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真的只是為了吃飯,為了掙錢嗎?

萱萱show


以前,我們經常“談錢色變”,只要談到錢,朋友跟你談感情,老闆跟你談理想,其實你很想說:“我愛財如命。”

關於金錢和工作,現在的年輕人反而更為誠實。曾經網上有一句話廣為流傳:“我上班就是為了錢啊,不要跟我談理想,我的理想是不上班”。二三十歲的年紀,正是應該好好奮鬥的年紀,想問問上班族們,你工作真的就是為了錢嗎?

別羞於回答,工作當然是為了錢,沒有比賺錢更重要的事情。談理想之前,你得先談錢

很多職場人士都反映說自己最討厭的就是談情懷談理想,不談錢。談理想並不是不可以,但在談理想之前,我們首先要解決溫飽問題。

工作的目的是掙錢,而掙錢的目的是生活。如果你現在二十多歲,還沒有什麼錢,每月被房租、交通、吃喝、卡債......已經壓得喘不過氣。這個時候我只能告訴你:努力去工作,只有通過工作賺錢才能讓你的生活改觀,有了錢以後才能去過理想的生活,去追逐自己的夢想。當你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每月都有錢到賬,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不用為了省一兩塊錢斤斤計較的時候,你就會知道:經濟基礎才能決定上層建築。選擇錢少舒服,還是錢多苦逼的工作

剛出社會的大學生們很多都會糾結一個問題:選擇錢少舒服,還是錢多苦逼的工作。人人都想要“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但實際上,工作錢多錢少在於你的興趣,若喜歡這份工作、熱愛這個行業,剛開始錢少點也無所謂,有興趣才能把工作做好,業精於勤每個行業都有很賺錢的人,專注一個領域賺錢是早晚的事。相反,若對行業、工作沒有興趣,工資雖高,但每天都看似應付差事。工作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有興趣工作面對的挑戰才會讓自己有成就感,生活也會多了些意義,沒有興趣的工作壓力也會變成生活的負擔。當然了,有興趣,錢還多就更好不過了,對吧?

所以擁有一份感興趣的工作,加上不用愁的工資,是我們每個人的終極夢想。終極目標:人在休息,錢在工作現在的年輕人“月光族”居多,單身的、甚至成家立業的,很少會有投資理財、讓錢生錢的興趣。這也是窮者更窮、富者更富的原因。到底富人擁有什麼特殊技能是那些天天省吃儉用、日日勤奮工作的上班族所欠缺的呢?富人何以能在一生中積累如此巨大的財富?答案無非是:投資理財的能力。投資理財其實也很簡單,就是要量入為出、儘早投資,懂得利用複利的力量。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在你經濟情況許可的時候,投資的時間價值會給你的資本帶來增值,而這種價值的增長卻無須你付出任何辛苦的努力。吆雞糧倉認為,如果能讓複利的車輪轉起來,那錢就會自動生錢,讓金錢為你工作,假以時日,同樣能取得跟工作賺錢一樣可觀的收益。


愛美食的阿麗


你好!很有緣看到了這個問題。跟你聊一聊我的想法吧。

工作首先是為了掙錢,解決溫飽問題。這是每一個成年人的立身之本。只有活得下去,才能發展得起來。

我以前在一家創業公司工作過,薪水非常低,工作強度特別大,我在那裡整整工作了3年。為什麼在這3年裡一直沒想過跳槽呢,一是公司的企業文化培訓做得特別到位,我相信他們是為了改變一個行業的未來,為此我願意不談回報地去付出。二是在公司工作的3年,我得到了很多來自領導的肯定,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成長。總而言之,就是從來沒有關注過錢多錢少的問題。

我離開的原因是什麼呢,是結婚了,懷孕了,沒房沒車。現實讓我突然就清醒了過來。所謂為夢想而工作,拼盡青春去奮鬥,最後卻連體面的生活都保障不了。繼續這樣下去,我能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未來?當時一激靈就想清楚了,辭職了。

