹人與天地相應的觀念,自然是人類生命的源泉。

應順四時而適寒暑,服天氣而通神明。


《左傳》:土薄水淺,其惡易詬,土厚水深,居之不疾。

選址及居室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


古希臘波克拉底從季節、氣候、城市的位置以及水質等方面闡述環境與人體健康的關係。

近代環境衛生學19世紀出現,認為腸傷寒和霍亂等傳染病的流行與空氣、水及食物等環境有關。

如今環境健康學是環境科學的分支,也是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馮國亮:家庭和企業環境健康優化與防疫策略

中醫書說:母病子危,我認為每個人之於自然環境,相當於胎兒,生命離不開空氣、水、食物,每天我們被動吸收母體各種元素,一旦空氣被汙染,呼吸一口乾淨的空氣都顯得十分珍貴。

不同的是,我們還可以選擇或改善內外人居環境。


每到冬季很多人都會出現感冒發燒等症狀,這是由於人居環境不良或不適應導致的,可見人居環境直接影響著每個人的健康。

當外部環境的變化使機體難以適應、機體的內穩態遭到破壞時,就會產生疾病。


那麼我們該如何防病,保持健康的狀態呢? 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和改善不利的環境因素,增加有利於健康的環境因素,改善環境、保護健康,內外兼修才是正道。


2013年北京霧霾非常嚴重,為此推出健康生態人居系列講座及行動計劃,倡導健康擇居及生活形態。健康生態人居是一門研究如何人居健康、防疫、防災的學問,包括十方面內容:

大氣、水體、土壤與健康

飲用水衛生與健康

食品汙染、環境激素汙染與健康

住宅及室內環境與健康

城鄉人居環境、生產環境與健康

家用化學物品、個人用品與健康

公共場所衛生與健康

人際環境、人居文化與健康

氣候環境變化、自然災害與健康

建築節能環保與防災減災


經過本輪疫情,相信大家會切身體會健康、平安才是最大的財富,而這正是健康生態人居的核心價值。

技術和理念終究要回歸人居本身,從人居生態安全到內外環境的宜居性,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民眾人居文化素養,推動健康生態人居就是推動我國人居文明的進程,這是一項大眾公益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