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講話:科教興國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然之路(連載)

任正非講話:科教興國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然之路(連載)

我很多次去過美國,美國人民的創新機制與創新精神 留給我很深的印象。他們連玩也大膽去創新,一代一代人的薰陶、傳遞,一批又一批的移民又帶來了不同文化的衝擊、平衡與優化,構成了美國的創新文化。

越來越多的科技英雄的湧現與消亡,都對推動美國的科技進步作出了貢獻。美國佔據了世界 60%的電子市場,我們不能不對那些在信息潮流中不斷曇花一現的英雄,給予崇高的敬仰。信息潮的變幻莫測,快速的演變,使一批一批的大企業 陷入困境,以至消亡;一批一批的小企業,成長為撐天大樹,大樹又遭雷劈。不斷的生,不斷的亡,這是信息產業的特點。華為由於幼稚不幸進入了信息產業, 後退就是死亡,被逼上了不歸路,創業者及繼承者都在消蝕健康,為企業生存與 發展而頑強奮鬥。

縱觀美國信息產業的興亡史,令人膽顫心驚。五百年春秋戰國如果縮到一天內進行,誰是英雄?巨大的信息潮,潮起潮落,隨著網絡技術與處理技術的進步,新陳代謝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因此很難再有蓋棺論定的英雄,任何過路的豪傑都會 對信息業的發展給以推動。

我們應尊重他們,學習他們,批判地繼承他們。

任正非講話:科教興國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然之路(連載)

IBM 是昔日信息世界的巨無霸,卻讓一些小公司'作弄'得幾乎無法生存,以至 92年差點解體。為了解除困境,勵精圖志,IBM 重新走上改革之路,同時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曾經受聯合國工作人員致敬的王安公司,從年銷售 35 億美元,已經 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創立個人電腦的蘋果公司,幾經風雨飄搖,我們還能否吃到下世紀的蘋果?……。再這麼發展下去,發展中國家還有多少人敢進入信息產業。

美國在這種創新機制推動下,風起雲湧、層出不窮的高科技企業叱吒風雲,企業不論誰死誰亡,都是在美國的土地上,資產與人才仍然在美國,破產只是拴住了法人,員工又可投入新的奮鬥。這種從國家立場上來講的宏觀力量,永恆地代表美國的綜合國力。由於信息產業的進步與多變,必須規模化,才能縮短新產品的投入時間,而幾萬人的公司又易官僚化。美國在科技管理上的先進也是 逼出來的。發展中國家無論從人力、物力以及風險投資的心理素質來說,都難以勝任。如果發展中國家不敢投入信息產業的奮鬥,並逐步轉換成實力,那麼美國的市場佔有率就將從 60%提升到 70%、80%……。它佔得越多,你就越沒有希望。

推動技術進步的市場需求已經啟動,世界近廿年來,人民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 人們從溫飽開始尋求知識、信息、文化方面的享受,從而使電子技術得以迅猛發 展。得到鉅額利潤潤滑的信息產業,以更大的投入引導人們走向新的消費。這種 流動使所有產業都得到潤滑,互相促進了發展。

任正非講話:科教興國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然之路(連載)

例如:中國農業,如果電子業向他們提供充足、理想的網絡服務。通過網絡,使他們得到各種培訓與商業交流(例如:養牛、種地,假設有數十萬種……)使九億農民的素質提高,勞動力獲得解放。

一是種好現在的地,並進行產品的深度加工,大幅度地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二 是多餘的勞動力及資金找不到出路就會去開發荒山,綠化荒山。綠化的荒山提高了人的生存質量,人們又要向更高層次進取。那時中國大量過剩的優質勞動力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比較便宜,中國在加工業上會永遠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只要在自主開發上逐步努力提高,中國下世紀有望進入經濟大國的地位。

所以科教興國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然之路,只有堅持十二大提出的'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中國才會有希望。

中國自己有龐大的市場需求,中國歷史上也有冒險家,黨的十五大的開放政策比較好,中國應該產生一些敢於在高科技中有所作為的公司和時代的弄潮兒,聯想、北大方正、……,不是已經啟動了嗎?我們並不孤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