夢想雖然很美好,但如果沒有面包,你不僅對自己不負責,也對父母和孩子不負責。所以,一份工作,首先要解決溫飽問題,解決吃穿住行的問題。

其次,工作解決的是價值觀和意義的問題。馬斯洛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成就的需要。我們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夠給別人帶來價值,能夠幫助到他人。

以前在創業公司做文案策劃,因為沒有直接面對過用戶,從來都不清楚自己的工作產生過什麼樣的價值和意義。直到有一次,一個富豪客戶讓我幫忙做個給外孫過生日的文案策劃,看到客戶按照策劃方案執行,他們全家熱淚盈眶的樣子,我忽然明白了這就是工作的價值,能夠讓人通過你的文案感受親情,感到幸福。

因為我本身是師範出身,辭職後做回了本行,當了一名老師。當老師之後,每天都和學生、家長打交道。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了學生的成績,或者學生得到了成長,改善了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或者無所事事的學生開始有了目標,我的心裡都會湧起巨大的感動和喜悅。這些感動和喜悅讓我堅定了對這份職業的熱愛,也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價值。

所以,我覺得工作要滿足這兩個條件吧,一是解決生活問題,二是解決意義和價值的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滿腔動力,滿懷欣喜地去工作。


aiya鍾玲


不上班幹嘛呢?天天在家待著無聊死了。我現在覺得賺錢這個層面太大了。我以前總覺得我上班的目的是為了賺錢。但是現在我覺得賺錢離我有點遙遠。我覺得上班主要目的為了開心。

每天宅在家裡,什麼也不幹。爸媽是什麼都不說,到點吃飯到點睡覺。真的太沒意思了。我也曾有在上學的一個假期都宅在家裡。那真的是盼著快點明天吧,快點某個日期吧!每天看電視,然後吃飯然後睡覺。似乎我的世界裡再也沒有別的項目了。我也很佩服自己宅了那麼久。

現在想想上班真的太棒了,自從上班後我的生活變得有很多規律。還有心情保養一下,告訴自己現在社會競爭太激烈,要保持年輕。

然後就是很多人都會用同情的口吻說哎呀,這個不容易那個也不容易。我聽到太多不容易。我覺得不容易這個詞應該是內心感受別人的不容易,然後去珍惜現在自己擁有的“容易”。不容易都是對比產生的,不容易也是自願不容易的。(調侃病句:你說我說了這麼多容易與不容易,你說我容易嗎?)

幸福很簡單。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能打小怪獸。這句話以前聽著很幼稚。但是好像真是這麼回事。

這個時間裡真的是太輕鬆了。有個班上。有幾個同事可以聊聊天兒。這也是種幸福。




剃個頭tou


不上班幹嘛呢?天天在家待著無聊死了。我現在覺得賺錢這個層面太大了。我以前總覺得我上班的目的是為了賺錢。但是現在我覺得賺錢離我有點遙遠。我覺得上班主要目的為了開心。

每天宅在家裡,什麼也不幹。爸媽是什麼都不說,到點吃飯到點睡覺。真的太沒意思了。我也曾有在上學的一個假期都宅在家裡。那真的是盼著快點明天吧,快點某個日期吧!每天看電視,然後吃飯然後睡覺。似乎我的世界裡再也沒有別的項目了。我也很佩服自己宅了那麼久。

現在想想上班真的太棒了,自從上班後我的生活變得有很多規律。還有心情保養一下,告訴自己現在社會競爭太激烈,要保持年輕。

然後就是很多人都會用同情的口吻說哎呀,這個不容易那個也不容易。我聽到太多不容易。我覺得不容易這個詞應該是內心感受別人的不容易,然後去珍惜現在自己擁有的“容易”。不容易都是對比產生的,不容易也是自願不容易的。(調侃病句:你說我說了這麼多容易與不容易,你說我容易嗎?)

