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为有钱,就能避免机制缺陷给你带来的风险

“贫困是分层的,而雾霾是平等的”。这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他的名作《风险社会》里留下的名句。

不要以为有钱,就能避免机制缺陷给你带来的风险


那么在传统的一般社会理解中,风险这样东西似乎总是根据阶层来进行分配的。有钱人可以搬家到远离工业生产的豪宅区,把工人和渔民留在那些深受污染之苦的城区和码头周围;富人家的孩子可以安心地享用高价的进口奶粉,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对廉价奶粉所可能暗含的结石风险提心吊胆。

不要以为有钱,就能避免机制缺陷给你带来的风险


但是呢,超脱于这种传统预期的是什么呢?现代社会中分明就有很大一部分风险是全然会横跨阶层壁垒的。例如大气污染,全球变暖,还例如无论你是掏四五万还是四五千的学费,孩子在学校吃到的午餐都可能是由霉变的食材做成的。风险的非阶层性狠狠的嘲弄了现代人奉为圭臬的财富逻辑。用一种令人意想不到方式实现了另类的平等。只要招投标的过程从来都是缺乏透明的,只要对承包商的考察、甄选和日常监督从来都是没有家长参与的,只要决策拍板的校长领导们从来不会和学生在一个锅里盛饭吃,那么学校食堂就总可以是危机四伏的。这个跟你支付了多少学费,完全没有半毛钱正相关。校园饭堂的崩盘只是一个浅例而已,事实上第三方监督缺乏对决策者制约缺位的制度文化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大小机构建制中并不罕见。一分钱一分货的个体避险方案在制度大环境跟前显得及幼稚可笑,再扩散下沉的系统性风险里面,无论阶层,无论支付能力,任何人都是无处可逃的。

不要以为有钱,就能避免机制缺陷给你带来的风险


长久以来,我们的社会成员在面对危机和焦虑的时候总是条件反射的去寻求个体化的解决方案。到头来,就只剩一句“赚更多的钱,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今天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的贩卖焦虑也好,兜售个人上升期望的风气也好,其实它的实质不过是试图借用相对可控的个人努力来对冲及不可控的整体风险。忧心食品安全怎么办啊?挣更多的钱买有机食品呗;忧心养老治病怎么办啊?赚更多的钱买商业保险呗。许许多多的国人相对于各种焦虑和恐慌的消解统统转移到个人奋斗这单一的一条路上。看似在进取,时则在退缩。这反映的是太多太多的人就没有把通过公共领域直接解决公共问题视作一条走得通的路径,如果说你有钱才避得起险,那言下之意岂不是在说没有钱的社会成员就活该冒险吗?这绝对不会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共同体应该有的心态和氛围。

不要以为有钱,就能避免机制缺陷给你带来的风险


所以呢,当五星级酒店的杯子也被爆出来是用马桶刷刷过的,当高价幼儿园也被曝出来教师虐童。所有人就都该立刻意识到了,来自系统性根源的危机通常都是全局性的,无论你跑的多高多远,自救注定徒劳无功。或许呢,今时今日愈发明显的风险的普遍化与无差别化恰可以造成一种巧合的机缘,释放出一种超越阶层范畴的社会合力和巨大的势能。

关注,发声,行动,用任何你力所能及的方式进行自己的表达,实现自己的参与。毕竟不为人人,谁人为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