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裁員”又一次發生在華夏幸福身上?

01

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在2020開年這個極其特殊、複雜的大背景之下,這句話被大家用了又用,寫了又寫。

疫情之外,壞消息一個接著一個,沒有人知道,局面還能更糟糕到什麼樣子,美股熔斷再熔斷、NBA停擺、意甲停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有的人咬牙堅持,有的人快馬離場。

以精明著稱的潘石屹選擇一賣到底,撒腿就跑,對市場再沒有判斷力的人也或多或少可以感知幾分這其中的陣陣寒意。

作為典型的週期性市場代表,房地產市場又怎能“獨善其身”?層層重壓已經沉甸甸堆積在每一家房企和每一位身處其中的地產人身上。

逆境之下,房企選擇自救,“降薪裁員”無可厚非,只是苦了那些被裁,被優化的人。

02

以“產城模式”揚名江湖、攻城拔寨的華夏幸福最近被傳得沸沸揚揚:“揮刀裁員”。

當然對外說法依然是組織架構調整,涉及部分組織整合而產生了人員流動情況,但不涉及大幅裁員。

簡單概況,此番調整的核心就是“區域事業部吞併和撤銷”。具體講涉及很多個區域和部門,比如秦皇島區域取消、醫療事業部取消、商業事業部併入產新集團,變產業新城中心、貴州長沙合併、鄭州西安合併、廣州武漢合併等等。

據瞭解,此次裁員主要涉及華夏幸福旗下產業發展集團與產業新城集團。各個區域根據預算進行人員優化,優化人員將得到“N+1”的裁員補償。

據騰訊新聞報道,除華夏幸福正在進行的架構調整與人員優化,圍繞華夏幸福產業建設配套住宅業務的“孔雀城”也正在規劃調整與優化,但目前還未產生具體方案。

一位華夏幸福的員工私下跟天雷吐槽,此次裁員優化的規模應該不小,可能會超過千人的規模,連不少管培生中的許多常青藤也被裁員了。

不清楚常青藤的簡單科普一下,華夏幸福自2010年針對應屆畢業生推出了“常青藤發展計劃”,一水的名校優秀畢業生,研究生、博士生為主,公司重點培養對象。連他們都可能要被裁了,可見事態嚴重。

該員工還補充說,“不少業務部門可能直接裁撤,一些領導也都惶恐不安,就更別說我們這些普通員工了。”

“大規模裁員”又一次發生在華夏幸福身上?


在知乎上,針對此番裁員,網友也議論紛紛,很多員工“現身說法”。

“大規模裁員”又一次發生在華夏幸福身上?


“大規模裁員”又一次發生在華夏幸福身上?


“大規模裁員”又一次發生在華夏幸福身上?


03

如果事實果真如此,那這不是華夏幸福的第一次大規模“揮刀裁員”。

類似的情況發生在2018年,在那個被媒體稱為華夏幸福水逆的年份裡,華夏幸福產業小鎮被撤銷。三天裁員了上千人。

後企業相關負責人出面回應,產業小鎮集團併入產業新城集團是為了瘦身,產業小鎮集團規模為1萬多人,瘦身人員佔全員比例約2%。

大概的背景,在中央宣佈2020 年前建設1000個特色小鎮之後,華夏幸福曾計劃以極大的決心投身政策風口中,計劃在2017年拿下200個特色小鎮項目。但最後的結果是,這個龐大的計劃並沒有按照華夏幸福的設想完美落地。

當年的9月,華夏幸福還幹了一件大事,與平安簽訂了對賭協議。

2018年,9月14日平安系成為華夏幸福第二大股東。華夏幸福也同步簽訂了苛刻的對賭條款。對賭條款約定,2018-2020三年利潤補償期間,如出現上市公司任一會計年度的實際淨利潤小於協議承諾預測利潤的95%,則華夏幸福承諾對平安資管進行現金補償。

與平安三年業績對賭臨近的時刻,華夏幸福的壓力不言而喻,資本的兇殘會讓很多數據更加扎心。

04

近幾年,環京區域的持續限購加碼,讓紮根於此的華夏幸福日子並不太好過。

加之疫情的影響,華夏幸福今年2月的業績出現了斷崖式下滑。

克而瑞數據顯示,華夏幸福2月份的銷售額為21.8億元,同比減少63.73%,環比減少74.71%。

其賴以成名的PPP模式近些年一直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這條路是否還可以很好走下去?

畢竟與目前大房企玩的極致高週轉模式不同,產業新城前期的產業新城前期的基建、招商各方面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像普通住宅那樣短期內見到成效。

此類商業模式對現金流的依賴極高,更多的銷售回款才可以為產業新城輸血,否則只能更多依賴借債或各類花式融資。

截至2019年9月末,華夏幸福有息負債的1821.94億元中,短期有息負債為568.96億元,佔比31.23%,短期償債壓力較大;一年以上有息負債金額為1252.98萬元,佔比68.77%。

05

華夏幸福董事長王文學經常和手下說一句話:“要學蒼鷹,而不是蒼蠅。”

根據此前媒體報道,王文學每天都會閱讀大量產業方面的資料簡報。

在與各地政府溝通時,他早已不聊房地產,而是就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發表看法。在一些政府官員眼裡,王文學就是國內產業地產界的權威。

擺在這位權威面前的難題,還有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