幸福很簡單。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能打小怪獸。這句話以前聽著很幼稚。但是好像真是這麼回事。

這個時間裡真的是太輕鬆了。有個班上。有幾個同事可以聊聊天兒。這也是種幸福。


月亮姐姐yyyy


  1. 物質層面:生活需要開支,那麼開支的錢從哪裡來呢?肯定還是需要我們有一份正常的工作,從這個方面來說上班是為了滿足生活需要而去掙錢👀
  2. 心理層面:滿足了基本的需求後,那麼我們開始考慮這份工作到底做的開不開心?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呢?或者個人想追求的完美系工作。如果你喜歡這個工作,那麼就不會說是僅僅吃飯掙錢那麼簡單。因為在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到經驗,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可以找到存在感和成就感;反之如果每天過著打醬油一般的生活,那麼註定就變成枯燥乏味的,就會變成覺得工作僅僅是為了滿足吃飯掙錢而已,如行屍走肉般呢
  3. 所以說上班你怎麼看,怎麼想,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想法和感受哦,如果決定好了,那麼就加油往前衝,實現自己的夢想,加油💪

90後妹兒


上班真的只是為了吃飯,為了掙錢嗎?

首先我覺得應該把這個“只是”去掉,如果人活著就是為了吃飯掙錢,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不是有人老是吐槽說,人要跟閒魚有區別嗎!

剛才上班的途中,看到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奶奶,在瞪著三輪車過馬路,老有所依,子孫在哪裡,我當時想也許老奶奶是為了吃飯為了掙錢吧!

我之前一直否認上班是為了吃飯掙錢,但是老奶奶點醒了我,對於不同年齡層不同年代的人,這句話有時成立有時又不成立!

你們呢,在你們所在的現階段這句話成立嗎?


老李家小月


上班不僅僅是為了吃飯掙錢,也是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人生價值



重慶辣妹小張


嗯,你好,看到你的問題
對,上班就是為了吃飯,為了掙錢,但也不完全是,
我看到過一段這樣的話,分享給你
:我們辛苦賺錢,不是有多愛錢,而是這輩子不想因為錢和誰低三下四,也不想因為錢為難誰,只希望在父母年老的時,我們有能力分擔,在孩子需要的時,我們不會囊中羞澀,,
說的很唯美,有點雞湯的感覺,不過當我們對生活變得焦躁,變得焦慮,失去動力的時候,我們往往還是需要一些這樣的雞湯來讓我平靜的面對自己,正視自己謝謝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40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79295f7e4aba4293b4fa94c944bafc85\

六郎實驗室


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了有能力愛自己有餘力愛別人



唐縣彭世修腳店


生存還是第一位的,正因為我們忙忙碌碌,所以我們活得充實快樂,有些人他可以什麼也不幹卻坐享其成,我理解,他付出時,我們錯過了,但我們付出時他看到了,我們的努力有了一個又一個見證人,你是幸福的,工作的意義不僅在於生存而在於活得意義。

工作分兩種,一種是自己喜歡想做的,一種是必須要做,不然活不下去的。但是掙錢有時候不是唯一的目的,也可能是為了獲得權力、地位、能力或者社會認同感的滿足。


還有幾個比較專業的回答,來自人力資源專家、高層管理者、諮詢顧問,委婉地批判了這種觀念,無一例外,都被踩到十名開外。

不止這個問題,在許多問題下面,基本都是這種態度:

別跟我提情懷、目標、成長這些虛的,沒錢?免談。

包括我上週寫了篇關於工作和加班的文章,也在後臺看到這麼幾條留言:

工作不就是為了掙錢嗎?拿多少錢,做多少工作。不要給我畫餅,我只認到手的錢。

我和他們聊了幾句,得知:他們從事的崗位不同,收入有高有低,但普遍都有這麼幾個共識:

勞資雙方天然對立,無產階級和資本家勢不兩立,老闆總是在剝削員工。拿多少錢,就幹多少活,否則就是被剝削。

工作是一種謀生手段,現在工作只是為了掙錢。如果掙夠了錢,沒人願意工作。

當然,我理解:一方面,房價漲,物價漲,每個人的生活壓力都非常大;

另一方面,太多的雞湯,已經使人們產生了免疫力 —— 大家開始發現,說得好聽,但聽完不是還得去加班掙錢?生活並沒有任何改善嘛。

在這種情況下,極端強調收入的重要性,把工作完全跟收入掛鉤,是可以理解的。

但這種觀念對不對呢?

