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海象爺爺》:需要被尊重的是愛,而不是失去的負面情緒

加藤徹在《漢文力》裡寫道,我們的一生,總是在告別中前行,那些你不願意失去的,會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在你的生命中淡去,學會以愛作為武器,來撫慰死亡帶來的錐心之痛,是我們一生永無休止的課程。有值得思念的人,證明自己曾經被善待過,這是我們生命中永恆的春天。”

我們終將走向死亡,這是既定且無法改變的事實,所以離開談不上是一件很糟糕或很消極的事情。自古以來,人們為了減少面臨它的悔恨或懼怕,設定了無數條路線,期望懂事點的我們能在別人的悲歡裡學會正確地面對離合。可接受死亡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何嘗不是在努力,努力讓一切恢復到平常,努力學著坦誠接受,努力不畏懼傷痛,努力最後把所愛之人收藏在記憶裡


擁有——記憶的開始,生前的印象


《我的爺爺是海象》這部短片動畫最開始的靈感來源於Lucrèce Andreae真實的童年記憶,動畫裡所提到的那個遲鈍又執著的祖母、易怒又心軟的母親或者是喜歡吹噓鬥架的孩子們,都是作者內心深處最寶貴又沉重的一筆。親情是人類所有情感中最特殊的一種,因為只有家人你沒得選擇,而家人偏偏是愛的第一啟蒙老師,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羈絆,凝成了《牡丹亭》裡最浪漫的一句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人的活法或許是獨一無二的,但以什麼樣的方式被保留下來我們卻有得選擇!

《再見海象爺爺》:需要被尊重的是愛,而不是失去的負面情緒


短片主要是圍繞“死去的爺爺”展開了一段自我救贖和自我緬懷的告別儀式,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作為這部短片最重要的角色爺爺卻基本沒有露過真面目,更多是通過家人對其的印象而臆想出來的“幻體”。

開篇小男孩的第一句話就點明在家人眼中過去的爺爺並不是一個值得被記得被緬懷的長輩,他們用俄羅斯表達懶得只知道在沙灘上曬太陽的專有名詞“海象”來形容他們死去的家人,這也是為什麼影片會命名為“海象”,這不單單是觀眾對爺爺的第一印象,也是所有活著的家人目前對他最深的執念,影片隱藏的另一個目的就是來破除對死者的怨念,準確來說是接受死去的家人不好的一面,這樣有無怨氣就不重要了。

子孫們覺得他很懶很糟糕,母親覺得他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這場出行裡唯一帶著緬懷和虔誠之心的只有祖母也就是他的妻子,那是陪伴他最久的人也應該是最有資格評判他的人,但影片中祖母從未對死去的丈夫多做評價,只是像以往一樣帶著孩子們過去告別,她跪著地上,做出虔誠的動作念著那些不為人知的奇怪話語,孩子們懶得多做評價,都各幹各事了。

《再見海象爺爺》:需要被尊重的是愛,而不是失去的負面情緒


<code>因此,很多人都認為除了祖母沒有人愛著外公?除了祖母沒有人願意接受那個糟糕的父親,但事實是這樣嗎?/<code>

“感知”的部分會回答這個問題,在此我們只需要記得除了馬裡烏斯(最小的那位),其他的人都已經到了能夠感受羈絆的年齡了。《我的爺爺是海象》全片共14分鐘,在有限的時長裡,前半段只得出了——爺爺生前印象不怎麼好,所以孩子們都不愛他,這裡對應的是生前的羈絆和情懷。

抒情性的非主流動畫其實會更加註重節奏更加強調快慢,快的是對過往記憶的壓縮,這樣做主要是考慮到親情應該具備想象力、作品必須留給讀者私人空間,才能更大效益地達成共鳴,然而慢下來的是被沉澱下來的羈絆,更準確來說是無法表達清楚和無法釋懷的心緒。

