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力很強,但就因為學歷不是全日制文憑而被拒之門外,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指尖快評


存在即合理。

從社會大環境來說,社會的發展,有人為主動施政的一面,也有社會自我調節與完善的另一面。

當個人能力足夠優秀與強大時,可以對社會的治理形成提案,給國家建言,甚至參與相關制度的設計。當個人能力弱小,無力改變規則時,就得遵守規則,自我調節與提升,去適應環境。

從個人角度來說,一個人能力足夠強大,總會有他施展的舞臺。

這邊拒之門外,另一邊總有開著門的。國企與事業單位門檻高了進不了,而大量的民企則唯才是用。

當一個人真正強大優秀時,是社會資源,包括有決策權的人圍繞著。他們或是你的朋友,或是你的客戶。不管基層的人力資源部門給不給你面試機會,你總有自已的圈子,總有面試的自我渠道。

哪怕你第一天從農村進城,只要願意幹,機會多的是。一個寫字樓就是幾百家公司。進不了公司,守一天的停車場,總能碰上幾十個董事長。能不能聊成,確實就是你的能力體現了。

能當領導的,都是人精。做企業的,不會輕易放過一個機會。你是人才,能力強人,他找的就是你!

能力是經市場證明,而不是自我評估定義。

個人能力如何,不是自我評估,自我定義。而是經過市場的檢驗,打拼出來的。沒有社會的認同,沒有自我的資源朋友圈,只能說,你離能力強大還很遠。能做的就是在現有規則下踏實做事,提升能力!


瞭解更多關注我,@商業小報,與你話名企,追高薪!分享各城市名企,上市公司,行業商會,商業人物!


商業小報


這種現象在近十年間越來越普遍了。也就是說越來越多人會因不是全日制文憑而被拒之招聘門外了,雖說這是一個不好的現象,但也沒有辦法了。現在每年畢業太多大學生了,也就是獲得全日制文憑的人太多了!下面說說自己的個人拙見吧!

第一、發生這種現象,說明全日制文憑的人數的過剩,人才浪費越來越嚴重。回想十年以前的外資企業的從業經歷,當時一沒有那麼多全日制文憑的人進外資企業,二我所在的工廠統計後發現全日制文憑的人流動性較大,不穩定。雖然說每年都斷斷續續以儲備幹部的身份招聘進來幾批人員,但到能幹滿一年的少之又少。有些人員剛到具有獨立的時機,他人要走了,堅持不下去了。當然原因是雙方面的,企業不想找一個不能產生價值的人,而全日制文憑的人員初期實踐能力不足,也就是眼高手低,比不上已經經歷過大風大浪的師傅們,所以雙方一時解決不了這種矛盾,就選擇分手了。當然還有另外的選擇了。

第二、回到內地生活的這幾年,才發現什麼叫招聘奇葩。現在很多企業招一個文員,都需要全日制本科學歷,給人家一個月二千多塊的工資,都讓人不好意思發招聘信息。但更奇葩的是竟然有人來應聘,甚至好一點兒的單位,還有選擇的餘地。這說明一方面是就業壓力確實很大,另一方面也說明很多年輕人沒有了進取心,就是找個事兒幹而已,反正自己家庭情況好,有吃有穿了。

第三、其實全日制文憑並沒有那麼耀眼,但基層招聘人員只有通過它來初選合適人員了,只是一種辦法而已。說說我身邊的一個原同事吧!他人畢業於211工商管理本科,畢業後考三支一扶,以35分告敗。和我談考試成績,他坦誠地分享了自己的情況。大學四年基本沒有上過課,連高中的那點兒知識也交給了課本和老師,他說如果高三畢業去考,他至少考個70分以上,當時的錄取分為62分,但現在很多常識確實不知道了。後來從我們單位辭職走了,原因是工作壓力太大了。其實一天就幫助整理方案和報表,但是他對辦公軟件使用不熟,一時半會兒適應不了,所以只能選擇自已離開。再後來選擇了一家物流公司,當理貨員。偶爾發個微信聯繫一下,想想都心酸,花費那麼大的心力,享受了那麼多的資源,培養出來的大本學歷人員確願意幹一個理貨員的工作。而且是連續三年考公都失敗呀!他現在的生活很迷茫。

