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綠重彩中走出來的黃公望——淺絳山水《丹崖玉樹圖》

從青綠重彩中走出來的黃公望——淺絳山水《丹崖玉樹圖》

(元 黃公望 丹崖玉樹圖 紙本設色 101.3cm*4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959年,中國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在籌劃一項書畫展時,無意間發現了黃公望的一幅畫。經專家鑑定,這幅畫便是其淺絳山水畫的代表作《丹崖玉樹圖》。

本圖無作者款印,由圖中時人張翥的題款“一峰居士精神健,此筆前生應畫師”,可知,此圖應為黃公望所作。其上,另有陸行直、王國器、徐霖、無名氏等多處題款。裱邊有明董其昌二跋,清潘亦雋一跋。此畫曾被董其昌、張見陽收藏。

元代中期以後,以“元四家”的崛起為標誌,文人山水畫發展到完全成熟的境地,成為中國傳統繪畫的大宗,從此開啟了整個元代繪畫的新時代。

黃公望,號大痴道人,為“元四家”中年齡最長者,在山水畫史上享有極高的聲譽,被推為“元四家之冠”。其繪畫受荊浩、關仝、李成、趙孟頫的影響,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他作畫喜用書法中的草籀之法,筆意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對明清山水畫影響極大,許多作品被後人當作範本臨習。

由黃公望創立的淺絳山水,在元代漸為流行,它與唐代的青綠重彩山水及從中脫胎而出的五代、兩宋之水墨山水各放異彩,此後三管齊下,形成中國山水畫的三大重要表現形式。

《丹崖玉樹圖》為黃公望的晚年之作,最能代表他在山水畫方面的突出成就。黃公望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他學董源、巨然一路的畫作,《丹崖玉樹圖》,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從青綠重彩中走出來的黃公望——淺絳山水《丹崖玉樹圖》

(丹崖玉樹圖 局部)

圖中山巒重疊,高松雜樹遍佈於窠石坡岸之上,梵寺仙觀掩映于山石林木之中,若隱若現,點綴左右。山下林木蔥鬱,坡石相間,一位老者正策杖徐行,溪橋橫臥,淨水流深,一派幽遠渾融的景象。整幅畫中,群山積翠,層巒疊嶂,頗有宋畫宏大的氣勢。近處長松用長線條勾輪廓,然後皴鱗片、勾松針。其餘雜樹或圈或點,皆溫潤柔和,無強悍之氣和奇峭之筆。山石多采用平緩圓渾的山體結構,長短披麻皴兼施,先以淡墨勾皴,再用濃墨點苔,層層提醒。景往後移,丘壑連綿,遠樹含煙。

整幅畫面,設色淡雅,蒼然渾秀,體現了畫家寄情於景、寄樂於畫的平淡天真的藝術風格,那份獨有的筆墨意境,令人回味無窮。

從青綠重彩中走出來的黃公望——淺絳山水《丹崖玉樹圖》

(丹崖玉樹圖 局部)

《丹崖玉樹圖》構圖甚繁,用筆卻甚簡。畫面下方留有大片空白,山石少皴或不皴,與全皴的亂石形成對比,愈顯畫面之空靈。在筆法上,作者變宋人的繁縟縝密為簡括松秀,減弱水墨刻畫,改以勾皴為主,略加渲染,生動地表現出江南山巒質地鬆軟、平淡秀逸的特點。正如清代畫家惲壽平所言:“其皴點多而墨不費。”由此在深厚中透出清虛疏宕的氣韻。

黃公望的這種淺絳山水畫法,發展了董源、巨然的山水畫傳統,表現出江南清麗明潔的山色,符合元人灑脫超逸的審美觀,為後世所崇尚和發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