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家長往往不聽孩子的話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乖順聽話,這樣一來不僅家長省心,而且還會讓孩子躲避一些不必要的傷害。比如,孩子總喜歡這裡摸摸,那裡戳戳的,在面對一些電源插座或是銳利邊角時,危險係數也會隨之增多,而此時,

家長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其實也是在保護孩子的安全

但是,孩子畢竟年齡小,各方面都還未發展完善,當家長一味地強調要聽話時,他們往往會當作“耳旁風”,要不就是跟家長對著幹。

朋友小劉的孩子每天都在媽媽的吼叫聲中度過,早上起床的時候,媽媽讓他不要穿太多,結果他卻把大棉襖給披上了;晚上吃飯的時候,媽媽讓孩子幫忙收拾桌子,可是孩子卻一直磨磨蹭蹭,媽媽見狀又忍不住把孩子狠狠教訓了一頓。

孩子不聽話,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家長往往不聽孩子的話

小劉還說:我也知道衝孩子發脾氣是不好的行為,但是孩子不聽話的確很讓人慪火;之前也試過跟他講道理,但他就是不改,最後逼不得已也打過幾次,但也是收效甚微。

雖說現在直接用吼的,好像也沒起到什麼作用,一個孩子弄得我心力交瘁,脾氣也越來越暴躁,怕是要提前進入更年期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白熊實驗”: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韋格納對17名參加測試的本科生說:“在接下來的5分鐘裡,請不要去想白熊。”

結果發現,受試者越叫自己不要想白熊,就越無法控制地想起白熊。

當人們試著不要去想某事時,反而會想得更厲害,韋格納把這個效應稱為“諷刺性反彈”(ironic rebound)。

這大概也能解釋,為什麼大人越叫孩子不去做什麼事,孩子越想做。

孩子不聽話,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家長往往不聽孩子的話

孩子不聽話,家長確實是勞心費神。可是,家長們知道嗎?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只想到自己有多苦多累,卻對孩子的“苦衷”一無所知。

孩子之所以不聽話,也是有“苦衷”的

1、我不是小寶寶了,我要自己做決定

孩子在三歲之前可能會對父母言聽計從,等到三歲以後,其心理和生理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成長,自我意識便開始萌發,所以不會再像以前那樣聽話,而是學會了抗拒父母的意願。

這種反抗行為看似不可理喻,讓人惱火,其實這是他們生長階段的必然現象,所以父母也沒必要跟他們動怒。

2、我不喜歡命令式語氣

一直以來,父母總是習慣用這樣的方式與孩子交流:你趕緊去寫作業、你必須考第一名……當孩子長期處於被動時,就會反感父母的這種命令式語氣。

孩子不聽話,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家長往往不聽孩子的話

試想一下,當我們在工作中被上司命令時,會是怎樣的一種感受。孩子其實和父母一樣,他們更願意主動做事情,而不是被別人命令。

當父母經常對孩子發號施令時,孩子就可能表現出不服從的行為,在父母看來這種不服從就是孩子不聽話的表現。

3、我要去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

孩子一出生,就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什麼顏色鮮豔的瓜果蔬菜、花樣繁多的小玩具、家裡的小貓小狗,他們都會感到很陌生,於是他們喜歡自己去研究和感知。

他們強烈的探索欲會讓他們把玩具拆了裝,裝了再拆,有時候還會把多種零件進行混裝,然後創造出一種新的玩具,對於這些事情他們總是樂此不疲。

由此可見,孩子不聽話,並不是孩子的錯,他們只是想要安安靜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罷了。作為家長,我們也無需感到頭疼,當孩子不聽話時,只要給予正確的引導,不聽話的孩子也能成為好孩子。

孩子不聽話,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家長往往不聽孩子的話

父母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不聽話的孩子也能成為好孩子

1、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心理學認為:孩子不聽話,常常是因為家長不聽孩子的話!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以後,就會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了,家長要帶孩子去公園,孩子就非要去遊樂場;家長讓孩子學舞蹈,孩子卻非要學鋼琴,在家長眼裡,孩子的這些行為好像是故意在跟自己作對,其實這只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表現。

如果父母總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那麼孩子就是在被迫接受命令,進而也會表現出不聽話的行為。正確的做法是,父母可以問孩子,“你今天是去公園還是遊樂場?”,“你是想學習舞蹈還是鋼琴?”父母不想被孩子拒絕,就把選擇權交給孩子,讓他自己做決定。

孩子不聽話,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家長往往不聽孩子的話

2、減少嘮叨,給予鼓勵

有些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總喜歡嘮嘮叨叨,這樣不僅會無法改變孩子的行為,還會讓孩子越來越不聽話。

如果孩子沉迷於拆裝玩具,家長不妨來到孩子身邊,安靜地坐著,也不要發脾氣,然後用和藹的語氣說一句話就好:“孩子,放下玩具,過來吃飯!”如果孩子不搭理你還是繼續拆裝玩具,家長就一直待在旁邊看著,直至孩子放下玩具。

當孩子的自覺意識越來越高時,父母也要給予及時的鼓勵,讓孩子有臺階下,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3、滿足孩子的探索欲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別是當孩子沉浸在自己的探索中時,一隻小螞蟻,一片小樹葉都能讓他們研究上一整天,這時候他們又怎麼會願意暫停手中的小發現而選擇吃飯呢?

父母要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孩子拒絕吃飯其實是在傳達“我還沒有玩夠”的信息。

當我們瞭解到這些原因時,也要給出對應的解決辦法。比如安排合理的玩耍時間,或是把花費時間較久的研究放在飯後進行。

孩子不聽話,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家長往往不聽孩子的話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從不聽話慢慢成長為聽話的,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信心,減少對孩子的嘮叨,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與其一味地對孩子強調要聽話,不如付諸實際行動和孩子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