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腐敗簽訂一系列屈辱條約,是當時留學生崇洋媚外的主要根源嗎?

姜佔平


留學生崇洋媚外,也許這和中國經歷了長期的閉關鎖國有很大關係,我們一起先來看看當時那條喪權辱國的條約與留學息息相關的內容;

 

【庚子賠款留學計劃】

 

1900年8月,八國聯軍佔領北京。1901年,李鴻章與各國列強簽署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條約”中有一款歸定,清廷得向十四個侵略國賠償白銀四億伍千萬兩。這就所謂的“庚子賠款”。

 

1908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退還中國“庚子賠款”中超出美方實際損失的部分, 將賠償額從24,448,778.81美元降至13,655,492.69美元(外加利息)。中國政府同意用這筆錢向美國派遣學生,並在華盛頓設立中國教育使團辦事處負責管理。因此,這項法案被稱為庚子賠款-獎學金計劃。

 

經過這一時期同美方的協商,清政府決定:同意從1909年開始,每年派遣合格的一定數目的中國留學生赴美國各大專學校深造。在退款的4年中,每年至少派100名學生留美,第5年開始少派50人,直至退款使用完畢為止。在第一個接受美國高等教育的中國人、香山人容閎的推波助瀾下, 1872—1875年,清政府選派了10~16歲的幼童共120名,分4批送到美國留學。

 

這些走出國門之外的留學生,學習到西方發達國家先進技術,也很好成為了中國與西方國家溝通的一個橋樑,為洋務運動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張之洞掀起的晚清赴日留學潮】

 

甲午戰敗,張之洞意識到清兵的落後,在1898年,張之洞《勸學篇》中,他說:「出洋一年,勝於讀四書五年」,對出洋留學做出了充分肯定。而在1901年的《江楚會奏變法三折》中,他明確力主學習日本。他認為,作為東亞國家的日本,已經改良了西方經驗;學習日本,最適合中國國情。而且日本路費便宜,文字相近。

1898年,日本駐華使臣矢野文雄函請中國派200名中學生赴日本各學堂學習,並允支援經費。清廷經張之洞會商後,選派兩湖聰穎子弟:湖北100名,湖南50名;赴日本學習武備、格致、農、工、商諸學,揭開了兩湖大批派遣留日學生的序幕。

之後,留日學生日逐年增多,日益成風。各級地方政府響應清廷號召,紛紛派遣學生赴日留學;一些中產家庭,也爭相自費送子女赴日。他希望日本留學生通過學習日本的先進,從思想和軍事上改變中國的困境。

 

導致留學生崇洋媚外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 一方面和中國經歷了長期的閉關鎖國有關係,留學風潮打破了中國一直以來閉關自守的局面,為中國留學之後的教育開闢了新的道路。

2, 回國後留學生的新思潮對於國內學生的影響深遠,至今為止,中國近現代一大批傑出的學者、科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都產生於這些賡美留學生中。

3,晚清政府幹預有很大關係,以及當時美國政府對於扶持中國留學政策的積極支持,以及後續日本留學寬鬆的政策。



這些歷史很有趣


我們從民國開始就罵晚清政府腐敗無能,罵了一百多年了,其實我們只是為了讓晚清背鍋而已,因為晚清是異族執政,責任推給他們,不至於讓我們大漢人太自卑和揹負歷史的罵名。中國只是輸在了晚清?非也!對世界發展史有點了解的人就知道,從明代開始,我們就開始落後了,明代我們開始了片板不得下海的閉關鎖國政策,而14~17世紀正好是歐洲大變革時期,歐洲進入近代,這一時期,歐洲有了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民族國家崛起等一系列促進生產力大發展的劃時代的變革。中國在閉關鎖國的局面下還出了個王陽明,搞出了個格物致知的心學理論,進一步發展和固化了儒、釋、道這種迂腐的文化理念,更近一步的禁錮了中國人的思維和眼界。此時的中國根基已經開始腐爛,中國是帶著衰敗之相進入滿清的(二十萬滿人征服了三萬萬漢人)。哪有什麼康乾盛世,那完全是自嗨意淫,我們在康乾盛世的時候,歐洲已經有了蒸汽機,有了火車、有了有限責任公司和銀行、已經有了堅船利炮,此時中國皇帝在幹什麼?在組織搞四庫全書!沒錯,此時的中國文化的金字塔的頂尖隆重封頂,達到了五千來的最高峰,可喜可賀。正當我們做著中央天國、萬國來朝的白日夢時,珠江口開來了英國的軍艦,鴉片戰爭驚醒了中國人的春秋大夢,八國聯軍又宣告了中央天國的結束。虎門銷煙的豪氣掩蓋不了殘殺來使的無底線愚蠢和向八國同時宣戰的自不量力的膨脹,文化的自我吹噓也改變不了京城百姓為聯軍指路、提供後勤的事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王意識讓晚清覺得賠你一點、割給你一塊又何妨?(此時讓人想起日俄戰爭俄國敗了,但俄國就是不賠),所有的這一切的一切,我們要把它僅僅算在愛新覺羅家族的帳上?做為漢人的我們,心不虛嗎?


