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當我們繼續航行時,冰山像中國的寶塔、伊特魯里亞人的宮殿、穀倉、波音飛機機庫和阿爾卑斯山峰一樣在水裡拱起。

有些是被風吹成的尖塔;有些是石窟和天然的拱門;還有一些是很久以前的沉船,它們的桅杆被白色石化了。

在濃重的陰天裡,它們發出一種怪異的藍白色磷光,但當斜射的陽光照到它們時,它們就會從白色變成藍色,再變成粉紅色,甚至變成黑色。

—— 勞倫斯·米爾曼(Lawrence Millman)

Jordi 在他分享的航海日誌裡寫道

以下文章來源於枯藤 ,作者Stephanie


“我們走過的景點,你最喜歡哪一個?” 活波可愛的 April 看著電腦裡的照片問道。

“都喜歡呢~格陵蘭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地方。” 我說。

“我最喜歡這裡了,這個紅巖島。”


昨夜傍晚晴好的天空下,微弱的北極光變成了夜晚陰沉沉的雪夜。起霧了,氣溫也驟降,寒冷和低能見度的海面在沒有明顯的風吹的條件下仍然保持著平靜,向外望去宛若仙境。


沒有陽光的直接照射,冰山顯出各種各樣的白色和藍色,層次豐富,奪人心魄,還有在清澈的海水下面很容易看見的冰山腳泛出寶藍色。想象中的北極呵~


清晨一杯咖啡才能讓我“醒”來。是的,有時候人是醒的,但大腦並沒有活動。倫勃朗號24小時不間斷為我們提供茶水、咖啡各種,還可以根據自己口味調配。讓我特別有在家的踏實感。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清晨起錨,這艘船在紅巖島(Røde Island)和米爾恩(Milne Land )大陸之間狹窄的航道上,因為強大的洋流把大量的浮冰和一些中型的冰山推向我們。為了確保安全,所以我們在紅巖島和米爾恩島之間狹窄的航道上向外挪了位置。


美麗的紅巖島(Røde Island)位於羅德峽灣(Rødefjord)入口,在米爾恩(Milne Land )的西部海岸。它也由卡爾·萊德(Carl Ryder’s) 在他1861-92年間的遠征探險中命名。明顯的紅色砂岩和礫岩形成的峭壁西側的峽灣和島嶼本身。”


—— 探險隊長 Jordi 在他分享給大家的航海日誌裡寫道。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 谷歌地圖上紅巖島(Røde Island)在斯科斯·比松峽灣(Scoresbysund)的位置


穿著暖和,探險隊長們決定先去紅巖島(Røde Island)上登陸探索。 那是一個夾在紅色岩石之間的小海灣,紅色岩石使這個島聞名遐邇。乘坐橡皮艇(Zodiac)穿越紅巖島北側(他們說的,其實在這仙境裡我分不清東南西北)佈滿碎冰的海面,我們抵達一個佈滿紅色岩石的小海灣。


在海灘邊登陸後,我們沿著山脊繼續往上, 同時拍攝了無數擱淺在紅巖島(Røde Island)和米爾恩島(Milne Land )之間峽灣中的造型各異的巨大冰山,幾乎每走幾步就會有不一樣的景緻。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 感謝隊友 Jessie 悄咪咪的為我拍的照騙。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你走到那裡去..." 探險隊長示意我走到一個以他的視角獲得“整個海灣浮冰全畫幅超廣角”的位置幫我拍照(請參考我在上一篇 Rolling Brae 和平冰川裡的那張圖片自行腦補),剛準備挪步,被人捷足先登了。人們都想在這樣的景緻中留下自己的身影。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沿著山脊雪地徒步向山頂制高點走去,曾經作為登山向導的探險隊長 Jan 和大副已經在那了,朝我們招手。覆蓋著薄雪的岩石,有些滑,而一側是比較陡峭的峭壁(腦補了一下不小心摔下去的場景:如果沒摔到腦部,冰冷的海水迅速讓我所有記憶、性格、身份、意識都是以細胞結構及化學形式儲存在這美麗的“冰川墳墓”裡了;當然,前面我沒測過海水的溫度。如果摔著腦部,估計掉下去不到1分鐘就要“gaga”了。如果發生那樣的事情,同樣肯定會給隊友們和探險隊長們帶來很大的麻煩吧?)額~腦洞開大了。