我並不提倡。

我們不妨這樣思考一下:

如果工作是為了掙錢,那掙夠了錢之後呢?

很多抱持這種觀念的人,通常都會信奉另一個觀念,叫做「財務自由」。

他們的理念是,現在工作是為了掙錢,等到錢掙夠了,我就不必工作了。到那時,我就自由啦,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每當遇到這樣的人,我都會問他:那等你掙夠了錢,你想幹什麼呢?

回答往往有兩種:

一類是創造—— 比如開基金會、做慈善、開公司、寫書……諸如此類。

那這,不還是在工作嗎?

而且,工作比較資深的朋友,都知道,打工是最輕鬆的,為自己工作要累得多,負擔也重得多。

這真的是你想要的「自由」嗎?

另一類,是消費—— 比如旅遊,買遊艇,買別墅,吃了睡睡了吃……

怎麼說呢,這種生活,看上去很誘人,但你真的試試就會知道,偶爾玩玩可以,幾十年都過著這種生活,其實很無趣。

我身邊也不乏 Gap 了一兩年的朋友,至少錢是充足的,不用為生計發愁,但他們的狀態非常一致:放下工作太久了,會有恐慌感。

這種恐慌感來自哪裡呢?

不是生活壓力,而是和社會的鏈接。

本質上,人需要通過跟社會鏈接,來確認自己的存在和意義。

如何確認?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工作,為社會創造價值。

你能為社會創造多少價值,你對自身的認同感和成就感,也就會越強烈。

而這,才是使我們對生活產生愉悅感和滿足感的最大因素。

我想說的是什麼呢?

工作 - 掙錢 - 財務自由,本質上,就是一個偽概念。

我們的確應該追求自由,但這種自由,不是「不用工作」的自由,而是「減少對外部的依賴性」。

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身邊但凡比較成功的朋友,基本上都不在企業裡了,主要有三種去向:

第一,是去做投資人。有做風險投資的,也有做價值投資的。

第二,是去做知識服務。幫企業做培訓、顧問,或者寫書、講課、當行業領袖等。

第三,是自己做實業,開公司,紮根垂直行業。

他們有什麼共同點呢?

簡而言之,就是:不用依賴於某個企業、平臺,而是自己去創造價值。

前面講過,人需要通過創造價值,來確認自己在社會里的存在感和意義。問題是,阻止你去創造價值的,是什麼?

不是錢,而是你的外部依賴性。

非常簡單,如果你緊盯著收入不放的話,很可能的後果,就是發現:自己到了三四十歲,掙了足夠的錢,但是卻沒有公司要了。

這樣的人少嗎?比比皆是。

我有幾位朋友,招人的時候,有個一致的觀念:不招大公司出來、35歲以上的員工。

為什麼?不是因為他們貴,而是因為他們做的事情,侷限在很小的一個模塊,沒法統籌全局,更沒法站在整個公司的角度,去協調不同的部門和團隊。

到了那時,你會發現,錢可以買來安逸的生活,可以買來物質,但無法買來成就感和滿足感。

你真正缺少的,永遠不是錢,而是對這個世界的適應性。

說個令我感觸很深的事情。

昨天和一位傳統企業的朋友吃飯。這位朋友,剛卸去500強全球副總裁的職位,出來開了一家公司,給企業做管理諮詢和培訓業務。

我問他,現在單幹之後,感覺怎麼樣?

