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的草,南昌人的寶

鄱陽湖上的草

唐代大曆中期,受貶來到饒州任刺史的大書法家顏真卿,有一次發現不少民婦村姑從湖洲上採來一籃籃青碧辛香的野草。顏刺史感到奇怪,便叫幕僚打聽究竟。幕僚打聽回來說,她們採擷的是一種叫蘩的野草。顏真卿嗯了一聲,頓時想起《詩經》中的詩句:“於以采蘩,於沼於。”他知道蘩的稱呼是古名,當時已經叫白蒿。於是便問人們採這麼多的蘩幹什麼。有本地人回答,蘩草的根富含澱粉,可以幫助度過春荒。顏刺史聽過之後,深深地感嘆了一句:“看來此草名不符實,依我所見,不如稱作藜蒿。黎者,眾也,眾人喜愛的野蒿。”眾人一聽,齊聲喚好。從此,白蒿在鄱陽一帶便改作為藜蒿。為了表示此蒿草屬,人們後來便在“黎”字上面加蓋草頭。

鄱陽湖的草,南昌人的寶

南昌人餐桌上的寶

藜蒿本身是鄱陽湖的普通水草,這道菜最早是生活在鄱陽湖邊的漁民發明的,因其烹飪後具有一股特殊的水草清香,慢慢傳入南昌百姓的餐桌,成為南昌的一道名菜

鄱陽湖的草,南昌人的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