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場逆天軍事行動——鄧艾偷渡陰平

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場逆天軍事行動——鄧艾偷渡陰平

細說堪稱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一場非常逆天的軍事行動——鄧艾偷渡陰平。那麼這場軍事行動有何逆天之處呢?我們下面來看。

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場逆天軍事行動——鄧艾偷渡陰平

鄧艾偷渡陰平發生在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中,這一年,魏國實際掌權者司馬昭基於蜀國國力已衰的實際情況,決定發動滅蜀之戰。

魏軍最初的兵力部署

當時魏軍兵分三路南下,其中,西路軍由鄧艾統率,出狄道攻蜀之沓中,而沓中當時是姜維屯田之地,鄧艾與姜維都是當世名將,從司馬昭與鄧艾對姜維也能看出,鄧艾的軍事能力是非常高的。中路軍由諸葛緒統率,出祁山攻陰平橋頭,司馬昭此舉的目的是希望諸葛緒能攻下陰平橋頭,在鄧艾與姜維纏鬥之際切斷姜維的後路,兩面夾擊,一舉達到殲滅姜維的戰略目的。

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場逆天軍事行動——鄧艾偷渡陰平

而魏軍的主力軍即東路軍十萬人馬則在鍾會的統率下,分別從斜谷、駱谷出秦嶺,意圖佔領漢中地區。

以上便是當時魏軍兵力的具體部署,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司馬昭的進軍意圖就是,鄧艾與諸葛緒夾擊殲滅姜維,鍾會則佔領漢中,而後三軍揮師成都,滅蜀指日可待。

姜維的應對

然而姜維畢竟是身經百戰的老將,在面對漢中已失,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他利用了諸葛緒的畏戰情緒,率軍繞道諸葛緒大軍的身後並做進攻的態勢,成功嚇跑了諸葛緒。就這樣姜維趁機撤軍到劍閣,劍閣是當時從漢中通往成都的必經之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姜維親自鎮守劍閣,鍾會的十萬大軍便被成功地阻擋在了關外。

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場逆天軍事行動——鄧艾偷渡陰平

姜維能安然回師鎮守劍閣是魏軍上下萬萬沒有想到的,然而滅蜀勢在必行,多耽誤一日便多一分危險,在兩軍陷入對峙焦灼狀態之際,鄧艾提出了"偷渡陰平"的計策。

鄧艾的反擊

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裡,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場逆天軍事行動——鄧艾偷渡陰平

鄧艾的意思是:利用魏軍主力與姜維對峙劍閣的機會,自己可以從陰平繞小路攻打江油和涪城,這時候如果姜維不來支援蜀軍,那麼自己便可一路南下圍攻成都,如果姜維趕來支援,那劍閣必然被破,蜀軍一樣沒有迴旋的餘地,必敗無疑。

所以伐蜀的成敗之關鍵所在就集中在了"鄧艾偷渡陰平能否成功"這一點上。雖然鄧艾提出的計策看上去非常完美,然而他們具體實施的過程卻非常艱難,甚至在當時的所有人看來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原因就是那條所謂的"陰平小道",這條小道鄧艾稱其為"邪徑",那麼這條道究竟有多""呢?為此,《三國志》給了我們一個非常詳細的答案。

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場逆天軍事行動——鄧艾偷渡陰平

偷渡陰平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總結來說,這條道根本就不是道,鄧艾率軍從陰平出發,穿過七百餘里的無人區,一路上遇山鑿山,遇水架橋,周圍都是高山密林,懸崖峭壁,人跡罕至。很多時候更是無路可走,將士們只能徒手爬山,加上這條路兇險萬分,糧草也無法得到有效提供,以致於很多人都死在了路上。

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場逆天軍事行動——鄧艾偷渡陰平

所以,與其說這是一條"邪徑",倒不如說這是一條"死路",這一路上鄧艾並沒有遇到哪怕一個蜀軍的抵抗,因為所有人都認為這裡是不需要防守的,沒有任何一支部隊能夠從這裡出現。

因此,當鄧艾率領幾千衣衫襤褸,甚至手中兵器都殘破不堪的疲憊之師出現在江油城下時,守將馬邈竟不戰而降。在馬邈看來,他難以理解鄧艾等人為何會出現城下,魏軍此時不應該與姜維對峙與劍閣嗎?所以這群兵不是魏軍,根本就是天兵天將下凡,因此,馬邈投降了。

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場逆天軍事行動——鄧艾偷渡陰平

馬邈投降後,鄧艾軍在江油獲得極大補充,稍作休整後便繼續南下,一路勢如破竹,於綿竹大敗諸葛瞻,兵圍成都,劉禪見魏軍至便開城投降,蜀國滅亡。

所以,我們最後來看魏國滅蜀的整個過程,鄧艾最起到的作用無疑是最大的,他以一支偏師從陰平一路翻山越嶺直插敵方心臟,且一擊必中,如此奇襲之經典戰例古今罕有,堪為逆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