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軍隊對內平息了太平天國的百萬大軍,為什麼打不過八國聯軍2000多人呢?

鄺小希


其實並不是打不過,而是缺少一個領導,缺少一個能真正統軍的領導。

面對太平軍,八旗軍已經不堪一擊。好在有湘軍,有淮軍,有曾國藩、左宗棠與李鴻章統領,手下也有大將可用。所以能打敗太平軍。

而面對八國聯軍,湘軍與淮軍已經被裁,而將領也被換過血,全是一些八旗將領,打敗仗是必然的。當時,清朝政府害怕湘軍與淮軍勢力大,就進行了閹割,早已不成軍了。

也就是說,真正的軍隊被解散,留下來的仍是不頂用的八旗軍。八旗軍打不過太平軍,更打不過侵略軍。

如果當時的湘軍尚在,又是另一咱情況。


歷史泛說


有網友為問:晚清軍隊對內平息了太平天國的百萬大軍,為什麼打不過八國聯軍2000多人呢? 首先,八國聯軍不是一直都是2000人,八國聯軍是在不斷增兵的。
到了後期聯軍已經達到了5萬人,其中日軍的第5師團等2萬多人,俄軍1.2萬,英軍1.2萬,法軍3500人,美軍3500人,德軍900人……,而且,在八國聯軍在京津地區發動戰爭的同時,沙俄還有17萬軍隊進入東北。
也就是說當時實際上有22萬聯軍衝進戰場,而清軍當時的主力都雲集在京津和東北地區,兵力情況是,最精銳的武衛軍5萬人都在京津,只有袁世凱部分武衛軍7千人在山東。接受了洋槍訓練的八旗軍1萬包括虎神營,驍騎營等等也在北京。
清軍在京津的主力部隊是6萬人,清軍在東北的洋槍部隊,是大約3萬人。為此清軍調撥東北,克虜伯大炮60門,毛瑟後裝步槍1萬支,林明敦步槍1600支,美國馬槍1千支,六輪左輪手槍500支。另外還有3300支比較老式的前裝洋槍。
按照,清軍自己的實力,已經有10萬洋槍部隊,而且馬克沁重機槍,克虜伯大炮和毛瑟步槍,美國溫徹斯特步槍,也就是美國牛仔的專用步槍。論實力,當時國內任何地方發生起義,都會遭到清軍的碾壓性打擊。
但是要對抗22萬聯軍,清軍的這10萬洋槍部隊的實力,就差的太遠了。日本統計的八國聯軍的傷亡是3300多人,就擊敗了6萬清軍主力。
而在東北戰場,沙俄損失最大的戰鬥是7月26日,清軍慶祺,穆龍阿,富德率領的2000八旗軍襲擊沙俄在哈爾濱的護路軍司令部,殺傷300多俄軍,以及在琿春保衛戰殺傷俄軍200多人。
但是俄軍是17萬人的大軍團,進攻分佈在整個東北各個據點的3萬清軍,很快清軍戰敗,沙俄以2000人傷亡,佔領東北。總體計算,22萬聯軍,以5500多人傷亡,打敗了清軍的9萬主力部隊,如果把這個傷亡比放在抗戰,比如發生的京津的戰鬥。
第29軍極其附屬部隊10萬人對抗,當時日軍1個師團又2個旅團,3萬日軍,擁有三倍人數優勢。日軍被擊斃127人,被擊傷384人。隨後平津失守,武衛軍5萬人對抗5萬八國聯軍,兵力沒有優勢,還能殺死對手3300人。其實,如果看抗戰大部分戰役,很多部隊實際戰鬥力還不如清朝那些武衛軍。

烽火觀察


首先,提問者之所言八國聯軍2000人是錯誤的。當時八國聯軍的總兵力實際是50255人,守衛北京城的中國軍隊,大約是八萬人。為什麼晚清的軍隊能打敗太平天國的百萬大軍,卻打不過幾萬人的八國聯軍?