David曾954


漢奸文化也是文化,只不過是糟粕文化,漢奸文化根植於我們民族的深處,每當外敵強悍時,漢奸們通過各種方式迎合敵人自己從中漁利,俗話說有奶便是娘!沒有奶也認爹的,也是如此大有人在,我就遇到過不少,它們出於對現在生活的不滿與病態的性格,即便沒有得到敵人的利益,也主動認敵為爹。


淮涉之水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因為落後導致的民族自卑心理,迄今都沒有完全擺脫。

晚清知識界對西方的看法經歷了截然相反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傲,看不起西方,認為西方不過憑藉奇技淫巧僥倖獲勝,只要我們內修文德,教化萬民,必然四海賓服。奈何被現實無情地打了好幾次臉,簽了無數屈辱條約。最大的打擊是甲午戰爭,西方人我們畢竟不熟悉,小日本可是我們的鄰居,一向是小弟,多數時候乖巧聽話,朝貢孝敬唯恐落於人後,結果人家學了幾年西方也把我們揍得滿地找牙。

自信心都垮了,先是制度不自信,改制度,進而文化不自信,改文化,甚至不少人想拋棄所有傳統文化,連中國字都不想要了,直接採用拉丁文。當年宋美齡逮著機會就說英文,哪怕蔣介石在旁邊根本聽不懂。

近些年國力提升,自信心提高一些,但有些人還是跪習慣了,站不起來;有人相反,極度自傲,我個人覺得過度自傲也是自卑的變相反應。真正的自信是理性平和,用平視的態度與西方交流。


豪森林


兩者根本畫不上等號,甚至晚晴時代的留學生,他們的崇洋媚外與現如今某些留學生的崇洋媚外有著天壤之別。

要說晚清留學生,筆者印象最深的還是電影十月圍城當中的閻孝國,電影中的他更有一句經典的臺詞:“學生正因為留學西洋,才得已看出,洋人都是狼子野心”!儘管這是藝術創作的人物,但在晚清的現實時代,洋務運動的留學生中,有太多跟閻孝國一樣的人。


晚清留學生的大範圍出國還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距離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過去了20多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朝官員很少見的出現了無人投降的狀況,除了固有的思想還讓他們保持了“天朝上國”的態度外,第一次鴉片戰爭並不慘重的結局也沒有讓他們意識到國與國之間的差距。

1、摺合1700萬兩白銀的2100萬銀元賠款並非不能接受,畢竟一個虎門銷煙就造成了英商數百萬兩白銀的損失。

2、開放5個通商口岸,雖然丟了面子但沒有失去領土,也並非不能接受

3、割讓香港島,對於清政府來說,百年前一個尼布楚條約就放棄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個小島又算什麼?

4、兩年的戰爭丟失的也不過是南方沿海的部分城市,還沒有讓清政府感到疼痛。


然而20年後,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城,嚇跑了咸豐皇帝更燒燬了圓明園,外加又給予了更慘重的賠償,這樣的失敗才讓眾人明白,天朝上國似乎只是一個夢想。學習西方的思想也開始普及開來。可以說這時候的留學生不是去鍍金混文憑,而是真的想復興國家來報仇雪恥。

詹天佑留學美國,卻經常受到同學的嘲笑,甚至被周圍的人認為是來自於一個愚蠢的國度。

清朝外交官譚錦鏞出訪美國,因留著辮子而被當街挑釁和毆打,甚至被綁在橋上示眾讓人參觀,最終造成譚錦鏞含恨自殺!