“擁有”只是建立人物關係形成羈絆的重要機制,在這點上,Lucrèce Andreae並沒有考慮過多做出詮釋,一個是因為爺爺死的時候她還尚小、

能夠獲得的悲傷是有限且有時效的,另一方面是她認為親情是不可以被設計的,應該讓它順其自然。同樣的表達技巧在另外兩部談“羈絆”的動畫片《父與女》《回憶積木小屋》也如此,非主流的抒情短片基本都是點到為止、方便理解即可。

《再見海象爺爺》:需要被尊重的是愛,而不是失去的負面情緒


感知--重現失去時的悲傷,在傷痛中學會接受


感知是短片中的過渡,擁有和感知的交叉使得動畫的“塊狀文學敘事方式”更加明顯,這也恰恰證明了作者想要的不是波盪起伏的情緒,而是在安靜祥和的氣氛裡慢慢地解放人們內心壓抑著的真實情緒。弗洛伊德在談“自我、本我、超我”的時候,也說到“超我”是人格中的警察,它會排除所有內心畏懼且膽怯的一切物質,迫使它們抵達不了潛意識,但“超我”的能力有限或者說人的“幻想”會偽裝,所以超我為了避免難受會阻止“失去家人”這件悲傷的事情進入潛意識,但它無法避免觸景傷情的靜物(特指菸蒂、存在羈絆的家人)偽裝之後溜過去。人類畢竟不是機器,不可能對壓抑的事情做到處處防備,毫無疏忽。

這裡只是默認了這場感知進行的大前提,那麼作者是如何巧妙完成這場回憶並將它進行包裝?

孩子們想到爺爺的片段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放鬆下的無意識流露,一個是警惕下的有意識收回,

這個時候短片的音效就變成了帶著不可名狀的自然風。影片共出現了四個小朋友,排掉馬裡烏斯以及跑掉的哥哥,剩下的就是主人公(小男孩)和姐姐。在這一片段其實是採用了心理蒙太奇的攝影手法,換句來說,從小男孩爬上山去找爺爺和姐姐躺下的那一刻,兩個人的記憶和思緒是同時進行的,這也是為什麼當男孩看到海象崩塌的時候,從沙子里長出的藤條差點要了姐姐的命,姐姐窒息的求救其實也是小男孩內心煎熬的投射。

這裡還有一個微妙的橋接點是,小男孩拿起了地上的菸蒂試著去模仿爺爺,後來被嗆到了氣得又把它扔掉。表面的意思就是我們所理解到的“煙不是個好東西,它會嗆到人”,但實際上當一個人“刻意”去模仿死去的家人的時候,這就意味著他在乎了,同樣的情緒我想到了《xxxHolic》四一模仿侑子小姐的那一幕。這場告別中,不是隻有祖母在意爺爺,相反的是大家都在乎只是有的人沒表現出來或者他並沒有意識到在乎的情緒,“擁有”的部分時刻在提醒著他們每一個人,爺爺有著很多的缺點。

《再見海象爺爺》:需要被尊重的是愛,而不是失去的負面情緒


他忽視家庭,懶惰自私自利,還愛吸菸(甚至可能這是致死之因),可這也沒有阻止孩子們內心對他的遐想和思念。外層的理智不斷地告訴他們,爺爺不值得他們緬懷,但這又不是你說控制就能控制的,人在情感方面永遠都是矛盾體。

  • 這裡換作更直白的話就是人死了罪是不是可以少一點?糟糕的家人該不該被懷念?(這裡的糟糕僅指某一些行為給家人帶來怨氣,但不含家暴等惡劣行為)

短片給出的答案是假若難受的情緒一直存在,就不必刻意去壓著它。因為這是作者的童年記憶,所以小男孩的選擇也是她的答案,同時必須要說一下,這部動畫在創作的時候,作者的祖母也去世了,所以即使這是童年真實發生的事情,也會因為時間和閱歷導致選擇變得很微妙。但這不是要求觀眾必須交著統一答卷,因為她知道親情是沒有答案的,結尾則選擇用哭這種模稜兩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親生經歷同時給觀眾釋放的空間。