我改道另一側比較緩的坡,換了一條更好走的路斜著繞上去。注意:其實,在北極不建議一個人行動,自由活動時間也一定要在探險隊長們的視線範圍內;也不要走在探險隊長前面,因為任何時候都有可能遇見一隻飢餓的北極熊。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 感謝隊友 優雅的Jessie 悄咪咪的為我拍的照騙。當時沒有這麼大的鵝毛雪,我自己YY的。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 圖片裡這位就是隊友 Jessie


其實,很輕鬆就爬上來了。俯瞰隊友們,變成小點點,他們在不停的拍照,笑聲從遠處飄蕩過來,為這個這個寂靜的地方帶來生機~


幾叢北極植被長在一塊裸露的紅色缺口處,不久前下的雪凝結在植物上端,從缺口處俯瞰著山腳海峽裡著名的“浮冰墳墓”,及海灣對岸眾多擱淺在淺灘海灣中的壯麗冰山奇景。


對岸山脈在雲霧的籠罩下,展現出迷人的藍色(冰雪光的折射?),我流連忘返…


這裡,紅巖島(Røde Island)在我們離開後,從 Jerry 的照片裡看到下大雪後的場景。更美~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 感謝隊友 優雅的 Jessie 悄咪咪的為我拍的照騙


熊並不是這裡唯一的巨人。一座冰山,以其自身的存在,便已成為壯闊華美的奇蹟。


夏天的時候,隨著格陵蘭沿岸的海冰不斷融化,大量的冰山從這座島嶼附近沿岸的冰川崩落。每年格陵蘭島都會產生成千上萬的冰山,有些冰山綿延長達一公里。在之前夏天的幾個月裡,整個北極圈沿線,海冰都開始崩裂。超過三千億噸崩離的冰體進入北冰洋。


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開端。


經過數十年的研究,研究人員也無法說出格陵蘭冰原在人類驅動的全球變暖壓力下會融化的速度。來自格陵蘭島的融體已經佔全球海平面上升的25%,是南極洲貢獻的兩倍,並且其份額正在增長。


格陵蘭島約三分之二的冰川流失不是融化的水,而是來自其300個出口冰川的冰塊-它們是快速移動的“冰河”,最終流經峽灣。這些狹窄的通道也是一個重要的聚會場所,冰川的冰崩前線遇到越來越溫暖的海流。這些微小的系統是冰原與海洋之間的連接。


科學家曾經認為,峽灣將充滿從北極圈流下的水,包圍著格陵蘭島的海岸。實際測量結果表明,在深處有兩層溫水:更深的一層朝峽灣內部前進,而一層較淺的,涼爽而鹹味少的海水又回到了大海。洋流很可能是大西洋水,被夏季風引入。較淺的水流是由於溫水與冰相互作用而失去熱量和鹽分而產生。


被海洋困住的熱量和融化的冰都造成了地球大部分地區破紀錄的海平面上升。溫暖的海洋不斷擴大,使海平面上升,與此同時,格陵蘭島和南極洲的融化在過去10年中為世界海洋增加了約36毫米的淡水,而且這種速度每年都在增加。注入淡水正在改變遠北地區海洋的組成,這反過來又減慢了從北到南控制世界天氣的輸送帶的速度,帶來了不確定的(但不是積極的)影響。


不斷上升的水域已經加劇了風暴潮,並在全世界的城市造成了夏季的洪水。如果格陵蘭的冰蓋融化,將使全球的海平面上升7米多(具體數字說法不一,知道個大概吧)。夏天越來越暖,海水也越來越暖使得北方冰雪加速消失,有些地方的陸地數千年來第一次暴露在外。而且沒人知道水是否會被釋放出來或排放速度有多快。


並且科學家表示,每年找出一個不同的機制進行研究,一年後就不適用了,太多變量。例如冰川下的融水流量和海冰下的溫度。只有針對冰川和峽灣每一個要素的持續監測系統,才能顯示出該系統如何將冰川中的冰輸送到海洋,以及變暖的氣候如何對其造成影響。


