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風格的音樂的水準存在可比性嗎?

Mc毒


很高興能夠回答相關的問題,以下是我個人的觀點:

這就要打個比方同樣描述一件事,你大致能想象得出來,魯迅、古龍、意識流的喬伊斯、或者錢鍾書他們會寫成什麼樣子;韓寒自己承認第一部長篇小說《三重門》是模仿錢鍾書《圍城》的語言風格,在行文上措辭的使用、比喻技巧等方面,對比下《圍城》與《三重門》就能看出來。文風的區別是有一些標誌性特點的,音樂上也一樣。

影響樂曲風格的,有音階、節奏、速度、和聲、織體等等因素。

你可能看過一個短視頻,一個彈鋼琴的小夥先演奏了一遍《瀏陽河》,再換成小調式演奏,瀏陽河的主旋律立馬充滿了日本風格。其實我們的《義勇軍進行曲》改為小調式演奏,也變成了強烈的日本風格。音階是有非常強的風格區別標誌的。如果自然大調只用五聲音階1 2 3 5 6 就是我國的民族調式了,民樂風格就很強烈;而日本的民族調式採用1 3 4 6 7;印度音樂調式的音階採用1 2 3 4 5 b6 b7,猶太民族調式採用 3 4 #5 6 7 1 2,而爵士藍調音階採用 1 2 b3 4 b5 b6 7。在ipad上蘋果有個APP,叫GarageBand,裡面有個功能就是挑選民族調式後,鍵盤上沒有了黑鍵,一個八度內的7個音(5個音)就是選定的調式音階,你隨便彈一些旋律,就是滿滿的民族風格。採用不同風格的音階,就能讓旋律充滿某種調性風格。

然後就是節奏了。探戈音樂的節奏非常明顯,你在跳探戈的時候,教練會念“慢-快-快-慢”,節奏中大量的節分處理和有規則的節奏循環,就呈現了探戈的舞曲風格。你去看一下華爾茲、波爾卡、搖滾、搖擺、DISCO,都是有特定規律的節奏循環。

速度,這個就不多解釋了。

對和聲的運用。最最明顯的,你去聽聽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和肖邦的鋼琴奏鳴曲左右是怎麼處理分解和絃的,然後再看看流行鋼琴曲理查德·克萊德曼的左手分解和絃,你就知道差異在哪裡了。在莫扎特、海頓時期,含有增三、減四音程不和諧和絃用得很少,隨著時間的推移大眾的審美情趣變化,不和諧和絃的因素使用得越來越多,音樂的色彩也越來越豐富,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估計放到莫扎特時代是要被人罵死的。

織體。織體包含縱向和和聲運用與橫向的曲調進行。像在巴赫時期是復調音樂的巔峰時期,幾乎每個時刻都至少同時有兩條旋律在進行,進入到古典主義時期,則主調音樂嶄露頭角,印象主義通過音樂的細節對比,比如強弱、長短等等,整體營造一種氛圍,這也與其他作曲流派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致如此吧。一種風格,在採用的音階、節奏、速度、和聲、織體上面,都會有一些明顯區別於其他人的特點,抓住這個特點,很多旋律的都能改編成這種風格。


慢跑的蝸牛VL


不同風格的音樂的水準是否存在可比性,我來試著回答一下。

有多少種音樂風格就有多少種聽眾。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都各自的欣賞角度。

大家都知道,音樂圈子都存在著鄙視鏈,這種現象是一直存在著,講一個親身經歷,我記得很多年前剛學琴的時候,那時我們的圈子主要傳唱羅大佑、齊秦、老狼等歌手的作品,一個主要原因是,這些歌曲採用吉他編配的形式比較多,自然也會比較容易在吉他愛好者圈子裡流行。有一次在宿舍走道上挺深情的唱了首歌,大概是一首臺灣民謠吧,不遠處有個小夥子一直在哪聽著,我也深以為得意,正美著的時候,小夥走過來滿臉崇拜的問了一句“你會唱小芳嗎”?結果遭到了我強烈的鄙視!現在想想也很有意思,他是真誠的,對他來說,小芳和他帶來的感動,也許遠超他並不太熟悉的臺灣民謠。因此,確實沒有什麼可比性。小芳也曾火遍大江南北,給無數人帶來了最真實的感動。

只要能給人帶來快樂、憂傷、感動的都是好的音樂,也沒有什麼可比性!