最後,希望用人單位能注重個人能力的測試,讓那些有能力而沒有全日制文憑的人員有施展自己的才華的機會。其實有很多人沒有全日制文憑不是個人原因了。60、70、甚至有些80後當年的高校錄取率確實低呀,哪像現在,高校擴招太多了。


生活賬號


我是1981年的,三本出身在一個軟件公司做技術團隊領導已經10多年了,見證了幾批程序員的成長,同時也長期觀察了學歷對程序員的作用。

由於我自己本身是三本,是因為工作出色才被公司領導重視並逐步走上領導崗位的,將心比心我早期在招聘的時候對學歷要求很寬鬆,期望給更多像我一樣的人一個機會,然而經過幾年我發現那些正規院校出來的程序員的成長一般都會大幅度超過成教,自考,函授出身的程序員,越年輕的程序員這個趨勢越明顯。

程序員是一個幹到老學到老的職業,十分強調學習能力,我敢保證如果有能力幹好一個程序員,就絕對有能力考上大學。80後確實有一些人有能力卻因為經濟原因上不了大學,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這種人越來越少,孩子考上了大學父母怎麼想方設法會供孩子去讀。90後不上大學的很難找出客觀原因。現在已經開始招聘95後程序員了,我對學歷這塊卡的很死不是正規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的肯定不要。


吳曉50043586


對於學歷的歧視, 除了畢業生,這個是實打實需要全日制文憑,因為這是硬性規定,對於社招人員, 更多的時候說因為不是全日制文憑而被拒之門外,更多的是藉口。想要你不需要理由,不想要你,什麼都可以成為理由。

可能是為了淘汰你而編的一個理由

當年我跟經理一起去面試一個候選人,面試下來還不錯,技術挺好,上進好學,可就是眼睛有點斜視,可是不好這麼跟HR說,也不好交代,於是經理看了下建立,就編了一個理由,就是這個人的學歷不是全日制文憑,所以不要。


這個候選人被學歷淘汰只是表面上原因,而不是真正的原因。學歷成為了一個藉口而起, 就跟男女朋友分手一樣, 性格不合一樣,這就是一個藉口。


減少面試篩選成本

招聘人員一天要看幾十,幾百個簡歷, 從篩選的角度來說,給學歷設置一個門檻,可以淘汰一批。雖然說不是全日制學歷也有工作能力強的,但是做一個比較。

一個面試只有45分鐘到一個小時,在這個時間內,要考察這個人的專業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還有救是遇到挫折的抗壓能力,這些都比較困難。

而作為全日制學生,經過了高中三年,考入了一個大學,說明在高考這個戰場是勝利者,而高考是三年的時間,還有就是進入了大學,學習了四年,而且順利畢業,說明這個候選人比非全日制的考慮幾率高。

所以在這個維度上看,學歷篩選是一個很好的帥選條件,大概率可以找到滿意的候選人。


學習不行,可以從大公司入手

其實對於學歷來說,這個是當公司對於你不瞭解的時候,你的一個背書,簡單,易用來區分你跟別的候選人。如果你不是來自好大學,來自全日制。

對於簡歷背書,除了畢業學校,還有工作過的公司,特別是隨著工作時間拉長,畢業學校越來越不重要,而你工作的過往經歷,過往公司都是非常重要的。

前幾年,大眾創業的時候,如果你的創業團隊裡面沒有來自BAT的員工,那就不算創業, 也不好拿融資,現在也一樣, 你在大公司任職,出去找公司,這些工作經歷可以為你背書。

所以,如果學歷不行,在找工作的時候,儘量找一個大公司做,這位你以後再找工作做好大的基礎。


所以能力強,但是學歷不行被淘汰,可能只是人家的藉口,當然學歷也是公司篩選候選人的一個利器,如果學歷不好,需要去大公司鍍鍍金,這樣在以後的找工作中,佔據更有力的地位。


