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通政巷

巷名的由來

明弘治乙丑(公元1505年)南京通政使張苗(字世英,號實齋)乞休歸,由於歷史原因,不願回原籍同安金門,而在郡城置地建第,與蔡清、顧美諸名流組織“逸樂會”。府第之巷遂稱“通政巷”。

張苗先世河南人,宋仁宗八年(公元1030年)入閩,後徙家居同安金門青嶼。張苗明成化丁亥以楷書精妙擢中書舍人,癸巳,修通鑑有成,遷大理寺評事。壬寅拜太常寺丞加少卿,後以叔張敏保翊孝廟功,推恩進太常寺卿,尋遷南京通政使。

張苗府第遺址早已湮沒,但此巷名沿用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

人物

明·張苗(南京通政)

明·黃鳳翔(禮部尚書)

清·蘇廷玉(四川總督)

舊址

安溪會館(王氏宗祠)

“元祥蘇”典當行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商人院,文藝息

通政巷3號:傅襄若宅

在龔詩揚老先生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傅宅。傅宅為清代的豐州富商傅襄若所建,據說當時耗費了10萬白銀。傅宅的後代對以前的家族歷史不甚瞭解,只知道前輩是做典當生意的。

我們在古厝裡驚奇地發現,雖然只剩下三開三落,但屋裡的許多木刻雕畫上的人物表情竟然完好無缺地保存下來,既有雕團花,又有戲劇中的人物背景,這些木雕在歷史動盪時期也並未遭受破壞。主人家告訴我們說,因為當時家族勢力強大,“文革”期間遭遇來者,便將其擋在第一、二進房屋之外,因此內部的建築均未遭到破壞,實在是很難得。

如今附近老人們習慣於在古厝的後院打打牌、聊聊天什麼的,這裡也成了他們經常聚會的場所。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總督府,元祥蘇

通政巷4號:蘇廷玉府第

通政巷中段,有一條通往圓石巷的小巷,數十米長,窄得只能容下一人通過.斑駁的紅色古牆,讓人有種在時光隧道中穿越的感覺.

在通政巷,無人不知這位“蘇總督”,他的府邸現在已作為一所美術學校。蘇廷玉,字蘊山,號鰲石,沃頭人,生於1783年。其父蘇光彩精通醫術,其生母莊氏為泉州城區人。5歲起,他就在泉州讀書。1814年,蘇廷玉考中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山東按察使、四川總督加兵部侍郎銜等職。隨後的24年,蘇廷玉陸續在江蘇、山東、四川等地任職。直到其離任後,才告老返回到泉州老城區通政巷北邊居住。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清光緒年間,四川總督蘇廷玉卸任後,在泉州市區通政巷熙春宮以東建一府第,“屋宇連綿,範圍甚大”,後門直出奎章巷,東臨南大街的一列店屋皆其產業。蘇廷玉僅利用通政巷東北畔臨街處兩間店面,當做典當行,取名“元祥”,有人便稱這一帶的整片蘇廷玉府第為“元祥蘇”。府第朝南,為五開間五進的燕尾脊結構,東西各有6個側門,官廳東邊有20開間的長廊。西邊為魏姓所居,相傳其先人為蘇家總管。兩戶中間一道隔火巷。

府第中有梳妝樓,是蘇廷玉之女的閨閣,也是泉州地區現存惟一的梳妝樓。府第建有後花園,佔地一畝餘,疊山浚池,是城內最完整的園林。假山之石皆採自太湖,又從四川帶來疊山能手。當園林工程告竣時,有攜石求售者,主人視之,龜背而鰲頭,充當鰲石頗為形象,便購之放在水池之湄,又覓似老翁態的石,橫一竿於胸臂間,豎於池邊。立意“老翁釣鰲”,以示清閒。主人號鰲石,此園遂名“鰲園”。

蘇氏享用不久而終,釣翁與鰲石讓丁厝埕蔣以麟。1919年華僑陳光純購其書房、梳妝樓、花山及其附屬地建樓。

1945年群生織布廠遷址於此府第,直至1956年“公私合營”。“文革”後期,鰲園裡的假山花石及憩亭全被移遷入開元寺重建假山。如今大門緊堵,五開間的前兩進雖保存完好,作為“起點”畫室,後三進也被“瓜分”完畢。