首次,戰爭勝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一點就是地理因素。中國雖然是個大國,雖然有著廣闊的土地,但是中國又是一個沿海之國。外軍只要沿著水路北上,真接就可以打到北京的門戶~天津。只要佔領了天津,就可以直接威脅北京,歷史上兩次鴉片戰爭,外軍都是這樣打的,這也是兩次鴉片戰爭,和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中國失敗的原因之一。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當時進攻北京的聯軍是五萬餘人,守衛京城的清軍大約是八萬人。從雙方的兵力來看,清軍的兵力多少略多於聯軍的兵力,但是,由於清軍武器的相對落後,雖然守衛京城的京營八旗,也進行了殊死的抵抗,但最終還是失敗了。我的兩個曾祖,都是在抵抗八國聯軍的戰鬥中陣亡的。我祖輩京營八旗火器營的,當時火器營陣守地安門。至於太平天國,為什麼最後能被平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太平軍不得民心,即使清朝滅不了它,其也不會長久。


沙裡金64197031


這個問題出的有點問題,八國聯軍並不止2000人,據資料顯示,由於德軍在上海,實際上攻打北平(北京)的是七國聯軍,總計18000人,其中、日軍8000多,俄軍4000多,英軍3000多,美軍2000多,法軍800多,奧軍58人,意軍53人。並不是題主所講的2000人,而當時清朝的軍隊在京城有守兵15萬,還有30多萬刀槍不入的義和團。一個18000人的軍事集團,長槍大炮俱全,面對的是一群拿著刀槍弓箭沒有受過現代軍事訓練的土兵加一幫子暴民,一戰而勝簡直輕而易舉。

八國聯軍進京

但是十幾萬的清軍再加上三十多萬的義和團為什麼打不贏才一萬多的七國聯軍呢?我覺得主要還是因為清王朝軍隊已經是一根朽木,是在是經不起這樣的戰鬥了。

第一、太平軍雖然在太平天國早期在中國東南部縱橫無敵,但是其本質仍然是一隻農民武裝組織,並不是一個先進的現代化政治、軍事集團,其面對的敵人也都是些腐朽的、戰鬥力極弱的綠營之類的軍隊,所以在太平天國早期能夠在江南地帶左衝右突,但在曾國藩整頓江南的軍務之後,太平軍就和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進入在僵持狀態,始終無法打破江南江北大營,並最終導致了失敗。就戰爭的雙方而言,太平軍也好,清軍也好,仍然都使用的是舊有的軍事戰略戰術,訓練出來的也都是舊式軍隊,使用的武器雖然也有火槍大炮,但仍然是以冷兵器的刀槍為主,在這種落後的思想體制下,訓練出來的軍隊是無法對抗西方軍事集團以新式軍事體制訓練出來的軍隊的。

第二、中國封建王朝從宋朝開始崇尚抑武揚文,並不重視軍事訓練,和平時期將士們解甲歸田,到了戰時,再徵兆普通民眾進行簡單訓練再投入作戰,很多士兵甚至連繫統的軍事訓練都沒有參加過,這樣的軍隊其戰鬥力可想而知。清軍消滅太平天國是1864年的事,而八國聯軍進京的時候則是1900年,在經歷了36年之後,曾經的赳赳武夫現在都已經垂垂老矣,再也拿不動槍,揮不起刀了。

五四運動

第三、民族意識沒有覺醒,滿清政權在入主中國之後,為了維護自身政權的穩定,在中國實行愚民政策,並大肆掀起文字獄,消滅漢族的民族精神,這一行為導致包括漢族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失去了形成民族意識的機會,所以在滿族人看來,這是國家存亡的時刻,但是在普通的民眾看來,只不過是換了一個主子而已,所以在八國聯軍攻入京城之後,很多老百姓都變成了帶路黨,幫助七國聯軍運送彈藥物資,敵軍士兵洗劫皇宮,自己也跟著從中搶掠,不得不說,這是中華民族的悲哀,也由此,中華民族在受到重創之後開始自我覺醒,開啟了中華民族復興的新曆程。