歡迎關注【阿布的分享】,跨界理工男,每天分享職場乾貨,HR知識,認知成長。

阿布的分享


我是從事企業管理諮詢和人力資源工作的一名職業獵頭,在以往的工作中經歷過很多次這樣的事情,獵聘中高層的都會對學歷有要求。

幾年前給一個上市公司招聘過一個運營副總的職位,要求是重點大學本科以上文憑。

經過一週對求職者的篩選,有幾個學歷很高是985的碩士學歷,但是工作實際能力達不到崗位匹配度,有一位三本文憑的男士和崗位匹配度相似,知識面豐富,人品也很出色,對他本人做了詳細的背景調查,和他的簡歷一樣,只是文憑是三本的大專學歷,沒有達到是全日制重點大學本科以上文憑。

當我把簡歷推薦給用人單位HR總監時,用人單位還是拒絕了。理由是這個候選人的第一學歷不是重點大學畢業生,只是個很普通的三本院校。而他們這個職位要求是重點大學本科學歷畢業。

因為我公司前期給用人單位做過人才發展和團隊建設,我找了總經理,向他詳細的推薦了這位三本的候選人,總經理親自和他面談了工作內容,總經理非常滿意,愉快的接受了他,辦理了入職手續。

在後期和總經理交流的過程中,總經理不斷的誇獎他人品好、能力強,對我表示感謝。

而在獵聘這樣的工作中並不是特例,很多用人單位在招收候選人的時候都會有這個要求。特別是如果你是專科學歷,後面修了一個非全日制本科。他們還是隻認你的大專學歷。

以下我說說在招聘工作怎樣對待學歷的問題:

1、體制外公司因人而議,根據崗位匹配度定,不要把學歷只是當作唯一的能力。

如果只是拿一張文憑,沒有工作能力,不能給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重點大學的博士也沒有用。

2、體制內的所在的行業和工作需要高學歷傍身。對於某些人升職加薪都是很有幫助,可能要達到什麼樣的學歷標準才更有入職的機會。

總結:作為一名職場專業人士,我們應崗位和人而定,選擇是否需要全日制的文憑。


企業管理諮詢學海


這個的確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可以說是用人單位的標配了。

首先,這個全日制文憑是用人單位的准入門檻。

我來說一個真實的案例。

我有個簡歷優化的客戶,通過溝通交流,其實在業務能力上還是蠻強的,她是做一家知名房企的行政經理工作,想要再跳槽到另一家房企。

後來我在跟進這位客戶的情況時,她跟我說,已經做了最終的面試了,對方老闆也很滿意,但是就是因為自己不是全日制本科學歷,所以對方招了另一位能力差一點的姑娘。

為此她也很鬱悶,我跟她說,一般大型的企業都是會有一個人力資源的規劃的,年齡、文憑學歷、甚至男、女都是會在規劃裡面的,這樣能保證一個企業的人才發展和平衡,是為了5-10年的企業規劃做積澱的。

所以從企業角度講,無可厚非。

但是從我們個人角度來說,因為既成事實了怎麼辦呢?

我覺得是再次的提升,將學歷再次提高一個等級,提高自己准入標準,那麼敲門磚已經OK,能力就能夠在面試以後後續的工作中逐步體現。

當然特別優秀的人企業還是會特別對待的。

所以,歸根結底,就是我們要麼就是特別優秀,讓企業打破自己訂立的規矩,特人特辦,要麼就是提高自己的門檻。

都是提升自己,就看是能力方面還是文憑方面了。


我是小李杜


有的時候是這樣的,但也因為實在很難通過面試那20-30分鐘瞭解一個人,你也沒辦法把所有面試都試用一遍啊。所以學歷久而久之就成了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了。不過不管什麼學歷,自考,一本二本和其他,起碼證明這個人通過努力完成了學業。我最害怕看到學歷全是未完成,親身經歷,現在店裡的一個員工,從我接手店過來他就是其中一個,就一直想做這個,想做那個,夢想好多,最後工作上什麼都是半途而廢。我後來才發現他高中畢業後學了幾個專業都沒學完,但人家沒寫在簡歷上,感覺被騙了。真希望他快點辭職,離開這裡吧!