《再見海象爺爺》:需要被尊重的是愛,而不是失去的負面情緒


其實我個人更傾向於姐姐和小男孩表達的是“一體兩面”,姐姐是“我”女性傾向的一面,小男孩是“我”男性傾向的一面,因為社會對女性表達悲傷的方式更加寬容,所以姐姐不借外物也能進入回憶。

《Clannad》裡朋也對渚說過“要哭就趁現在哭,長大就沒機會了”,這句話也說明了孩子與大人表達情感的方式是不同的,大人們總是更能藏住情緒,所以母親並沒有像祖母或者小男孩姐姐一樣發出“有聲”的求救。母親第一處情感轉變是在弟弟為了追逐玩具跑到海里去,她嚇到拼命地往海里衝,這裡的“放大情緒”和兩位小朋友是對上的,他們都因為過度恐懼而陷入了另一種焦慮中,只不過母親這裡的情緒是對著馬裡烏斯。

這裡雖然不是她情緒爆發的第一齣口,但馬裡烏斯的行為把她內心最懼怕的心緒扯了出來,這個時候的她其實是最沒有防備的(孩子的一面),這也為她後面莫名其妙跟著大哭埋下了伏筆。大人的情緒比起小孩往往多了一工序,因為他們不必允許大聲難受,但有時候他們確實也只是小孩。

到這裡,我們也會發現其實除了祖母大家都壓著自己的情緒,這也順理成章地闡明瞭這場告別儀式為什麼是祖母硬性要求的,因為在所有人當中只有她真正地放下,做到了真正的緬懷。保留這種方式,只是為了不讓遺憾氾濫,不讓羈絆走掉。

《再見海象爺爺》:需要被尊重的是愛,而不是失去的負面情緒


消逝--情緒只有被看見才能被消除


讓孩子們意識到悲傷並不是祖母的目的,她每年都堅持做著這場“看似毫無意義”的告別,但事實上她才是最不需要這種儀式的那個人,偏偏她是最虔誠的。

我突然記起大一跟舍長討論到,如何面對已經死去但又不那麼喜歡的家人。死去是事實,不那麼喜歡也是事實,但有必要因此念念不忘嘛?(這裡主要指怨念)我堂妹跟祖母的關係一直不是很好,如果換在七八年她一定會說她死沒死關我什麼關係,但現在她只會說我也不記得什麼感覺了但忘記了她的樣子倒是真的。

<code>所以,無論好壞,沒有人是離開誰活不下的。/<code>

庫伯勒.羅斯曾經提過傷痛的五階段:否認、生氣、掙扎、抑鬱最後接受。其實我們在面對不太好或者敏感的東西的時候,也會表現出警惕的否認生氣掙扎,這裡對應的正是影片“感知”的部分,真正的接受是坦然地去照顧自己的感受,重現舊傷只是為了證明情緒得被看見才能被消除,大多數的心理治療都是通過還原當下情景,從內部和外部進行獎勵促使“受困者”主動走出來。

動畫的結尾講的正是“治療悲傷”的方式,矛盾是人類常見的情緒,一方面有被固定下來無法選擇的羈絆,另一方面又或許存在對家人的怨念。無論是現實中的我們還是故事的主角,他們在沒有認可爺爺之前,爺爺一直都是海象,可當他們有人展現出脆弱的方面,其他人的情緒也會隨之被調動,這大概就是親情特有的默契。

《再見海象爺爺》:需要被尊重的是愛,而不是失去的負面情緒


人特別奇怪的點就是在沒有真正觸及靈魂的時候,其他都無關痛癢。影片中祖母的驚訝也表明了在過往的幾年裡,孩子們都沒有表露過這種類似的情緒,最後她能夠溫和地安慰小男孩是因為她早就放下了,正如村上春樹所說的,儀式感就是把普通單調的生活變得不一樣,讓我們對在意的事情或人有了敬畏之心。