他說:比以前累多了。以前制定好戰略,交給下屬去做就行,但現在,凡事都要親力親為,收入卻還不到以前的一半。

提一下,他卸任前,光年薪就是300萬,總資產不知道,但肯定已經「財務自由」了,做點投資什麼的也不在話下。

我問他:既然出來之後,收入還沒有以前高,那為什麼還要跳出來呢?

他說:因為我問了自己三個問題。

第一,我幹到多少歲時,會被動退休?

第二,我估計自己能活到多少歲?

第三,當我被動退休後,這幾十年裡,我想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他說:我仔細想了想,萬一哪一天,我年紀大了,企業不要我了,失去了競爭力,賦閒在家裡,我能幹些什麼?是,我不必為生計發愁,遛遛狗,打打牌,也不是不可以,但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他又說:有很多朋友對我說,你可以寫書,可以給企業當顧問,可以去講課……但如果我一直在企業裡待下去,我沒法更新我的知識,沒法接觸到世界的變化,我去做這些,怎麼競爭得過年輕人?

不知道你有什麼感想,但我當時被深深觸動了。

這位朋友,階層比我高得多,資歷、經驗和資產,更不是我能夠相比的,但他每天思考的是什麼呢?是「如何才能讓自己不被時代拋下」。

這種憂患意識和眼界,說實話,不是一般人能夠具備的。

當然,大多數人,也許還在為生計奔波,暫時還達不到這樣的層級。

但是,他離退休,起碼還有十幾年的時間,就已經在謀劃退休後的事情。如果我們事到臨頭,才去思考和規劃,是不是太晚了一點?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看待工作呢?

答案很簡單:把工作,當成一個試煉場。

我一直所踐行的,就是這樣的價值觀:學習 - 應用 - 反饋內化。

簡而言之,我會先做一個規劃,再思考:針對這個規劃,我需要學習什麼東西?需要獲取什麼知識和經驗?

然後,再把我學習到的東西,應用到工作中,去檢驗它們,獲得反饋,不斷調整,將其變成自己的能力。

也就是說,在企業裡的每一個任務、每一份工作,我都會把它們看作,是為了將來實現「獨立創造價值」的練習。

所以,對我來說,什麼時候我會選擇跳槽呢?

答案是,當我覺得這份工作,不能繼續為我提供「試煉」和「探索」的機會時。

這個時候,無論收入多少,前景如何,對我來說,它都是無價值的。

我在這個位置,多坐一天,都只是在消耗自己的潛力和可能性。

說說自己的故事吧。

我剛工作的時候,工資 2700,在廣州,還要租房,還要給家裡錢 —— 這對很多人來說,可能無法想象。

但我就這麼撐過來了。那幾年,不知道向周邊的朋友借了多少錢,也不知道多少次,把每天的開銷壓縮在 10 塊錢以內。

最辛苦的時候,6 點起床,買一份白菜和豆腐,下鍋燉,中午帶去公司吃,晚上回家繼續吃。

是我找不到其他的工作嗎?當然不是。校招的時候,拿了十來個 Offer,隨便哪個都比這份工作高,甚至有些還包吃包住,還有幾個名企,都拒了。

現在呢?

當然,還沒有實現「財務自由」,但至少,可以有底氣離開企業,去探索其他的一些可能性。

借用一位朋友說的話:

就算我們所有的嘗試都失敗了,至少隨便去哪個公司,拿幾十萬的年薪,都不成問題。既然有這條退路,又還年輕,為什麼不多挑戰下自己,去嘗試各種可能性呢?

我不會告訴你「要加班」,也不會告訴你「要吃苦」,更不會告訴你「要犧牲身體」。

不,這些都太辛苦,我寧願你永遠不要承受。

我想告訴你的,是什麼呢?

如果有一天,「收入」跟「成長」出現了矛盾,我希望,你能夠不要只考慮前者,而是能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

我希望,你能夠去考慮那三個問題。你能去思考:

我現在做的事情,能帶給我什麼?

萬一我被企業拋棄了,我還能做些什麼?

畢竟,能夠帶給人幸福的,永遠不是錢。

而是被這個世界所需要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