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祖國的全方面發展,有哪些中華文化可以傳播出去?驚豔世界?

工廠邦


首先我認為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勤勞,節儉,樸實”是由農民代代傳承下來的。看到外國人過生日總喜歡拿蛋糕來砸頭,抹臉時,真想一巴掌給他們,然後再和他們講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祖國強大了應該讓世界看看祖國的國學還有美德賢文,從“三字經”開始,讓他們也懂得一粥一飯來之不易,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


鏽了的銑刀


我目前知道的有三個:

1.中國的紙錢:對,就是清明節時候的那個紙錢,知乎上有人問,為啥中國有燒紙錢的陋習,有人回答說,這個已經傳到國外去了。很多國外網友深深地為中國人的智慧折服。紛紛從網路上買起了之前,祭祀祖宗,據說冥幣還有了外國版本。

2.中國的網絡小說:之前有新聞說,有外國人因為沉迷中國的玄幻小說,竟然戒掉了毒癮。不知真假,但是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中國玄幻小說在國外的火爆程度。有人專門翻譯中國的網絡小說到國外,之前登陸過一個網站,看到很多熟悉的網絡小說。不過都是英文版的。

3.中國的李子柒:油管上非常火的中國阿婆主,她的視頻非常受國外網友歡迎,雖然國外網友也看不懂視頻上的中國字是什麼,但是就是愛看。李子柒視頻裡的中國田園生活,讓很多外國人非常羨慕。



橘南讀書


答: 首推《易》文化。

因為中華文明,是建立在《易》文化結構之上的文明。無論是龍鳳文化,還是儒、道、佛文化,都是在《易》文化結構內的文明。

《易》文化,從一萬兩年前陶罐上的陰陽符號"一、∧″開始,到八千年前伏羲"畫八卦″,到五千五還年前炎帝"重卦″,再到中古時代夏商周的"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及《易經》,可謂遠源流長,從沒間斷過,是中國文化的主軸線,要比後來的儒、道、佛的歷史長的多!在世界四大文明中,之所以唯中華文明沒間斷過,要歸功於我們對《易》文化的傳承!

中國文化,雖有三教九流一說,但從沒真正形成,象西方、中東及印度一樣強大的宗教學派,雖然有儒學、道教及佛教存在,但其組織非常鬆散,並沒出現過強大的政教合一體制,而近中古以來,各朝各代政體,主要是以儒學思想理念為主執政,道教、佛教對政體影響有限。而《易》文化,早巳深入到中國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的名個方面,對百姓道及佛,只是用上了才臨時抱佛腳,在內心似信非信,宗教對百姓的影響也十分有限,所以,被西方人認定中國人沒信仰,然而,事實上並不是中國人沒信仰,而且受《易》文化的影響,自稱為是龍的傳人,信仰祖先,信奉"三皇五帝″,說白了,就是信仰自己!

所以,中國發展強大以後,對外應該首推《易》文化,其次才是孔子的儒學,再次是道、佛。讓世界瞭解一個真實的中國文化和真正的中華文明!


石門知幾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文化像明珠一樣璀璨奪目。我覺得以下幾種文化可以傳播出去讓世界歎服。

飲食文化。

說到吃,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有中國如此豐富。中國地方美食種類繁多,全國各地的飲食習慣都不一樣,極具地方特色。“八大菜系”就足夠令老外垂涎四尺啦。飲食文化中,茶文化更是代表。中國茶種類繁多,製作工藝不同,衝制的工序也不同,有很多講究。對於只喜歡喝咖啡和可樂的老外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書畫藝術。

我們的書畫藝術源遠流長,僅書法字體,從甲骨文、金文、篆體,到楷書、行書、草書,就足以讓老外眩目。中國繪畫藝術更是中國文化的經典。

戲劇藝術。

中國戲劇是古老的藝術表演形式。我國很多地方有自己的地方戲劇,川劇、崑曲、越劇、豫劇等。

節日禮儀。

我們有很多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每逢佳節,全國各地都會有很多祭祀禮儀。其中,春節的迎春活動、元宵節猜燈謎、清明節祭祖、端午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家庭團圓吃月餅賞月亮等等,都有著非凡意義。