跳動的光音


不得不說,音樂有沒有可比性不說,但確實是有潮流的,或許用潮流說不貼切,用風格更好。

從最開始的布魯斯,到後來的搖滾,爵士,流行,電子………一系列之類的,均有他們所出現的那個歷史的特點,例如科學進步以後所衍生的電子樂,可以聽聽這兩年的格萊美,風格和幾年前差別我覺得已經很大了,可見音樂是具有潮流和時代特點的。

但是並不是說這種潮流或者風格只在那個時代流行,這種潮流首先是被創造出來,然後無論在什麼時代都能見到這種風格作為一種元素出現在各種的音樂作品裡,新舊幾種風格融合成很不錯的作品。

不過,你所說到的可比性,還有一點是人的欣賞能力。欣賞力的不同對於音樂的看法天差地別,如果你學過樂器你就知道,很多歌曲伴奏如果出現了你喜歡的樂器,你會從演奏的方方面面去分析這個樂器彈奏的好壞或者編曲的好壞,有時候歌詞可能會被忽略掉。但是對於普通未經歷過音樂訓練的大眾,可能歌詞和旋律可能就是一切了。

因此很多欣賞力較高的聽眾很可能出於自己的音樂訓練對這些作品做出批評,而對於喜歡這首作品的聽眾來說好像就是在批評他們的價值觀,所以會產生厭惡的情緒。但是有些作品其實是因為,這個作品其實還好但是傳唱度高的不符合它本身的價值,所以會有一少部分聽眾從各種方面去挑刺,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一種情緒。但是比如說抖音,上面的音樂作品都是惡俗,低下的麼?肯定不是,不乏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出現在上面,但是過高的重複率真的有時候會很讓人反感。

所以答主沒有必要因為這些東西反感,困擾。因為大部分在說你喜歡的作品的人很可能只是為了跟風,如果有些從專業角度去分析批評的人要給予足夠的尊重。因為音樂這東西肯定是要發展的呀,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也是必須要做的東西呀。





歡樂的小貝


感謝你的提問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不同音樂風格的水準沒有可比性。音樂的風格有很多種,比較受歡迎的有流行樂、搖滾樂、說唱、古風音樂、純音樂、電音我,民間音樂等等。為什麼說他們之間不適合拿來比較呢?其實理由很簡單。

不同的音樂風格,他們都自己得優缺點。他們之前可能有相同的長處,或者是在某方面都不足,還有一種就是一種風格的音樂在某方面又長處,而另外一種音樂在這方面又存在明不足。所以是沒有什麼可比性的,就好比體型巨大的大象不會怕貓,但是大象卻害怕老鼠,而老鼠又害怕貓一樣。

所以不管怎麼說,不同種風格之間的音樂不適合拿來比較,因為他們之間得比較毫無意義。應該拿同種音樂風格不同的曲子來比較,這樣更有可比性。可以比出不同曲子的優質程度。






繞岸垂楊elfin


當然有,例如在暴雪的遊戲音樂,以其他細節一樣,十分用心,其隊遊戲配樂的細緻程度與要求標準制糕可以算得上是遊戲中的絕對上乘,其中有很多配樂都是非常有創造性的,比如守望先鋒中的主旋律,會在不同的節日上會重新編排,重新編曲變為不同的風格,爐石傳說的登錄音樂則是由魔獸世界中的經典旋律整合編奏而成的,這些都是比較難的做題方式,但是暴雪為了追求藝術水準,總是可以創造出來這種作品,而很多人對她的評價也是頗高,現在無論是作曲還是各個方面,盜版比較嚴重,各種歌曲的相似度也頗高。





