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對於多數國內觀眾來說,初識新海誠也許是在三年前,《你的名字》在國內院線公映。

新海誠特有的美學風格和小清新的戀愛劇情,瞬間就俘獲了不少觀眾的心。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不過,其實在很早很早之前,新海誠就已經在日本本土嶄露頭角了。

而我今天要推薦給大家的,正是這部讓新海誠得到業界廣泛認可的動畫,也是他製作的第一部“長篇個人動畫”(其實只有25分鐘,就一集番劇的長度)。

這部動畫,就是於2002年製作的——

《星之聲》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星之聲》曾獲三個大獎:第7屆神戶動畫獎大獎,第6屆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節數位藝術部門特別獎,第34屆星雲獎媒體部門獎。

而且,無論是對於新海誠個人,還是對於整個動畫業界來說,這部動畫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讓我們先說回這部動畫本身吧,雖然我對《星之聲》不吝任何溢美之詞。

但,實事求是地講,第一眼看上去,《星之聲》確實很粗糙。

無論是劇情,還是製作,都是如此。

即使1080P也難拯救的畫面,不出幾句話就能輕鬆劇透完的劇情。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故事發生在近未來,人類在火星上發現了外星人遺址,第一波科考隊全滅。

人類研究外星人留下的遺址,利用它們的技術造出了自己的宇宙戰艦和高達,然後氣勢洶洶地建立了“聯合國太空軍”,要去討伐外星人。

在女主即將升入高中的那個暑假,成績和體能都很優異的她,被太空軍選中了。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她和男主間,靠電郵相互聯繫,郵件以光速在兩人間馬不停蹄地奔波著,傳遞著兩人的心意。

最開始,她在火星訓練,發信延遲不過一小時,後來到了木星,延遲變成三個月。

隨著她的戰艦航向星辰大海,他們間的通信延遲也越來越長,長到令人絕望。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最後的最後,她在15歲的那年,在8光年之外的天狼星向男主發了最後一封郵件:

“24歲的阿昇你好,我是15歲的美佳子。”

經過了8年多的流浪,這封信息傳到男主手上的時候,只剩這兩行,其他全部變成了無意義的雜音。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只是兩個人互發短信這樣簡單的故事,配上現在看來很粗糙的畫面,為什麼能直擊人心?

首先,《星之聲》的製作,雖然在現在看來很簡陋,但是,放在2002年,這個製作絕對堪稱良心。

為了表現“高達”在宇宙空間中的戰鬥,新海誠大量使用了三維CG,這部動畫也被譽為日本個人CG動畫的開端。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更NB的是,這部動畫幾乎完全由新海誠一人制作

,他身兼腳本、製作、背景、人設、監督五職。

正是為了製作《星之聲》,誠哥才下定決心,放棄本職工作,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對於他個人來說,這是全身心投入動畫製作的開始。

即便加快了速度,他依舊花了兩年時間,才把這部《星之聲》完成。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而對於業界來說,

《星之聲》的成功,也是一個時代的開始。

在這部動畫之後,一股個人動畫製作的熱潮席捲而來,

在這個過程中,也湧現了大量優秀的動畫作品。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至於劇情方面,確實,這是一部幾句話就能說清楚全部劇情的動畫。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一個不怕劇透的動畫。

《星之聲》本來就不像推理小說、懸疑小說,以巧妙的反轉和精彩的展開奪人眼球。

這是一部沉浸式的作品,需要你親自去看。

安安靜靜地在電腦前坐25分鐘,深入到屏幕裡,和男女主一起,體驗他們曾經一起體驗的東西。

這部作品平淡劇情下包裹著的,是滿滿的“新海誠式美學”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星之聲》抓人心的方法,是層層遞進的,就像剝洋蔥一樣,越是接近其核心,就越會淚流滿面。

第一層,當然就是誠哥最擅長的景物描寫。

不得不說,他真的是一個高超的攝影師。

在他的鏡頭下,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美好。

男女主在暑假中的一日分別。

正因為是夏天,雨來得也快,去得也快。

誠哥順理成章地把他們倆生活的小鎮的不同美景,全都呈現在觀眾眼前。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晴天的小鎮,天如水洗般藍,雲如棉絮般蓬鬆,純白的星艦在雲層掩映中駛出,好似女武神般優雅。

看到星艦飛過的男主,此刻還不知道女主要離開的事情,興沖沖地和她討論著飛船和外星人的事情。

而女主,只是用“嗯”興趣闌珊地回應著。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夏天的雨,說來就來,他們倆只得躲進車站避雨。