皛皛974


當年我侄子高考前,跟我討論過一個事例,跟題主提到的這種情況類似。

主人公是他伯伯一個朋友的孩子,孩子能力挺強,可惜當年考試考得不好,因此畢業證書上的學校名稱並不光鮮。畢業時,去應聘一家行業內比較知名的企業,但是連一面的機會都沒有拿到。然後他南下,去了深圳還是廣州,入職了一家中小規模的企業,因為本身能力還是有的,所以沒幾年就成長起來,之後跳槽進了業內同樣比較優秀的企業,而且發展得很不錯。

基於此,侄子得出結論:高考考得好或不好,沒那麼重要,以後都可以發展得很好。

記得當時,我對他是這麼說的:聽完這個故事,我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考進一所好學校是那麼重要,重要到,即使你再優秀,沒有這塊敲門磚,連給你展示優秀的機會都沒有。

當然,題主提及的情況更進一步,但兩個問題的性質一致,即學歷和能力是否掛鉤。

1.普遍認知

我們不排除有學歷不高,但是能力強的人的存在;一如我們承認會有高分低能人群的存在一樣。但是撇開這兩極,最大部分的人,學歷和能力還是成正比的(這裡不討論更多涉及個人意願的是否願意去讀研去考博,就說正常普遍的本科學歷)。能力強不強口說無憑,最終總會量化到一些具體的標準,因為還在讀書的年紀,主業是學習,所以理所當然的,通常會通過完成主業的業績,也就是讀書的成果如何來評定。這裡肯定會有人舉例多個事業有成的名人當年輟學的故事,但一如本段開始時就說過的,我們不排除有學歷不高,但是能力強的人的存在,只是這裡探討最大眾化的認知和觀點。就像你說我的銷售能力很強,可是每個月的業績就是上不去一樣,撇開確實可能存在的客觀原因,最普遍的認知肯定就是,其實你的銷售能力不怎麼樣。

2.企業角度

因為職業關係,身邊很多朋友是掌管招聘板塊的HR,站在企業角度,因為我需要的人數是有限的,當應聘的候選人足夠多的時候,我必然通過一定的標準、一定的硬條件篩選掉一部分人。不是說我錯過的那些人就一定不是人才、甚至是合適我的人才,但是,我需要的人才出現在不符合我標準的人群裡的概率遠遠低於出現在符合我標準的人群了,既然我並不需要所有符合條件的人才,只要有限的那麼幾個,那麼錯過本來就是必然的事情,所以HR不可能為了小概率事件去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性價比不高的事情。

綜上所述,出現題主說的這種情況,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淡淡的小麵包


很不幸,你說的這種人就是我。

因為年輕,所以初中沒有畢業就去唸了中專,中專畢業後,函授了一個大專文憑,最後去培訓機構培訓了編程,成了一名程序員。

行業和行業不同,對學歷的鬆緊也不一樣

工廠特別注重文憑,中專畢業後,去電子廠、汽車零部件廠和汽車製造工廠當普通,當時的感受就是大學生面試後,雖然和我們一起做普通,但是為他們提供了後備幹部通道。而作為普通員工的我們,就淪為了工廠裡的螺絲釘。

互聯網IT行業,小公司來講,因為招聘需求複製的比較多,所以一般都是大專或本科,要麼就是不限。基本沒有說最低中專。這個比較看中個人能力,能力滿足公司需求,小學也沒有人管你。大公司來講,就是一道邁步過去的坎。走正統流程,連面試的資格也沒有,如果想矇混過關,背調查出來可不是開玩笑的。

所以,這個問題第一要看行業。

能力是否強到可以打破規則

能力怎麼叫強呢,我們就按照一個人能獨立撐起一塊技術或業務方向來講。

強到這樣的地步,至少小公司沒有拒絕的道理,大公司講究的比較多,比如合法性,道德等都會進行考察,而不是唯能力論。

大公司比如支付寶,網上傳傳的一個黑客黑進去了,然後被收編了。不管傳的多邪門,我想,大公司如果對緊缺人才還是會不拘一格的。

如果只是能力稍微強一點,沒有帶來特別的轉變,很大可能還是會被刷下去。

為什麼要全日制學歷

很多行業不同,對崗位的要求不同。以編程的程序員為例。如果是研發圖形化或遊戲方面的算法,需要很多的數學基礎,而像我,中專學歷你讓我去給你講線性代數什麼的,天,真心不懂。

全日制學歷必然有全日制學歷的認知和基礎,這是沒有這個基礎的人很難具備的。

你可能會說,我可以學啊,那麼現在就在招聘,你啥時候能學出來並應用實踐?