小鹿汐音樂


這不是音樂可比性的問題,那種人是在偷換概念。古典音樂所處的時代與流行音樂所處的時代是截然不同的,在古典音樂時期,音樂主要為上層建築服務,雖然也有民間音樂與宮廷音樂,但是民間音樂與宮廷音樂直接被教會所壓抑。古典與浪漫的時代,音樂都為上層建築服務,不過服務對象分別是教會與政權。而流行音樂所處的時代,首先經歷了一個二戰,二戰把國家的侷限打破,並且使得音樂從宮廷、宗教流入了民間,使得民間也有了廣泛的音樂欣賞基礎。因此在影響力來說,古典音樂的影響力遠不如流行音樂。但是如果從音樂性來說,幾乎絕大部分流行音樂無法與精萃的古典音樂相媲美。打個比方,如果把周杰倫搬到古典音樂時代,那麼他就是一個笑話,這種音樂根本無法被上層建築,無論是宗教還是政權所接受。如果要去對比音樂,一般最好以同一個時代,或者同一個類型進行類比。不同時代的人的基本審美都完全不同,又如何對比呢。。。。


輕風夢


不同風格的音樂應該都有可比性,那就是那一種能打動更多的聽眾,畢竟,音樂是創作給聽眾聽的。




颶龍龍哥


有一句話:“曲庫即個性”。如果你想了解一個人的內在,那麼就去瀏覽一下他的曲庫吧,他的性格、個性、品味就體現在他所聽的音樂裡。很多時候你會覺得:表面看起來很安靜的一個人,怎麼會聽如此暴烈的音樂?或是表面看起來輕飄飄的一個人,怎麼會聽這麼深沉的音樂?這便是他的內在顯示在音樂中的一種表現。音樂是與人的內心直接相連的一種藝術,是最能直接表達人的感情的,所以我認為,音樂體現著一個人的內在。每一個喜歡聽音樂的人都有著不同的聽歌習慣.比如說有的人喜歡一首歌全部聽完了就算了,而有的人則會把自己喜歡的一首歌反覆地聽,我是屬於後者,喜歡聽的音樂,都會重複地聽,也可以一首歌從早上聽到晚上,不喜歡聽的歌,要不聽幾句就扔掉,要不就直接跳過。經常按快進跳過很多歌,直接選擇自己喜歡的歌,然後重複聽。或者有時發現歌裡有一段旋律自己超喜歡,那就會把所有的腦細胞封閉在那段旋律裡,任由它在腦海與思維的空間中飄蕩穿行.

  為什麼會把自己喜歡的音樂不止一次重複地聽呢?有很多原因,不過最直接最重要的,我想還是和人的性格有關.自己喜歡反覆聽同一首自己喜歡的歌估計就和我戀舊的性格有關.你所選擇的音樂,恰恰就是你內心真實的寫照,是你性格的外在表現.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麼音樂就是性格的寫照.

  性格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音樂只是其中一種因素,音樂能夠淘冶情趣,能夠改變人的心情,聽健康的音樂對人的性格有著良好的影響,但音樂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性格,所以說,音樂對性格的形成只能產生影響作用,而不能產生決定作用.