梳妝樓因住戶不同而被隔成了兩半,上樓的梯子也增建了不少。對此,泉州舊城區遺址遺蹟踏勘考察項目小組已著手開始對梳妝樓進行保護工作。

小木偶,聲名傳

通政巷24號:泉州市木偶劇團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泉州木偶名聲在外,卻有很多人不知道木偶劇團的位置所在。很多來到泉州走街逛巷的揹包一族,常常是不經意的閒逛之間誤撞見這座掛著“泉州嘉禮館”牌匾的古香古色的古大厝,進而被裡面的古老戲臺和惟妙惟肖的提線木偶展示櫥窗所吸引。這裡古稱“安溪會館”,曾經是王氏宗祠。因管理原因,泉州嘉禮館暫不面對公眾開放,一般只在重要場合如貴賓到訪時才會在館中進行演出。不過隨著泉州木偶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在這裡開展的活動也越來越多。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採訪中巧遇木偶團的夏副團長,帶我們參觀了劇團內的三個小展廳,有團裡的“傳家之寶”,有泉州木偶發展歷史介紹館,也有木偶團對外交流的成果展示。由於泉州木偶劇團現在所處的位置在通政巷內,交通不太方便,不能滿足多人同時參觀的需求,有關方面已經就此著手,擬在清源山腳下閩臺緣博物館附近修建“泉州木偶藝術劇院”,屆時,木偶劇團將定期進行演出,不僅僅是小範圍演出,而是滿足所有觀眾的觀看需求。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線戲”。源於漢,興於唐,盛於宋。宋元以降,即流傳於泉州地區,俗稱“嘉禮戲”。經數百年傳承,逐漸形成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演出規制、表演“線規”、偶像製作工藝及豐富的演出劇目和獨特的劇種音樂———“傀儡調”。

1952年10月、12月,泉州市文化館遴選本地著名提線木偶藝師相繼組建性質為“民營公助”的“泉州木偶實驗劇團”及“泉州木偶藝術劇團”。1956年3月,由泉州市政府(縣級市)合併“實驗”、“藝術”兩團,成立地方國營“泉州木偶實驗劇團”。1960年4月,合併“泉州布袋戲劇團”,擴建為“泉州木偶劇院”。1972年8月,改名為“泉州市木偶劇團”。

該團為泉州市(地級市)直屬國辦專業文藝表演團體。團址、劇場、文物陳列館均設於泉州市通政巷24號。

翰林家,文采揚

通政巷22號:龔維琚宅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聽通政小學對面雜貨鋪的老奶奶說,通政巷的古宅已經沒剩多少了,除了木偶劇團,還有旁邊的龔宅。我們到龔宅拜訪,遇見了91歲的龔詩揚老先生。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龔宅有三開三落,前後廳窗欞戶扇木雕精細,大門扇聯曰:“詞林鐘武;試院衡文”,為150多年前龔維琚所建。龔詩揚老先生說,對於祖先的事情幾乎記不得了,只知道六代以前龔家出了個翰林。在龔家的正門上面,有一個可活動的屏風式門,亦是舊時官家的標誌。龔老說,小時候都叫它“福州門”。

龔詩揚從年輕時代起就喜歡攝影,在他的房間的牆上,密密麻麻貼滿了照片,有些是他自己拍的,有些是從雜誌上剪下來的。很難想象這個有意思的老頭曾經在晉江英林、石獅等地做過31年的小學校長,在那些照片中,好些是他與學生的合影。隨後龔先生帶我們到他家隔壁參觀採訪,我們舉起相機的時候,他也很專業地從包裡掏出了自己的相機……

尋訪手記

泉州古城廿四巷:通政巷

初探通政巷,有一些些失望。除了泉州木偶劇團和清代曾任四川總督的蘇廷玉府邸,幾乎沒有留下什麼可以讓人為之眼前一亮的老房子。通政小學對面的一間雜貨店裡,守在店裡的滿頭銀髮的老奶奶告訴我們說:“都沒了,那些古厝都沒了。”於是,以為我們能夠發掘的只有故事。

可有時候,耐心和細心,會帶領我們發現另一個世界。第一次在通政巷,我們認識了龔詩揚老人,他帶我們去了3號傅宅,在那所泉州城曾經知名的當鋪裡,我們看見了建築上保留很好的木刻雕花。還知道了蘇家隔壁的魏家,曾經做過蘇廷玉的管家。第二次在通政巷,魏家的老人又講述了陳光純在此地的一些故事傳說……通政巷往昔的模樣,像一幅慢慢打開的畫卷,一點一滴地,逐漸清晰起來。

“為什麼叫‘通政巷’啊,因為這裡以前住的都是‘上層’的人,打個比方,就如同現在的政府宿舍區。所以叫通政巷的。”且不問魏老先生的這個解釋是否正確,但是“政通人和”,一度是我對這條小巷的一種潛在印象。我喜歡站在巷口,看著放學的孩子們蹦蹦跳跳走出學校的模樣,喜歡揹著畫架走進畫室裡的中學生一副藝術家式的表情,喜歡老人們,天真的自以為是地講述起他們知道的一切往事……

通政巷還有許多沒來得及的故事,不是因為不精彩,只是需要更多一些眼睛去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