總結

對於中小企業,如果能力和做人方面沒有什麼問題,也不是高管的話,學歷可以往後放放。

如果是正規中、大企業海選一般都被淘汰了,給你展示的機會都沒有。

未來,學歷還會越來越重要,奉勸那些不想上大學的那部分人,別讓自己後悔!


小怪聊生活


【品味職場】來解答這個問題:學歷是找工作的敲門磚,因為沒有全日制文憑而被拒之門外的數不勝數,更有甚者都到不了門跟前因為你連簡歷篩選這一關都過不了。為什麼全日制文憑有如此大的作用呢?以下將通過多角度分析,希望能夠提升大家的認識:

第一、全日制文憑和非全日制文憑的區別

全國統招的“全日制國民教育”,就是全日制,他的一個特點就是全國統招,而且是按固定時間在學校上課。

而其他自主招收的學歷都是非全日制,也就是沒有強制固定的學習時間,比如經常聽說的成人高考,自考,函授之類的。

1、生源含金量的不同

學習能力強的都通過全國統招進入了全日制大學,而其他落榜生為了繼續深造只能通過非全日制的方式,學習一定的職業技能,讓自己在社會上能夠立足。

可見,相比於全日制,在學習能力上大部分的非全日制生源都是比不上全日制的。

2、教育含金量的不同

由於採取的非固定時間上課,就比較自由散漫些,老師對學生的關心程度也不相同。其一是非全日制的上課都是老師掙外快,自然是在課堂之外的付出,在用心程度上有所差距。其二是老師在心裡上也認為非全日制的學生本身不愛學習,自然也不會關係。其三是學生本身也不屬於愛學習的類型,在這種寬鬆的管教下也變得更加荒廢。

3、學歷含金量的不同

全日制的學生如果在學校裡沒有通過考試,就會得不到學歷,而非全日制的學生在明面上也是要通過考試,但本質上都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只要交了錢,學歷嘛已經就是你的了。

第二、全日制文憑的作用

文憑真實的功能應當是學習、技能和學習經歷的證明,它是你在求學期間綜合能力的結晶,代表著你在進入社會前的一個能力。文憑是你尋找就業機會的敲門磚,主要體現在:在合作之前,求職者和企業招聘人員之間並不熟悉,那企業招聘人員又通過哪種方式能夠較快的獲得求職者的能力信息呢?很顯然第一個方式就是簡歷,如果你的簡歷上體現了各種各樣的獎項和榮譽,顯然你在學校的階段是一個優秀的學生,那麼在進入職場以後成為優秀員工的概率將極大提升,這也就讓你獲得了面試的機會。相反如果你的簡歷上沒有學歷,招聘者就會認為你的能力較低,那你獲得面試的機會幾乎沒有(正常渠道)。

第三、一個人能力很強,如何能夠讓招聘者認可呢?

許多人認為自己有能力,那你又是怎麼展現給招聘者呢?或許你可以在簡歷裡體現你的某項特殊技能,但不要忘了,在職場中需要的能力包不僅僅是你的技術能力,還包括許多其他的綜合能力,比如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文字書寫能力,方案設計能力等等,既然在通往全日制學校的過程中你失敗了,顯然你的綜合能力存在某些拐科。

如果我是招聘者,我寧願招一個沒有特殊技能的全日制學生,也不願意招聘一個有特色的非全日制學生。

第四、你所舉的反例

你可能會舉例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以及馬克·扎克伯格。但是你要仔細分析,他們都是在已經進入大學校園之後選擇了輟學,輟學的原因不是他們沒有學習能力,而是他們已經在大學時代創辦了自己的企業,創辦了自己的事業。

第五、綜合分析

全日制學歷是綜合能力的一種體現,是展現在招聘者面前的最好方式,也是招聘者認識求職者的最有效方式,只有拿到了這個敲門磚,你才獲得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如果連機會都沒有,有再強的能力又有什麼用?除非你自己去創業。

因此,沒有學歷而被拒之門外,我認為是非常正常的一個現象。

最後的告白:不論是因為何種原因,提升自己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真的有能力,就去創業,創造屬於自己的天地,而不必屈居於別人之下。就分析到這裡,喜歡就分享轉發,更多精彩請關注品味職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