  一首歌,一段旋律給人的感覺,正是作曲者內心的真實的感覺,而當我們與他/她的感覺重合時,便會覺得,這首歌,這段旋律是最美妙的。

  *********************************************************************************

  喜歡聽悽美歌曲的人,多愁善感,心地善良,體恤他人,偉大者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歌曲如他們生命歷程中的燈塔,指引他們前進的方向,他們人生中的大起大落,音樂常常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喜歡交響樂的人,信心十足,躊躇滿志,凡事只想積極的一面,所以能夠迅速和他人打成一片,但對別人盲目相信往往導致吃虧和受損失;喜歡顯露自我,處處顯示自己的不平凡,希望上流社會能有自己一席之地,有不務實的缺點。

  喜歡搖滾樂的人,害怕孤獨,不能忍受寂寞,喜動不喜靜,愛好體育運動;憤世嫉俗,對社會有不滿情緒,經常把持不住自己,有時候會出現不愉快的事情,但他們並不在意;非常喜歡到處張揚,能引人注目,但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夠將愛好作為強有力的指導,借用搖滾巨星的光環使自己在世俗當中趨於平靜,找到心靈上的慰藉;喜歡團體,將音樂作為滿足各種慾望的工具。

  喜歡進行曲的人,墨守成規,不求變遷,滿足現狀,力求臻至完美,對自己要求甚高,不允許所做的事出現半點差錯,而現實中的不完美常常使他們動搖、失望甚至遍體鱗傷。

  喜歡流行音樂的人,屬於平凡的隨波逐流類型,在戀愛和人際交往過程當中,遠離複雜的思慮,家人或愛人會為他們解決人生中諸多的問題,他們隨時準備被感情俘虜;深層次的自省和強烈的感情是最不能忍受的,力圖通過聽音樂保持輕鬆和自在。

  喜歡古典音樂的人,理性較強,比較自省,能夠用理智約束情感;從音樂中汲取相當多的人生感悟,結果常常形單影隻,因為很少有人能與他們的思想和感情產生共鳴。

  愛好爵士樂的人,性格當中感性成分佔的比例較大,很多事情都是憑一時頭腦發熱而去涉及,往往脫離客觀實際。不喜歡受到約束,我行我素,總是有一些荒唐的幻想;追求新奇,討厭一成不變,五光十色的夜生活常常令他們流連忘返;生活與理想相差太遠,常常會感到一種莫名的恐懼與難以化解的矛盾。

  喜歡歌劇的人,思想傳統保守,容易情緒化,易出現偏激行為。他們清楚自己的這個弱點,所以總是極力控制自己,避免不愉快產生。有很強的責任感,對自己的一舉一動認真負責,力求以一個完美的形象出現在大眾面前,處處要求盡善盡美。

  喜歡鄉村音樂的人,成熟老練,輕易不會做出令自己後悔或有損利益的事情。他們細心而又敏感,喜歡關注社會問題,能夠與遭受欺凌的弱小同呼吸。他們追求安靜和怡然,不喜歡大城市的紛繁與喧鬧,喜歡過一種完全由大自然控制的田園生活,併為此不遺餘力。

  喜歡打擊樂的人,耿直爽快,對生活充滿了希望,並精心設計自己的未來;為人處世以和為貴,不挑剔,同時也喜歡談笑風生,具有很強的社交能力,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的歡迎。






王者與吃雞


音樂風格的不同,肯定沒有可比性,更不用說是在水準上比較了。

一曲中國式古典輕音樂,和一曲西方金屬電音純音樂,首先在音樂器材上就有著很大的不同,演奏出的效果自然也就存在於風格上的不同,有的人喜歡節奏慢,清新的純音樂,而有的人又喜歡節奏快,重金屬類的音樂,這隻能說根據不同人的喜好,更偏重哪類的風格了。

同樣不同的歌曲,也是如此。有的人喜歡抒情的,有的喜歡民族風格的,也有的喜歡說唱類型的,不同的人群,各有不同喜歡的風格,所以說,音樂風格的不同,相互之間沒有可比性,在水準上,各自的領域不同,也是如此。


瀟逸飛仙


我覺得不同風格的音樂的水準不存在可比性。首先,音樂風格不同,就決定了他的評判標準不同。所以不同風格的音樂是沒法比較的。其次,不同風格的音樂水準不同,水準水平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更是沒辦法比較的。所以,我的觀點是不同風格的音樂的水準是不存在可比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