傳統樂器。

比起西方比較簡單的鋼琴、小提琴那幾樣樂器,中國的傳統樂器可說是數不勝數。橫笛、豎笛、二胡、古箏、揚琴等等,還有很多諸如葫蘆絲等少數民族樂器。我們的古箏、二胡、笛子,比起鋼琴、小提琴,音調更豐富、更美。


微文創


中國越來越強大了,我身為中國人我為中國而自豪,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和逐漸強大,有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中國最先進的科技,中國有5000多年的發展史,有很多發明,孔孟之道,美食文化,老祖宗留傳不來的中醫中藥,在這次疫情中為救治病人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中國有很多傳統美德值得外國人學習。。



隨緣AN


拓碑,它是一種既有文化歷史內涵,又有藝術品位和工藝加工的藝術品。 前輩為了記述前朝重要事情和隆重慶典等,把文學形式和書法家的手跡經過名匠刻手,刻鑿在懸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藝術內容,還經過裱裝成軸或冊頁,這樣就成了碑帖(bēi tiè)。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稱,實際“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將古人著名的墨跡,刻在木板上或石上彙集而成。在印刷術發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後人們為了學習書法,或作歷史資料都要學習這些文字資料。



孔豔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要說哪些中華文化可以傳播出去,那可就太多了!


戲曲文化

戲曲文化經歷了明清兩代的不斷髮展和成熟,逐漸進入現代。歷經八百年的繁榮昌盛,現已擁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中國古典戲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有四種基本形式:宋元南戲、元雜劇、明清傳奇、清代地方戲和現代戲曲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文化流派。儒家思想是孔丘在春秋時期創立的。它提倡血緣、世俗、修養和道德理性。其核心思想是恕、忠、孝、孝、勇、仁、義、禮、智、信,其核心思想是”仁“。儒學經歷了歷代統治者的仰慕和孔子後學的發展與繼承,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都被儒家思想打上了烙印。

中醫文化

中醫文化,也就是指有關中醫的思維方式、傳統習俗、行為規範、生活方式、文學藝術,甚至一些影響深遠的事件等。

隨著中醫觀念不斷深入人心,人們所關注的許多非醫療問題都開始與中醫掛鉤。比如:中醫美容、中醫足療、中醫推拿等。


以上就是小編的見解,大家還有什麼補充呢?



勤奮的好哥哥


文化的傳播首先離不開語言。

語言是文化傳播的急先鋒,是外國人瞭解中華文化的橋樑,隨著國家影響力的日益強大,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學習漢語的浪潮。

而漢語與外語有著一個特別不同的地方,在於成語和典故的應用,成語與典故以其獨特的魅力,為語言帶來了簡潔而不失智慧,簡潔而不失文采的色彩。

而成語和典故本身就是一段妙趣橫生,飽含人生哲理的歷史故事而引人入勝。

只有讀懂了中國的成語典故,才真正的理解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理解中國人民的智慧。



智慧門徒


提出這個問題可見題主格局之宏大,思謀之深遠,先贊一個!

十分正襟危坐地思考這個問題,感覺很難,想到哪說到哪吧

首先,想到的是中國目前的發展模式。毫不客氣的說,這個模式正在引起整個世界的興趣和重視。但這屬不屬於中國文化呢?鋤揚軒的觀點是,屬於中國文化!論證起來,專家學者們可以寫好幾部書。其實,簡單說,所謂的西方文化,其實最大的就是其所謂的普世價值觀,已經輸入到全世界每個角落了。那麼,中國模式為什麼不可以呢?