林木然在他的日記裡曾經提過,儀式感是人類建在生命這條河流上的燈塔,因為世界是無序混亂的,隨時一陣突如其來的風就能把燈吹滅,所以燈塔本身無意義,但它還是應該存在那裡。

悲傷也如此,儘管每個人對失去的態度不同,但永遠要記得自己的情緒是最重要的。不願意接受失去不代表不能尊重失去,也不代表沒有面臨失去的勇氣。人生就是因為有遺憾才被記得,被記得才有緬懷之心。既然躲避不了悲傷,那就去意識到“失去”,讓“失去”釋懷你的靈魂。

只有真正地放下了,我們才能繼續前行。作者並不是想阻止我們繼續悲傷,她只是想告訴我們如果真的難受就哭出來,哭不是洩憤,哭只是讓告別變得體面,變得更加輕易。事實上,哭能夠解決的事情都是小事,不能哭跟不願意哭才是大事。

《再見海象爺爺》:需要被尊重的是愛,而不是失去的負面情緒


所以作者才在強調不要壓抑情緒,人是都被允許釋放的,甚至帶動觀眾一起哭。治癒失去不是治癒感冒,它不可能是一兩週就會好的,所以你只需要努力給自己重建的機會,時間會癒合一切。重建自己的心只需要兩個步驟,首先先接受失去,這裡對應的正是“感知”的片段,然後再承認“它是不可逆轉”

,在這兩個環節中,其實更難做到的是前者,不可逆轉是我們一打出生,所有人或多或少都在暗示我們。

生命最微妙的就是它標出了起點和終點,它把話語權的一部分交給“我”(生命的主體)去詮釋,所以不要苛求完美,不要苛求逝者,更不要苛求自己當個百分百理智的人,人是被允許釋放的。

我的人生很快就會完整,因為我會活過,將來會死掉。事實證明也是如此,所以我們才需要去尋找平和點。在達到平和前,經歷失去經歷痛苦是必須的,但成長也是存在的。


寫在結尾--


在看到大家抱著一起哭的時候,我也跟著哭了,我並不是覺得銘記是多麼煎熬的事情,也並不是覺得告別是多麼難受的事情,相反的我覺得光明正大的哭光明正大的悲傷更困難。

我奶奶過世的時候恰恰是碰到我有記憶的年齡,所以當知道她永遠地告別我們的時候,接近一個月的晚上我都藏在枕頭裡抽噎(爸媽知道但沒有制止過我)。

家人的離世對我而言是一場洗禮,它讓我親眼目睹並銘記了失去,又允許我無需忍耐去悲傷,最後讓時間教會了我釋懷。

《再見海象爺爺》:需要被尊重的是愛,而不是失去的負面情緒


所以我也希望當你回憶起你離世的家人,沒有悲傷和遺憾。傷痛本身是不需要被拯救的,我們能做到的只是坦誠接受,而減少悲傷和悔恨的方式就是活著好好珍惜與他們相處的每一分每一秒,或許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哲理,但你還是需要努力做到,因為它依舊是多麼困難的事情。

我特別喜歡龍應臺在寫給兒子安德烈的家書,裡面就提到了這麼一句——學會接受學會告別是我們理解死亡理解愛的第一步。情緒只有先被看見,才能被解決,所以坦然面對你的情緒,該難過就難過吧!


這是題外話,這部短片我看過兩個譯名,一個是外公一個是爺爺,我不懂法文也沒有看過原素材,所以還是用了《我的爺爺是海象》(第一個看到的譯名),但事實我覺得基於母親與“他”的情感,我個人會傾向於這個角色是“外公”,因為爺爺不需要對媳婦盡多大的責任,奶奶也不太好讓媳婦陪自己來出行。不區分爺爺外公的情況下,我還是更喜歡《再見海象爺爺》這個譯名,有一種釋懷輕鬆的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