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腳跟骨手術後,拄拐下地一會兒腳就漲是什麼情況?

晚風190574679


患者足踝部手術,做完手術或者說受傷以後,它總是腫脹,這都是比較常見的現象。

原因有這麼幾個:

第一個是回血路程遠。

足踝這個地方,本身離心臟比較遠,它回血的路程很長,所以這個血液容易在這淤積,產生腫脹。

通俗話理解:“路太遠,總會塞車!”

第二個是重力作用。

也就是說在足踝部受傷以後,它本身處於身體的最底層,因為重力的作用,所以這地方也會因為血液淤積出現腫脹。

通俗話理解:“太高了,不敢開快車!”

第三個是肌肉泵制動不夠。

就是腳本身的原因,其實腳上跟手上的原因差不多,因為它的這個“肌肉泵”,類似水泵的泵機系統比較差,受傷以後,因為制動力量不夠。所以就沒有辦法把這個血液通過肌肉的收縮充分的擠壓,於是停在極端,所以它也會出現腫脹。

通俗話理解:“車零件不給力!”

術後,包括受傷以後怎麼消腫是有幾個辦法的,但是在這裡我們只講物理辦法不講藥物,因為這個文章裡面它也沒辦法根據症狀有針對性的開藥。所以只能給大家幾個比較通用的辦法。

第一個辦法:就是說,在手術的早期一定要患肢抬高,肢體抬高,讓它高於心臟平面,增加他一副力作用,重力重增加回流。

“弄一個下滑坡,讓車動起來!”

第二個辦法:在手術以後,在醫生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多的活動腳趾。帶動足內循環系統,發揮處理這個肌肉泵作用,讓這個淤積的血液和水腫的能夠快速奔回到進行端。

“是不是的給車幾點潤滑劑,加點油,跑更快!”

第三個辦法:有很多病人都是做完手術以後拄拐下地,這個腳雖然不踩地。可是腳很快充血了,發腫,發紫,那麼這種情況下,是肌肉泵的作用還沒有恢復回來,就是靜脈的瓣膜作用,還沒有回來,在這這種情況下,我們醫生是鼓勵病人少量、反覆、多次的下地,下地後再躺匯在床上一會兒就不腫了,這樣反覆,通過血流的作用,刺激這個靜脈的靜脈瓣膜的泵作用,加快它消腫。

“胡蘿蔔和大棒敲車,車更有動力前進!”

至於大家一直在問的,足踝手術後二十多天,一個月,依然還沒有消腫的情況,這個消腫問題還是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PS:關於拇外翻的功能鍛鍊小視頻、踝關節扭傷後康復的小視頻、跟腱術後的早期康復小小視頻已經同步更新在頭條號“白露骨科攻略”、抖音號“白說了”歡迎大家查看。

同時歡迎大家溝通交流關於足踝骨科的知識~


白露骨科攻略


跟骨骨折內固定術後,一般需要臥床休息,床上行踝泵功能鍛鍊,因為術後臥床,會影響血液循環,血液迴流會減慢。一旦下地行走,站立,類似於水往低處走,血液會積聚在人體低部,即足踝部。長期臥床導致的肌肉萎縮,肌肉收縮乏力,無法將血液擠迴心髒。所以導致血液淤積,毛細血管擴張,引起腫脹。

所以當感覺踝部腫脹時,可將腳部抬高,促進血液迴流,利於消腫,其次,加強踝泵功能鍛鍊。


醫療小民工


血液流通不好,把腳放平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