好了,這個話題太大,就談到這。

其次,中國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儒家思想。中國已經在世界各地建了1000多座(具體數字沒查實)孔子學院,目前效果夠不夠好先別說,若干年以後的效果一定好!所以,儒家思想能夠也必須傳播出去。現在的問題是,不知道孔子學院的教科書是什麼?但在國內確實沒有能夠言簡意賅一錘定音的教科書。

第三,應該就是中餐了吧。中餐解決的是飢餓和心情愉悅交流溝通聯絡感情的問題,西餐解決的僅僅是溫飽問題。尤其是涮鍋,必須傳播出去。

第四,可能是中醫吧。但這個難度太大了,國內的中醫都難說怎麼高大上,傳播起來估計困難。

第五,可能是中華武術?太極拳?少林棍?廣場舞?都有可能,但希望不大。最有可能的可能是中華鼓藝,我國各地有各種各樣的鼓藝術,很有中國文化氣息和生活氣概啊。因為,敲鼓與宗教信仰、人文習慣一點都不衝突。

最後,被譽為國粹的戲曲和書法,以及小品、相聲,等等。有沒有可能呢?書法應該可能性不大,沒法展示其內涵氣質。小品、相聲有可能,但得深入改造,語言不同,不知道效果如何。戲曲也類似,就拿京劇來說,不知道用英語唱京劇是種什麼享受?

還有,就是中國傳統節日,比如中秋節、春節,以及賽龍舟、舞獅子,等等,難度比較大。

暫時想到這麼多。最後想說一句話就是,中華文化還需要總結提煉、創新升級!

歡迎批評指正!


鋤揚軒


我想每一箇中國人都願意來回答這個問題,只有國家強大了,我們中國人走出去才能夠昂首挺胸,響亮的說起中國話。

我們國家現在的奮鬥目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甚至以前,中華文化已經在全世界傳播了,有很多已經驚豔了世界。現在走在紐約、倫敦、慕尼黑等城市街頭,都有濃郁的中華文化元素。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簡單的闡述也說不完整,我就主要說說儒家文化的世界化傳播,以及這次疫情之後,中醫文化應該也會驚豔世界。

1.儒家文化對東亞國家的影響已經是非常深刻了。韓國,朝鮮,日本等國,不管是從文字,還是習俗,受我們傳統文化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在他們的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甚至政治制度中,都有豐厚的儒家文化元素。儒家文化已經成為了他們文化起源中的重要基因 。

2.儒家文化對歐洲各國的影響也很大。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是個中國迷,他根據元代雜劇《趙氏孤兒》改編的劇本《中國孤兒》在法國影響非常大,在中法的各類文化活動中時常出現。另外一個啟蒙思想家是英國的約翰·霍布斯也講過,代表歐洲精神和價值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都受到東方文化的影響和推動。

另外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孔子學院。根據漢辦官網發佈的公告表述,截至現在,全球有162個國家(地區)建立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基本遍及世界各地。

3.中醫文化開始震驚世界。中醫在我國由來已久,從神農嘗百草開始,之後出現了許多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等等,五千年來,究竟拯救了多少生命,已經無法統計。

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西醫展示了許多中醫無能為力的優勢和特長,讓整個中醫界無精打采。這次疫情,讓世界重新看到了中醫的魅力,目前中醫已經佔據抗擊疫病的極為重要的位置。人民日報也發文證實了這個情況。

據北京地壇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主任王憲波介紹:

“截至2020年2月14日24時,北京市20家定點醫院中醫藥參與救治率為90%,總有效率(包括:服用中藥患者中出院+症狀改善兩類人群)為81%。”

我們現在下任何結論都為時過早,但是,中醫文化在這次疫情中大放光彩是無法懷疑的了。

中華文化經過了五千年的傳承和檢驗,已經是全世界的文化瑰寶,走出中國發揮世界影響是歷史發展的一種必然。

不知道有沒有您期望的內容。我拋磚引玉,期待各位盆友發佈高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