研究人員還發現,通常來說,峽灣深水的溫暖會追蹤北大西洋較大的溫度波動。這表明,海洋測量值可以幫助大致預測冰川的退縮。科學家們基於這種聯繫的模型做出了預測:到2100年,如果排放量和海洋變暖繼續不受到控制,格陵蘭島的冰川將退縮超過10公里。


同時,科學家們開發了新技術來確定氣候變化引起的事件(從颶風到熱浪再到野火)的可能性更大。他們可以將更廣泛的變化模式直接與天氣事件聯繫起來。他們說,這種明確的聯繫正在改變人們對更廣泛問題的思考方式。


那麼問題來了:結合上一篇,大部分熱量和淡水輸送均引起高度變化的傾覆環流,溫暖、鹹淡的大西洋淺水轉變為更冷,更新鮮的深水,地球進入小冰期的速度快?還是地球暖化的速度快?


這種劇烈的季節更替主宰了北極圈內所有動物的命運,特別是北極熊。


短暫的夏季過去,到了九月份三分之二的冰體已融化。對於北極熊來說,那是一年中最困難的時期,沒有了海冰,它們想捉到海豹幾乎是不可能的。


現在到了十月初,海冰又開始出現了。當水溫降至零下二攝氏度時(狹義上的海冰特指由海水結成的冰。海水結冰的溫度是-1.8 °C(28.8 °F),在結冰過程中大部分鹽分被排出,但也會以結晶等形式成為雜質留在冰中),海水就開始凍結,不過還要再過一段時間,冰層厚度才足以使北極熊能夠重返捕獵平臺,隨著天氣越來越冷,早些時候幾百萬只海鳥趕在黑暗的冬季來臨前逃離了北極。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由於峽灣的盛行風和洋流,大量的冰山堆積在所謂的“浮冰墳墓中,並擱淺在這裡。冰原碎裂後凌亂地漂浮在海上。近年來,冰山數量在增多,有些非常巨大。2010年,不記得是說的南極還是北極了,一塊兩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大冰塊從冰川上脫離下來漂入大海,這些漂流的巨物有時候需要數月之久才能慢慢消融。


隨著冬季降臨,格陵蘭島西北的海面開始凍結。一開始,初生冰的形成就是粥狀的冰晶和冷水的混合物。每天有三萬平方公里的海面凍結成冰。此刻,我們在格陵蘭島東部斯科斯·比松(Scoresbysund)未凍結的海面積極的欣賞這一壯觀景象。


另一艘橡皮艇上傳來歌聲,循聲望去,探險隊長 Jan 伴著音樂聲扭動著高大的身軀在跳舞。我們這邊拿出機器給他們拍視頻,同船的隊友也鼓動 Jordi 跳一個,他帶著墨鏡酷酷的看著前方的航道...試圖讓橡皮艇駛進一個環形的浮冰盆裡,它像一個三面環山,一面靠海的美麗“沙灘”,海水剛剛漫過盆底,試了下發現水太淺了,作罷。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Jerry 偶爾把 GoPro 伸進水裡,錄製令人驚歎的浮冰巨腳,在我們整個行程結束後的視頻裡,那些被擠壓出的浮冰氣泡們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晃動著小身軀爭相恐後的向水面游去。像水母一樣優雅的大泡泡,劃過冰腳藝術感的紋理漂在小泡泡們的後面。


浮冰單個或組合,在不同的視角看過去,構成不一樣的畫面,探險隊長們駕駛橡皮艇駛向鏡子般的海面,使它在陰冷的天氣下,浮冰們及完美的倒影之間劃出一道道優美的水線紋理。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格陵蘭的地質歷史襯托出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的渺小,那些高聳的玄武岩堤壩以它獨特的性格出現在我們橡皮艇巡遊的途中,探險隊長們總是會找到一個絕佳的機位,讓我們保留記憶。在分享會上,其他攝影師們在這裡通過圖片表達出來的天氣、海面、冰的質感、顏色、角度、構圖及整個“浮冰墳墓”的氣質,讓我從心底裡折服。


