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籌金融:大數據風控無法完全取代傳統風控

網籌金融:大數據風控無法完全取代傳統風控

多數平臺出現大批量“殼公司”借款,是否意味著這些平臺的風控基本為“零”,或者為自身開了“綠燈”?對於互金平臺來說,金融科技實際上是其業務延伸產品,主要用途在於大數據風控輸出和流量變現兩部分,這種狀況是否與互金平臺不斷宣稱自身是金融科技企業相悖論?

網貸平臺大標清零難

自2016年8月24以來,網貸行業的大額標、淨值標、活期標、金交所等違規產品全面被禁止,並且按照57號文件規定,2018年6月底需要整改清零這些違規標的,而目前備案延期實際上也為一些平臺整改爭取了時間成本。

很多平臺都有大標問題,很難清零,有的平臺甚至幾年時間也難以化解這些問題。,一家P2P平臺負責人表示,目前,他們也在忙於解決大標問題。

所謂的大額標的即是《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中明確規定了,同一借款人在同一網貸機構及不同網貸機構的借款餘額上限:單一的個體、單一的自然人在一個平臺上的借款上限是20萬,單一組織、法人在單一平臺上借款上限是100萬,單一自然人在多個平臺的借款上限是100萬,單個法人在多個平臺的借款上限是500萬。

由此,平臺不僅無法發佈此類標的,對於已經發布的大額標必須進行整改清零,借款人也被限制進行大額融資。

“殼公司”讓限額令淪為空談

業內人士表示,其實,監管有意區分傳統金融機構與互金企業的定位不同。換句話說,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做的事,互金企業無法做也做不了。“這也是為何近期頻頻有聲音傳出做金融必須要持牌。”

“目前混業經營尤為嚴重,互金平臺底層資產嚴重不透明,監管層有意降低風險,自然實施統一的標準。“,上述業內人士還表示,“殼公司”借款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平臺存在大批量空殼企業借款,無非在於兩點:一是規避監管借款限額要求,即是規避上述限額令要求,一是可能存在關聯融資等嫌疑。

大數據風控無法完全取代傳統風控

關於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有業內人士表示,相對傳統風控,大數據風控技術在某些方面確實領先。“互聯網、大數據畢竟是整個行業發展的趨勢,也是改變金融格局的重要工具。”

“但完全替代傳統風控還存在疑問。”,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科技推著風控的進步但不能浮於形式,風控更應穿透底層資產。

對於投資人而言,不能過於迷信平臺宣稱金融科技。畢竟借款人從事的行業不同,情況也千差萬別,如果單純的採集借款人借款之前的數據,對逾期預警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在借款人成功借款之後再去不斷的採集數據,就對借款人資金、消費等信息進行實施的掌握,更容易推斷出借款人是否收到資金鍊斷裂、生意賠本這些客觀風險。但是,這僅僅是客觀風險,並不能預測出借款人主觀“惡意違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