可以說那個年代的留學生雖然被西方的文明而震撼,但他們的心中更存在著復仇,他們崇洋但不媚外,他們願意接受西方思想卻更想著在未來報仇,1872年的天津教案,已洋務運動十餘年的清政府仍然有眾多強硬派打算繼續與西方開戰,反擊的思想還在很多人的腦海裡留存。

可直到清政府一敗再敗,甚至又敗給了日本時,眾人才明白,一味的效仿西方也許不是出路,新一輪的革命就此開始。那一代的留學生也許更讓後人欽佩,他們揹負的使命不止是學習,更有太多的國仇家恨。


遼寧資深球迷


看看現場的電視劇演的什麼公司老總,白領,一吃飯就是西餐,洋酒,好象只有這樣才是身份的象徵,崇洋眉外宣揚西方這些個所謂的娛樂圈功不可沒,真是不遺餘力的大肆宣染,真是奴才相十足,還他X的給自己定了階級層次叫什麼精英階級,知道我們囯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嗎?是這麼分階級的嗎?


用戶2330994698456


題主陳述了兩個事情,一個是晚清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一個是同時留學生崇洋媚外。前一個事大家耳聞能詳,第二個事情可能就不一定真實。我們從崇洋媚外說起。這個詞是茅盾發明的,最早出現於茅盾紀念魯迅的文章。這是茅盾對洋務運動的評價。洋務運動一共做了四件事情,一是建立現代軍工。二是建立現代工礦企業。三是組建現代軍隊。四是設立現代學校。洋務運動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麼崇洋媚外,只是利用西方的技術和管理模式建立我們自己的工商業和軍隊,指導思想是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隨著兒皇帝的垮臺而失敗。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也並不是留學生,而是一批被打疼了打怕了封建官僚。事實上,中國的崇洋媚外從來就沒有形成主流意識形態。我們近現代比較轟轟烈烈的學習外國經驗有這麼幾個節點,最早的就是失敗了的洋務運動。接下來是五四運動,以問題與主義之爭為代表,分為兩大派,一派學習西方,最終形成了五權憲法為代表的中華民國,一派學習蘇聯,最終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次是抗戰結束後的短時間的崇美風潮,以國民黨的兵敗如山倒宣告失敗。第四次是盲目的學習蘇聯經驗,以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宣告失敗。第五次是改開以來的學習西方經驗。五次學習四次都失敗在崇洋媚外的利刃之下。但是,也帶來了社會深刻而持久的進步。比如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了,卻動搖了忠君思想啟蒙了國家與帝王分離的觀念,為武昌起義奠定了思想基礎。五四運動帶來了馬列主義,也廢除了磕頭下跪,徹底剪掉了男人的辮子。抗戰後的崇美基本廢除了男人長袍馬褂,中山服西服等筆挺的服裝讓人面貌一新。也為我們正在進行的改開提供了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我們不再盲目學習,也不再妄自菲薄,更不再夜郎自大。西方不再神秘,世界不再高高在上,我們再次站在引領世界經濟新潮流的潮頭浪尖。一個人看不到與別人的差距,就不會進步,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是如此。


雨軒品茗2


滿清與西方對比,是因為思想,體制,實力不對等而被打敗,那不是恥辱,

與解體的蘇聯對比,慈禧能保住中國不亡以經很不錯了,應該叫雖敗猶榮,

如果滿清與西方對比,在思想,體制,實力對等下戰敗了,那才是恥辱,

實際上,當初的慈禧以經很偉大了,他為中華民族的振興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

他不惜以亡族的代價與列強們一戰再戰,

他向列強們要回了賠款,(庚子賠款),

他使列強們為中國建立了清華與協和,

他向國外派遣了大批的留洋學生,

他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培養了大量的科學人才,

滿人也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史上最龐大的領地,


一個倍加努力的人


悟——慧眼見正義——獨立之精神——善

知——心眼看民主——自由之思想——信

醒——肉眼察平等——財產之利益——美

當感謝慈禧太后當時鬼使神差之狂妄自大,為徹底清除戊戌變法之“西方流毒”而正式向11個國家發佈宣戰詔書並組織清軍與義和團攻打這些國家的大使館,進而引發庚年戰事,才有後來的庚款留學與現代大學之情境,才有民族醒悟之機會!


李華春65436873


顯然不是,清朝已經到了暮年。風雨搖擺,隨時都會垮臺。人民已經失去了對統治者的信心。而且歐洲列強在中國土地打砸搶燒,分享各種在中國的利益,完全沒有把清朝放在眼裡。一個如此懦弱的朝代,如此落後的朝代,是不會有前途的。留學生是的的確確去到國外,深深的學習到了先進文化,拓展了自己的眼界。自己國家與歐洲國家的的確存在巨大的差距,是喜歡先進文化,而並非崇洋媚外,許多在洋務運動留外的人都回來為國家做貢獻了,譬如詹天佑。所以清朝簽訂屈辱協議根本原因是自身太弱,無力對外,這才是最主要的,沒有那個統治者願意看到自己的朝代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這對不起列祖列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