落下m


題主的這個問題其實還是有點問題的。

首先來說天平天國當時雖然說清朝剿滅的,不過其實其實主要就是湘軍,當時湘軍是曾國藩練起來的,就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的,後來湘軍也是發展到數十萬,不過其實清王朝本身沒有多大的關係,而且太平天國剿滅以後,湘軍也就裁撤了。

再說八國聯軍,當時可不是兩千人啊,直接投入的兵力是接近兩萬人而不是兩千,還有當時在上海準備登錄的還有7000多德軍,當時在東北還有數萬人的沙俄部隊。

再說當時的清王朝為什麼打不贏,其實要說如果全面打的話,這一次的八國聯軍肯定是能夠擋得住的,但是面對後續的問題清王朝就是無法解決的,這個也是為什麼清朝不敢抵抗的原因。可以看到清朝面對外強入侵,基本上都是不敢放開來打,當時也是意識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因為每打一次輸一次,當時清軍也是士氣低落,而且前兩次的藥片戰爭,後來的甲午戰爭全都失敗了,當時來說清朝還有什麼資本和八國聯軍打。

而且當時得關鍵是沒有人支持清廷,中國的老百姓,知識分子都是想著怎麼讓清王朝滅亡,覆滅。相信很多人也看到一些當時很多人還幫助八國聯軍對抗清廷。

當時就是一個北京的清廷去對抗所有的帝國主義,可以看到當時有多少人去勤王呢?駐紮在北京附近的人士氣低落,根本打不贏,袁世凱當時在山東根本沒有北上勤王的意思。

所以說即使清軍能夠抵擋住這兩萬人,但是面對後續帝國主義的進軍是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了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先更正一下,八國聯軍的這個人數縮了水,少個零,應該是20000多人。

滿清早期的軍隊是八旗子弟組成的八旗兵,訓練有素、善騎善射、驍勇善戰。自從入主中原平定了外患、剿滅了內亂,社會逐漸穩定下來後,這些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的八旗子弟兵驕傲自大起來,再加上滿清的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大清國的上層建築普遍自大的認為自己的軍隊已經天下無敵了,所以軍隊開始鬆懈,訓練廢弛,八旗兵開始玩鳥、鬥蛐蛐,逐漸喪失了鬥志。


到了鴉片戰爭,列強的槍炮把還處在冷兵器大兵團衝鋒陷陣的八旗兵打的落花流水,在向列強“賠付”了鉅額白花花的銀兩後,大清國的統治階層決心“師夷長技以制夷”,向西方學軍事,購買西方的槍炮等軍備,發展新式火器軍隊,洋務運動開始沒幾年就遇上太平天國運動,此時的清朝八旗兵由於軍事長期廢弛,軍隊已經幾乎沒有戰鬥力了,大清國還是依靠湘軍、淮軍等地方武裝才逐漸平息了暴動。

洋務運動中,清政府發展起來的新式陸軍及海軍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因裝備落後和指揮混亂而慘敗,海軍全軍覆沒。


沒過幾年的1900年,裝備精良的八國聯軍侵華,此時大清國的軍隊已腐朽不堪,能作戰的軍隊甚少,在裝備精良、指揮靈敏、步炮協同、訓練有素的八國聯軍面前一敗塗地,至北京被攻破,人民慘遭屠戮。

痛定思痛,思想落後、統治腐敗、軍隊腐朽、缺乏高等軍事指揮人才、指揮混亂,是晚清軍隊敗於八國聯軍的直接因素。

雖說晚清軍隊此時也裝備了近代先進的武器,但戰術思想落後,還處在冷兵器時代的作戰理念的軍隊怎能打仗;雖說清廷也培養了不少的軍事人才,但掌握高級指揮權的無幾,軍隊的指揮權在迂腐且不懂軍事的官僚手中,這樣的軍隊豈能打勝仗;雖說也有像袁世凱等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的幾支新式軍隊,但此時這些將領也不願意再為滿清這棵腐朽不堪、已經枯死的樹做無謂的犧牲,滿清王朝此時的氣數已盡!