這一幕,誠哥給了一個非常“懂人心”的鏡頭:美足、皮鞋、巧克力、橘子汽水。

藉助雨勢,誠哥把這些美好的意象集中在了一起,擺在觀眾面前,搔動觀眾的心。

此時的男主還是沒看出女主得到心事重重,繼續暢想著他們高中之後的事情。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隨後,雨過天晴,夕陽下,她坐在他的自行車後座上,雙手搭在他的肩。

他繼續暢想著高中,她依然用“嗯”回應著,直到最後,她雙手忽地一緊,終於道出了真相——

“阿昇,我要乘上那艘船。”

從此,眼裡只有彼此的兩人,被地球和宇宙生生拆散。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新海誠的鏡頭簡直就是魔法,最為擁擠的大都市東京,在他的鏡頭下都顯得那麼有人情味。

而他的美學,也不僅體現在畫面上,還體現在臺詞上。

新海誠的每一部動畫,其實都有小說原案,《星之聲》也不例外。也許正因如此,劇中人物的臺詞才顯得如此有力。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在動畫的最後,郵件傳達之後,雖然剩下的只有兩行字,但她的心意確實已經傳達給他了。

相隔著令人絕望的距離,八年的時間,兩人一起回憶他們曾經一起經歷的一切:

打在傘上的雨聲,春天泥土的鬆軟,

深夜時便利店給人的安心感,板擦的味道……

在回憶完這些熟悉的意象之後,兩人不約而同地對彼此說了一句話——

我就在這裡。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當我這麼一個純種理科生,看到24歲的男主和15歲的女主異口同聲地說出這句話,屏幕忽然一片全白的時候。

我都忍不住去相信,愛和思念是超距作用。

無論相愛的兩人相隔多遠,他們都會像糾纏態一樣,感受著彼此。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而《星之聲》的核心,也是原汁原味的“誠式內核”——我並不打算將其淺顯地歸結為“戀而不得”的戀愛故事。

新海誠的所有作品,包括他的兩個Happy Ending的新作,其實都是這個套路:

將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卻又轉瞬即逝的情感捕捉下來,

然後成百上千倍放大之後,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在《天氣之子》中,誠哥捕捉的是“對晴天的渴望”;

在《你的名字》中,誠哥捕捉的是“邂逅某人時的既視感”……

而在《星之聲》中,落入誠哥捕網中的,是這樣一種奇妙的感情——

“親密之人間的心靈相通”。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在通訊已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天涯若比鄰”已經成為現實。

即使分隔兩地,一通視頻電話,還是能像面對面一樣交流。

為了將距離感拉出來,讓兩人像古人一樣相隔千山萬水,誠哥非常毒辣地用宇宙之廣闊來拆散他們。

光速的信使,也要8年才能走完兩人間的距離。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他構造了這樣一個場景,成百上千倍地拉大了兩人間的距離,也成百上千倍地放大了這種微妙的情感。

畢竟,在這樣令人絕望的距離下,只有寄希望於這樣的“心靈感應”,才能感覺到彼此間的聯繫。

構造場景給了這種情感一個大展身手的舞臺,誠哥在動畫最後的蒙太奇,將這種情感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遠在天狼星的15歲女主,正在和外星人苦戰;

在地球上準備參軍的24歲男主,在報紙上看到了8年前的戰役結果。

巨大的空間和悠長的時間一起將兩人生生拆開,就連女主最後寄出的郵件,也殘缺不全。

可他們依然奇蹟般地,想著同樣的事情,思念著同樣的景色,

以這樣一種方式,在宇宙的兩端一起體驗著共同的風景。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距離真是一件奇妙的東西,《秒五》中的兩人相隔不過一個日本,他們的心卻以櫻花飄落的速度相互遠離。

《星之聲》中的兩人間有8光年的距離,他們的心卻以超越光速的速度相互靠近,在那一瞬緊緊挨在一起。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如果說,《星之聲》之前,誠哥的作品不夠飽滿;

《星之聲》之後,動畫電影製作畢竟要向商業妥協,或多或少摻了點商業元素進去。

《星之聲》就是一部恰到好處的“新海誠美學”作品,

充盈而飽滿,一口咬下去,全都是他所營造出的美好,沒有一點雜質。

熱愛新海誠電影的你,可不要錯過這樣一部作品。

ps:資源已經蒐集好啦,想要資源的朋友點下方“瞭解更多”就有的看啦

這部耗費2年、全由1個人打造的粗糙動畫,是誠哥真正意義上成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