呃~這個玄武岩堤壩也沒拍好,在橡皮艇上的活動區域有限,也沒有經驗展示它的特徵,團隊裡其他隊友攝影師們拍得都挺讚的,還有鳥兒停在上面。算是積累經驗吧。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經過幾天的實地實戰訓練,外加其他攝影師的助攻,明顯覺得之前圖片裡那些可以把人眼睛噪成白內障的點少了很多,發現了沒有?感嘆在格陵蘭給予這樣的環境,讓自己有動力和意願拍一些日常少見的內容。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在這裡,我們永遠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興趣點,只要你願意帶著樂觀、積極的心態去發現和探索。對的人,會用緘默的態度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告訴人們,如何去做。有時候聆聽比訴說更讓人受益,那些冰和那些貼近大自然生活的人,有很多話要告訴我們。


一切都已經過去了~我沒有一個“標本”來展現我所走過的“未知”土地,或去回憶看到過的那些荒涼景象;亦或為“墳墓”中的浮冰辦一次自然界的藝術展。


突然覺得大海就像一塊鏡子,照出我們的坦誠、勇敢、與自由。倫勃朗號帶著我們乘風破浪,抵達一個又一個無與倫比的美景。不多的鳥兒在頭頂盤旋,整個世界彷彿只剩下我們和這些浮冰和鳥兒,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靜止和寂寥。


然而,我來與不來,它們就在這裡,不曾露出悲傷與歡喜。


野人遊世界 | 在Scoresbysund航海日誌05

▵ 感謝隊友 優雅的 Jessie 悄咪咪的為我拍的照騙。紅巖島的這組隊友為我拍的照片連起來可以做成一個“漂泊的 Stephanie” 視頻了。


-未完待續 -




紅巖島的地質情況

在紅巖島我們有機會研究壯觀的大陸碎屑沉積構造(這意味著已經沉積在土地,並且岩石在 沉積之前就被打碎了)。也有人認為,這些岩石最初是在一個流動的河流中沉積下來的。這 些岩石形成於石炭紀(2.99-3.59 億年前)到早二疊紀(二疊紀始於 2.99 億年前的石炭紀之後)。


這些厚層礫岩和角礫岩,是由約 1300 公里長的加里東(Caledonian)山鏈的侵蝕而形成, 分佈在格陵蘭、斯瓦爾巴群島、北非和北美洲。加里東山鏈的侵蝕產物,隨後於石炭紀和早二疊世期間,在較年輕的沉積盆地中沉積下來。紅巖島的岩石顏色非常紅,這些強烈的顏色, 是由於沉積岩中富含的鐵在風化和氧化過程中造成。


我們還可以觀察到這些岩石的層理, 包括如河道和梯度層理在內的沉積構造。較大的岩石主要是角狀或次角狀,這意味著運輸這些岩石的源頭很遠。我們也能看到幾條由灰綠色玄武岩構成的堤壩,具有典型的柱狀結構。這些岩石在大約 5000 萬年前大西洋開放時就開始形成了。


—— 摘自探險隊長 Jordi 分享給大家的航海日誌。




關於我們乘坐的帆船倫勃朗·範·裡恩

關於我們的探險隊長 Jordi


篇幅有點長,請移至第一篇:



全系列部分內容參考文獻:

Jordi 發給大家的非常專業嚴謹的航海日誌;

野去自然旅行的分享講座,Jordi 的分享講座等;

BBC、國家地理記錄片,各科考研究論文,我所能觸及的知識;

音樂來自 Liv Mari Schei 的專輯。




旅行 Tips:

1. 無論是在船上和登陸的島上,儘量不要大聲喧譁,會驚擾到野生動物,打斷他們狩獵、進食、照顧幼仔等;

2. 極地的植被要生長很多年,才能長成我們看到的那樣,所以儘量不要踩踏植物;

3. 保持友好和體面,不妨礙別人,不打擾別人休息,儘量不做讓別人覺得不舒服的事情和言論;

4. 在極地玩攝影,真的要保護好手,因為寒冷會在人神不知鬼不覺的將手指和指甲凍開,儘管戴了保暖的手套;

5. 保持充足的睡眠,要不然白天精神不好、注意力不集中會錯過很多細節;

6. 讓自己保持開心,不要想太多。


歡迎登陸野去官網www.yetravel.com,或關注公眾號野去自然旅行資訊(yetravel2014),獲取更多自然旅行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