野釣魚倌


因為以慈禧老太后為首的滿清政權的指導思想是寧與友邦,不與家奴。而這也是晚清以滿清為主力的戰鬥力的真實反映。


何謂家奴,即為漢人。而防漢、限漢為滿清一朝貫徹始終的國策,從來也末曾動搖,終其一朝,始終將防內防漢做為重點,寧願將好處送給外國列強甚至小倭寇,也不願便宜了漢族等族,其險惡用心可見一斑。

而晚清以慈禧老太后為首的滿清政權更是把這一政策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境地。不得不說,慈禧老太后搞宮鬥,政治上的勾心鬥角確有一手,不然也不可能把持晚清政權幾十年而始終不倒。


但境界和層次的侷限性,使得她從沒認識到列強給國家、民族帶來多大的危害,她關心的只是如何讓自己在權力的巔峰屹立不倒,至於什麼民族大義,她大概是不放在心上了。


而到了晚清,遊牧民族自身的侷限性已暴露無遺,晚清戰鬥力早因其腐敗統治消磨殆盡,不再復當年之勇。儘管他們巔峰時期也不怎麼樣,明朝的滅亡更大程度上來講亡於財政危機及內耗。至低層面來講,明朝在對外上從未吃過敗仗,不管是盛世還是沒落。


太平天國的滅亡一來自於農民起義侷限性,死於自已,還沒完全成功就已開始內亂,著急忙著享受;二來亂世出英雄,死於不世人傑曾國藩及其麾下的湘軍。大概和清軍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早期太平天國橫掃南方,清軍望風披蘼,不堪一擊,其戰鬥力可見一斑。


慈禧老太后對太平天國用的手段只不過是以漢制漢的政治手腕而已,她的希望大概最好是兩敗俱傷,自己大可坐收漁利了。最低限度,也可消耗太平軍實力。


對曾國藩的湘軍,她從來也沒放鬆警惕。在曾國藩最終攻克太平天國,立即被卸磨殺驢,交出兵權,解散湘軍了。


所謂功高蓋主,自古皆然。但滿清於曾國藩更多了一層防範漢人的意味,在他們骨子裡,始終也沒有華夏民族的認同感,始終出於一種自卑和心虛的狀態,始終在消除華夏民族的自信心,打擊民族認同感。


而晚清的黑暗和腐朽統治,加上兩百年的作威作福、奢侈享樂,軍備松馳,早已把自己祖宗的那點血勇和善戰丟得一乾二淨了。長期的閉關鎖國,將自己隔絕於世界發展之外,使其戰鬥理念和見識都落後了幾個世紀,甚至落後晚明的理念。


而不管英法聯軍還是八國聯軍,進攻的都是北京、天津這些滿清八旗子弟兵為主力的清軍的大本營。無一例外,都以滿清八旗子弟為主力的清朝慘敗收場,可怕的是最後被打得基本的骨氣都沒有了,成了十足的列強家奴,苟延殘喘如喪家之犬。


而這,只不過是滿清戰力的真實體現,毫不誇張地說,遠遠非以湘軍為主力的曾國藩的對手,更不用說是步入近現代化的熱兵器的列強對手了。


晚清戰力之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無論從其民族侷限性的宏觀來講,還是從其始終實行民族壓制、排斥其他民族的微觀來講,後期都是無可避免的,只不過時間長短而已。


而晚清腐朽對近代中國造成的影響之惡劣與深遠,實在沒有一個朝代能比得上了。


晚清,承載了中華民族近百年的屈辱史,將作為中國近代長期落後於世界的罪魅禍首永久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架上!


朝聞歷史


其實這是兩個不能放在一起比較的問題。

太平天國起義,發源於廣西金田,而後一路北上佔領南京,在此之後,又有北伐軍一路北上,最終北伐軍打到天津獨流鎮,而被蒙古騎兵僧格林沁部隊剿滅。

太平天國起義,是傳統的農民起義的方式,他們的目的是要打下北京,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所以,他們是一城一地的攻大。清王朝雖然軍隊戰鬥力弱,但他畢竟還是當時整個中國合法的王朝,也擁有者雄厚的國力和廣袤的人口。太平天國長時間的作戰給了清王朝喘息的機會,比如有人就說過,如果太平天國沒有在佔領南京之後,就開府立國,而是傾其全力北上,那麼,清王朝沒有喘息的機會,或許就真的可以佔領首都。

可惜的是,太平天國的領導人目光短淺,一進入南京就開始內訌。林鳳祥、李開芳的北伐軍只有兩萬人,後來被圍困。而且,清王朝在南方也迅速命令曾國藩等人組織地方武裝,於太平天國抗衡。即使太平天國再厲害,面對舉全國之力的清王朝,最終還是失敗了。

至於八國聯軍侵華,則是另一種性質。八國聯軍之所以會入侵中國,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北京的各國使館被清政府軍隊圍困,傳教士被中國軍隊所殺。所以,八國聯軍最早派出的西摩爾聯隊,其主要目的是保護使館,而不是推翻清王朝。而且,八國聯軍的部隊都是從天津大沽口登陸,天津大沽口距離北京只有不到200裡的路程,他們沿著鐵路,可以在幾天之內進入北京,根本不會給清王朝掉隊軍隊喘息的機會。

八國聯軍

事實也正是如此,八國聯軍只用了不到一個月就打進了北京。而且,那個時候,清王朝力量更弱,地方各省督撫的權力也在不斷變大。當時,慈禧曾經電報各省北上勤王,然而根本沒有軍隊北上。

所以,太平天國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不是一個性質,不能相提並論。


兮兮說事兒


看了軍武次位面從單純的戰略戰術上的點評。個人從政治和社會層面來說說兩場戰爭的區別。


第一、太平天國由於其宣揚太平教教義,導致和信仰中原傳統文化的大部分國民形成了思想意識領域的對峙,難以得到百姓支持,後勤補給成為最大問題,最後淪為流寇,被清軍逐步消滅。


第二、義和團時期,清軍雖然在武器裝備和軍事理念上與聯軍沒有太大的代差。但由於義和團亂黨的攪局,特別是在天津保衛戰時期,戰場刺殺聶士成,導致一線清軍失去指揮而潰散。實在是中國最大的悲劇。


鬼行僧


有句話說得好“一個是來要命的,一個是來要錢的,能一樣麼!”


兩次鴉片戰爭後,民不聊生終於爆發了以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前後十幾年,幾乎佔據了滿清的半壁江山。對於滿清的八旗子弟來說,不僅對付不了英法聯軍,就算是太平天國的烏合之眾,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能舉得動菸袋鍋子已經不錯了。於是清政府估計大臣組織團練、鄉勇,其中曾國藩的湘君的戰鬥力是最強的,也正是湘君最後打進了南京,屠滅了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這個威脅清除後,礙於曾國藩的實力,朝廷變著法的削弱湘君。曾國藩審時度勢交出了湘軍的指揮權得以明哲保身。


英法聯軍僅有2000人,但與太平天國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人家過來燒殺搶掠本質是為了錢,自從僧王僧格林沁領軍戰敗後,清政府就好像被拔了毛公雞,再也叫不出聲。說到底只要還能保住皇位,燒個圓明園算什麼,到時候你走了,我還能繼續搜刮民脂民膏。

說到底,滿清政府關心的始終是手中的權利,至於什麼民族大義、華夏文明,跟他們又有什麼干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